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培优培育”系列丛书: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

- ISBN:978755204606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52046069 ; 978-7-5520-4606-9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自信自立。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
作者围绕“精神自立与文化自信”,结合自身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认识,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记,体现生存方式,包孕绵长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身边的鲜活样态,又需要传统、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衔接。本土思想资源、当下做法和经验、未来跨文化互动,传承、提升、创新、发展,归结起来都离不开对这一鲜活样态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因此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指向自我意识。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记,体现生存方式,包孕绵长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我们身边的鲜活样态,又需要传统、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衔接。本土思想资源、当下做法和经验、未来跨文化互动,传承、提升、创新、发展,归结起来都离不开对这一鲜活样态的认识和把握,当然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认识。因为我们就在这种文化里,我们就是这种文化本身。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因此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指向自我意识。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不同侧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也在琢磨不同侧面的认识如何形成整体性的内在逻辑。这本小书集中反映了其间的心路历程。有些比较学理化,也有些相对感性,还包括调研基础上的思考。归结起来,初步形成如下基本观点和思路。
一、融入日用而不觉的生存智慧
目录
丛书总序/潘世伟
前言
**辑 日常智慧
中国式打拼
经世致用
理性乐观
动态平衡
第二辑 传统与现代化
推己及人
临时抱佛脚
自我转化
有机结合
双向建构
内生逻辑
历史意蕴
第三辑 中国特色
“特色”释义
“特色”与“共识”
文化先进性
和谐与斗争
和谐与法治
本土与国际
路径依赖
第四辑 价值与价值观
主体与核心
核心与外围
稳定与流变
主导与主流
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
孝道与核心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论
宗教伦理与精神文明
培育价值观与植树造林
共同价值与主体性思维
价值渗透与历史客观性
标识性概念与国际传播
第五辑 文化时评
真相可告
“五缘文化”
“获得”与“获得感”
童年危机与数字素养
人格示范常态化
仪式、节庆与精神生活
“ 文化”与“文化 ”
文明互鉴与自我意识
由“高楼综合征”想开去
见义勇为与风险伦理
善之艰难及其可能性
诗词大赛与人文素养
讲中国好故事
“生命3.0”和AI的未来
第六辑 上海城市文化
上海城市精神品格
上海城市软实力
文化地标彰显上海城市品位
用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价值
从“叠加”走向“质变”
盘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
打造富有张力的城市演艺空间
相关资料
中国式打拼
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无非是大同、小康和治世,寄托了理想,也表现了无奈。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梦想就有了新的版本,而改革开放以后又有新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强国之梦离不开民本之心,国家富强,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人民是由无数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没有个人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而没有人民的福祉,大同之梦和强国之梦将全部背离自己的初衷,走向反面。
实际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上的重大变化就包括个人权利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的显著增强。公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 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工人可以下海经商,大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所有人都可以炒老板鱿鱼。当然,这些选择,未必都成功,也未必都主动,但能够选择,敢于选择,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成功。
我们不仅可以有国家的梦想,而且也可以有个人的梦想。比如自己的公司可以发展,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国,自己的工作可以调换,自己的户口可以迁移,自己的冤屈也可以有多种渠道申诉。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必集体做梦,也不必在同一个框架和范围内考虑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各自选取活法和做法。
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是情理和时势的水到渠成。社会、国家和个人原本就是三位一体。社会不稳定,个人就难发展;国家不强大,个人就没前途。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归根结底又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曾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人民自然就幸福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把每个公民的幸福放在**位,以人为本,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动力。这是改革开放实践中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朴实道理。
这样一个中国梦的变迁和位移,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上就是对打拼文化的认同。“我们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让我们一起继续打拼。”这样贴近老百姓的表达会引起人民群众内心的强烈共鸣。为美好生活打拼,使大同之梦、强国之梦和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幸福之梦实现无缝对接。
“打拼”这个提法,与执政党的工作理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及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也是内在一致的。著名演员李雪健(反映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命运》中市委书记宋梓南的扮演者)对深圳的“拼”“创”“干”精神的概括很值得关注。建党百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风雨兼程、硕果累累,我们确实一直都在打拼。有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我们打拼的目标、打拼的方式、打拼的效果有所不同,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是一以贯之的。不同时期的打拼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总体上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中国式打拼
中国式打拼改革开放以来,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三位一体,为美好生活而打拼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文化品格。“打拼”一词,看似大众,略显粗疏,却支撑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着中国文化饱含的血肉滋味。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国历史上的老百姓没有梦想,不会打拼,而是他们虽曾梦想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但除了托付给老天爷、圣君、清官和侠客,几乎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近代以来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国人都有一个中国梦,这个梦的核心就是强国。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如郭嵩焘、薛福成、谭嗣同等几乎一致认为,这个强国梦不仅仅是船坚炮利、财大气粗,更加重要的还有政治文明、高尚道德。但是究竟如何完成强国梦,想法就各各不同了。
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无非是大同、小康和治世,寄托了理想,也表现了无奈。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梦想就有了新的版本,而改革开放以后又有新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强国之梦离不开民本之心,国家富强,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人民是由无数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没有个人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而没有人民的福祉,大同之梦和强国之梦将全部背离自己的初衷,走向反面。
实际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上的重大变化就包括个人权利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的显著增强。公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 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工人可以下海经商,大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所有人都可以炒老板鱿鱼。当然,这些选择,未必都成功,也未必都主动,但能够选择,敢于选择,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成功。
我们不仅可以有国家的梦想,而且也可以有个人的梦想。比如自己的公司可以发展,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国,自己的工作可以调换,自己的户口可以迁移,自己的冤屈也可以有多种渠道申诉。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必集体做梦,也不必在同一个框架和范围内考虑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各自选取活法和做法。
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是情理和时势的水到渠成。社会、国家和个人原本就是三位一体。社会不稳定,个人就难发展;国家不强大,个人就没前途。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归根结底又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曾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人民自然就幸福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把每个公民的幸福放在**位,以人为本,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动力。这是改革开放实践中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朴实道理。
这样一个中国梦的变迁和位移,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上就是对打拼文化的认同。“我们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让我们一起继续打拼。”这样贴近老百姓的表达会引起人民群众内心的强烈共鸣。为美好生活打拼,使大同之梦、强国之梦和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幸福之梦实现无缝对接。
“打拼”这个提法,与执政党的工作理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及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也是内在一致的。著名演员李雪健(反映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命运》中市委书记宋梓南的扮演者)对深圳的“拼”“创”“干”精神的概括很值得关注。建党百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风雨兼程、硕果累累,我们确实一直都在打拼。有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我们打拼的目标、打拼的方式、打拼的效果有所不同,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是一以贯之的。不同时期的打拼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总体上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应该说全世界人民都在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打拼,但我们的打拼富有中国特色。我们打拼的目标一直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富裕。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国同构,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许多打拼或多或少带有个人奋斗的特点,但是对国家强盛和文明进步的期待一直是个人打拼的背景和根底。如果说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那么这条道路离不开中国式打拼。
打拼本身包含尝试中的勇敢、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引领。全世界没有现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更没有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客观上也需要这样一种探索精神和创新品格。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整个国家对富强、和谐、文明、美丽的期待在文化心理上也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打拼文化还不仅仅体现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存智慧,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没有退路的文化选择。“继续打拼”因此也就不只是要求每一个中国人继续为幸福人生而努力,更意味着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继续拼搏。
打拼,听上去容易给人蛮干、傻干的印象,实际上却意味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打拼,是以实现全面发展意义上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的,并通过实践去检验的过程。国家富强,不只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精神文化上的;不光是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人民的富裕也不只是物质上、经济上,还包括精神富裕。所以,打拼不是目的,而是条件、是手段。摆正了打拼的位置,我们就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至于做的结果,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能做多好就做多好,不要怕像谁,也不要怕不像谁。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目标,是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打拼的意义所在,也是打拼文化的魅力所在。
普通民众的打拼也许就是为了房子、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打拼与中国式打拼的精神实质是贯通的。群众打拼,靠实实在在的勤劳和智慧来改善自己生活,是全中国富强和幸福的一个细胞、一个点滴。如果全国人民都不考虑自己的生活,而去管那些自己既不了解,又管不了的事,那反而有麻烦,也就谈不上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是在每个人正大光明的奋斗中实现的。如果人人不去奋斗,而是等、靠、要,依赖国家、社会和他人,那么这个文化即使理论上概括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把通过正大光明的奋斗改变命运、通过拼搏创造幸福当成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既搞好自己的生活,又关注社会的发展。打拼文化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当前,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好了,还要不要一如既往地打拼?打拼文化还有没有继续发扬光大的必要?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以往的打拼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甚至还打拼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是主要恐怕还是经济层面的打拼,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法治文化本身还有待建设,文明、规范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走过摸索和试错阶段,走向规范有序,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打拼精神,坚持合法、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作为个人的打拼,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途径,同时需要有大家都尊重的公共规范,保障人们健康、合理、文明地打拼。我们还需要为打拼营造一种正当的、干净的社会环境。打拼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经济发展上的打拼,还有精神文化体系、社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打拼。打拼总会有成有败,但是打拼的精神不能放弃,须认准目标,百折不挠。
未来较长一个时段,我们的打拼可能会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一个新的飞跃。打拼,不仅仅需要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悲壮,更需要汗流浃背之际的坦荡和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使我们在文化心态上总是容易在自大和自卑之间摇摆,通过打拼文化的积累和提升,相信全体中国人能够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通过继续打拼,强化自我意识和民族自觉,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理性自信的整体形象。中国道路实际上首先是实践问题,期待越来越多的践行者。
打拼也好,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梦想也罢,其实都需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兼具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辩证取舍才是好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转化再造的能力是关键。当然,打拼文化和幸福之梦还要着眼未来,从世界发展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新动向中整体把握。总而言之,打拼文化活跃在民间,契合强国之梦,仍需不断引领和提升。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而所有这些叙述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以自己实实在在的打拼精神彰显着本土文化的蓬勃生机。
作者简介
黄凯锋,女,1968年4月生于江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著述有《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2012)、《人文情思录》(2013)、《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价值观研究》(2016)、《马克思主义价值论》(2022)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上海市第十届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类著作二等奖(集体)、学科学术类著作二等奖(集体)。
-
寻味中国
¥15.9¥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1.8¥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6.4¥39.0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门外文谈
¥14.2¥38.0 -
黄河上的古都
¥16.6¥46.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经典常谈
¥5.9¥14.8 -
茶经(黑白版)
¥16.1¥48.0 -
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
¥11.4¥30.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讲解北石窟
¥20.9¥55.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4¥25.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8.1¥68.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氍毹留痕-典藏本
¥29.7¥56.0 -
中国馔馐谭
¥13.6¥23.0 -
千曲川风情:岛崎藤村散文集
¥18.0¥46.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