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7530007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75300070 ; 978-7-5753-0007-0
本书特色
今人皆知“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游出南京”,《南京味道》的开篇一章自然是“鸭,鸭,鸭”,论尽南京人吃鸭的今生前世;其后的章节则从小龙虾、鳝鱼这类“水货”,到马兰头、菊花脑等野菜;从过年家宴上不可或缺的“十样菜”,到街头烟火气十足的小吃零嘴;末了作者又穿越到数十年前的餐饮老字号“探店”,上演一波“美食回忆杀”。本书英文版曾获“美食界的奥斯卡奖”世界美食家大奖图书奖。
内容简介
南京人偏爱“把个小禽当大肉吃”?
南京人餐桌上的“七头一脑”,还有炖生敲、皮肚、美人肝,都是什么?
谁知道旺鸡蛋,其实是“忘鸡蛋”?
走过小笼汤包“每客八只,贰元伍角”的年代,谁还记得马头牌、大三元、三星糕团、老广东等字号?
一位南京“馋人”的饮食札记。四十余篇妙趣文章,描摹金陵名馔、市井风味,畅谈南京吃的个性、吃的记忆,从盐水鸭、烤鸭,到吃鸭的副产物鸭油烧饼、鸭血粉丝汤,再到“马鞍桥”、美龄粥、十样菜、梅花糕……将老南京舌尖和心头的味道汇于一编。英文版2023年荣获“美食界的奥斯卡奖”——世界美食家大奖图书奖(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 )。
前言
新版引言
“忆苦”意在“思甜”,有糠窝窝头垫底,我们平日所食,竟算得上“天上人间”了,虽然事实上那是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理论上却应该是不以为苦的。无如在吃上面人本能地“取法乎上”,越是没东西可吃,吃的冲动越是强烈,于是一些于今看来绝对当不得“美食”二字的吃食,也在匮乏的背景上尽显其诱惑性。吃的非“革命”、非“精神”性质固然要求我们抵制诱惑,乃至于特定的时候还会有罪恶感,因小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劣根性而大加忏悔,批判会上一概归为“剥削阶级思想”的作祟,然而兀自在肚里蠕动不已,凡有吃喝的场合则汹涌暗潮必决堤而出,整个原形毕露。大体上,“吃”与“革命”各走各的道,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虽然吃起来不能那么明目张胆,理直气壮。所以待火红年代过去,脑子固然因受洗而终不能完全复原,吃的本能却因未受实质性伤害,颇能一任天真。
目录
新版引言
鸭,鸭,鸭
板鸭 盐水鸭 桂花鸭
烤鸭之辨
作为“备胎”的酱鸭
斩鸭子
低配“文武鸭”
不见“琵琶鸭”
啤酒烤鸭
吃鸭及其他
鸭血粉丝汤
鸭油烧饼
都是“水货”
蟹
龙虾风暴
醉虾
从“马鞍桥”到“炖生敲”
遍地开花酸菜鱼
是早点,也不全是
美龄粥
绑定皮肚
南面北面
小笼包
桂花糖芋苗
喝馄饨
胡辣汤
野菜乎?
豌豆头与菊花脑
芦蒿
丝瓜
豌豆
慈菇
十样菜
零食乎?
旺鸡蛋与活珠子
从高淳说到子糕、豆腐圆子
冰棒与冰砖:马头牌
梅花糕
蒸儿糕
油球
也算“探店”
马祥兴与“美人肝”
一家春与野马饭店
太平村与三星糕团店
大三元与老广东
曲园酒家和北京羊肉馆
胜利饭店西餐厅
农家菜与俺家小院
附:随园与《随园食单》
相关资料
板鸭 盐水鸭 桂花鸭
有个熟人跟我谈到南京的吃食,大赞鸭血粉丝汤之余,对自家的一个盲区表示惭愧:到现在也不知,南京板鸭、盐水鸭、桂花鸭是一回事还是几回事。我对他的“求甚解”表示欣赏,同时安慰道:**,别说你这样的过客,不少南京人也拎不清,只好含糊其词;第二,不耽误吃就行了,管那么多干吗?
话虽如此,为南京的鸭子“正名”还是大有必要的。我提纲挈领给出了这么几条:板鸭属腌腊食品,风干过的,盐水鸭现做现吃;板鸭须蒸煮后食用,盐水鸭是熟食;桂花鸭即盐水鸭,可以算它的别称——就这么简单。
南京板鸭名声在外,往前推二十年,说起南京土特产,即便不是首选,也绝对位于前列。南京人反而“灯下黑”:板鸭当然知道,但其实很少会吃,通常吃的是盐水鸭。好多土特产,是因外地人而存在的,本地人反而莫名其妙,板鸭即是显例。
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作为“鸭都”的名声,都是板鸭挣下的。明清时南京有民谣:“古书院(南京国子监),琉璃塔(大报恩寺塔),玄色缎子(云锦),咸板鸭。”还有种夸张的说法,将南京板鸭、镇江香醋、苏州刺绣并称“江苏三宝”,此外又有“北烤鸭南板鸭”之说——说的都是板鸭。民谣的背景是南京,“三宝”扩大到江苏,*后一条“景深”更大,北方也被拉进来。在我看来,都属于民间的“外宣”文案,对象乃是外地人,尤其是后两条。直到新世纪之后,“板鸭”的盛誉,才被“盐水鸭”夺得。其中的“权势转移”,外人哪里闹得清?二名并用,混为一谈,认板鸭为盐水鸭,或相反,将盐水鸭呼为板鸭,皆在所难免。
先有板鸭还是先有盐水鸭,是一个问题。有个说法是,盐水鸭是板鸭的衍生物,我觉得可疑:源起上说,盐渍、风干,都是因食物难以久存而想出的招,哪有舍了新鲜先来“做旧”的道理?后来的人讲论南京鸭子“前世今生”,会一直追溯到东吴,说那时已经“筑地养鸭”。养鸭是拿来吃的,怎么吃?没说。按照“六朝风味,白门佳品”的追认,板鸭那时候已见雏形。其由来还伴以传奇性的故事——近人夏仁虎引《齐春秋》,言之凿凿:“板鸭始于六朝,当时两军对垒,作战激烈,无暇顾及饭食,便炊米煮鸭,用荷叶裹之,以为军粮,称荷叶裹鸭。”
《齐春秋》是梁武帝时吴均做的史,因犯忌被皇上烧了,夏仁虎从哪抄来的?此其一。其二,从“炊米煮鸭”“荷叶裹鸭”似乎很难推断出那是板鸭。对阵的不是远征军,无暇顾及的饭食也并不是用干粮代替。“炊米”如就是煮饭,那米饭不能久放,无须板鸭来搭档,“煮鸭”单凭一“煮”字,听上去倒更像是盐水鸭。
板鸭 盐水鸭 桂花鸭
有个熟人跟我谈到南京的吃食,大赞鸭血粉丝汤之余,对自家的一个盲区表示惭愧:到现在也不知,南京板鸭、盐水鸭、桂花鸭是一回事还是几回事。我对他的“求甚解”表示欣赏,同时安慰道:**,别说你这样的过客,不少南京人也拎不清,只好含糊其词;第二,不耽误吃就行了,管那么多干吗?
话虽如此,为南京的鸭子“正名”还是大有必要的。我提纲挈领给出了这么几条:板鸭属腌腊食品,风干过的,盐水鸭现做现吃;板鸭须蒸煮后食用,盐水鸭是熟食;桂花鸭即盐水鸭,可以算它的别称——就这么简单。
一
南京板鸭名声在外,往前推二十年,说起南京土特产,即便不是首选,也绝对位于前列。南京人反而“灯下黑”:板鸭当然知道,但其实很少会吃,通常吃的是盐水鸭。好多土特产,是因外地人而存在的,本地人反而莫名其妙,板鸭即是显例。
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作为“鸭都”的名声,都是板鸭挣下的。明清时南京有民谣:“古书院(南京国子监),琉璃塔(大报恩寺塔),玄色缎子(云锦),咸板鸭。”还有种夸张的说法,将南京板鸭、镇江香醋、苏州刺绣并称“江苏三宝”,此外又有“北烤鸭南板鸭”之说——说的都是板鸭。民谣的背景是南京,“三宝”扩大到江苏,*后一条“景深”更大,北方也被拉进来。在我看来,都属于民间的“外宣”文案,对象乃是外地人,尤其是后两条。直到新世纪之后,“板鸭”的盛誉,才被“盐水鸭”夺得。其中的“权势转移”,外人哪里闹得清?二名并用,混为一谈,认板鸭为盐水鸭,或相反,将盐水鸭呼为板鸭,皆在所难免。
先有板鸭还是先有盐水鸭,是一个问题。有个说法是,盐水鸭是板鸭的衍生物,我觉得可疑:源起上说,盐渍、风干,都是因食物难以久存而想出的招,哪有舍了新鲜先来“做旧”的道理?后来的人讲论南京鸭子“前世今生”,会一直追溯到东吴,说那时已经“筑地养鸭”。养鸭是拿来吃的,怎么吃?没说。按照“六朝风味,白门佳品”的追认,板鸭那时候已见雏形。其由来还伴以传奇性的故事——近人夏仁虎引《齐春秋》,言之凿凿:“板鸭始于六朝,当时两军对垒,作战激烈,无暇顾及饭食,便炊米煮鸭,用荷叶裹之,以为军粮,称荷叶裹鸭。”
《齐春秋》是梁武帝时吴均做的史,因犯忌被皇上烧了,夏仁虎从哪抄来的?此其一。其二,从“炊米煮鸭”“荷叶裹鸭”似乎很难推断出那是板鸭。对阵的不是远征军,无暇顾及的饭食也并不是用干粮代替。“炊米”如就是煮饭,那米饭不能久放,无须板鸭来搭档,“煮鸭”单凭一“煮”字,听上去倒更像是盐水鸭。
但追本穷源非我所能,也非我所欲,我感兴趣的是够得着的过去,板鸭和盐水鸭在日常生活里扮演的角色。
先看板鸭。板鸭墙内开花墙外香,和它在外地的可及性正相关,饶是盐水鸭怎样可口,在前高铁时代,须得现做现吃这一条,就让它的号召力出不了南京。板鸭在此尽显优势,是故早早就有了“馈赠佳品”的定位。清朝时候,是要孝敬到宫里去的,故称“贡鸭”,官员互相送礼,又称“官礼板鸭”。
板鸭的“板”是平板的板,也是板实的板。既指板鸭盐渍风干时压制呈板状,也是喻其制作之后肉质的紧实——凡以“板”形容者,多少都与紧实、筋道有关,如徽州腌肉称“刀板香”,河南、安徽一些地方的“板面”。“板鸭”之号,也不是尽属南京,湖南有酱板鸭,福建有建瓯板鸭,安徽有无为板鸭,江西则有南安板鸭,做法各各不同,“板”到何种程度不一;其为腌腊,趋于板状,则是一样的。南京板鸭名声独大,除了因是大码头的特产,多半还因顶着“贡鸭”之名。
这名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物如主要的用途尽归于请客送礼,多半就是这个命。南京板鸭几乎是馈赠专用,请客时都少见——请吃饭是客来南京,这时候盐水鸭可以登场了,何劳板鸭?忝为南京人,我只有数得过来的几次吃板鸭的经历。印象无一例外,只得一个“咸”字。经“干、板、酥、烂、香”的赞语的提示,“干”和“板”可以补上,“酥”“烂”“香”实在说不上。还有称其“肉质细嫩紧密”的,则更是不知从何说起。在腌腊制品那儿找“细嫩”,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咸板鸭”吃起来咸味重,是意料中的(一如咸肉必咸),但很少有人对它能咸到什么程度有充分的估计。食不得法,会感到板鸭简直没法吃。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在清水里久泡,去其咸意,而后再蒸或煮。外地人不知就里,往往是洗一洗就上锅下锅,结果是咸到难以入口。即使泡过,且你以为泡得时间够长了,亦难改其咸。吃一次如此,以为是制鸭师傅下手重了,回回如此,就要怀疑是通例,做板鸭似乎以能久藏为终极目标,宁咸勿淡遂成为制作时的“政治正确”。
送礼是“聊表寸心”,送出手则目的已然达成,没有几个人会连带着把注意事项一起奉赠。我猜后来的板鸭已然不是早先的“裸”赠,包装上必有食法的提示,问题是有几人会去遵照执行,且我们的说明大多是含糊其词的,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懂的还是不懂。结果馈赠的“贡鸭”,其命运很可能是束之高阁地供着,等*后不得不处理了,不明不白弄了吃一下,伴随着对板鸭之美名的极度困惑。
还有一条,所谓食得其法,应包括上桌前的分解,鸭子应该是“斩”了吃的,就是得连骨剁成块。湖南酱板鸭或是后起的啤酒烤鸭可手撕,南京人吃鸭一定要“斩”,否则吃起来感觉大大地不对。斩鸭子非鸭子店专业人士不办,你想,收下板鸭大礼的,谁家里有人会这一手?*后必是对付着吃。
曾不止一次面对外地人挑衅性的疑问:你们的板鸭有什么好吃的?!我的反应从里到外都是“不抵抗主义”的,因在我这个本地人看来,板鸭同样一无是处。所以就出现了很吊诡的局面:令南京鸭子名满天下的,是板鸭;坏了南京鸭子名头的,也是板鸭。我觉得板鸭给南京美食带来的负面效应,与西湖醋鱼在造就杭州“美食荒漠”恶名上起的作用,有一拼。
据说几成杭州美食符号的“西湖醋鱼”,本地人其实不屑一顾。南京人里,好咸板鸭这一口的老人,还是有的,但我敢打包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南京人,他们说喜欢吃鸭子,指的不是盐水鸭,就是烤鸭——“斩鸭子”,二者必居其一,没有板鸭的份。
南京鸭子晚近的历史,若要不避戏剧化,单道一个侧面,可以描述为板鸭的消亡史。小时逛南北货商店,腌腊制品柜台,火腿之外,*抢眼的就要数板鸭。曾几何时,南北货商店没了,卤菜店则少见板鸭现身,高铁时代,土特产名存实亡,板鸭乏人问津,当真成了一个概念了。它“有名无实”的现状,从网上也可看出:若想网购,输入“板鸭”二字,跳将出来的多是湖南酱板鸭、安徽无为板鸭、江西腊板鸭……“南京板鸭”也有的,基本上是盐水鸭在“冒名顶替”,那是将错就错,利用外地人只晓板鸭不知盐水鸭暗度陈仓。鸭子店有仍然高举板鸭大旗的,譬如大名鼎鼎的“章云板鸭”就是,问题是,不论本地人外地人,大排长队者,多半都是冲它家的烤鸭去的。
二
将板鸭置换为盐水鸭,是不是就可以挽回外地人心目中南京鸭子的声誉?不知道。这里特别提到外地人,实因南京烤鸭的口味与盐水鸭相比,据我想来,要更容易接受。对于南京人来说,未必爱上盐水鸭,才算是对鸭子“真爱”;然而烤鸭是别地也有的(虽有差异),盐水鸭则是独一份,所以盐水鸭才是够不够“南京”的试金石。
以南京人吃鸭的实况论,已是烤鸭、盐水鸭平分天下的局面,烤鸭的拥趸多于盐水鸭的也说不定,但“对外窗口”,盐水鸭仍是首选。比较像样的餐馆,整桌的席面,十有八九,还是它作为南京鸭界的代表,出面应酬。有个熟人是盐水鸭的铁杆,坚称盐水鸭“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雍容大方,是大婆之相;反观烤鸭,只合在家里吃吃。此说我不能接受:且不说扯到大老婆小老婆的拟于不伦,就事论事,烤鸭哪里就显得小家子气了呢?首选盐水鸭,除了未有间断(烤鸭一度销声匿迹,且名声也为北京烤鸭所掩),还是因它的区分度吧?——烤鸭不少地方有,盐水鸭则是南京独一份。
“盐水鸭”的命名很直白,和“烤鸭”一样,提示的是做法;也一样的大而化之,却更容易产生误导,让人以为就是拿盐水一煮了之。的确有人在家里自己炮制简版,就是花椒、葱姜塞入鸭腹,加料酒等一顿狂煮,大道至简,“亦复不恶”。当然这是业余的,专业版即店家所制,要讲究得多。正宗的南京盐水鸭,做起来是有口诀的,所谓“熟盐搓、老卤复、吹得干、煮得足”。
何为“熟盐搓”,何为“老卤复”,凡说到盐水鸭,必会有一番详解。强调的就一点:程序很复杂,断不是“盐水”那么简单。哪一种卤味都会渲染自家独有的配方如何复杂玄妙,手续的繁复,香料的众多,盐水鸭在这上面未能免俗。“熟盐搓”所以去腥,“老卤复”所以入味,其实不管卤什么,店家都是标榜老卤的,没什么特别。若要比什么药材、香料的话,更是乏“善”足陈——盐水鸭做的绝对是减法,盐、花椒、八角而外,啥也不用,而且所用几种香料,也用得很节制,分寸感极强,以至让人产生错觉,仿佛只有简单一味咸。
看来看去,盐水鸭与众不同处,还在低温卤制。小火慢卤,温度控制在90℃以下,就是说,并不在小沸的状态,竟像是保温,让我想起使用煨炖锅。“煮得足”的替代说法是“焐得透”——与其说是煮熟的,不如说是焐熟的。
我更感兴趣的不是技术流的角度,而是一番复杂操作之后呈现的简单味。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中称“淡而旨,肥而不浓”,张通之《白门食谱》里说“清而旨,久食不厌”。我觉得“淡而旨”“清而旨”言简意赅,*得要领。陈在前,张在后,应该是张抄了陈,但“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也许是不约而同,一样的 感觉。
“清”“淡”既可以是味觉、口感上的“肥而不浓”,也可以是视觉上的皮白肉粉,清爽悦目。两相交融、复合,生出清淡之意。“旨”是味道美妙的意思,合在一起用大白话说,就是好吃不腻。我甚至怀疑盐水鸭予人的清淡感首先来自视觉。比起红烧,清蒸显得清淡,盐水鸭是白卤,就清淡这一点看来,可比为卤味中的清蒸。
白卤不用酱或酱油,只用*本色*基本的咸,就是盐(酱或酱油则是合成的咸,复合的咸)。盐在所有的调味品中是*朴素、*“透明”的一种咸,不显山露水,*能将食物的本味和盘托出,“原音重现”。诸味当中,咸通常*易被忽略,盐因此不大有存在感,却*是润物无形,所谓“如盐入水,有味无痕”。江南人*习惯的味型曰“咸鲜”,盐于鲜,实有点化之功。我曾有过好几次,鲜鱼鲜肉煨汤,久炖之下,满屋飘香,尝一口却聊无“鲜”意,原来是忘了搁盐。待加了盐,立马咸鲜尽出。盐水鸭中盐的重要已是写在额头上了,妙就妙在咸诱出食物本身的鲜而一点不抢戏。
鸭子的鲜美,端在鸭肉特有的一种清香。按照中医的说法,鸡是热性的,鸭是凉性的,那一套阴阳分类的说法很让人头昏,我也不大信,但或许多少受到一点心理暗示,总觉鸭子有一种凉意,就出自那份清香之中,而没有哪一种做法,比盐水鸭更能还原出这份清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有讲究,又似看上去浑不费力的文章,江南美食讲究咸鲜本味,要的就是这境界吧。南京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地理特征,投射在吃上面,是南京人的口味忽南忽北。在苏锡常一带的人看来,当然是偏北,但一款盐水鸭,却出落得比苏杭还苏杭,比江南还江南。
盐水鸭不仅俘虏南京人,在外地人中的接受度也很高,然真正对其“久食不厌”的,当然还是南京人。对“盐水”的情有独钟甚至超乎鸭子,别有寄托,也就在情理之中。鸽子的吃法,几乎是广式一统天下,“脆皮乳鸽”已然走向全国了,唯独“南京大牌档”挑头创出了“盐水乳鸽”。“大牌档”还有一道“清汤老卤鹅翅”亦大受欢迎。这两道菜的研发,店家很有理由得意。我不知配料、做法,口味上总可以归为“盐水”一脉,想来不是凭空而——盐水鸭的提示,不言而喻。本地的餐饮品牌“小厨娘”也做盐水乳鸽,据说颇受欢迎。我不知外地人接受度如何,在南京肯定是有市场的。无他,吃盐水鸭的老底子绝对可以是直通车。
这就见出盐水鸭在南京的底蕴了。当然,这些都是“盐水”的变奏,就“基本面”而言,*可观者不在大餐馆,而在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的鸭子店/卤菜店。“韩复兴”“桂花鸭”这些品牌店,号召力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居家不出一公里,必有那一带的人认准的某家小店,以菜场周边可能性*大,好比地方名牌。我新近相中的一家,叫作“白门食居”——看店名想不到是家鸭子店。
三
了然了盐水鸭,解释桂花鸭是怎么回事几乎全无必要:桂花鸭即盐水鸭,不过是盐水鸭的美称而已。较真地说,原本是指八月桂花开时制作的盐水鸭,此时的鸭子*是肥美,做出来色味俱佳。《白门食谱》上说:“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先是随口这么叫,其后白纸黑字,遂成定式。南京的桂花鸭集团,以“桂花”为商标,出处也在这里。顶着“桂花鸭”招牌的连锁店四处开花,当然不是金秋时节才营业,桂花鸭与盐水鸭也早就一而二,二而一,不分彼此了。好比南京又称金陵,如此而已。
就是说,桂花是一个时令的概念,与食野菜一般,桂花鸭也可视为南京人讲究“不时不食,顺时而食”的一个表现。偏偏有人要强作解人,我在网上还看到过一种踵事增华的解释,说命名之由来,是因制鸭时放入了桂花。不好说一定没有好事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只是即或有之,想来也是“于味无补”。此说未曾“谬种流传”,我回过头去找,已然找不见,显然这里的“想当然”太过生造,无人采信。
甚至《白门食谱》之“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一说,我也以为不能当真。张通之自己联想丰富也就罢了,偏要为全体食客代言,号称“人人”。凡说盐水鸭者,十有八九都会引证张说,既然对盐水鸭未免有情,对张通之的美言便也成人之美,顺理成章,较真就煞风景了。但是仍然要说,你借我十个鼻子我也闻不出桂花味来,吃也吃不出来。
“肉内有桂花香”的认定从何而来呢?只道是联想。单说吃本身,那是饮食;浮想联翩起来,才是饮食文化。张通之的联想是味觉上的,我的联想偏视觉——看“桂花鸭”三字,就恍惚见古服的人坐在桂花树下饮酒吃盐水鸭。那么,桂花香当是从树上飘来。吃盐水鸭,有个桂花的背景板,也不错。
作者简介
余斌,六〇后,南京人,任教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周作人》《提前怀旧》《译林世界名著讲义》《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合著)等书。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她们
¥16.0¥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门
¥14.4¥42.0 -
到山中去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7¥15.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美,在此时,此身,此地
¥1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