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强省建设的广东实践及路径研究(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包邮海洋强省建设的广东实践及路径研究(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1星价 ¥39.9 (6.9折)
2星价¥39.9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7814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218178141 ; 978-7-218-17814-1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论述广东如何建设海洋强省的研究著作。全书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以及广东作为海洋大省的重要现实条件,总结了广东推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举措,以及完善海洋治理科学、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优质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该书对于拓展海洋领域研究、更好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章 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一 构建发展格局

(一)陆海统筹,山海互济

(二)精耕近海,挺进深蓝

(三)擘画蓝图,分区培育

(四)创新引领,全域联动

二 锚定战略指向

(一)助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三)优化生存发展空间的现时动能

三 坚守基本原则

整体统筹与区域优化同向发力

(二)重点突破与常态推进相互配合

(三)吸收外来与面向本土有机统一

(四)彰显特色与创新赋能双轮驱动

四 落实重点任务

(一)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

(二)搭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集聚区

(三)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的先行区

(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五)活化利用海洋文化资源的创新区

第二章 海洋经济发达: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 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

(一)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拓展沿海经济带东翼创新发展空间

(三)打造链接沿海经济带的便捷交通网络

二 构筑协调联动的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圈

(一)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

(二)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三)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

三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

(一)强化区域港口群功能

(二)建设海陆综合交通枢纽

(三)推进空港出海通道建设

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全面提升海洋创新能力

(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三)优化提升传统海洋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第三章 海洋科技领先: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一 夯实海洋科技基础研究

(一)加大海洋基础研究资金投入

(二)推进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海洋产学研基地建设

二 攻克海洋领域核心技术

(一)明确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三)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攻关

三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一)打造海洋科技产业集群

(二)市场驱动创新成果转化

(三)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四 支持海洋科技金融创新

(一)扩大海洋科技金融供给规模

(二)鼓励海洋科技金融模式创新

(三)构建海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五 构筑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一)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

(二)加快各类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三)做好海洋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

第四章 海洋治理科学:密织海洋治理现代化网络体

一 培育海洋治理思想观念

(一)树立海洋治理法治观念

(二)增强海洋空间治理意识

(三)强化陆海一体化治理思想

二 健全区域海洋治理体系

构建海洋治理责任体系

(二)建立海洋治理监管体系

(三)加强海洋治理制度建设

三 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一)强化海洋空间治理能力

(二)健全海洋依法治理能力

(三)聚焦海洋安全治理能力

四 落实海洋治理监管制度

(一)立法立规设置监督制度

(二)落实执行贯彻监管制度

(三)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措施

第五章 海洋生态优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一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建立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二)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

(三)健全海洋生态绩效考核机制

二 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治理水平

深化海洋生态管理方式改革

(二)提升海洋生态公共服务能力

(三)激发海洋生态创新发展潜能

三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构意识

(一)加大海洋生态媒体宣传力度

(二)开展海洋生态社会公益活动

(三)培育海洋生态专业人才队伍

四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国际交流

(一)形成海洋生态国际交流共识

(二)打造海洋生态国际交流平台

(三)参与海洋生态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章 海洋文化先进:营造缤纷多彩的优质海洋生活

一 做好海洋文化顶层设计

(一)传承中华海洋文化精神

(二)制订广东特色海洋文化建设规划

(三)制定广东海洋文化政策

二 打造高质量海洋文化产业

(一)充分挖掘海洋文化遗产资源

(二)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三)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 建立健全海洋文化公共服务

加强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开展各类海洋主题文化活动

(三)建立海洋文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四 构建海洋文化传播体系

(一)建立海洋文化主流媒体宣传体系

(二)打造自媒体海洋文化传播体系

(三)建设海洋文化国际话语体系

(四)创设海洋文化与“一带一路”接轨融合体系

第七章 海洋全球协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一 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

(一)鼓励多领域共同推动的“蓝色”合作

(二)培育多元化紧密互动的“伙伴”主体

(三)保障多层级合作联动的“关系”结构

二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海洋治理观

(二)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内全球海洋治理

(三)正确引导全球海洋治理秩序变革

三 传播海洋命运共同体文化

(一)发掘中华文明与世界海洋文明沟通历史

(二)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扩展海洋文化朋友圈

(三)办好主场文化活动,创建世界海洋文化中心

四 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行动

(一)以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贯穿海洋发展全过程

(二)以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海洋全球合作

(三)以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展望未来发展新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三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
经济发展,物流先行,现代物流如同经济肌体的循环系统,各条运输干线组成经济肌体的血管系统,物流服务连接着各个经济主体,为各个经济主体的物资、人员和信息流通提供必要的条件。广东省探索海洋强省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是题中之义、应有之举,必须高度重视,抢占先机,充分挖掘潜力,构筑畅联互通。
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用十一章擘画了未来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蓝图。2022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21—2035年)》,清晰描绘了广东省海洋运输业和港口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路线。2023年,广东省全面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好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构筑国内外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广东省作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沿海重要节点省份,未来将会把畅通陆海经济通道与海洋强省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陆海双向互动,内外协同联通的经济运行主动脉。
(一)强化区域港口群功能
港口群是在临近的特定地域上,以一个或多个大型港口为中心,在便利的交通基础上,区域内各港口之间以竞合关系为纽带,且各港口以投入产出关系为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组织的集合体。港口群的概念是在港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港口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基础设施,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与之相联系的一定范围内的陆上经济腹地的对外联系和发展。而港口群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完成以上的目的。港口群经济的功能在于满足经济腹地的物流需求、提升港口群整体竞争力和维持单个港口的持续发展性。
2022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21—2035年)》,强调以广东交通强省建设为统领,在全国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港口,构建以珠三角港口集群为核心,粤东、粤西港口集群为发展极的“一核两极”发展格局。广东省内港口各具特色,在珠三角港口群中,既有外向型特大港——深圳港和内向型特大港——广州港,也有地方性港口——汕头港、珠海港、茂名港等。省内港口之间内部存在竞争,但是从更高层级上看,各港口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差异就为差异化发展和综合性协调提供了条件。

三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

经济发展,物流先行,现代物流如同经济肌体的循环系统,各条运输干线组成经济肌体的血管系统,物流服务连接着各个经济主体,为各个经济主体的物资、人员和信息流通提供必要的条件。广东省探索海洋强省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是题中之义、应有之举,必须高度重视,抢占先机,充分挖掘潜力,构筑畅联互通。

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用十一章擘画了未来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蓝图。2022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21—2035年)》,清晰描绘了广东省海洋运输业和港口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路线。2023年,广东省全面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好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构筑国内外双循环的陆海经济通道。广东省作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沿海重要节点省份,未来将会把畅通陆海经济通道与海洋强省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陆海双向互动,内外协同联通的经济运行主动脉。

(一)强化区域港口群功能

港口群是在临近的特定地域上,以一个或多个大型港口为中心,在便利的交通基础上,区域内各港口之间以竞合关系为纽带,且各港口以投入产出关系为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组织的集合体。港口群的概念是在港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港口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基础设施,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与之相联系的一定范围内的陆上经济腹地的对外联系和发展。而港口群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完成以上的目的。港口群经济的功能在于满足经济腹地的物流需求、提升港口群整体竞争力和维持单个港口的持续发展性。

2022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21—2035年)》,强调以广东交通强省建设为统领,在全国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港口,构建以珠三角港口集群为核心,粤东、粤西港口集群为发展极的“一核两极”发展格局。广东省内港口各具特色,在珠三角港口群中,既有外向型特大港——深圳港和内向型特大港——广州港,也有地方性港口——汕头港、珠海港、茂名港等。省内港口之间内部存在竞争,但是从更高层级上看,各港口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差异就为差异化发展和综合性协调提供了条件。

江门港探索实现中转出口货物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创新打造大湾区通关物流平台,辐射湛江、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8市。中山港、汕头港、湛江港等一批省内大型港口加强协同,探索出符合各自所属经济腹地发展要求的港口群特色政策,推动了全省港口群功能的发展和实现。

区域港口群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方能打通联系脉络,攥指成拳,打出广东省港口群的金字招牌。考虑到港口群的整体布局,广东省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避免同质化竞争,使各港口之间能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港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提高港口资源利用率,增强港口可持续发展性,就需要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根据港口群内不同港口的具体情况,统筹港口群内不同港口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广东省内港务局众多,打破各港务局之间的制度壁垒,提高合作效率,也是建设区域港口群的关键一环。省内各港务局应协调规划域内各港口,合理分配航线,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协调磋商机制,在广东省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各港口有序分工、协同合作、避免同质、错位发展。

作者简介

万欣荣,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土生导师。承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他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