×
留住历史的记忆

包邮留住历史的记忆

1星价 ¥60.5 (6.3折)
2星价¥60.5 定价¥9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4605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52046052 ; 978-7-5520-4605-2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上海浦东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浦东地区的历史沿革,如张江镇、唐镇、王港镇的由来与变迁;近现代浦东名人,如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先驱吕岳泉、商海贤达陆清泽等;浦东传统民俗,如清明、中秋、冬至、春节的习俗;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浦东山歌;浦东旧时物件,如腊豆腐、羊角瓶、家酿洒等。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在浦东快速城市化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留住属于地方的独特记忆。

前言

奚保国先生把《留住历史的记忆》书稿交给责任编辑以后不久,就给我发来微信,希望我为其作品写“序”。这让我很为难。曾经有好几位作者向我提出过类似想法,我都婉言谢绝,因为我深知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无法说出个道道来。但对奚老先生我却不能这样做。一是因为感情。十多年前,我曾经在3年的时间里,为浦东新区社区学院策划编辑过“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29种,其中有近10种是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奚老先生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浦东山歌”读本的作者。二是因为兴趣。由于策划编辑“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的缘故,结识了好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又为他们编辑出版了数本这方面的图书,获益匪浅,进一步提高了我学习、欣赏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所以,我回复奚老先生,关于写“序”,等我拜读书稿后再与您商量。

当责任编辑把《留住历史的记忆》快递来请我终审后,阅读书稿中的一篇篇文章,我似乎闻到了浦东大地的芳香,听到了浦东人浓浓的乡音,更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记住乡愁”的金句。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老城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出了这句意味深长、直击人心的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目录

一、 张江镇的故事

张江镇的由来

华海堂沉浮

张江栅的街道

张江栅的庙宇

煎盐灶与三王庙

钱楠与钱家天主堂

“营房桥”与“无头狮子”的故事

“张江栅义学”与“孔庙”的逸事

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先驱吕岳泉

环东村的人文历史探考

环东村历史上的盐文化

二、 唐镇的故事

唐墓桥镇的成因

王港镇的由来与变迁

秦家宅的变迁

唐家山店贤儒宅

唐氏两代耀国光

平民秦金桃

商海贤达陆清泽

话说唐镇的毛巾业

夜袭王家港

“麻子状元”的传说

龚家祠堂

唐镇小学的变迁

擎起星星火炬的三代辅导员

唐镇幼儿园——小苗成长的乐园

老树侧畔万木春

那高楼上的红心十字徽标

医疗保障惠农家

三、 钱万隆酱园的故事

钱万隆酱园的始创

钱子荫与钱万隆

钱万隆功臣袁耕堂

钱万隆第三代传人钱安伯

三代元老吴伯鸿

钱显平时期的钱万隆酱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钱万隆

钱万隆的“官酱园”招牌

酱油酿造的溯源

历史上酱油酿造的流派

百年酱香钱万隆

钱万隆,舌尖上的“非遗”去哪了?

 四、 浦东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

清明节习俗

地藏王菩萨开眼

中秋佳节点香斗

过年喜闻酒粄香

勼糖与做腊豆腐

远去的记忆——宣卷

旧时炊具羊角瓶

趣说馄饨

历史上浦东人的岁时风俗

历史上浦东人天象农事的占验

五、 随笔

潮起潮落吕家浜

唱响时代主旋律

感知炉霍——读《守望故乡》有感

桂花咏

诗词三首

谈谈诗歌的起源、发展与写作

家庭酿酒技艺

介绍浦东山歌

坚定文化自信浦东山歌唱出时代新声

吴敬明的学习事迹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张江镇,为何要叫“张江”镇?有些人说孙桥、金桥以“桥”来命名,黄楼以“楼”来命名,这里又没有“江”为何要以“张江”这两字命名?笔者在年轻时曾带着这同样的问题询问众多“乡老”与“学究”,才知其由来。

张江镇在明代称“古桐里”(“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十邻为里。”汉代时十户为邻,十邻为里。《明史·食货志二》:“以一百十户为里,里分十甲。”)宋元时在过去的南街已有村落,*早的先民为吴姓,曾以种菜蔬为业,“吴家园地”曾名扬一方。继后有张姓、叶姓、刘姓、杨姓、朱姓等姓氏的居民在此定居。由于地处浦东腹地,又是水陆交通的交会处,是一个信息、商品交换的好场所,在吕家浜南“吴家老宅”旁慢慢地形成了集镇,这就是后来的南街。因为在“吴家老宅”前有百年梧桐树两株,故被命名为“古桐里”。据传该梧桐树生长方位在南街上的“懋泰槽坊”厅楼前东南角,即现在的广兰路和江东路交叉口的偏东北处,于清朝乾隆年间枯死。这便是“古桐里”地名的来历。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举侵扰江浙沿海,浦东地区也受其害。当时古桐里有一姓张名江的豪绅,郡名为“清河”,堂号为“华海堂”。传说其祖上是贩私盐出身,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富甲一方,古桐里吕家浜南北两岸大都是华海堂的田产。张江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武艺高强,门客众多。张江见倭寇来犯,即组织乡勇抵御。“古桐里”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在张江的组织指挥下,严阵以待,有力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使倭寇闻风丧胆,保了一方平安。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张江在吕家浜北岸、老马家浜西岸建造了数十间店面房,形成了古桐里的北街与大街。他还出资在古桐里四周建造栅栏及各街口建造栅栏门,设防守护。在“北栅口”建造“更楼”一座,瞭望敌情兼“敲更报时”。从此开始,古桐里集镇规模逐渐扩大,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6),有二百余家商铺。

张江镇,为何要叫“张江”镇?有些人说孙桥、金桥以“桥”来命名,黄楼以“楼”来命名,这里又没有“江”为何要以“张江”这两字命名?笔者在年轻时曾带着这同样的问题询问众多“乡老”与“学究”,才知其由来。


张江镇在明代称“古桐里”(“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十邻为里。”汉代时十户为邻,十邻为里。《明史·食货志二》:“以一百十户为里,里分十甲。”)宋元时在过去的南街已有村落,*早的先民为吴姓,曾以种菜蔬为业,“吴家园地”曾名扬一方。继后有张姓、叶姓、刘姓、杨姓、朱姓等姓氏的居民在此定居。由于地处浦东腹地,又是水陆交通的交会处,是一个信息、商品交换的好场所,在吕家浜南“吴家老宅”旁慢慢地形成了集镇,这就是后来的南街。因为在“吴家老宅”前有百年梧桐树两株,故被命名为“古桐里”。据传该梧桐树生长方位在南街上的“懋泰槽坊”厅楼前东南角,即现在的广兰路和江东路交叉口的偏东北处,于清朝乾隆年间枯死。这便是“古桐里”地名的来历。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举侵扰江浙沿海,浦东地区也受其害。当时古桐里有一姓张名江的豪绅,郡名为“清河”,堂号为“华海堂”。传说其祖上是贩私盐出身,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富甲一方,古桐里吕家浜南北两岸大都是华海堂的田产。张江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武艺高强,门客众多。张江见倭寇来犯,即组织乡勇抵御。“古桐里”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在张江的组织指挥下,严阵以待,有力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使倭寇闻风丧胆,保了一方平安。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张江在吕家浜北岸、老马家浜西岸建造了数十间店面房,形成了古桐里的北街与大街。他还出资在古桐里四周建造栅栏及各街口建造栅栏门,设防守护。在“北栅口”建造“更楼”一座,瞭望敌情兼“敲更报时”。从此开始,古桐里集镇规模逐渐扩大,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6),有二百余家商铺。


张江因倾家组织民众抗击倭寇的义举,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们为了纪念张江,把他建造的栅栏称为“张江栅”,从此以后“张江栅”成为“古桐里”的代称。并在太平桥东首吕家浜南岸建造一座有九只狮子雕塑的凉亭,取名“九狮亭”,寓意张江“抗倭救世”。九狮亭与吕家浜北岸天宝桥东首的“文昌阁”是旧时张江的两处名胜。可惜“九狮亭”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疏浚吕家浜时,因年久失修而破败被拆毁,文昌阁亦于20世纪80年代,被当时的有关部门认为无保留价值而被拆毁。


“古桐里”与“张江栅”这两个名字在一段时间中同时被民众使用着,“张江栅”又被简称为“栅塱”。清代乾隆年间之后,古桐里从“里”变为“镇”,以“张江栅”命名,称“张江栅镇”,从此“古桐里”淡出了人们的记忆。20世纪60年代后流行简称,如把“唐墓桥镇”称作“唐镇”、“孙小桥”称作“孙桥”、“金家桥”称作“金桥”、“城厢镇”称作“城镇”、“张江栅镇”也就被称作“张江镇”了,这便是“张江镇”的由来。华海堂沉浮张江镇是浦东地区唯一以历史人物命名的镇,张江是明嘉靖初年至万历初年间人,因张江家的堂名叫“华海堂”,所以里人对该户张家都以“华海堂”相称。我在年轻时听老一辈人说,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华海堂”主人张江组织民众抗击倭寇,保一方平安,尔后又建市舍、造栅栏,开创了古桐里的繁华。当时吕家浜以北的古桐里市舍都是“华海堂”的产业。清乾隆、光绪年南汇县志也有记载: 张江栅镇,邑北七十里,一名古桐里,乾隆丁巳年(即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黄槐居此。居民廛肆二百余家,相传明隆庆时(1567—1572)有张姓名江者创建市舍,故名。


“华海堂”张氏自明末清初时家道开始中落,多处市舍易主。到清乾隆年间,有张江的第八代裔孙张熙纯,字策时,号少华。张熙纯幼年丧父,在母亲和兄长的指导下苦读诗书,二十岁上以文才名震府县,时人评其“文如泉涌,诗更清丽拔俗,尤长乐府”。曾受聘省府学馆教授,常为“学使”所请校阅试牍。事母亲、兄长尽孝道,得薪俸后常买些补品孝敬母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张熙纯参加朝廷献诗,名列二等,赐“宫绮旋中”,并得中“顺天府”壬午举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张熙纯参加“南巡奏赋”,钦取一等五名,被授“内阁中书”,任“方略馆”纂修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参加《四库全书》编纂,由于劳累过度,染肺痨病故,享年仅43岁。著有《华海堂诗集》《昙华阁词钞》。张熙纯胞兄熙绪,字伯时,无子,以兄子培材为嗣,孙名慕骞,是乾隆末年庠生。


张熙纯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族兄张纯熙的关爱与栽培。张纯熙,字仲时,能诗文,并且熟悉历史掌故,知识丰富渊博,曾被广东巡抚收为幕僚,深得巡抚倚重。后随巡抚入京,被怡贤亲王请为门客,著述甚多。张纯熙生性敦厚,族弟病故后,抚养二侄如子,延师课读俱补诸生,并把自己所积的资财与之均分,乡里对他很是敬重。其子张泰字伯原乾隆末年贡生,文才也有名。


华海堂张氏,自张熙纯以后的数代裔孙,虽都饱读诗书,但由于健康状况寿限不济,家道一代不如一代。到咸丰年,华海堂两侧仅存的市舍易入陈氏之手,到民国初年华海堂张江的第十四代、十五代裔孙相继病故,“华海堂府宅”也卖给了我家的一个亲戚。可叹曾显赫数百年的华海堂张氏,至此竟沦落到如此境地。


华海堂府宅就在现在的张江镇新西街20—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20号是梅章海(梅阿海)开设的裁缝铺,22号则是我家租用居住,我父亲在这里开设诊所。那时,临街是两栋砖木结构的楼房,后面是天井及华海堂的客堂,在客堂开有后门,开出后门便是华海堂张家母女居住的两间屋。因我外公张家与华海堂张家是同宗,按辈分母亲要我叫张家母亲为婆婆,叫她的女儿为姨妈。母亲看她们孤苦,时有钱物接济。华海堂婆婆为使华海堂张氏的香火得以延续,托人为她女儿招赘上门女婿,但家境与人才好一些的人家没人愿意,*后在栅北倪家宅,有一个同样穷得叮当响、目不识丁的人称“麻子金根”的倪金根入赘上门。也没有热闹的婚礼,只是在岳母前双双磕了三个响头算完事。倪金根虽是满脸麻子,却不怎么难看,为人憨厚且有一手不怎么高明的泥瓦匠手艺,待岳母很是孝顺,夫妻也恩爱,生有四子一女,是华海堂张江的第十六代裔孙。从此好一个书香门第华海堂张家,沦为白丁人家。

作者简介

奚保国(曾用名奚报国,苞谷),1941年生,初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当了“新中国**代有文化的新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自学成才,兴趣广泛,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多有探索。出版专著《浦东山歌》,参编图书《张江钩沉》《唐镇史韵》等。2014年被张江镇人民政府聘为“张江镇文化发展咨询专家”,2016年被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东山歌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评为“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