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回想录

包邮文林回想录

1星价 ¥67.5 (7.1折)
2星价¥67.5 定价¥9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2490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2-03
  • 条形码:9787100224901 ; 978-7-100-22490-1

本书特色

十年暌违,又见董桥

一代文人的风雅情致

耄耋之年的人生况味


品名家笔墨遗芬剩馥,读董桥回想文林故交


内容简介

本卷选编作者的实笔,关于书和人和事。主体文字选自作者晚近新作《文林回想录》《读胡适》《读书人家》《一纸平安》《字里相逢》等,其中因“岁数大了多了许多快乐的回忆回想”而写下的诸多文林故交轶事,从金庸、余英时、胡金铨、林海音、林文月到宋淇、夏志清、陈之藩等人不一而足;亦有作者“只读我喜欢读的胡适”,而呈现出一个“有点偏见,有点冥顽,有点迂阔,有点可笑,有点亲切”的胡适;书人书话更是从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伍尔夫、毛姆、海明威一直趣写到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梁实秋、张爱玲等,端的是“不托门墙,只写散墨”。

目录

1 文林回想录

162 读胡适

204 乡镇情事

213 再访碧庐

218 珍 重

225 风 社

231 济 慈

237 午酒歌

244 养 书

250 南宫搏

256 《一纸平安》自序

261 日长如小年

266 枕山书室

271 题南簃

276 立体乡愁

281 镜花缘

286 夜 曲

291 怀秦苹

296 书 香

303 在春风里

310 亦梅先生

314 苏珊·桑塔格注疏

317 敬悼启功先生

320 卡普里之恋

325 风雨故人来

330 《青玉案》散记

335 念记刘教授

340 《小品》自序

346 《忆往》的忆往

350 字里相逢

370 编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一晃四十多年,我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挂单读书不忘用功。正经的学术尽管多有涉猎可惜少有收益,也许真是性情所累天资所限了。英国广播电台天天午后下了班我几乎一定躲进学院图书馆里看书找资料,做完论文笔记剩余的时间总爱乱翻闲书杂书,自得其乐,情趣无穷,注定此生学嫌饾饤,繁而寡要。用功用在何处真是收效云泥。我那年代的亚非学院依然显得残旧,胡金铨说兴许和老舍那年代没什么差别。图书馆里的中文书倒是称得上稀世之藏。金铨那时候在写老舍,我天天陪他去找参考书影印资料,收获丰盛,非常开心。有一回我翻读一本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书尾对着版权页的空白页竟然留着铅笔写的两句诗:“门馆无私白日闲,百年粗粝腐儒餐。”小字注明出处是汤显祖《牡丹亭》。门馆指书院学塾。金铨说那么漂亮一手字,八九是老舍那一代人写的,读完这本《万有文库》觉得无聊顺手消遣一下。幸亏一转眼学院里的岁月都过去了,老来堪以自娱的依旧是那些闲书杂书里的花花叶叶。这样甚好,省得太沉重伤了养老的健康。亚非学院图书馆博览群书七个年头换来的是丝丝缕缕的气质和修炼。那跟客居英伦读多了英国经典交多了英国朋友一样,换来的是点点滴滴的做人分寸,学会寡言的好处和静观的优势。进了《明报》在金庸身边做事留意到他的木讷,我真的有点感动:学问那么好的人原来可以拥有不太说话的权利。老话说祸从口出果然是修身的**戒律。后来跟高锟教授交往我进一步看到木讷的威力可以造就威望:他默默赢得了“光纤之父” 的尊号和诺贝尔奖的殊荣。在《明报》做久了我还发现金庸每天给报社上下写的字条数量不少,他亲笔回复的信札也多。替他处理文书那段日子,他轻轻替我删改的字句不仅教了我措辞的轻重也教了我处世的法门。那天翻检卷宗里新知故交写给我的信,数量多而且写得好看的是陈之藩,是吴鲁芹,是柳存仁,是刘绍铭。陈之藩的信像他写的《在春风里》,字俏文佳,不厌百读。没有读过吴鲁芹的散文集和他介绍的英美作家未免可惜。吴先生一手毛笔字写的信仿佛蓝姆回生,机智毕现。读柳存仁信上细腻的心思博雅的学问,我仿佛走进静穆的书斋聆听百岁高人点拨窗外蝉鸣的禅意。刘绍铭嫌手写中文信费劲,情愿敲几下他书桌上的打字机用英文告诉你他想说的事情。正是这样随想随打的文句,你一眼看得出他的英文竟然可以高明到那么浅白那么精准那么洋气。编《明月》那段岁月读他寄来的每一篇中文稿子,我想到中国作家英文通透,视野和思路轻易点得亮笔下的中文文章。亚非学院我的老师卜立德中文好到可以在中文报刊上写专栏,他研究周作人,他的中文文章是受了英文点化的知堂小品,比《立春以前》多出三分明丽、两分结实。

选读二
读胡适
自 序

一晃四十多年,我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挂单读书不忘用功。正经的学术尽管多有涉猎可惜少有收益,也许真是性情所累天资所限了。英国广播电台天天午后下了班我几乎一定躲进学院图书馆里看书找资料,做完论文笔记剩余的时间总爱乱翻闲书杂书,自得其乐,情趣无穷,注定此生学嫌饾饤,繁而寡要。用功用在何处真是收效云泥。我那年代的亚非学院依然显得残旧,胡金铨说兴许和老舍那年代没什么差别。图书馆里的中文书倒是称得上稀世之藏。金铨那时候在写老舍,我天天陪他去找参考书影印资料,收获丰盛,非常开心。有一回我翻读一本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书尾对着版权页的空白页竟然留着铅笔写的两句诗:“门馆无私白日闲,百年粗粝腐儒餐。”小字注明出处是汤显祖《牡丹亭》。门馆指书院学塾。金铨说那么漂亮一手字,八九是老舍那一代人写的,读完这本《万有文库》觉得无聊顺手消遣一下。幸亏一转眼学院里的岁月都过去了,老来堪以自娱的依旧是那些闲书杂书里的花花叶叶。这样甚好,省得太沉重伤了养老的健康。亚非学院图书馆博览群书七个年头换来的是丝丝缕缕的气质和修炼。那跟客居英伦读多了英国经典交多了英国朋友一样,换来的是点点滴滴的做人分寸,学会寡言的好处和静观的优势。进了《明报》在金庸身边做事留意到他的木讷,我真的有点感动:学问那么好的人原来可以拥有不太说话的权利。老话说祸从口出果然是修身的**戒律。后来跟高锟教授交往我进一步看到木讷的威力可以造就威望:他默默赢得了“光纤之父” 的尊号和诺贝尔奖的殊荣。在《明报》做久了我还发现金庸每天给报社上下写的字条数量不少,他亲笔回复的信札也多。替他处理文书那段日子,他轻轻替我删改的字句不仅教了我措辞的轻重也教了我处世的法门。那天翻检卷宗里新知故交写给我的信,数量多而且写得好看的是陈之藩,是吴鲁芹,是柳存仁,是刘绍铭。陈之藩的信像他写的《在春风里》,字俏文佳,不厌百读。没有读过吴鲁芹的散文集和他介绍的英美作家未免可惜。吴先生一手毛笔字写的信仿佛蓝姆回生,机智毕现。读柳存仁信上细腻的心思博雅的学问,我仿佛走进静穆的书斋聆听百岁高人点拨窗外蝉鸣的禅意。刘绍铭嫌手写中文信费劲,情愿敲几下他书桌上的打字机用英文告诉你他想说的事情。正是这样随想随打的文句,你一眼看得出他的英文竟然可以高明到那么浅白那么精准那么洋气。编《明月》那段岁月读他寄来的每一篇中文稿子,我想到中国作家英文通透,视野和思路轻易点得亮笔下的中文文章。亚非学院我的老师卜立德中文好到可以在中文报刊上写专栏,他研究周作人,他的中文文章是受了英文点化的知堂小品,比《立春以前》多出三分明丽、两分结实。


选读二

读胡适

自 序

听说胡适之在学术上老早给抛到后面去了。这样正好,让我这个不懂学术的人重温胡先生这个旧人物的旧事旧思旧感,探望一下学术以外的胡适之。我读胡先生读了几十年。一九六〇我到台湾升学那年胡先生还在“中央研究院” 院长任上,一九六二年我在台南读大二胡先生在南港逝世,宿舍里围看报纸的同学说我们终归曾经跟胡先生生活在一个岛上。胡先生是老派人,有些说法有些做法很像我父亲那个年纪的人,有点偏见,有点冥顽,有点迂阔,有点可笑,有点亲切。写《一九八四》的奥威尔说他十三岁崇拜吉卜林,十七岁讨厌吉卜林,二十岁读吉卜林惬意得很,二十五岁又瞧不起吉卜林了,如今竟然相当敬佩吉卜林。吉卜林一生颂扬英国帝国主义的威风,写小说,写诗,写儿童故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名声鼎盛,**次世界大战之后群情不屑他白人霸权的思想,文名衰落;晚年声誉微微回升,孤寂而终。奥威尔读书心情的变化爱读书的人大半经历过。胡适之不是吉卜林,颂扬和谩骂声中胡先生一辈子是台上的人物。胡先生的学术果真过时了,胡先生推行新文化的努力也隐入文化史的篇章里了,我缅怀的是胡适之对世界、对国家、对山河、对生灵的关爱和担当。我老了,年来清闲,杂书相伴,思绪蹁跹,我也不舍得抛弃我的偏见我的冥顽我的迂阔了。这本《读胡适》只读我喜欢读的胡适,抄我喜欢抄的胡适。从前顾亭林劝人少著书,多抄书,胡先生说顾亭林是聪明人。

二〇一九年岁次己亥五四运动百年之庆

作者简介

董桥,原名董存爵,祖籍福建晋江,1942年生于印度尼西亚。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曾任香港《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多家媒体职位。72岁退休。酷爱集藏文玩书画及英文典籍,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数十年,在港台及大陆出版文集近百种,至今笔耕不辍,博读不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