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715177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67151772 ; 978-7-5671-5177-2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有关家教家风的学术图书,文化学者胡申生从浩瀚的历史典籍中选了从西周初年周公旦到清末梁启超等历代名人的治家故事,不做资料性的搜集和铺陈,而将重点放在家庭教育和家风的传承方面,突破史学研究的传统框架,从何为家教文化、何以传承家风的角度,让读者真正领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家庭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自古以米,中华民族就重视家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这种家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突出体现在家教、家训和家风方面。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有关家庭、家教、家训和家风的记载汗牛充栋,本书从浩瀚的历史典籍中选了从西周初年周公旦到清末梁启超等历代名人的治家故事,不做资料性的搜集和铺陈,而将重点放在家庭教育和家风的传承方面。对于所选人物,主要着眼于其治家严格、家风端正,使家庭、家族得以世代绵延,甚至泽被数代,人才辈出,应了《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同时,在所选人物中,也有在朝为名臣贤相,一生清廉有为的,然而仍不免子孙不肖,致使家庭、家族出现悲剧,为当世和后代的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留下殷鉴。
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五千多年以来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文化。中华民族家庭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家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这种家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突出体现在家教、 家训和家风方面。中华民族家教、家训和家风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学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中国有着良好的“记言记事” 史学传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史学典籍。在这些典籍中,记载了中华民族重视家教、家训和家风的大量文献、言论和事迹。这些记载,使我们得以了解中华民族家庭文化传承的概貌。
目录
绪 论 重视家教家风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001
**节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主要内容……………… 001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 002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002
第二节 家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 004
家训之滥觞和各种说法……………………………… 004
中国家训文化的变迁………………………………… 005
中国家训文化的衰落与蜕变………………………… 007
第三节 涵养优良家风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终极追求…… 007
好家风确立的几个条件……………………………… 008
家风不正,祸延子孙 ………………………………… 008
优良家风形成的几个因素…………………………… 009
**章 先秦时期的家教和家风………………………………… 011
**节 周公旦:中国家庭教育建设之**人 ……………… 011
周公训子……………………………………………… 011
伯禽治鲁……………………………………………… 012
周公对周成王的训诫………………………………… 012
训导康叔……………………………………………… 013
“成康之治”与周王室的家教家风…………………… 014
第二节 孔子的“庭训”和绵延不绝的“孔氏传人”…………… 015
孔子“庭训”…………………………………………… 015
子思与儒家“思孟学派”……………………………… 016
绵延不绝的“孔氏传人”……………………………… 017
诗书传家,门风千年不辍 ………………………………………… 019
第三节 敬姜:一个受到孔子赞赏的女性 ………………………………… 020
教训儿子以正确的交友之道……………………………………… 020
向儿子讲解“治国之要”…………………………………………… 021
“君子能劳,后世有继”…………………………………………… 021
敬姜“论劳逸”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名篇……………………… 022
孔子对敬姜几次夸赞……………………………………………… 024
第四节 先秦时期在家庭教育方面留下佳话的几位女性………………… 025
楚将子发的母亲拒绝打仗得胜还朝的儿子进入家门…………… 025
孟母三迁择邻和自断机杼成就孟子……………………………… 026
田稷母亲责子受贿纳金…………………………………………… 027
王孙贾母亲命子舍家卫国………………………………………… 028
第五节 赵简子、智宣子为家族挑选继承人的成败得失 ………………… 029
从“六卿专政”到“三家分晋”……………………………………… 029
赵简子正确地选定赵无恤为赵氏家族继承人…………………… 030
智瑶为人的致命伤在哪里?……………………………………… 032
司马光对智瑶“身死族灭”的评论………………………………… 032
第六节 发生在赵国的三则和家庭及家庭教育有关的故事……………… 034
“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 034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036
赵国名将赵奢不看好熟读兵书的儿子赵括……………………… 038
第二章 两汉的家教和家风…………………………………………………… 040
**节 西汉皇家子弟的家庭教育和读书学习生活 …………………… 040
刘邦训敕太子刘盈“勤学习”……………………………………… 040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古代大孝子…………………………………… 042
窦太后严督儿子汉景帝及窦姓宗族子弟读《黄帝》《老子》
等书……………………………………………………………… 042
汉武帝以后几个皇帝的家庭教育和训敕………………………… 043
几个皇子的家庭教育和读书生活………………………………… 045
第二节 万石君石奋和他的家风…………………………………………… 046
一个恭敬谨慎的小吏……………………………………………… 046
“以孝谨闻乎郡国”的石奋家风…………………………………… 047
石奋“谨敬”家风的延续…………………………………………… 048
司马迁等史学家对石奋一家的评论……………………………… 049
第三节 西汉富平侯张安世家族“保国持宠”的秘密……………………… 050
张汤:一个极具争议的“酷吏”…………………………………… 050
“非此母不生此子”………………………………………………… 051
肃敬不怠、志行纯笃的张安世 …………………………………… 052
班固笔下关于张安世的几个故事………………………………… 054
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是汉宣帝刘询流落民间时的启蒙老师……… 055
张安世的子孙们…………………………………………………… 056
敦敬守约、明习典制礼仪的张纯 ………………………………… 057
提倡礼乐治国的张奋……………………………………………… 058
张安世一族历经九世不败的原因………………………………… 059
第四节 班固称赞西汉“酷吏”杜周家有“良子”…………………………… 061
杜周:一个专以皇帝意旨为法律准绳的“酷吏”………………… 062
杜延年:一个“明法律”“行宽厚”的官二代 ……………………… 062
汉昭帝、汉宣帝两朝名臣 ………………………………………… 064
敢于向皇上提出“戒色”的杜钦…………………………………… 065
敢于“数言得失,不事权贵”的杜业 ……………………………… 067
第五节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手里接过《史记》接力棒 ………………… 068
司马谈的遗训……………………………………………………… 068
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 …………………………………………… 070
父亲的遗训支撑着司马迁含垢忍辱完成《史记》………………… 071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献出《太史公书》……………………………… 072
第六节 疏广、疏受叔侄并为汉宣帝太子刘奭的师傅 …………………… 074
疏广、疏受叔侄同为太子刘奭的老师 …………………………… 074
疏广、疏受叔侄“功成身退”“归老故乡”………………………… 075
疏广留给子孙的家训……………………………………………… 075
后人对疏广、疏受叔侄的敬仰和怀念 …………………………… 076
第七节 “世名清廉”的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 077
多次劝谏昌邑王,“甚得辅弼之义”……………………………… 077
王吉上书汉宣帝谈政务之本和家庭“去妇”风波………………… 078
王吉的儿子、孙子并有清廉之名 ………………………………… 079
第八节 韦贤、韦玄成父子俱为丞相 ……………………………………… 080
邹鲁大儒,汉昭帝老师 …………………………………………… 081
韦玄成为辞让侯爵于兄故装狂病………………………………… 082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083
作诗戒示子孙……………………………………………………… 084
第九节 邓禹:一家三代教训子孙“皆遵法度”…………………………… 085
为汉光武帝刘秀指点江山,擘画开国方略 ……………………… 085
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087
邓训:邓禹第二代中的佼佼者 …………………………………… 087
邓骘:髡妻绑子,主动承担家庭教育失职之罪 ………………… 089
邓禹孙女邓绥:邓氏好家风的集中代表 ………………………… 091
第十节 马援书诫子侄不要“陷为天下轻薄子”…………………………… 094
志存高远不当“守钱虏”…………………………………………… 095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096
马援军中写信训诫侄子马严、马敦 ……………………………… 096
马援子侄不辱父辈令名…………………………………………… 098
马皇后:两汉皇后之*贤者 ……………………………………… 099
马援第三代中的两位著名学者马融和马续……………………… 103
第十一节 班门三杰及班固家教不严家风败坏的教训…………………… 104
班彪上书汉光武帝刘秀建议为太子的教育问题慎选太傅……… 104
班固:治史良才,治家无能 ……………………………………… 105
从班昭上书汉和帝看班超、班昭兄妹情深 ……………………… 107
班昭作《女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影响至深………………… 108
班勇:绍继父业,建功西北边陲 ………………………………… 110
第十二节 “清白吏子孙”———杨震留给子孙的“遗产”…………………… 111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111
杨震的遗产:“清白吏子孙”……………………………………… 112
“清白吏”杨震……………………………………………………… 112
杨震第二代杨秉:“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114
杨震第三代杨赐:“三叶宰相,辅国以忠”………………………… 115
杨震的第四代:杨奇、杨彪俱为东汉名臣 ……………………… 117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家教和家风……………………………………… 119
**节 曹操父子: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 …………………… 119
曹操父祖的敦厚仁义家风………………………………………… 119
曹操治家“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120
曹操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的…………………………………… 121
“不可以我故坏国法”……………………………………………… 123
第二节 诸葛亮:一门忠孝,死而后已 …………………………………… 125
“特立刚直”的诸葛亮先祖诸葛丰………………………………… 125
蜀汉廉洁丞相……………………………………………………… 12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27
“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128
第三节 上海松江乡贤陆逊及其家风……………………………………… 130
陆续母亲“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 130
以“义烈”“守节”称名的陆康……………………………………… 131
怀橘奉母的陆绩…………………………………………………… 132
陆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社稷之臣 …………………………… 133
“贞亮筹干,咸有父风”的陆抗 …………………………………… 134
云间“二陆”………………………………………………………… 135
上海松江乡贤:从陆逊、陆抗到陆机、陆云三代 ………………… 136
第四节 王祥王览昆仲: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基者 ………………………… 137
王祥:“高洁清素,家无余宅”的高官 …………………………… 137
王祥给子孙留下的遗训…………………………………………… 139
“贞素之操,长而弥固”的王览 …………………………………… 139
王氏后人英才辈出………………………………………………… 140
第五节 谢安:东晋谢氏门风的奠基者 …………………………………… 141
谢安:“江左风流宰相”…………………………………………… 141
别开生面的家庭教育形式和方法………………………………… 143
兄弟联芳,棠棣竞秀 ……………………………………………… 144
芝兰玉树,花团锦簇 ……………………………………………… 145
“并阶时宰,无坠家风”…………………………………………… 149
相关资料
周公旦:中国家庭教育建设之**人
中国家教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庭教育和重视家风绵延之滥觞,*早而又可信的,是周公训子。周公可称得上是中国家庭教育建设之**人。
周公训子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初年*重要的政治家。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他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周武王病故,即位的周成王诵年幼,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就由周公旦摄政,管理朝政。 当时周公兄管叔以及弟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商旧部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 周公旦遂率师东征,经过三年战争,平定叛乱,解决了西周政权建立以来出现的 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稳定政权,就在原来周武王封建诸侯的基础上进一步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公旦受封于鲁国,是为鲁公。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镐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鲁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远离镐京。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旦以父亲的名义认真同儿子进行了谈话,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完整地记下了父子的这段谈话要点,为我们留下了真实可信的“周公训子”的家教佳话。
《史记·鲁周公世家》是这样写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按当时周公的权势地位,国人无人可比。作为父亲,周公旦生怕自己的儿子到了封国鲁地,倚仗显赫的家世和实际的地位,以国骄人,就以自己“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的做法来教训儿子善待贤人,善待百姓。周公训子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文化中千古传诵不衰的经典。
伯禽治鲁
周公旦:中国家庭教育建设之**人
中国家教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庭教育和重视家风绵延之滥觞,*早而又可信的,是周公训子。周公可称得上是中国家庭教育建设之**人。
周公训子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初年*重要的政治家。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他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周武王病故,即位的周成王诵年幼,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就由周公旦摄政,管理朝政。 当时周公兄管叔以及弟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商旧部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 周公旦遂率师东征,经过三年战争,平定叛乱,解决了西周政权建立以来出现的 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稳定政权,就在原来周武王封建诸侯的基础上进一步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公旦受封于鲁国,是为鲁公。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镐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鲁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远离镐京。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旦以父亲的名义认真同儿子进行了谈话,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完整地记下了父子的这段谈话要点,为我们留下了真实可信的“周公训子”的家教佳话。
《史记·鲁周公世家》是这样写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按当时周公的权势地位,国人无人可比。作为父亲,周公旦生怕自己的儿子到了封国鲁地,倚仗显赫的家世和实际的地位,以国骄人,就以自己“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的做法来教训儿子善待贤人,善待百姓。周公训子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文化中千古传诵不衰的经典。
伯禽治鲁
周公旦对伯禽的训诫,对于伯禽治理鲁国具有重要的作用。鲁国之地,本为东夷,是当年的奄国势力所在区域,在武庚发动叛乱的时候奄国是武庚的重要盟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还比较落后,对西周王朝也离心离德,时有反叛作乱之心。伯禽就封以后,一方面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变其俗,革其礼”,对鲁地进行道德礼仪等文化的教育和改革;另一方面动用武力,在鲁国东郊的费这个地方平定了淮夷、徐戎等叛乱势力。起兵之前,伯禽还写下《费誓》,告诫自己的军队,在平叛过程中“无敢寇攘,逾垣墙,窃牛马,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就是说军队打败叛乱势力后在追赶过程中,严禁抢夺掠取,若是有翻越围墙、偷盗牛马、诱骗男女奴隶的事端发生,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伯禽在位长达46年。他坚持以礼治国,使鲁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鲁地从一 个落后弱小的地区,成为一个和姜子牙受封的齐国齐名的东方大国,并且成为一 个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鲁国地区也成为西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周公对周成王的训诫
公元前1042年,也就是周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死,由周成王诵即位。从国家朝廷方面来讲,周成王诵和周公旦是君臣关系,但是从家庭关系方面来论, 周公和周成王则是叔侄关系。出于对国家的负责,对家族家庭的负责,周公旦没有因为周成王是天子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放弃自己作为长辈的责任,而是对周成王进行了严格的管教。
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旦摄政,管理国家大事。周成王长大成人以后,周公旦“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然而,作为长辈,他依然不断地对成王耳提面命,提出种种训诫。《尚书》的《无逸》,集中记载了周公对成王的教训。
《无逸》亦作《毋逸》《无佚》。《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并引《无逸》文,“作次以诫成王”。《无逸》通篇的宗旨就是“君子所,其无逸”,即要求君子处位为政,不要贪图安逸享乐。在《无逸》中,周公反复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要以殷商的覆亡为诫。要求成王效法祖父周文王勤劳节俭,奋勉为政。他说:“文王心地善良,态度和蔼恭谨,关心爱护民众,把恩惠施于那些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从早晨到中午,到黄昏,忙忙碌碌无暇吃饭,为的是使万民和谐地生活。文王不敢沉湎于游逸玩乐,使归附的方国诸侯都勤勉于治理国家。”接着,周公又告诫成王:你作为继位的天子,“希望你不要过度地游览、享乐、田猎,要使民众都勤勉于本职,更不要这样讲‘今天要纵情享乐。’这样,你就不是万民的榜样,就没有遵从王命,这样的人便有大错了。 所以,不要像殷王纣那样迷惑淫乱,以酗酒为德啊”。
训导康叔
康叔是周公旦的弟弟,名封。西周王朝建立以后,受封于康。周公东征平定 “三监”之乱后,徙封康叔于卫,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是卫国**代国君,故又称卫康叔、卫叔。卫地本殷商旧壤,康叔受封卫国时年纪尚轻,周公旦怕他担当不起治国和管理殷畿的重任,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写下《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来告诫幼弟。在《康诰》中,周公要求康叔到了封国以后,“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贪图安乐享受,这样,你才能治理好民众”。他又告诫康叔“慎重严明地使用刑罚”,“如果能按照这样的道理去做,民众就会心悦诚服,他们就会努力辛劳,和睦相处。就像医治疾病一样,使民众完全地去除罪恶,就像保护幼稚的孩子一样,使民众达到安康”。他还要求康叔“要努力施行德政,以安定民众的心,眷顾他们的德行。治理百姓的方法要深谋远虑, 才能使民众安定下来,你也没有过失,不会遭到灭绝之灾”。在这篇文告的*后, 周公对弟弟说:“去吧,封,不要丢掉谨慎的作风,经常听取我的忠告,你就可以和殷民世代享有你的封国。”在《酒诰》这篇文告中,周公训诫康叔,商纣王亡国的原因是因为沉湎酒色,沉湎酒色就导致听信妇人之言的过失,所以殷商的乱亡就从此开始,要求康叔务必戒酒忌色。《梓材》也是周公写给康叔的文告。《史记· 卫康叔世家》称:“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这是周公教导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
作者简介
胡申生,北京市人,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退休教师,社会与文化学者。
著有《人生的趣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名人家训》(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他们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进新中国》(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全传》(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 编年事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钱伟长家世、家庭、家教和家风》(上海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主编有《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建宏出版社1994年出繁体字版);《社区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著文有《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解放日报》2014年4月19日《思想者》专版,《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转载);《不随俗、不迎合、不降格——“张火丁现象”之我见》(《中国戏剧》2016年第1期)等。
从2017年开始,应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先后担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璞、马科、李蔷华、李炳淑、张善元、陈少云、周雪华、王立军的艺术记录工程项目的学术专员。
-
寻味中国
¥14.7¥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门外文谈
¥13.2¥3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8.3¥22.0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经典常谈
¥6.2¥14.8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3.8¥26.0 -
溥仪偷运国宝
¥7.7¥26.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8.5¥18.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中国古代官制
¥14.5¥25.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经典常谈
¥16.7¥39.8 -
黄河上的古都
¥14.8¥46.0 -
氍毹留痕-典藏本
¥29.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