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镜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祸叠加

包邮显微镜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祸叠加

1星价 ¥34.6 (6.2折)
2星价¥34.6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4957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4-01
  • 条形码:9787520549578 ; 978-7-5205-4957-8

本书特色

北溟玉坚持微观写史的思路,深耕10年,述晚隋全唐300年间人事。全书四梁八柱、脉络清晰,文风平白不失趣味,见人见事见思想,写生写真写人性,读之可以佐酒,思之犹可回甘,实为近年少有之通俗历史佳作。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部:李唐开国》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二部:贞观之治》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三部:日月星辰》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四部:女皇则天》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五部:开元天宝》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六部:藩镇铁幕》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七部:四祸叠加》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第八部:长河落日》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用10年时间打磨而成,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为蓝本,结合近年来的*新史学研究,用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唐朝三百年历史,共八卷。第七卷为《四祸叠加》,讲述从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到宣宗的五朝历史。

中唐时期,唐朝社会形势严峻,危机重重:藩镇方面,元和削藩的成果付诸东流,新的藩镇割据一方;宦官方面,宦官集团既掌握军权,又参与朝政,内胁天子,外欺群臣;朋党方面,由李逢吉挑起,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扰政长达三十余年;过度崇佛,更使得唐朝社会、经济方面的矛盾尖锐。这四祸叠加,虽然在武宗、宣宗的强力治理下有所收敛,奈何二帝均英年早逝,*终使得唐朝很快堕入黑暗的晚唐时期。

本书史料翔实、语言风趣、视野广阔,并有一定的深度,细致深入地书写唐代历史,宛如在显微镜下放大历史细节,让读者看到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目录

**章 玩帝穆宗

哎,就是玩儿! / 002 新乐府三杰 / 005 古文运动 / 020 两大奇人 / 026 长庆制举案 / 030 长庆会盟 / 034

第二章 藩镇失控

二镇军乱 / 042 满盘动摇 / 046 草草停战 / 049 铁胆韩愈 / 052 李逢吉复相 / 056 党争前奏 / 060

第三章 少帝敬宗

敬宗即位 / 066 染工暴动 / 069 李逢吉倒台 / 072 敬宗之死 / 076

第四章 牛李党争

横海李同捷之乱 / 082 义士刘蕡 / 086 牛李党争 / 095 两党骨干 / 098 两党分歧 / 105 王嵯巅入侵 / 108 独立朝士 / 113 宋申锡事件 / 116 维州惨案 / 120 李德裕拜相 / 125 李郑崛起 / 129 李德裕罢相 / 132 牛党倒台 / 138

第五章 甘露之变

郑李当权 / 144 甘露之变 / 147 政局粗定 / 156

第六章 苦帝文宗

党争再现 / 162 丧子之痛 / 166 裴度去世 / 169 文宗驾崩 / 173

第七章 鹘蕃衰亡

武宗上台 / 178 回鹘崩溃 / 182 乌介可汗 / 186 杀胡山之战 / 190 吐蕃衰亡 / 194

第八章 大唐武帝

讨伐昭义刘稹 / 200 仇士良倒台 / 203 会昌法难 / 207 打压牛党 / 212 惜哉武宗 / 217

第九章 党争落幕

逢武必反 / 224 清算李党 / 227 击破北狄 / 233 李党垮台 / 237 郭后之死 / 240 *后的德裕 / 243 小李杜落幕 / 249

第十章 大中之“治”

怪异的老儒生 / 266 锐意图治 / 270 河陇归地 / 275 抚平党项 / 281 王式镇安南 / 286 宣宗驾崩 / 291 掺水的治世 / 294

附 录

附录一 唐朝十四世二十一帝(含武则天)概况 / 300

附录二 唐朝世系表 / 305

附录三 六大强敌世系表 / 306

参考文献 / 310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北溟玉以微观写史为写作指导,深耕10年,述全唐289年人事。《显微镜下的全唐史》整体衔接一气呵成,文风平白不失趣味,见人见事见思想,写生写真写人性,读之可以佐酒,实为近年少有之历史佳作。——历史作家 魏风华 通读全书,亮点有三:一是覆盖全唐,多角度讲述,对晚唐的描写同样出彩;二是行文流畅有趣,史料严谨,可读性强;三是夹叙夹议,金句迭出,作者表达了对世事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历史作家 岳南 《显微镜下的全唐史》一书见微知著,善于寻找有意义的历史节点和细微之处,善于运用作者独特的角度和调侃的语调阐述历史事件,有深度有趣味,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清算李党、白居易病逝
李党的末日到了!
七月初三,淮南节度使李绅病逝,年 75 岁。
李绅节制淮南两年,可谓坏事做绝。
他有个怪癖,喜欢吃炒鸡舌头,每顿饭必须得有这道菜。炒一盘鸡舌头需要耗费活鸡三百只。后院宰杀的鸡堆成了山,李绅不吃,也不给穷人们吃,直接当垃圾扔掉。他一餐的费用高达几百缗,够一个普通人家半年的开销了!
一年冬天,李绅的爱妾说想喝蛤蜊汤。数九寒天,哪儿有蛤蜊?!李绅可不管这么多,强令扬州全城百姓出动凿冰河,给他爱妾挖蛤蜊。听听,这是人干的事儿?哪朝哪代的贪官污吏能干出这种事儿?!
淮南人不堪忍受,宁肯撇家舍业地出去当流民,也不愿意留在老家受折磨。下属向李绅汇报,说百姓流失太多,应当予以重视。可李绅却说:“你捧过麦子吧?留在下面的才是饱满的。至于上面的那些秕糠,就让它们随风飘散吧,不必挂怀!”
一次,苏州刺史刘禹锡应李绅之邀到扬州做客。当他见识过李绅妻妾成群、玉食珍馐的奢华生活后,大为感慨,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美女如云,歌喉曼妙,李司空您是见惯这些大场面了,可我刘某人看了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呀!成语“司空见惯”就是这么来的。
李绅的女人岂止是多,都多到送人的地步了。当年他和李逢吉一党不睦,尤其和李逢吉麾下“八关十六子”中的头牌张又新针尖对麦芒。这个张又新其实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人送外号“张三头”。为什么叫“张三头”呢?因为他在乡试、省试、殿试中都是**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整个古代中国,“连中三元”仅有十七人。李逢吉死后,失去庇护的张又新主动向李绅道歉,赢得了李绅的谅解。

清算李党、白居易病逝

李党的末日到了!

七月初三,淮南节度使李绅病逝,年 75 岁。

李绅节制淮南两年,可谓坏事做绝。

他有个怪癖,喜欢吃炒鸡舌头,每顿饭必须得有这道菜。炒一盘鸡舌头需要耗费活鸡三百只。后院宰杀的鸡堆成了山,李绅不吃,也不给穷人们吃,直接当垃圾扔掉。他一餐的费用高达几百缗,够一个普通人家半年的开销了!

一年冬天,李绅的爱妾说想喝蛤蜊汤。数九寒天,哪儿有蛤蜊?!李绅可不管这么多,强令扬州全城百姓出动凿冰河,给他爱妾挖蛤蜊。听听,这是人干的事儿?哪朝哪代的贪官污吏能干出这种事儿?!

淮南人不堪忍受,宁肯撇家舍业地出去当流民,也不愿意留在老家受折磨。下属向李绅汇报,说百姓流失太多,应当予以重视。可李绅却说:“你捧过麦子吧?留在下面的才是饱满的。至于上面的那些秕糠,就让它们随风飘散吧,不必挂怀!”

一次,苏州刺史刘禹锡应李绅之邀到扬州做客。当他见识过李绅妻妾成群、玉食珍馐的奢华生活后,大为感慨,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美女如云,歌喉曼妙,李司空您是见惯这些大场面了,可我刘某人看了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呀!成语“司空见惯”就是这么来的。

李绅的女人岂止是多,都多到送人的地步了。当年他和李逢吉一党不睦,尤其和李逢吉麾下“八关十六子”中的头牌张又新针尖对麦芒。这个张又新其实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人送外号“张三头”。为什么叫“张三头”呢?因为他在乡试、省试、殿试中都是**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整个古代中国,“连中三元”仅有十七人。李逢吉死后,失去庇护的张又新主动向李绅道歉,赢得了李绅的谅解。

二十年前,张又新任广陵从事时,曾经有一位当歌伎的情人。二十年后的一天,他在李绅府上喝酒,无意中看到了这位歌伎。两人四目相对,百感交集。趁着李绅换衣服的机会,张又新用手指蘸着酒,在木盘上写了一首诗给歌伎看。李绅换完衣服回来,看到刚才还高高兴兴的张又新此刻却愁容满面,就让歌伎唱歌解闷。歌伎唱了刚才张又新写的诗:“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以李绅的文学水平,还能听不懂诗里的意思?!当场就把歌伎送给了张又新。

李绅写了一辈子的麦子,贩卖了一辈子的情怀,作了一辈子的威福,他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李党整体的道德水平。牛李党争,在政治上我是支持李党的。但以私德来论,牛党的牛僧孺、令狐楚能甩李绅几条街。苍天无眼,这种坏人居然还能善终!

八月初三,唐廷为武宗发丧,葬于端陵。为了表彰王才人的节义,宣宗追赠她为贤妃,特许葬于端陵旁的柏城之内。虽然葬礼上的宣宗极尽哀荣,展示了他们叔侄间血浓于水的“真情”,但他的内心肯定都笑出声了。

葬礼刚刚结束,宣宗就发布了一道史无前例的量移诏书:当年武宗贬黜过的五位老宰相,循州(今广东惠州)司马牛僧孺量移衡州(今湖南衡阳)长史,封州(今广东肇庆封开县)流人李宗闵量移郴州(今湖南郴州)司马,恩州(今广东江门恩平市)司马崔珙量移安州(今湖北孝感安陆市)长史,潮州(今广东潮州 )刺史杨嗣复量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昭州(今广西桂林平乐县)刺史李珏量移郴州刺史。

五相同日北迁,盛况空前绝后!五人中,除了崔珙是李党的,还是被李德裕打击过的李党分子,其余四人都是牛党的。牛党中人喜大普奔,希望的春天就要来了!

但病重的李宗闵等不到春天了,还未离开肇庆就去世了。

同为牛党领袖,李宗闵和牛僧孺有三点不同:

**,牛僧孺雅好文学,也喜欢结交文士,白居易、刘禹锡等文化界大咖都是他的座上宾、好朋友;而李宗闵只好政治,他喜欢扒拉人、扒拉事,迷恋那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感觉。

第二,李宗闵不在乎名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外界的评价他从不放在心上;牛僧孺则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有时还会主动避祸。

第三,李宗闵的脑袋里只有权力,眼中只有个人利益和本党的利益,至于是非曲直、国家利益他根本不介意;而牛僧孺有时还能为国家考虑一下。

总的来说,牛僧孺还算一个政治家,而李宗闵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因此,不管在唐朝,还是在后代,牛僧孺的风评远在李宗闵之上。


同月十四日,一代文宗白居易病逝。

从穆宗到文宗,朝廷的庄家基本上都是牛党,中间李党和郑注、李训短时期雄起了一阵子,但也没来得及搞白居易。并且,白居易的大舅哥杨嗣复又是文宗爱宠杨贤妃的亲侄子。因此,这些年白居易不仅未受到冲击,官职还不断提升。可提升归提升,他的政治理想在政客扎堆的朝堂上得不到任何共鸣,始终没能走上政治的核心舞台。

长庆削藩战争期间,白居易上书发表对成德王庭凑战事的看法,观点不被采用,心灰意冷之下申请外放。长庆二年(822 年)七月,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他给杭州办了不少实事,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古井,解决了长久以来的民众饮水难问题。这时的白居易已经放弃了冲击高位的念头,在杭州待了不到两年,就调到洛阳任了一个闲散的太子左庶子。

没想到穆宗突然驾崩,敬宗不让他躺平摆烂,又调他去苏州当刺史。诗意的人果然和人间天堂有缘,任职的都是好地方。在苏州刺史任上,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这就是著名的“七里山塘”。

文宗雅好文士,久闻白居易的大名。所以他上台后,白居易跟着也起来了,于太和元年(827 年)回到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穿紫色朝服。也就是说,他已经享受三品的待遇,这在唐朝诗人中算是很高的成就了。

然后,这对君臣就开始了极限拉扯。白居易不想卷入牛李党争,意思意思了两年,于太和三年(829 年)申请调回洛阳当闲差。文宗给他打了个折,洛阳可以回,但不能撂挑子,河南尹你得兼着。白居易对付了四年,又以患病为由,请辞河南尹。文宗以为他真病了,给了他一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闲职。可不久后,他就听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家中,整日与文士饮酒作诗,小日子过得比他这个皇帝舒坦多了!文宗吃醋了,白老师你怎么这样,领着那么高的俸禄,好歹给朕干点儿活儿啊!于是,太和九年(835 年)他又调白居易去同州当刺史。白居易死活不干,各种理由一大堆。文宗只得改任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

开成四年(839 年),白居易又说他病了,但这次是真的,确实中风了,申请退休。文宗没同意,病了就病了吧,职务得挂着,不能退休。直到转年文宗驾崩,这两人才结束拉扯。

武宗上台,李德裕当权,白居易就更没心思干了,于会昌二年(842 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这么算下来的话,从太和三年到会昌二年,这 13 年间白居易实际上就没离开过洛阳,离风暴中心长安远远的。远离是非的好处,就是是非也会*大限度地远离你。白居易急流勇退,躲过了文宗朝的党争,躲过了李训、郑注专权,躲过了仇士良大杀朝臣的“甘露之变”。他在履道里的生活要多舒服有多舒服,日常与同在洛阳的裴度、令狐楚、牛僧孺等人保持着密切往来。这老爷子其实也很风流,蓄养了多名姬妾。他曾经赋诗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他*宠爱的两名姬妾。后世称赞美女的“樱桃小口”“杨柳细腰”“小蛮腰”就是从白老爷子这里来的。晚年的白居易尤其笃信禅宗,当了洛阳佛光寺高僧如满的座下弟子,自号“香山居士”,所以后世称他为“白香山”,又因为他字乐天,又称“白乐天”。后人觉得他的诗作水平是李、杜之下的第三人,称他为“诗魔”。

宣宗悲痛万分,追赠白居易为二品尚书右仆射,谥号“文”,并亲自作诗悼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老师你写作锦绣诗文长达六十年,如今却离开我们去冥界当诗仙了。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你崇尚造化无为,以乐天为字。你的作品闻名天下,小孩子都会背诵《长恨歌》,甚至连胡人都会咏唱《琵琶行》。朕一想起你,就不由得怆然泣下。

上一个受到皇帝如此宠遇的诗人还是玄宗朝的贺知章。整个大唐诗人圈,能到这一步的只有贺知章和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三大领袖——元白、短李,李绅品行低劣,元稹私德有亏,唯有白居易人品、作品、官品三品皆全、俱佳。元稹、李绅均为李党骨干,白居易则被视为牛党。他和元稹虽然政见不同,却保持了一生的友谊。相比之下,晚年的白居易和李绅别说诗文唱和了,连普通交往都没有。以白居易的性格,不大可能是他的问题,大概率是李绅为了向李德裕表示忠诚,主动断绝了和白居易的来往。

白居易是唐代*高产的诗人之一,现存诗作仍有三千首之多,并且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大家可能想不到,在日本,白居易是知名度*高的唐代诗人,比李白、杜甫的知名度都高。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嵯峨天皇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本《白氏文集》,还经常用白居易的诗句考大臣。平安时代的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甚至邀请文人大江唯公开讲授《白氏文集》,并亲自出席听讲。大江唯在其编著的《千古佳句》里收录了一千多首唐诗,其中有 507 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菅原道真、紫式部、清少纳言等日本文豪均在作品中大量引用白居易的诗句。



作者简介

北溟玉,内蒙古武川人,唐太祖李虎的老乡,通俗历史作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玄武门的血》《隋唐那些人》《天可汗李世民》等作品。自认是一个有趣的人类男性个体,一个固执的码字民工,一个芸芸人海里的路人甲,一个新时代里的孔乙己。《自嘲诗》:“本是后山人,偶做京华客。卌载浮沉忙淘漉,滋味百般尝。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如此这般也如意,不怨老天错。”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