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百千万工程”为例(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包邮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百千万工程”为例(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1星价 ¥37.9 (6.9折)
2星价¥37.9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7815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218178158 ; 978-7-218-17815-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百千万工程”角度论述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学术著作。全书立足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历史定位,细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发展历程,站在宏观的视野进行顶层设计,指出以发挥乡镇节点功能激发提升乡镇能量、利用好集体经济的发展来统筹城乡融合从而推进县镇村一体化进程等做法,着力塑造县城内生动力,逐步让“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该书对广东统筹城乡一体化,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目录

**章 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基本概况

一 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二)广东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三)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广东方案

二 广东“百千万工程”的顶层设计

(一)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政策内涵

(二)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目标路线

(三)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特色亮点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发展的历程

一 城乡发展在改革中开新局

(一)农村改革率先推进

(二)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二 新世纪城乡发展深入推进

(一)县域经济发展百花齐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谱新篇

(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 城乡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

(二)农业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 塑造县城内生动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一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

(二)城镇建设

(三)公共服务设施

二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

(一)引导县域差异化发展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 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一)冲击全国“百强县”取得新突破

(二)制造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千亿区”发展呈现新面貌

第四章 发挥乡镇节点功能,激发提升“镇”能量

一 广东乡镇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镇域实力普遍提升但发展差异较大

(二)圩镇环境建设整体向好但仍有薄弱

(三)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快速发展但仍需优化

二 广东促进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

(一)强经济,激活乡镇产业发展活力

(二)精治理,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圩镇

(三)显优势,增强镇域辐射带动效应

(四)重保障,多渠道支持镇域发展

三 广东乡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 088

(一)强化乡镇优质便捷的综合服务功能 089

(二)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 090

(三)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强镇 091

第五章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 广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状与挑战

(一)农业强省建设不断提质,乡村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二)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特色乡村风貌有待彰显

(三)农民增收致富卓有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小

二 广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一)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绘就乡村风貌“靓图景”

(三)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富村富民“新路径”

(四)汇聚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培育乡村蜕变“生力军”

(五)推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三 广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鲜明特色

(一)坚持强化产业支撑,不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二)坚持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环境“粤来粤美”

(三)坚持推动强村富民,加快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四)坚持培育人才队伍,厚植乡村人才振兴沃土

(五)坚持创新乡村治理,打造乡村治理广东示范

第六章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县镇村一体化进程

一 广东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配置不足

(二)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深度不够

(三)城乡生态治理体系亟须完善

(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亟待增强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显著

二 广东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举措

(一)优化城乡空间规划,激活城乡资源市场

(二)协调产业主体关系,增强城乡经济联动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链接城乡生态系统

(四)激发村庄内生动力,拓展城乡发展空间

(五)推进服务共建共享,完善城乡公共服务

三 广东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佛山南海: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二)江门新会: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

(三)广清接合片区:立足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第七章 强化保障措施,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

一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擘画工程建设蓝图

(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协调

(二)完善指挥体系,建强干部队伍

(三)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堡垒

二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工程落地见效

(一)加快构建“1 N X”政策体系,精准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县域发展动力活力

(三)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凝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粤”合力

(四)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提高县域营商环境水平

三 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工程稳步落实

(一)聚焦工程重点任务,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二)实施差异化考核监督,强化督导压实责任

(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立起工程发展方向标

后 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一 广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同时,对比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标准,对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比实现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担当,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有不少差距,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中,加快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美丽乡村,加快开拓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的要求尤为凸显。

(一)农业强省建设不断提质,乡村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农业强省建设不断提质。近年来,广东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传统乡村产业体系向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转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以下方面尤为突出:一是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广东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接二连三”,推动各地立足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深加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美丽经济,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创新性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广东将工业发展的“园区模式”应用到农业发展中,集中力量在全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已覆盖广东主要特色农产品,产业园规模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提升“粤字号”农业品牌。精心策划“菠萝的海”“520,我爱荔”“云上花市”“年鱼经济”等广东特色农产品营销案例,不断提升“粤字号”特色农产品全国知名度,香蕉、柑橘、荔枝、龙眼、柚子、菠萝等特色农产品抢单出海,新会陈皮、茂名罗非鱼和化州橘红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四是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近年来,广东以湛江徐闻菠萝为试点,逐步探索形成了“12221”市场体系,推动农产品“以产待销”向“以销促产”转变,通过“小切口”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大变化。五是挖掘乡村生态和文化价值,培育乡村新业态。广东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实施乡村传统文化活化工程,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乡村 美食”“乡村 节庆”“乡村 非遗”等发展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乡村产业亟须转型升级。尽管广东农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从区域来看,珠三角农业发展在全省明显领先,粤东和粤北相对落后。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看,广东农业供给结构仍然有待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量还不够强大,农业经营效益偏低,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仍然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提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任务依然繁重。

作者简介

龙柏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主持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等。在人民出版(2014.12)、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出版学术专著2本。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光明日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