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309544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63095445 ; 978-7-5630-9544-5
本书特色
中国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它的演变历程是一部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历史文化长卷
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
对世界家具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容简介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石窟、篆刻、家具、书院、科举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家具》一书梳理了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传统家具常用的材质、木制家具的工艺技术以及历代家具中常见的装饰纹样及其文化内涵。通过整理解析中国家具在中国诗歌中的文化体现、在传统伦理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域外家具的接纳与改造、对周边地区及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家具蕴含的丰富文化基因、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前言
序
我们知道,符号是一种标识或印记。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积淀,具备明确而且醒目的客观形式;也是精神表达的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文化符号,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容颜。
一国与他国的区别,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国历史数千年,曾遭遇无数次兵燹和灾害,却总能绝处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机勃勃,是因为我们拥有着深入血液、代代相传的强大文化基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身上都流淌着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发展浓缩到一定火候,自然会拥有符号功能,产生符号意义。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外在表现和深刻内涵,凸显着我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形象。
作为符号的中华文化,遍布中华大地,也潜藏于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很多古宅前见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家庭的古训,耕田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类似的楹联还有很多。再说匾额,“正大光明”悬于庙堂之上,“紫气东来”“和气致祥”“厚德载福”则多见于官邸民宅。它们是中华景观的点睛之笔,也是我们的精神底蕴。
目录
006·**节 中国家具的起源
012·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家具
026·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家具
038·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
046·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家具
060·第六节 五代时期的家具
066·第七节 宋、元时期的家具
080·第八节 明朝时期的家具
102·第九节 清朝时期的家具
中国家具的材质
129·**节 木制家具
150·第二节 藤、竹、草家具
160·第三节 石制家具
中国家具的特征及文化基因178·**节 中国家具的工艺技术(木制家具)
190·第二节 中国家具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
209·第三节 诗坛佳话中的家具
218·第四节 中国家具与社会生活
第四章 中国家具的文化价值和世界地位
229·**节 中国家具对域外家具的接纳与改造
233·第二节 中国家具对周边地区及世界的影响
相关资料
中国家具的发展脉络
家具作为家里的器具,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更是特定时代的物质文化产物。 从古代到现代, 家具的种类、 材质、 设计和功能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家具, 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审美趋势、思想情感以及生产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自文明之初,原始中国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应该和低矮的地面密切相关。*开始,人们可能是收集干燥的草茎和树叶作为铺垫物来保暖、防潮,获得相对舒适的环境。随着人们逐渐掌握缝纫、编织技术,开始缝皮制衣、结草成席,也就出现了*为原始的家具—席。席是中国人自远古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老家具,也是人们*熟悉的家具之一,它在中国“礼”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榫卯技术, 木构建筑和木制低矮家具随之出现,“家”的概念逐渐地成形, 人们的起居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席在此时成为生活的中心,人们开始在席的周边摆放各种陶器及生活用品,围绕着席生活。生活起居习俗确立后,生活礼仪逐渐地产生,“礼” 文化也由此诞生。以席为中心的生活习俗在后来随着各种矮足、高足家具的出现逐渐地演变为古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 以床榻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席纹在文明之初也是重要的装饰纹样,在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大量陶器的表面都能看到席纹。
随后中国进入夏、商、两周时代,这时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金属器物、工具开始普及,家具的材质不再拘泥于植物,出现了大量青铜家具和石制家具。金属工具的使用还使得木作技术飞速发展,漆木家具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这时遵循着*为古老的“踞坐”礼仪,家具的样式以低矮型家具为主。
秦代、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制漆工艺和木作工艺都得到了发展,漆木家具成为社会主流。秦—西汉时期,低矮型家具已经发展完备, 形成了系列家具。进入东汉以后,佛教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域外文化与中华文明有了交流与碰撞。人们的生活习俗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由低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演变的端倪,席地而坐逐渐转变成居坐床榻。家具的品种和样式在这时变得更加丰富,胡床、胡椅、矮椅子、矮方凳等家具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域外家具和本土家具开始融合,榻和床的高度也逐渐地升高,人们的审美喜好也随着民族融合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漆木家具颜色以黑、红两色为主,主要的装饰纹样为云纹、神兽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纹、卷草纹、火焰纹、狮子纹、璎珞纹、飞天纹等纹饰开始出现,并在后世逐渐地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一部分。
中国家具的发展脉络
家具作为家里的器具,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更是特定时代的物质文化产物。 从古代到现代, 家具的种类、 材质、 设计和功能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家具, 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审美趋势、思想情感以及生产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自文明之初,原始中国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应该和低矮的地面密切相关。*开始,人们可能是收集干燥的草茎和树叶作为铺垫物来保暖、防潮,获得相对舒适的环境。随着人们逐渐掌握缝纫、编织技术,开始缝皮制衣、结草成席,也就出现了*为原始的家具—席。席是中国人自远古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老家具,也是人们*熟悉的家具之一,它在中国“礼”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榫卯技术, 木构建筑和木制低矮家具随之出现,“家”的概念逐渐地成形, 人们的起居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席在此时成为生活的中心,人们开始在席的周边摆放各种陶器及生活用品,围绕着席生活。生活起居习俗确立后,生活礼仪逐渐地产生,“礼” 文化也由此诞生。以席为中心的生活习俗在后来随着各种矮足、高足家具的出现逐渐地演变为古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 以床榻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席纹在文明之初也是重要的装饰纹样,在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大量陶器的表面都能看到席纹。
随后中国进入夏、商、两周时代,这时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金属器物、工具开始普及,家具的材质不再拘泥于植物,出现了大量青铜家具和石制家具。金属工具的使用还使得木作技术飞速发展,漆木家具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这时遵循着*为古老的“踞坐”礼仪,家具的样式以低矮型家具为主。
秦代、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制漆工艺和木作工艺都得到了发展,漆木家具成为社会主流。秦—西汉时期,低矮型家具已经发展完备, 形成了系列家具。进入东汉以后,佛教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域外文化与中华文明有了交流与碰撞。人们的生活习俗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由低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演变的端倪,席地而坐逐渐转变成居坐床榻。家具的品种和样式在这时变得更加丰富,胡床、胡椅、矮椅子、矮方凳等家具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域外家具和本土家具开始融合,榻和床的高度也逐渐地升高,人们的审美喜好也随着民族融合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漆木家具颜色以黑、红两色为主,主要的装饰纹样为云纹、神兽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纹、卷草纹、火焰纹、狮子纹、璎珞纹、飞天纹等纹饰开始出现,并在后世逐渐地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一部分。
隋、唐时代,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繁荣的高峰期。人们生活中的家具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且工艺精湛,椅、凳、桌、几、案、箱、橱、床、架、屏风等我们熟知的中国古典家具基本都已出现,家具的材质也有了硬木和软木的区分。唐代社会手工业分工已经高度完善,可以生产几乎所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各种工艺技术开始运用到家具的生产中,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以精美华丽著称。而大唐帝国开放的思想、繁荣的商业、庞大的疆域使得东西方交流频繁而密切,中国家具、中国文化开始了与域外文明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人们生活中的家具和习俗开始了变革,此时中国家具也开始了输出之旅,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圈里的其他国家。
宋代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巅峰期,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繁荣, 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手工业也进一步细化,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彻底地改变,中国家具进入了高坐垂足时代。宋代木作工艺的进一步发展,硬木资源的大量引进,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结构强度有了显著提高,装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家具的审美由唐代的奢华变成了素雅简洁,装饰方式也更多采用了线脚装饰,梁柱式框架结构*终替代了箱型壸门式结构。装饰与结构的结合,使得桌椅四足断面不仅有简单的方形和圆形, 还出现了马蹄形等更多的样式。新的样式、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装饰,中国家具此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为后来进入发展巅峰期的明式家具奠定了基础。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交流频繁密切。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也随之逐渐普及, 影响到市民群体。社会各阶层对于营造“家环境”的需求远超前世。建筑和园林的大发展使得社会对于家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系统化。家具出现了“成套”的概念,人们在园林、厅堂、书斋、卧室等不同的起居环境中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进行合理的家具配置。家具作为“家环境”的重要营造元素,充分契合这一时期“文心匠气”“崇尚简约,尽弃繁缛”的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合中式“礼”文化的式样,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遵循“发乎性情,由乎自然”的原则,以体现材质的天然色泽和自然纹理著称,所选用的木材多为硬木, 除大量使用中国本土的木材外,得益于明朝前期繁荣的海上贸易,东南亚、南亚大量珍贵的硬木被进口用作家具制作,有记录记载明代家具还曾使用过非洲的木材。随着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长足发展,市民文化的兴盛,《天工开物》《园冶》《髹饰录》《鲁班经》《长物志》等和家具、园林相关的著作应运而生, 家具文化逐渐成熟。明式家具*值得人们赞叹的除了明榫、半榫、格角榫、夹头榫等复杂的榫卯工艺,还有攒边、霸王枨、罗锅枨等多种结构与装饰结合的工艺形式。明式家具结构科学严谨, 造型文雅简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哲学,是中国家具的*高峰,也是世界家具史上*为璀璨的明珠。
清代社会的封闭使得中国家具在各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上缓慢、停滞。清前期主要延续了明朝家具的样式和特点,制作工艺精湛,材质以各种进口硬木为主。清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后的繁荣期,家具的需求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家具风格在此时由明代的简洁俊美转为奢华厚重,对于奢靡、富贵的追求使得清中期家具对高档名贵材料保持了极大的热情,常常用各种工艺技术将各种材料结合在一起以突显豪奢,这也成为清代家具的特色。这一阶段的中国家具的风格还受到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广州、苏州、北京等出现了家具生产中心,并发展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家具风格。到了清晚期,国力衰弱,家具的材质不再精良,家具的装饰也已经不再精美,传统中国家具繁华不再。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朱辉,男,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王睿,生于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从事艺术理论与实践类课程教学多年。
-
寻味中国
¥22.0¥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22.6¥39.0 -
中国馔馐谭
¥17.0¥23.0 -
茶经(黑白版)
¥10.3¥48.0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0.6¥26.0 -
门外文谈
¥16.1¥3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知识分子的幽灵
¥18.7¥39.8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经典常谈
¥6.2¥14.8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7.5¥18.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8.7¥39.8 -
中国古代官制
¥11.3¥25.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东瀛印象记
¥20.1¥35.0 -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3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