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48056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10480560 ; 978-7-5104-8056-0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1、再现古代中国黄金时代:22位帝王、11个关键节点,讲述大唐的辉煌与阴影、浪漫与残酷,看大唐是如何步入黄金时代,又是如何陷入战争泥潭!

2、注重考据,有理有据:只讲正史,事件、对话均有考证;见解独到,客观公允有据可依。

3、语言通俗,详略得当:逻辑缜密严谨,环环相扣;言辞犀利独到,明白好读。

4、赠《大唐皇室谱系图》 书签,辅助阅读!人物关系、继承顺序、重大事件……复杂的历史信息一目了然!

5、盛世辉煌,乱世精彩:《春秋:争霸300年》《战国:兵戈200年》《大汉400年》《东吴100年》《两晋150年》《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东晋:皇权与门阀的百年博弈》,精彩历史未完待续……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300年间,有众人皆知的繁华盛世——人才辈出,万国来朝,一切生气蓬勃;300年间,有令人心痛的动荡乱局——阉党乱政,藩镇割据,王朝逐渐颓靡。

大唐是如何步入辉煌盛世,又是如何陷入混乱泥潭?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事件为衔接,辅以丰富的历史细节描述、人物形象刻画,生动讲述大唐王朝的繁华与衰败、太平与乱战。书中从唐高祖李渊和杨氏家族的恩怨情仇、夺取江山的创业历程,到马嵬坡之变的惊天内幕,再到梁代唐兴的悲怆故事,前后涉及22位帝王,重点讲述11个关键节点,完整再现李白笔下的盛景、杜甫笔下的乱世!

目录

◎图书目录

壹 大唐开国 001

开国皇帝无弱者 / 002

雄兵起于太原 / 008

大唐的诞生 / 011

决战王世充 / 017

虎牢关之战 / 024

贰 两府斗争实录 029

李渊的制衡术 / 030

仁智宫事变 / 035

白热化的争斗 / 040

血溅玄武门 / 046

逼宫 / 051

叁 贞观之治 057

东突厥之战 / 058

吐谷浑、吐蕃、高昌风云 / 062

盛世之下,太子难当 / 065

晋王捡了便宜 / 069

肆 李治的帝王术 077

长孙无忌弄权 / 078

媚娘的颠簸人生 / 081

立后之争 / 085

辽东之战 / 090

高句丽灭国 / 094

武后崛起 / 099

伍 武周革命 107

称帝之路 / 108

武家vs李家 / 114

女皇的晚年心境 / 119

陆 宫廷祸乱 125

神龙政变 / 126

功臣之死 / 130

景龙政变 / 134

毒杀李显 / 138

唐隆政变 / 142

铲除太平公主 / 146

柒 开元盛世 153

帝王用人之道 / 154

姚崇的改革 / 157

宋璟治理恶钱 / 163

财政大臣的博弈 / 168

文人宰相张九龄 / 172

捌 群魔乱舞 181

口蜜腹剑李林甫 / 182

李隆基的制衡之术 / 185

安禄山的仕途 / 191

玖 巅峰博弈 197

十大节度战区 / 198

李隆基的政治逻辑 / 202

军方大佬的博弈 / 207

拾 夕阳西下 215

痞子杨国忠 / 216

李林甫下野 / 220

起兵前夕 / 224

拾壹 安史之乱 229

渔阳鼙鼓动地来 / 230

闪击河北 / 232

封常清与高仙芝 / 236

河北有忠良 / 240

拾贰 长安陷落 249

潼关之战 / 250

马嵬坡之变 / 254

拾叁 皇室反攻 263

灵武集团 / 264

百无一用是书生 / 268

安禄山暴毙 / 273

收复两都 / 277

拾肆 祸起萧墙 283

范阳谍战 / 284

史思明摘桃子 / 287

李光弼反攻 / 294

安史之乱结束 / 303

拾伍 力挽狂澜 311

李豫拨乱反正 / 312

奉天保卫战 / 319

拾陆 元和中兴 323

强力削藩 / 324

淮西战役 / 328

宪宗去世迷案 / 334

拾柒 乱世有乱象 341

历史罪人 / 342

牛李党争 / 345

甘露之变 / 352

傻子光叔 / 357

拾捌 农民起义 363

桂州戍卒风波 / 364

满城尽带黄金甲 / 367

拾玖 军阀横行 375

枭雄的乱世盛宴 / 376

李克用的辉煌 / 380

失控的皇权 / 383

胜利者朱温 / 386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内文节选
血溅玄武门
六月四日,改变中国历史的日子来临了。这个日子是李世民精心挑选的,因为这一天刚好是常何值班,他有机会将李世民的军队安排到皇宫之中。
李世民究竟带了多少人来?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太宗(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说:“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旧唐书·刘师立传》则说:“太宗之谋建成、元吉也,尝引师立密筹其事,或自宵达曙。其后师立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人,同诛建成有功,超拜左卫率。”
按《旧唐书》的记录,当天入宫且记录在案的秦王府成员有二十余人。但《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又写道:“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挂,坠不能起。”也就是说,前后出现在宫内的秦王府军士可能在一百人以上。
玄武门之变是场世纪豪赌,行动之前,秦王府众人恐怕不知道推演了多少遍。如果李世民在宫内奇袭成功,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府将士为了自保,为了给主子复仇,或者为了营救李渊,肯定会镇压和屠杀秦王府。面对太子宫和齐王府数千士兵可能的反扑,秦王府要怎么抵挡?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投机取巧都是自寻死路,因此除了宫内埋伏的高武力值将领,李世民还安排了外围武装部队。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说:“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旧唐书·高士廉传》载:“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
芳林门位于长安外郭城的北面、玄武门的西边,与太极宫隔着掖庭宫,从这里是无法进入太极宫的。所谓“与太宗合势”,指的是高士廉征调的监狱囚徒与秦王府的兵力合二为一。当时,围剿李建成的太极宫是**战场,玄武门附近是第二战场。

◎内文节选

血溅玄武门

六月四日,改变中国历史的日子来临了。这个日子是李世民精心挑选的,因为这一天刚好是常何值班,他有机会将李世民的军队安排到皇宫之中。

李世民究竟带了多少人来?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太宗(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说:“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旧唐书·刘师立传》则说:“太宗之谋建成、元吉也,尝引师立密筹其事,或自宵达曙。其后师立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人,同诛建成有功,超拜左卫率。”

按《旧唐书》的记录,当天入宫且记录在案的秦王府成员有二十余人。但《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又写道:“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挂,坠不能起。”也就是说,前后出现在宫内的秦王府军士可能在一百人以上。

玄武门之变是场世纪豪赌,行动之前,秦王府众人恐怕不知道推演了多少遍。如果李世民在宫内奇袭成功,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府将士为了自保,为了给主子复仇,或者为了营救李渊,肯定会镇压和屠杀秦王府。面对太子宫和齐王府数千士兵可能的反扑,秦王府要怎么抵挡?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投机取巧都是自寻死路,因此除了宫内埋伏的高武力值将领,李世民还安排了外围武装部队。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说:“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旧唐书·高士廉传》载:“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

芳林门位于长安外郭城的北面、玄武门的西边,与太极宫隔着掖庭宫,从这里是无法进入太极宫的。所谓“与太宗合势”,指的是高士廉征调的监狱囚徒与秦王府的兵力合二为一。当时,围剿李建成的太极宫是**战场,玄武门附近是第二战场。

秦王府有八百府兵,李世民抽调了上百名将士入宫,剩下的兵力与太子府、齐王府抗衡,完全处于劣势。李世民需要援军,越多越好,哪怕援军的战斗力无法与正规军抗衡,只站在场上壮壮士气也是好的。于是高士廉动用了囚徒,这证明了两件事:其一,李世民在长安或许有名气,但帮他的势力并不多;其二,虽说是决意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内心还是有点虚。

当时,李世民率精兵埋伏在玄武门内,刀出鞘,箭上弦,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李建成相信宫内是安全的,于是带着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兄弟俩没有立即下马,因为老爹授予他们特权,可在宫内骑马。

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察觉玄武门的异样,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敏感,而在于李世民根本没打算在玄武门门口动手。

玄武门驻有大量屯营军队,隶属敬君弘和吕世衡,而李世民并没能完全收买他们。李世民可以收买几个间谍,偷偷潜进皇宫,但要是当着禁卫军的面造反,而且是为诛杀太子李建成,也未免太不把禁卫军当回事了。何况,玄武门靠近太子宫,李世民这次带来的人不少,埋伏在人家眼皮子底下,动静稍大就可能会暴露行迹,引来太子宫的支援,所以不如避开点好。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李建成进宫后先向右转弯前行,一直走到临湖殿,直到此时才察觉到有危险。他告诉李元吉,情况有些不对,还是先赶回府中。于是兄弟俩立刻掉转马头,打算离开。

按照官修史书的说法,当时李渊正在泛舟游湖。太极宫的西北角确实有几个人工湖,那里距离玄武门不远,而李建成所到之处既然名为“临湖殿”,应该和人工湖靠得比较近。换句话说,这里已经很靠近李渊的位置了。

问题是,李建成在临湖殿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心生警惕,不惜冒着放老爹鸽子的风险逃回东宫?如果说李建成在战场上练就了敏锐的嗅觉,能在临湖殿察觉到杀机,也不是不可能。然而李建成的离开是当机立断的,毫不犹豫。如此果断的表现,与其说是察觉到杀机,不如说他直接看到了杀机。

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回转马头的时候,李世民现身了。兄弟几个没有任何寒暄,李元吉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弓,搭箭向李世民射了过去。如果是正常情况,李元吉没必要反应这么激烈,直接对李世民下毒手。这样的反应,很像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情况下进行的自保。

李建成兄弟在临湖殿附近看到了什么?

**种可能,李世民埋伏在临湖殿的兵马露出破绽,被李建成看到。临湖殿附近埋伏的是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大概率是尉迟敬德率领的那七十余人,还有不少战马。在没有多少遮掩物的宫内,战马嘶鸣、铠甲反光都有可能被人察觉。

第二种可能,李建成发现临湖殿附近有明显的打斗痕迹。李世民能在临湖殿埋伏一支军队,但要躲过禁卫军的巡逻和宫女、太监的眼睛,除非出现神迹。所以在埋伏之前,秦王府用武力清理巡逻部队和无关人等,未尝没有可能。只要杀人灭口,地上就有可能留下血迹,空气中也会残留有血腥气味,这些都可能引起李建成的怀疑。

第三种可能,李建成察觉到李渊已经被控制了。李世民是政变的发起方,弄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肯定的,但关键时刻控制李渊甚至干掉李渊也是必要的。如果李渊此时尚能保持人身自由,他就有足够时间逃到前朝调集禁卫军反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可以投奔他。父子三人聚在一起,凭李世民的几十名将士,他想在太极宫逆天而为,可以说是白日做梦。

对李世民而言,提前控制李渊是*好的办法,也符合造反逻辑。何况,在此之前秦王府的幕僚们就已给李世民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发动政变是为了家国天下,李世民要做舜一样的人,不能有道德负担。

这样一来,玄武门政变前,李渊就不应该是史书里记载的那样,此时正和重臣在湖上泛舟了。当时李世民很可能已经挟持了李渊,甚至与李渊的近卫发生战斗,以突袭优势和人数优势控制了现场。李建成兄弟走到临湖殿的时候,要么发现临湖殿有打斗痕迹,要么发现李渊被李世民控制,这才不想和李世民多说,拿起弓箭,直接开干。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看到禁卫军的反扑,也没有看到李渊调兵遣将了。一个被控制的老皇帝,连自保都成问题,又该怎么运筹帷幄呢?而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元从禁军,在首脑被控制的情况下自然两眼一抹黑。

有了这个基础,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过程就很简单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临湖殿发现异常,于是立即准备离开。就在此时,李世民身穿铠甲、拿着宝弓现身了。他看到李建成离去,略显着急,口中念念有词,似乎想表达什么。李元吉见势不妙,掏出弓向李世民射了三箭。

平日里,李元吉的箭法也算百发百中,可身处危局,又在择路而逃的当口,他的战斗力大打折扣,三箭都没有射中。眼看杀不了李世民,李元吉收起弓箭,专心逃跑。李建成看李元吉箭箭落空,心中不免有些懊恼,但也没办法,只能先跑为上,没有看到身后李世民也掏出了宝弓。

在李建成看来,李元吉对上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会先报复回去,加上逃跑分了心,所以没有防备李世民会偷袭他。可在李世民眼里,李元吉不过是个浑小子,还不值得他动手,他布了这么大的局,就是为了夺取皇位,李建成才是他瞄准的猎物!

一支利箭破空而出,声音格外刺耳。几乎是在一瞬间,李建成轰然倒在了地上。这一箭积蓄了李世民的所有力量,又命中要害,李建成当场身亡。

看到大哥被射中,李元吉心中五味杂陈,没想到一母同胞的二哥的手段如此毒辣,下手如此果决。他哪里知道,这一箭是为了整个秦王府的生死存亡,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在皇位面前,即便亲情也是浮云。

李建成既已授首,李世民已经放缓了追击的节奏,李元吉是有时间逃走的。

可或许是觉得大哥已死,自己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或许是为了兄弟情义,李元吉又返回现场查看李建成的伤势。

李建成倒地后,尉迟敬德率领七十名秦王府将士拍马赶到,这些人掏出弓箭,对着李元吉就是一顿狂射,李元吉抵挡不住,顺势跌下马来。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惊吓,带着他狂奔到树林中。李世民被树枝挂住,摔在了地上,由于力道过大,摔得很严重,一时竟无法站起身来。

李元吉原本已经绝望,看到此情此景,复仇的情绪涌上了心头。他强忍伤痛,飞快地赶到李世民身边,乘李世民没有还手之力,用弓弦勒住了他的脖子。李世民用力抵抗,始终无法挣脱,明显感到自己的气息正在逐渐衰弱。

李元吉只需要再坚持一会儿,就可以挫败秦王府的阴谋,然而尉迟敬德赶来了。只听他暴喝一声,李元吉不觉心中一惊,勒紧的弓弦居然松了一下。

此时,李元吉有两个选择,要么用*后的时间弄死二哥,然后被尉迟敬德乱刀分尸,要么放李世民一条生路,自己夺路逃回齐王府,组织兵力来个绝地大反击。

李元吉不想和李建成共赴九泉,还想求生,所以他松开弓弦,向武德殿飞奔而去。李世民寻得生机,瘫坐在地上,疯狂地咳嗽着。尉迟敬德看到李世民还活着,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随后便疯狂追杀李元吉。

因为要勒杀李世民,李元吉丢掉了坐骑,此时只能徒步逃跑。利箭破空而出,蓄满了劲道,直取李元吉的后心,一击即中。李元吉倒在血泊之中,同样魂归天际了。这支羽箭正来自尉迟敬德,一位人狠话不多的超级杀才。他拍马赶到,淡定地抽出钢刀,手起刀落,一股猩红的鲜血喷涌而出,李元吉被割了首级。

一个是大唐皇太子,一个是*受宠的齐王,两位*尊贵的皇室成员就这样惨死在政变之中。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利刃只要出鞘,就必须噬血而归。

终于,李世民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大赢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覃宜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青年历史作家,天涯论坛高人气作者。潜心研究隋唐史八年,左手诙谐幽默,右手逻辑讲史,著有《一日看尽长安花:活在大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