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城市史研究入门

包邮美国城市史研究入门

1星价 ¥60.3 (7.7折)
2星价¥60.3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4297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100242974 ; 978-7-100-24297-4

本书特色

史学语境与历史演变的综合呈现。本书作者首先梳理了美国城市史学的现状,概述了其历史书写的路径、流派、困境,以及国内外美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趋势和新领域;其次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美国城市史的演变历程,从史学语境与历史演进的维度综合展现几个世纪间美国城市的演变过程。 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刻画,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一方面,本书作者采用线性叙事,呈现了从殖民地时期到当代美国城市的孕育、发展、衰败和复兴全景;另一方面,作者采取个案研究,论述了芝加哥学派、纽约市、非洲裔等少数群体在城市的处境等,既宏观、综合,又微观、具体。 既为美国城市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又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作为“城市史研究指南”丛书之一种,每一讲后面都列出了进一步阅读书目,方便读者拓展延伸阅读,既有中文著作,也有外文原著,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讲,以经济、空间与社会为轴心,勾勒出数百年间美国城市的历史风貌。作者首先梳理了美国城市史学的现状,其次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从殖民地时期到当代美国城市的孕育、发展、衰败、复兴全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美国城市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相。在总结美国各区域城市的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成因时,本书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刻画、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既为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又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目录

序言

**讲 美国城市史学的演进

一、地方(城市)历史书写

二、美国城市史学的变迁

三、美国的城市史研究新趋势

四、中国的美国城市史研究

第二讲 殖民时期的北美城市

一、北美原住民的“城市”

二、殖民者的到来

三、英属北美殖民地

四、城市与美国革命

第三讲 城市美国的形成

一、工业革命与市场革命

二、疆域扩张与西部城市

三、人口增长与交通改进

四、城市化进程

第四讲 19、20世纪之交的城市改革

一、镀金时代与进步运动的兴起

二、形形色色的社会改革

三、城市政治改革

第五讲 北大西洋城市世界的知识图景

一、北大西洋城市世界的形成

二、城市社会科学

三、美国城市社会科学的开端

四、反城市主义

第六讲 浮华岁月里的城市新风

一、经济繁荣与城市膨胀

二、政治保守与城市躁动

三、文化转型与城市新风

第七讲 大萧条与战争中的美国城市

一、大萧条袭来

二、罗斯福新政

三、住房改革

四、联邦与城市关系的变化

第八讲 丰裕社会中的城市世界

一、丰裕社会来临

二、阳光带的崛起

三、战后郊区化和郊区史

四、丰裕社会里的城市贫困

第九讲 城市再开发的尝试

一、城市更新

二、民权运动在城市

三、城市再开发的新理念与新实践

第十讲 亦幻亦真的城市复兴

一、新国家议程的形成

二、城市治理机制的转变

三、城市经济复兴

四、绅士化与城市空间碎片化

五、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

结语:美国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型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历史学自形成以来,在危机与变革中一路走到今天。她通过不断借鉴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新视角和新方法,持续地更生进步。城市史研究更直接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的这一灵活机变的优势。在建筑学、规划学等学科那里,城市研究关注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那里,城市研究关注人口、生产和交换、社会组织或阶级结构;在文学和哲学等学科那里,城市研究则关注生命、生活以及心理文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学科研究带来的启发,将城市视为由“硬件”——如城市空间和技术等,以及“软件”——如城市社会生活等构成的综合体,运用历史学所擅长的叙事与分析功能,纵向追踪城市动态演变的轨迹,横向描绘城市静态的生活画面,通过拉长时间的脉络、拓宽观察的视野,将其中的得失成败生动自然地呈现出来,将人类往昔生活的多重面貌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国外学术界的城市史研究起步较早,相关探讨也很多,在城市发展的现实与史学思潮的变动中,城市史也不断地转换角度、改变方向。从研究视角看,当下的城市史正面临边缘模糊的困惑,城市中的历史是否都是城市史目前尚在争论中;从研究方法看,社会科学的高度介入消解了城市史的史学特色;从研究范围看,城市史研究已然高度零碎化。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史学界对城市史的研究走在前列,这不仅体现在对美国城市的研究,同样也表现在对其他国家城市史的研究上。就通史类著作而言,近年来,霍华德·丘达科夫、朱迪丝·史密斯和彼得·鲍德温主编的《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多次修订重印,丽莎·鲍姆等著《美国城市史》也翻译为中文出版。国内学术界的美国城市史研究起步并不算晚,王旭的《美国城市史》《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系统梳理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有许多专著和论文探讨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此外,还有许多百科全书类的工具书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的历史。
本书以十讲的篇幅介绍美国城市史,其主线是美国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型。经济是基础,决定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硬件”,也塑造或是挑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19世纪的美国既经历了工业化的时代,也经历了城市化的时代,工业造就了城市,既创造了财富,也引发了矛盾;20世纪是去工业化的时代,工业逃离和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美国城市。在经济–空间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城市社会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人是历史和历史研究当然的主体,城市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座物理的“城”,更是人居的场所。因此研究城市社会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经济、空间与社会构成了本书内容的三个基本支点,笔者努力以此为轴心,展示美国城市的历史风貌。具体而言,本书力图将宏观与微观恰当结合,既有整体性的城市进程描述,又有个案研究;既关注美国历史的宏观进程,又引入跨国史视角;既重视区域间的共性,又梳理区域间的差异;既总结规律性认识,又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综合整体地呈现城市的发展史,充分发扬城市史研究两个基本功能:现实借鉴与人文关怀。

历史学自形成以来,在危机与变革中一路走到今天。她通过不断借鉴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新视角和新方法,持续地更生进步。城市史研究更直接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的这一灵活机变的优势。在建筑学、规划学等学科那里,城市研究关注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那里,城市研究关注人口、生产和交换、社会组织或阶级结构;在文学和哲学等学科那里,城市研究则关注生命、生活以及心理文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学科研究带来的启发,将城市视为由“硬件”——如城市空间和技术等,以及“软件”——如城市社会生活等构成的综合体,运用历史学所擅长的叙事与分析功能,纵向追踪城市动态演变的轨迹,横向描绘城市静态的生活画面,通过拉长时间的脉络、拓宽观察的视野,将其中的得失成败生动自然地呈现出来,将人类往昔生活的多重面貌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国外学术界的城市史研究起步较早,相关探讨也很多,在城市发展的现实与史学思潮的变动中,城市史也不断地转换角度、改变方向。从研究视角看,当下的城市史正面临边缘模糊的困惑,城市中的历史是否都是城市史目前尚在争论中;从研究方法看,社会科学的高度介入消解了城市史的史学特色;从研究范围看,城市史研究已然高度零碎化。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史学界对城市史的研究走在前列,这不仅体现在对美国城市的研究,同样也表现在对其他国家城市史的研究上。就通史类著作而言,近年来,霍华德·丘达科夫、朱迪丝·史密斯和彼得·鲍德温主编的《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多次修订重印,丽莎·鲍姆等著《美国城市史》也翻译为中文出版。国内学术界的美国城市史研究起步并不算晚,王旭的《美国城市史》《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系统梳理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有许多专著和论文探讨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此外,还有许多百科全书类的工具书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的历史。

本书以十讲的篇幅介绍美国城市史,其主线是美国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型。经济是基础,决定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硬件”,也塑造或是挑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19世纪的美国既经历了工业化的时代,也经历了城市化的时代,工业造就了城市,既创造了财富,也引发了矛盾;20世纪是去工业化的时代,工业逃离和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美国城市。在经济–空间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城市社会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人是历史和历史研究当然的主体,城市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座物理的“城”,更是人居的场所。因此研究城市社会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经济、空间与社会构成了本书内容的三个基本支点,笔者努力以此为轴心,展示美国城市的历史风貌。具体而言,本书力图将宏观与微观恰当结合,既有整体性的城市进程描述,又有个案研究;既关注美国历史的宏观进程,又引入跨国史视角;既重视区域间的共性,又梳理区域间的差异;既总结规律性认识,又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综合整体地呈现城市的发展史,充分发扬城市史研究两个基本功能:现实借鉴与人文关怀。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挑战着千百年来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文化。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城市问题丛生,既需要从整体上认识域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要理解中外城市的共性与个性,而外国城市史研究无疑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上述目标。如彼得·克拉克所言,研究当下的城市“需要懂得城市、城市网络、城市社会从何而来”。

笔者2009年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王旭教授。王旭教授是我国美国城市史的开拓者,1994年出版的《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是该领域开山之作,2000年的《美国城市史》则是该领域通史性专著。到本书出版,30年来王老师静水流深、路漫修远,30年来研究者跬步江山、愿为海月,30年来城市史研究道一生三、万千气象。笔者特意请他惠赐素描用在封面,希望这部狗尾续貂的小书,能表达对他的感激和谢意,礼敬王老师以自强不息带领我(们)努力地止于至善。


作者简介

李文硕,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历史评论》主编,第八批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民革上海市委理论文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上海世界史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城市史。著有《迈向全球城市:二战后纽约的转型与复兴》;译有《马唐草边疆》《城市研究关键词》《城市思考者》《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影星》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