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415574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60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224155747 ; 978-7-224-15574-7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史话丛书》之一,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等人执笔,是一部较为通俗的党史读物。紧紧围绕“延安时期爱国主义是什么样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它谋划并干成了什么事情”等问题,运用权威翔实的史料、生动鲜活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延安时期爱国主义蕴含的“加强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坚持*高纲领和*低纲领的有机统一”等伟大设想,系统阐述爱国主义“延安现象”的来龙去脉、主要表现和时代价值。
前言
序言
任晓伟
现在,呈现在读者朋友们眼前的是由党史专家陈答才教授 主编的一套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通俗性丛书。 我参加了关于这套丛书内容的一些设计和讨论,因此非常希望在 这套丛书付梓之际,和读者朋友们交流一下这套书的缘起和编写初衷 。
目录
引言 延安时期的爱国主义为何重要 001
**章 始终高举抗日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009 
第二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039 
第三章从“救国”到“建国”: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之路071
第四章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完美统一 099 
第五章 延安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23 
后记 160
相关资料
“爱国”顾名思义,是公民对国家的爱。当“爱国”上升为一种“主义”,就不单单是一种个体的私人情感,更是一种公共性的理性之爱,是一种人民对待祖国的热爱崇敬之情。这种理性之爱既包含着天然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后天的政治历史建构。作为一种天然的公共性情感,爱国与“同胞之爱”息息相关。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同样,一个人也无法决定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因而,爱国与热爱自己的亲人一样,是一种近乎天然的情感,这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人们对父母的依恋、敬爱情感一样,因而也是无条件的、先天的,是对祖先生活之地的守护,也是对子孙降生之地的维系。这种情感浓烈而复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崇高*深远也是*持久的情感。托克维尔曾对这种爱作了说明:“有一种爱国心,主要来自那种把人心同其出生地联系起来的直觉的、无私的和难以界说的情感。这种本能的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习惯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怀有这种情感的人,珍爱自己的国土就像心爱祖传的房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然、*朴素、*深层、*持久的情感。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植和锻造。“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传承中的关键因子,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谱系中*典型的表现就是“忠”。忠于国家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也首先表现为对国家的忠诚如一。所以忠与爱国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和继承性。忠*早是指统治者对民众、社稷、国家的无条件奉献。传世文献中关于“忠”德的*早定义和解读是“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左传·僖公九年》又言:“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作为一种统治者的政治道德,忠要求不仅要为民众做好事,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还要“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即,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能挺身而出。忠也意味着对国家忠贞不贰、一心一意的情感。董仲舒言:“心止于中者一,为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强调了忠德“一心一意”的内涵,“二心二意”则意味着隐藏祸患。
明清之际,“忠”之原始意义的回归对近代中华民族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助推了现代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进步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受君主专制茶毒的思想进行了反思,特别是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均提出了区分“国”与“天下”,辨析“一君之私”和“天下大公”的政治观念。倡导应忠于天下的道义公平,抛弃忠于君主的私人利益。
“爱国”顾名思义,是公民对国家的爱。当“爱国”上升为一种“主义”,就不单单是一种个体的私人情感,更是一种公共性的理性之爱,是一种人民对待祖国的热爱崇敬之情。这种理性之爱既包含着天然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后天的政治历史建构。作为一种天然的公共性情感,爱国与“同胞之爱”息息相关。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同样,一个人也无法决定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因而,爱国与热爱自己的亲人一样,是一种近乎天然的情感,这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人们对父母的依恋、敬爱情感一样,因而也是无条件的、先天的,是对祖先生活之地的守护,也是对子孙降生之地的维系。这种情感浓烈而复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崇高*深远也是*持久的情感。托克维尔曾对这种爱作了说明:“有一种爱国心,主要来自那种把人心同其出生地联系起来的直觉的、无私的和难以界说的情感。这种本能的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习惯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怀有这种情感的人,珍爱自己的国土就像心爱祖传的房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然、*朴素、*深层、*持久的情感。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植和锻造。“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传承中的关键因子,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谱系中*典型的表现就是“忠”。忠于国家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也首先表现为对国家的忠诚如一。所以忠与爱国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和继承性。忠*早是指统治者对民众、社稷、国家的无条件奉献。传世文献中关于“忠”德的*早定义和解读是“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左传·僖公九年》又言:“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作为一种统治者的政治道德,忠要求不仅要为民众做好事,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还要“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即,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能挺身而出。忠也意味着对国家忠贞不贰、一心一意的情感。董仲舒言:“心止于中者一,为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强调了忠德“一心一意”的内涵,“二心二意”则意味着隐藏祸患。
明清之际,“忠”之原始意义的回归对近代中华民族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助推了现代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进步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受君主专制茶毒的思想进行了反思,特别是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均提出了区分“国”与“天下”,辨析“一君之私”和“天下大公”的政治观念。倡导应忠于天下的道义公平,抛弃忠于君主的私人利益。
近代以来,对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革命浪潮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包括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主张将“忠君”和“忠国”区分开来,将“忠”更多地指向“国”而非君主。梁启超指出:“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药料也,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则制造国魂之机器也。”强调国家意识对民众的重要启蒙作用。
在对忠德的现代化转化中孙中山先生功不可没。他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
如果说以上都是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梳理,那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引领和创造的爱国主义则更多地指向实践,指向对普通大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崭新篇章。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危机日渐加深,面对国内外的层层压迫、步步紧逼,国已不国,普通劳动人民步步退让,苦难深重。但是到了延安时期,抵抗和斗争成为时代的风潮和主题。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在普通民众身上得到广泛践行,使得中华民族不再是受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次自觉地主宰和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沉重,内忧外患有增无减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偏远之地延安,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新焕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提振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捍卫民族尊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重的民族危难激起了所有中华儿女普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抗战力量空前凝聚,爱党爱国的气氛空前热烈。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这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屈辱事件,大大地教育和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在客观上使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重大意义,激发了中国人民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大觉醒、大团结和大抵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牺牲*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正因如此,在抗日战争这一持久而艰难的民族独立斗争中,延安时期的爱国主义运动,无论从动员的广度还是斗争的深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面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批批有识之士将延安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新希望,是抗日救国,团结万众,为中华民族锚定航向的北斗星。“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当时大部分有良知的中国人爱国心的真实写照。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依然扛起了拯溺扶危的重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延安时期也得到了新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突破:
其一,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唤起全体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自觉和爱国心的深度觉醒,“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其二,延安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也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斗争经验,从而具备了崭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革命精神,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爱中华民族与爱中国共产党、爱新中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深植人民,为了人民,重构了爱国主义的深沉内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实质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三,延安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立富强,更是朝向马克思主义所倡扬的更广泛的人类解放事业,是对所有受压迫被剥削民族的同情和鼓舞,是一种真正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普遍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同时也更加重视和珍惜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20世纪20年代曾对中国的爱国主义做过重要评论:“中国首先应当注重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当然不是像义和团那样盲目地排外,而是秉着开明的态度,向他国学习但又不受其支配。日本的侵略残酷地教会了知识分子和商人这种思想倾向。……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复兴所必不可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一百周年,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回溯延安时期爱国主义的种种表现,对我们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李后东,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出版过多部该研究领域专著。
-
明末农民战争史-修订版
¥18.5¥4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6.7¥49.0 -
人类酷刑简史
¥23.6¥59.0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8.7¥52.0 -
中国近代史
¥15.1¥39.8 -
安史之乱
¥24.1¥68.0 -
华戎交汇在敦煌
¥20.3¥58.0 -
历史的沸点-两晋十六国的二十张面孔-第二卷
¥16.8¥48.0 -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41.8¥68.0 -
清朝穿越指南
¥17.1¥45.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9.9¥49.8 -
中国历史常识
¥18.9¥49.8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法国大革命
¥20.6¥56.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6.1¥68.8 -
1956:觉醒的世界
¥19.6¥5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4.5¥39.0 -
中国通史
¥16.3¥45.0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8.3¥25.0 -
中国历史:大明王朝三百年
¥2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