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学思想史论(卷二):中国孟子学诠释的发展(增订版)

包邮孟学思想史论(卷二):中国孟子学诠释的发展(增订版)

1星价 ¥144.2 (8.1折)
2星价¥144.2 定价¥1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4581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100245814 ; 978-7-100-24581-4

本书特色

了解历代思想家对孟子思想诠释与孟学自身发展、流变的一部力作

内容简介

《孟学思想史论》卷二沿着历史与思想的双重脉络,批判性梳理了荀子、朱子、王阳明、黄宗羲、戴震、康有为等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孟子思想的研究,探讨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推衍与争辩、解释与发展,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思想史意义与诠释学内涵。在书中,作者不仅考察了孟子诠释学的政治学、生命诠释学等面向,还回顾了中外学术界近百年来的孟子学研究论著,辨明了孟学诠释史所见的一般方法论问题,展望了孟学研究的新课题及未来道路。

目录

增订版序 1

首版序 3

**章 序 论 6

一、引 言 6

二、孟子学研究回顾(一):哲学/观念史的进路 12

三、孟子学研究回顾(二):历史/思想史的进路 39

四、孟学诠释史研究课题的展望 51

第二章 孟学诠释史中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58

一、前 言 58

二、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及其问题 58

三、问题意识的自主性及其性质 71

四、诠释的循环性:经典、诠释与诠释者 78

五、结 论 84

第三章 荀子对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说”新解 87

一、问题之所在 87

二、“思孟五行说”中的“心”及其特质 91

三、“思孟五行说”中“道”的内在化 97

四、“ 思孟五行说”与中国古代的“联系性宇宙观”:“ 案往旧造说”新诠 101

五、结 论 104

第四章 作为政治学的孟子诠释学(一):宋儒对孟子政治思想的争辩及其蕴含的问题 106

一、引 言 106

二、宋儒之孟子争议的引爆点 108

三、王霸之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118

四、君臣关系:相对性与绝对性之辨 127

五、宋儒的尊孔与“道”的新诠释及其颠覆性 137

六、结 论 146

第五章 作为生命诠释学的孟子诠释学(一):朱子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诠释及其回响 151

一、引 言 151

二、“知言”与“养气”的内涵及朱子诠释中所蕴含的问题 154

三、从“穷理”“知言”到“养气”:朱子对孟学的诠释 169

四、朱子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解释所引起的回响 181

五、结 论 196

第六章 作为生命诠释学的孟子诠释学(二):王阳明思想中的孟子学 199

一、引 言 199

二、王阳明思想中的孟子学 201

三、王阳明的孟子诠释学的特质 209

四、王阳明的孟子诠释学的“言后之意” 214

五、结 论 221

第七章 作为护教学的孟子诠释学(一):黄宗羲对孟子心学的发挥 223

一、引 言 223

二、孟子心学特质及其内涵 224

三、 黄宗羲解释孟子心学的基本立场:兼论其与帛书《五行篇》的对比 228

四、黄宗羲对朱子学的批判:以孟学解释为着眼点 235

五、结 论 249

第八章 作为护教学的孟子诠释学(二):戴震的孟子学解释及其涵义 254

一、引 言 254

二、戴震孟子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255

三、戴震孟子学的护教学性质 268

四、戴震孟子学的方法论 276

五、结 论 283

第九章 作为政治学的孟子诠释学(二):康有为对孟子学的解释 285

一、引 言 285

二、《孟子微》的著作背景及其基本立场 287

三、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调融(一):民主、自由与平等 292

四、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调融(二):社会进化与经济发展 303

五、《孟子微》在儒学思想史上的历史意义 311

六、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康有为释孟的诠释学涵义 315

七、结 论 317

第十章 作为生命诠释学与政治学的孟子诠释学:当代儒家对孟子学的解释 319

一、引 言 319

二、唐、牟、徐三先生的思想与治学:同调与异趣 321

三、孟子心性论的新解释:心学传统的现代诠释 326

四、孟子政治论的重读:人民主体性的建立 343

五、结 论 348

第十一章 结论:兼论中国诠释学的特质 351

一、引 言 351

二、孟子、《孟子》及其诠释者之间的辩证 352

三、中国诠释学的特质:以孟学解释史为中心 356

四、总 结 363

附录一 文献选编注释 367

1 赵岐:《孟子题辞》 367

2 赵岐:《孟子篇叙》 377

3 荀子:《非十二子》 379

4 荀子:《性恶》 382

5 王充:《论衡·刺孟》 385

6 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 393

7 韩愈:《韩昌黎集》选文三则 395

8 王安石:《杨孟》 399

9 朱熹:《孟子序说》 401

10 朱熹:《孟子集注》选文三则 404

11 陆九渊:《与李宰》 408

12 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 411

13 王阳明:《传习录》选文三则 414

14 黄宗羲:《孟子师说》选文二则 418

15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 421

16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选文二则 424

17 焦循:《孟子正义》选文二则 429

18 康有为:《孟子微·自序》 433

19 康有为:《孟子微》选文二则 436

20 当代儒家释孟文字三则 438

附录二 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442

一、引 言 442

二、思想原创者的所有权问题 443

三、思想交流中的“脉络性转换”与解释者的自由度问题 446

四、诠释的无政府主义问题 453

五、结 论 455

参考书目 457

人名索引 483

名词及主题索引 496

后记 50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讲授、欧洲研究院外籍院士,曾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学术名家奖(2023年)等奖项,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出版《孟学思想史论》《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儒家人文精神》《深叩孔孟》等著作,其中多种专著被译为英、德、法、日、韩、越、西班牙文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