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7391670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73916709 ; 978-7-5739-1670-9
本书特色
系统归纳解读苏格拉底的方法,指明充满挑战的智慧探寻之路!
本书是批判性思维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艺术,到逻辑推理的精妙运作,再到日常对话中的思维陷阱,本书深入剖析了我们的信念、推理和认知模式,将帮助你识破不良思维习惯,挑战未经审视的假设,避免逻辑谬误与认知偏见,让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加理性、清醒、睿智。
祛除社交媒体中的毒素,练就理性思考的能力!
法恩斯沃斯教授有感于当今时代人们将社交媒体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正向有效的思维交流日益困难,社交媒体就如同古罗马的输水管道一样,携带着一种“毒素”,使得公众养成了急于表态、草率判断、言辞肤浅以及暴戾发声的习惯。他希望能以苏格拉底为向导,帮助读者练习面对公共议题的讨论与差异立场的挑战,矫正僵化思维,屏除固有偏见。
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TOP3畅/销书作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法学研究主席扛鼎之作!
作为畅销书作家,法恩斯沃斯的作品广受读者的好评,在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畅/销榜TOP3占据2席。法恩斯沃斯任教于得克萨斯大学,是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并任约翰·杰弗斯(John Jeffers)法学研究主席,在哲学、法律和英语修辞学方面的著述颇受各方好评,精通逻辑学和推理性思考。
多位学界权威、投资人、知名媒体人鼎力推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梅剑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程广云,长安私人资本创始人谢犁,“认真想”公众号主理人李万中,《华尔街日报》,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帮助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理解生活,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指引一条充满挑战的智慧探寻之路。一本书助你提升思维能力,学会理性思考。作者以哲学的深度,循序渐进,从基本要点、逻辑规则到自我检验,引用超过百则《对话录》中的精彩辩论,向读者介绍了「人类史上蕞伟大成就之一」苏格拉底的问答技巧与思辨策略。
目录
前言 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践之旅
**部分 理解苏格拉底的方法
第1章 历史和文学中的苏格拉底
当我们研究苏格拉底方法和他的思想时,我们所探讨的是真实的他,还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不过这有时会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2章 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存在两个独立的柏拉图。一个是苏格拉底主义者,另一个是教条主义者…前者对人类来说更为宝贵,因为它可以澄清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后者则给柏拉图本人及其追随者带来了更大的荣誉,因为它能够成为许多人道德和宗教教义的有力支撑。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方法的运作原理
第3章 苏格拉底方法的基本要素
柏拉图从未在论著中将老师的思想总结成“方法”,苏格拉底也并未对自己的提问方式作过系统阐述,而是一直身体力行……若能从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扮演的角色出发,找出其中重复出现的要素,或将带给您更多启发。
第4章 一种自我审视的思考方式
自我运用苏格拉底方法并不比在对话中实践来得简单。实际上,这更具挑战性。察觉他人论点中的疏漏或许不难,但自我审视却充满困难…它通常有益于个人成长,但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不适感。
第5章 相信对话的力量
苏格拉底方法不会用更有价值的论点取代你当前的论点,而是改变你和自己的论点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方法希望你能验证这些论点,而不仅仅是持有这些论点。
第6章 避免自负
当你提出某个论点后,苏格拉底会设法让你同意另一个论点,此后,他会向你说明,你所赞同的新论点与你之前所表述的不一致,这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让你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第7章 通过矛盾来接近真理
我们能确定的是,如果你说了两件事,它们不可能同时正确,那么这中间肯定存在一些错误。对于苏格拉底实践者来说,这种对错误的明确感知令人欣慰,甚至让人倍感鼓舞。
第8章 找出论点背后隐藏的前提
你过于简单地处理问题,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你过于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差异,甚至被别人的误解所误导。
第9章 将抽象问题与普通问题类比
这些比喻让人们从抽象晦涩的概念中解脱出来,感觉自己回到了生活中的舒适区。这些纯朴的类比仿佛还在暗示人们,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哲学思考,它不是专家的特权。苏格拉底称:在思考更为高深的事物时,也要用你习惯的方式,就好像你在谈论非常常见的事情一般。
第10章 在讨论中对事不对人
我们鼓励人们真实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这可能会面临质疑和探究,但提出观点的人不应受到指责。相反,我们应该感激那些敢于说出令人震惊观点的人,因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观点放在桌面上,让人们能够理性地讨论和审视。
第11章 在不确定性中探寻智慧
如果我们将苏格拉底方法视为一种内化的思维特征,那么其首要和不变的任务就是:根除对知识的错误观念。否则,这些观念就会像杂草一样,阻碍更好事物的生长。苏格拉底认为实际存在的智慧和感觉自己拥有智慧的程度成反比,你越认为自己全知全能,实际上却越无知无能。
第12章 在困境中洞察现实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常以陷入困境作为结尾。他不直接阐述困境的存在,而是通过参与对话、阅读对话让人们更切实地面对困境。如果一场对话的目标是制造困境,而不是产生一个结论,那么哪怕对话看似毫无进展,事实上也达到了它想要的效果。
第三部分 苏格拉底方法的日常应用
第13章 人生为何烦忧?
许多哲学家都称,自己不能为普通人提供任何东西,但苏格拉底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对如何更好地生活和照顾自己的心灵感兴趣,并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在面临的问题。
第14章 如何过上美好生活?
假如美好生活就是过着有美德的生活,那么什么是美德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而恶行则是一种无知。
第15章 如何像斯多葛学派一样生活
斯多葛主义使苏格拉底学说更具实用性,它着重探讨人们该如何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譬如,虚荣、愤怒、恐惧、贪婪等。他们不像苏格拉底那样只是笼统地表示,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了知识的缺乏,而是向人们展示了如何相对应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16章 如何在怀疑中继续寻找真理
一种哲学认为美德是唯一真正的善,是知识的问题。另一种哲学认为,我们没有确定的知识,对任何确定的要求的*佳反应总是更多的争论。什么样的人能同时持有两种如此剑拔弩张的观点呢?或许只有苏格拉底本人了吧。
第四部分 创建你自己的苏格拉底方法
第17章 构建对话背后的有力前提
你需要一个能促使自己提出优质问题、并促使对方给出优质答案的论点。若面前的原则不适用于这些操作,便需要上升至更高层次。这就像一位音乐家试图找到一个适合歌手声域的调子一样。你可能会逐步提升音调,直到找到那个合适的音调
第十八章 检验前提的有效性
如果你想说服别人,反驳他们通常百无一用。他们会更加死硬。可以这么说,你*好对他们表示支持,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你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合作搭档,寻求与他们相同的答案
后记 苏格拉底方法的应用方式
后记 苏格拉底方法的应用方式
相关资料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苏格拉底式的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明智,认识到知识的边界才能节制技术主义的傲慢。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人类,理性的狂妄和技术主义的乐观必将带给人类灾难,善良的愿望往往铺就了通往地狱的道路。苏格拉底式的否定性智慧始终如牛虻一般提醒人类,无论何种时代蕞重要的美德依然是谦卑。——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第5章 相信对话的力量
哲学通常被视作解决基本问题的思想体系,但苏格拉底的哲学论点完全不同。它忠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苏格拉底确实得出了一些结论,但都是临时性的,附带条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苏格拉底会在对话中反复探讨,取得进展,从未在某个问题的答案上止步不前。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苏格拉底实践哲学的统一性及其广泛传播的事实。苏格拉底方法与其他教学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实践者不说教、不解释、不责骂,也不讲述,只是提出质疑。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作用,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将带领我们去向何处。本章主要探讨如下问题。
苏格拉底为什么热衷于提问
nbsp大家已经了解了柏拉图撰著“对话录”的一些可能原因。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在结束对话录时,总是没有给出*终的答案。如果采用更现代一些的方式,他完全可以写一篇序言之类的东西来对这一点加以解释。如果有了序言,现在大概也不会有成千上万的学术论文来解释“对话录”了。不过不写序言恰恰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也为他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提示和线索。柏拉图和他笔下的苏格拉底都喜欢发出诘问,并探讨由此产生的思想。
nbsp柏拉图作为作家的立场与苏格拉底作为文学人物的立场是一脉相承的。柏拉图从不会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论点,而是躲在笔下的角色背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他创造了一个英雄,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会激发人们去苦苦地思索,重新考虑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是*敏锐的,而不是在得到答案之后。在每一个层面上,对话都有助于我们进入并保持这种状态。学习对话中的哲学思想意味着,当我们没有阅读对话时也能够保持那种状态。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践者会反复对问题进行思考,他们深知每个问题都有其不确定性,也知道要重视这种不会有结果的探索。
第 2 章和第 4 章指出,苏格拉底方法在于纠正思维本身的恶习。对免于回答“问题”的习惯就是一个例子。认识自己想法的感觉很美好。当人们在哲学中寻找答案时,常常期望能更加深入地体验这种美妙,所以他们会在已有的思考基础上不停拓展,或者急着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但苏格拉底却不会在这方面予人便利,这似乎令人沮丧。那么,苏格拉底哲学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在他看来,*紧迫的问题是,我们在不该明确事物的时候匆忙地给它下了定义,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事物的全貌,但实际上并没有。这就是为什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一套信仰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苏格拉底方法不会用更有价值的论点取代你当前的论点,而是改变你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方法希望你能验证这些论点,而不仅仅是持有。
问题是一种思维工具
第5章 相信对话的力量
哲学通常被视作解决基本问题的思想体系,但苏格拉底的哲学论点完全不同。它忠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苏格拉底确实得出了一些结论,但都是临时性的,附带条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苏格拉底会在对话中反复探讨,取得进展,从未在某个问题的答案上止步不前。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苏格拉底实践哲学的统一性及其广泛传播的事实。苏格拉底方法与其他教学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实践者不说教、不解释、不责骂,也不讲述,只是提出质疑。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作用,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将带领我们去向何处。本章主要探讨如下问题。
苏格拉底为什么热衷于提问
 大家已经了解了柏拉图撰著“对话录”的一些可能原因。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在结束对话录时,总是没有给出*终的答案。如果采用更现代一些的方式,他完全可以写一篇序言之类的东西来对这一点加以解释。如果有了序言,现在大概也不会有成千上万的学术论文来解释“对话录”了。不过不写序言恰恰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也为他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提示和线索。柏拉图和他笔下的苏格拉底都喜欢发出诘问,并探讨由此产生的思想。
 柏拉图作为作家的立场与苏格拉底作为文学人物的立场是一脉相承的。柏拉图从不会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论点,而是躲在笔下的角色背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他创造了一个英雄,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会激发人们去苦苦地思索,重新考虑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是*敏锐的,而不是在得到答案之后。在每一个层面上,对话都有助于我们进入并保持这种状态。学习对话中的哲学思想意味着,当我们没有阅读对话时也能够保持那种状态。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践者会反复对问题进行思考,他们深知每个问题都有其不确定性,也知道要重视这种不会有结果的探索。
第 2 章和第 4 章指出,苏格拉底方法在于纠正思维本身的恶习。对免于回答“问题”的习惯就是一个例子。认识自己想法的感觉很美好。当人们在哲学中寻找答案时,常常期望能更加深入地体验这种美妙,所以他们会在已有的思考基础上不停拓展,或者急着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但苏格拉底却不会在这方面予人便利,这似乎令人沮丧。那么,苏格拉底哲学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在他看来,*紧迫的问题是,我们在不该明确事物的时候匆忙地给它下了定义,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事物的全貌,但实际上并没有。这就是为什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一套信仰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苏格拉底方法不会用更有价值的论点取代你当前的论点,而是改变你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方法希望你能验证这些论点,而不仅仅是持有。
问题是一种思维工具
让我们探讨几种思维方式,以思考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问题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问题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它通常涉及谈论或者处理某件事。有些问题简单明了,提出的要求也没有那么苛刻。但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却截然不同,它们具有强烈的压迫感。提出和回答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就像操作水泵一般,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这些问题可以揭示人们潜在的信仰,这些信仰甚至会让被问者感到大吃一惊。逐渐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远远超过*初的状态。苏格拉底源源不断地抛出问题,它们往小里说可以盛满一个水杯,往大里说能够开辟沟壑峡谷。几乎任何思想的构筑都可以视为众多问题与回答交织的结果,更是对这一过程中渐进而坚实的力量的见证,*终在个体身上得以体现。问答的过程既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反驳和精进的力量。
简单来说,问题比声明定义更有效。然而,大多数思考皆由论点、反应、担忧、期望、满意和遗憾等组成,我们可以以半口语化的方式描述出这些组成部分,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声明的性质。苏格拉底方法意味着少一些声明,多一些提问,尤其是那些在其他思维体系中预设过的问题。当你用声明的方式进行思考和交谈时,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而当你采用提问的方式时,可能会学到很多。假如有人讲了一些你不喜欢的话,那么你与其声明自己讨厌这些言语,还不如去向对方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这与你之前的论点是否一致?比较而言怎么说更好?而当你说了一些令对方讨厌的言语时,与其去辩解,还不如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放弃了坚持己见的短暂快乐,作为回报,你的论点反而会愈发
坚固。
当我们问问题时,压力会给到回答问题的人。如果是问自己,那么就要自己承受压力。而声明论点则相反,它会释放压力。压力令人感觉不适,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和探讨问题。但是没有压力的头脑往往会变得松懈和退化。真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压力巨大的实践,如牛负重,万苦千辛。但是,假如压力不那么剧烈,也会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就像患有危险的低血压一样,有些人身上的“苏格拉底式”压力水平也过低了。思考可以帮助人们将压力提升到适当水平。
每当提出和回答一些好的问题,你的理解就会更有深度。*好了解一下对方和自己的弱点,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持有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论点,那肯定会让你乐在其中。相反,如果去倾听别人对事物初步的认识,即使是关乎重大议题的讨论,也会让人感到乏味,因为那些论点缺乏价值和深度。你宁愿看一场像样的辩论,或者听一些人发表能反映他们辩论式思维过程的意见。但这是一种很难满足的口味,会让大多数评论员倍感压力。因为他们从未在苏格拉底式的压力环境下被锻炼过,无论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外在的论辩技巧。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想吃东西,但又拒绝吃快餐,那就必须坚持不懈,要么离开高速公路去找其他吃的,要么自己想出一个新的解决办法。
从上述角度来看待苏格拉底方法,有助于保持其简单而朴实无华的特性。归根结底,它能帮助人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提高问题的质量。
作者简介
【美】沃德·法恩斯沃斯 (Ward Farnsworth)
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约翰·杰弗斯(John Jeffers)法学研究主席。曾任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院长,美国法律研究所记者,海牙伊朗-美国索赔法庭法律顾问。
身为法律研究者,法恩斯沃斯精通逻辑学和推理性思考,同时也重视抽象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本书前作《实践斯多葛学派》(The Practicing Stotic)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长居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畅销书TOP3。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6.9¥49.8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1.4¥68.0 -
中国哲学小史
¥18.9¥49.8 -
生如蚁,美如神:怎样平凡而有诗意地过一生
¥19.6¥58.0 -
伦理学与经济学
¥8.2¥20.0 -
谈修养
¥7.7¥20.0 -
一种人生观
¥26.7¥42.0 -
了凡四训
¥20.1¥49.0 -
道家哲学研究-(附录三种)
¥5.9¥18.0 -
帝宫佛影雍和宫与黄寺
¥10.7¥24.0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10.0¥36.0 -
超解论语:怎样继承孔子留给我们的遗产
¥20.4¥49.8 -
脑海中的声音:自我对话的历史与科学
¥15.7¥49.0 -
启蒙先知-严复.梁启超的思想革命
¥18.3¥54.0 -
谈美
¥5.7¥10.0 -
明代遗民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7.9¥21.5 -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10.1¥36.0 -
生命的所有可能
¥17.6¥52.0 -
理想国
¥16.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