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

包邮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

1星价 ¥37.5 (6.5折)
2星价¥37.5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9109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229191092 ; 978-7-229-19109-2

本书特色

☆ 法学界权威刘星教授力作,深入剖析20世纪英美法理学,揭示法律的多重维度
☆ 经典案例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使抽象的法律理论生动起来
☆ 倡导批判性阅读,引导读者与法理学家深度对话,培养法学思维的独立性
☆ 法学领域经典著作,不仅具有学术深度,更对法律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多元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本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的主要流派,对“法律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分析和比较。作者不仅呈现了各个理论的渊源与困境,还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交锋。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探索,揭示了不同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它们在现实法律实践中的适用性,为理解法律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经典案例的引入与学理根据呈现
本书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作者展示了法律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和挑战。这种案例引导的方法不仅使抽象的法律理论更加生动和具体,而且帮助读者理解法律理论是如何影响司法实践和法律决策的。

批判性阅读与深度对话引导
作者倡导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方式,鼓励读者不被动接受法律理论,而是主动与法理学家进行深度的“交往与对话”,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从而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法学教授刘星代表作,法科生经典

☆ 法学界权威刘星教授力作,深入剖析20世纪英美法理学,揭示法律的多重维度

☆ 经典案例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使抽象的法律理论生动起来

☆ 倡导批判性阅读,引导读者与法理学家深度对话,培养法学思维的独立性

☆ 法学领域经典著作,不仅具有学术深度,更对法律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多元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本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的主要流派,对“法律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分析和比较。作者不仅呈现了各个理论的渊源与困境,还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交锋。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探索,揭示了不同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它们在现实法律实践中的适用性,为理解法律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经典案例的引入与学理根据呈现

本书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作者展示了法律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和挑战。这种案例引导的方法不仅使抽象的法律理论更加生动和具体,而且帮助读者理解法律理论是如何影响司法实践和法律决策的。


批判性阅读与深度对话引导

作者倡导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方式,鼓励读者不被动接受法律理论,而是主动与法理学家进行深度的“交往与对话”,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从而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法学教授刘星代表作,法科生经典

作者刘星教授在法学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学术著作在法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常常能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本书是刘星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法律本质的独到理解。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获得宝贵的法律知识,还能接触到法学界权威人士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对于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法理学经典著作。书中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介绍、分析、比较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各主要流派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论,在学理根据层面呈现了各种理论的渊源与困境、关联与交锋,从多重维度探索了法律的含义。

在写作方式上,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间接评介,而是以原典文献为基础,从读者的知识背景出发,结合提问和反思,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与法理学家进行深度“交往与对话”,让读者的批判阅读得以展开、深入,从而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有更深刻的认知。

前言

阅读者总是在特定语境中和特定知识状态中进入阅读的,因此,任何一种阅读都是批判(或批评)式的阅读。
当下,国内“阅读”西方法理学(包括英美法理学)的作品已不鲜见。然而,其似乎仍然存在着两个缺憾。透过作者的“视域”再去阅读西方法理学时,一般读者总会发觉其中的学说理论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西方学者会如此思考法律?为什么在一般读者看来“如此简单”的问题,如“法律是什么”,在他们那里会有“如此复杂”的论说?换言之,中国语境中的一般读者,似乎很难在作者的“视域”中进入西方法理学的语境。这是其一。 其二,与这一问题密切相联系,一般读者似乎很难在阅读时展开学理的批评对话,即使有时知道西方学者的许多理论,但仍然无法像在中国语境中相互论辩那样,与之进行学理的较量。作者的“阅读”,时常是学说的“评介”,而“评介”总是缺乏理由的挖掘、理由的分析、理由的对话引导。这自然易使一般读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进入更深的批评。
本书尝试弥补这两个缺憾。

目录

“现代图书馆”出版缘起1

增订版序3

修订版序4

再版小序6

初版序言7

引 言001


**章 实际存在的法律命令017

一、法律是一种命令017

001 命令、义务和制裁019

002 历史中的法律022

003 法律的连续性025

004 对立法者的法律约束·法律制裁027

005 法律的自愿内容030

006 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033

007 主权者和强暴者036

二、区分实然法律和应然法律039

008 法律的存在与功过040

009 实证观念042

010 自然法观念043

011 实证法律观念的实践理由045

三、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052

012 法律科学052

013 经验分析053

014 如何确定“法律制度”055

015 法律结构、特征和概念的一般分析的实践意义056

小结059

第二章 行动中的法律062

一、疑难案件063

016 疑难案件的特征及原因064

017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推论068

018 法院判决的*终性071

二、法律与法律的渊源073

019 法律适用者的解释即为法律074

020 法律的渊源075

021 法律适用者解释的效力076

022 法律规则和法律的具体判决076

三、法律是一种预测078

023 律师的“预测”078

024 坏人的视角080

025 预测的约束作用081

026 好人·法官·预测081

四、行动中的法律084

027 虚构的法律规则085

028 作为具体判决的法律086

029 行动中的法律及其不确定性088

030 疑难案件与法律适用者的复杂推论089

031 法律适用者的态度090

032 法律适用者的推论与法律规则092

033 具体判决·强制·法律规则093

034 法律具体判决的*终性094

035 法律的阅读与理解097

五、实用主义精神099

036 法律与社会的需要100

037 实用主义和法律的正当性102

六、作为一种没有“规则”内容的社会现象的法律104

038 实然与应然·法律社会学104

039 内容不确定的法律知识106

小结107

第三章 官员统一实践中的法律110

一、规则的内在方面112

040 习惯行为模式·规则行为模式·被迫行为模式112

041 规则的内在方面和规则的存在114

042 内在方面·法律权利·积极义务·法律规则 115

043 对待规则态度的种类117

044 内在方面与义务119

045 义务与规则121

二、次要规则123

046 法律规则的种类123

047 三种次要授权规则124

048 承认规则的作用及其存在方式126

049 次要规则的法理学意义127

050 承认规则与法律性质(或效力)的来源129

051 区别法律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要素131

052 法律适用者的实践与承认规则134

053 制定法及判例中蕴含的原则、政策及政治道德准则的形成机制及运用·承认规则138

054 法律的存在与官员141

三、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144

055 “意思中心”与“开放结构”144

056 规则的确定性与模糊性145

057 “意思中心”·规则的存在·法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46

058 “意思中心”与法律适用者的争议147

四、法律与道德的分野149

059 *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150

060 广义的法律观念和狭义的法律观念152

061 法律与道德在事实上和概念上的联系153

062 道德选择的困境与两种法律观念155

063 法律理论的研究158

五、法学是一种客观的法律知识159

064 日常语言的正常用法161

065 “出处”“形式”“结构”“目的”163

六、小结166


第四章 解释性质的法律169

一、“理论争论”170

066 法官的不同意见171

067 “理论争论”173

068 “理论争论”的法理学问题174

069 “理论争论”存在的实践前提176

070 “理论争论”·识别功能的标准·日常语言的正常用法177

071 “隐含法律”的特点及理论渊源179

072 “隐含法律”概念的功效181

073 “隐含法律”·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182

074 “隐含法律”·法治·正当性183

075 “隐含法律”·法律的矛盾·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184

076 “隐含法律”存在的理论根据186

077 “隐含法律”存在的现实根据186

078 “理论争论”表现的是“实然”还是“应然”188

079 “理论争论”与疑难案件192

二、法律的解释性质194

080 解释的微观形态——“建构性的解释”195

081 解释的宏观形态——解释的“树形结构”197

082 解释的历史形态——解释的链条199

083 法律的解释性质200

084 “解释”概念的作用201

085 解释·法官的义务·法律性质(或法律效力)的来源203

086 前解释阶段·法律的一般性质和结构205

087 解释的确证·恶法207

088 解释的概念·法律的概念209

089 法律·解释者210

三、内在参与者的观点212

090 实践中的一般理论和理论中的一般理论的同一性213

091 一般法律概念理论的“描述性”与“规范性”214

092 内在参与者的观点215

093 内在参与者观点的意义及理由216

094 内在参与者的观点·外在观察者的观点219

四、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223

095 外在观察者和内在参与者眼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224

096 能否获得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229

五、小结232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中的法律235

一、法律形式的内在矛盾237

097 两种形式的内在矛盾237

098 分析法律形式内在矛盾的目的241

099 观察法律的姿态243

二、法律原则的内在矛盾245

100 原则的冲突245

101 法律原则的矛盾·法律原则的统一·法律原则的互补 249

三、法律外在观察者的“解构阅读”252

102 法律本文本身无意义253

103 外在“解构阅读”的目的·开放结构255

104 解构语言学·交流的意义·解释共同体256

四、法律内在参与者的“解构阅读”260

105 “法理迷津”261

106 内在解构阅读·法官的责任姿态264

五、法律与意识形态266

107 法律政治学267

108 意识形态的概念268

109 意识形态·法律的多元化269

110 意识形态·统治者意志270

111 意识形态与边缘话语272

112 法律的多元化·法治273

113 意识形态·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视角·法律与政治276

六、小结279


第六章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282

一、法律实践主体的“消亡”283

114 法律实践者所说的“我们”283

115 “主体”(如“我”“我们”)观念的实际构成284

116 主体“消亡”论的理论来源286

117 主体提出的“理论”的实质288

118 知识进步·知识异同·主体存在290

119 道德判断·主体存在292

二、法律知识的“地方性”294

120 法律知识的“地方性”294

121 后现代社会·权力/知识·话语·逻辑中心的解构295

122 法律的地方性·法律的不确定性299

123 “地方性”的法律知识·法律的权威·自我解构300

124 后现代认同·姿态选择302

125 法律政治学·统治阶层的“霸权”303

三、小结304


第七章 需求对话中的法律306

一、对话中的法律客观性307

126 主体性的信念308

127 对话的客观性309

128 对话客观性的获得311

129 相互对话的法律实践者和自我确证的法律实践者312

130 科学中的标准与政治中的标准313

131 对话客观性的可能性314

二、效果中的法律315

132 普遍原则指导·效果探索尝试315

133 法律实践效果的思考·工具主义317

134 实际效果·道德是非319

三、需求语境中的法律320

135 语境中的衡量320

136 一般约束的思考和具体需求的语境思考322

137 知识的语境与价值的语境324

138 需求语境论的实用主义和基础中心论的实用主义326

139 需求语境论和原则统一论327

140 需求语境的“理性”·绝对怀疑论与相对怀疑论·法治329

141 需求语境中的法律知识·“邪恶要求”和“恶法”·法律简明适用过程333

四、小结335

结 语337

参考文献350

初版后记36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星,中国政法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学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二级教授、钱端升讲座教授。长期致力于法理学、法社会学研究。出版法学著作多部,作品有《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法律与文学:在中国基层司法中展开》《一种历史实践:近现代中西法概念理论比较研究》《法律的隐喻》《法学实践》《中国法律思想:故事与观念》《西方法律思想:传说与学说》《西窗法雨》等,其中《西窗法雨》被读者赞为比小说更精彩的法学随笔,影响了一代青年学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