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狸奴不出门(凤凰枝文丛)

包邮我与狸奴不出门(凤凰枝文丛)

1星价 ¥43.2 (6.4折)
2星价¥43.2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43857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50643857 ; 978-7-5506-4385-7

本书特色

笔墨之乐、草木之用、器物之美,让学术散文焕发生活的温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王家葵先生近十年来所撰写的学术随笔,分为五个部分:艺术杂谈、流外呓语、本草笔谈、书成感言、缀玉百一。“艺术杂谈”涉及书法、金石,“流外呓语”“本草笔谈” 涉及中医药文化,这是作者历年来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书成感言”则收入作者序跋数篇。“缀玉百一”收录作者的集句诗101篇。2016年一只小小流浪猫来到作者的工作室定 居,以上文章几乎都由这位正式名称“小白白”的异瞳猫咪督成,遂借放翁“我与狸奴不出门”作为正式书名,这也是玉吅斋随笔的第三种。

前言

陆游的诗“终年老健缘储药,随分穷忙为著书”,我不敢自夸老健,穷忙著书则是写实。大约在2014年,奋斗半生,终于有了一间独立的工作室,效率大为提高,一下子“高产”起来,新作出版,旧稿重刊,竟有十余种之多。这次金陵之行,樊昕兄又约加入孟彦老与朱玉麒教授主编的“凤凰枝文丛”,彦老与我同庚而长,学养风骨素所景仰,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箧中随笔散稿尚多,但稍加检点,一部分是为《本草博物志二集》准备,一部分是《玉吅读碑》的续篇,剩下几篇大致属于“有趣而轻松的文字”,以谈论书法为主,偶然也涉及医药学术,于是合编为**部分。记得《明史·艺文志》将医书附在艺术类,所以小标题就用“艺术
杂谈”。
我以票友的身份进入文科领域,于本草学术、道教文献、书法史料都有所涉及,研究论文大都收入专著,在电脑中觅得一篇原题为“孙思邈道医事迹考察”的文章,是多年前为姜生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写的专论,现在重读,尚觉可存。此外则有本草研究两篇,属于颇能“开脑洞”,阅读起来也不枯燥者。合在一起为第二部分,以“流外呓语”为小标题。

目录

001.前言:我与狸奴不出门
艺术杂谈
003.陶弘景眼中的王羲之
013.二王法帖医药词汇笺释
026.吴大澂的艺文与事功
039.褚德彝与龙门药方
047.观风望气:《屠绅年谱》题笺人考辨
056.书法种子
063.吉金乐石有真好
——读《字里千秋:新出土中古墓志赏读》随感
流外呓语
073.孙思邈三题
099.开宝年间两修本草探赜
111.本草疾病词汇琐谈
本草笔谈
125.漫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药物
149.话说毒药与解药
172.本草文献笔谈
书成感言
205.我与《瘗鹤铭》
——《瘗鹤铭新考》后记
211.本草研究三十年
——《本草博物志》后记
217.两松庵问学记:怀念恩师朱爷爷
231.深信因果:《刘洙源集》出版感言
缀玉百一
241.题青州龙兴寺“欢喜”二字残石
243.弋阳旧民山水歌
244.题许可墨竹
245.题《移花就镜》
246.题《汉砖佛造像》
247.题《此心安处》印谱
248.题《一览众山小》印谱
249.泥金书《金刚经》题辞
250.贺湖湘金石会成立
251.湖州“千甓留珍”展览题辞
252.题《谁堂嘉果册》
253.题鹿苑居士《溪堂胜景图》
254.题凤凰三年砖
255.题方药雨校碑印
256.题汉君子九思砖
257.题旧拓《石鼓文》
259.《王居士砖塔铭》题辞
260.题菖蒲图卷
261.题汉海内皆臣十二字砖
262.芝岩左泉
263.题古甓“封万年”拓本
265.徐无闻先生手稿题辞
266.题浙东“虞”砖拓本
267.题永陵玉带拓片
268.题《王鲁复墓志》两首
270.黑白双狸奴
271.题开皇铜佛像拓本
272.二寅斋亥年咏猪诗步韵两首
274.题西汉陶范
275.题《松亭论道图》
276.题陕本《争座位帖》
277.澹轩藏印题辞
278.题《始平公造像》
279.题南越国陶瓦拓片
280.题唐造像记残石
281.题龟鹤齐寿花钱拓本
282.题弥勒下生经残石
283.鸿冥翁扶老杖拓本题辞
284.《般若心经》残石
285.古齐国陶器两首
286.题越王者旨剑
287.题建德元年元始天尊造像
288.题周退密诗笺
289.和二寅斋主人荣休
290.和二寅斋主人五十初度两首
292.题吴王断剑拓本
293.和慎斋
294.题唐玄宗御注《金刚经》
295.题召叔匜全形拓两首
296.题金石杂拓
297.题唐陀罗尼经幢残石
298.双魁堂赏画图
299.题昭庆寺读碑图两首
300.题《万岁通天帖》
301.题《赵仪碑》拓本
302.王敬恒山水
303.题纫兰图
304.题杨健侯山水小品
305.题老友云巢子写竹
306.题金釭拓本
307.善业泥拓片
308.庚子大吉
309.题中岳庙石人冠顶“马”字拓本
310.题那彦成楷书铁保神道碑
311.张大千绘青城野茯苓花笺
312.李印泉松柏砚拓片
313.韩寿墓神道拓本题辞
314.题《陆启成书法集》
315.梁礼堂寿董征诗依韵有作两首
316.题赵朴老信札
317.真本玉版十三行
318.文辉兄赐诗依韵敬答
319.君子之藏
320.题《阅阅守书图》
321.和慎斋生日诗
322.严大可《未济诗草丙编》付梓
323.题陀罗尼经幢残石
324.题《汉刘熊碑》两首
325.残碑有“九思”字样因题
326.题东坡小真书《归去来辞》拓本
328.我与春风皆过客
329.题汉尚方镜拓本
330.题《杨公阙》拓本兼记访碑事
331.答董灵湖
332.两和隆莲法师《成佛》诗
334.《本草纲目图考》书成题扉
335.题大同十一年砖
336.无题
337.题黄龙元年宋氏砖拓
338.闭门开卷真返吾
339.和韬公
341.澹轩五十初度
342.题《澹轩观鱼图》
343.题古砖拓两首
344.题宋黑石笔格
345.寅年题虎头瓦当
346.蜀川疫情有感
347.步赵香宋韵三首
348.天地莽苍苍
349.题汉二十四字砖拓本
350.自疑前世陶贞白四绝句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陶弘景眼中的王羲之
陶弘景(456—536)兼具宗教家和书法家双重身份,他是道教上清派的大宗师a,同时又以书法驰名。王羲之(303—361)虽然也是道教徒,但所信奉的天师道与上清派有所不同b,正因为此,陶弘景对王羲之的评价,往往因语境而异,需要具体分析,方能了解弦外之音。
陶弘景亦以书法著称,早在齐永明十年(492),好友谢瀹作《陶先生小传》便称赞他“善书,得古今法”。梁代袁昂《古今书评》说:“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庾肩吾《书品》也说:“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
陶弘景的书法流传不多,《宣和书谱》著录数件均已亡佚,今存《瘗鹤铭》《许长史旧馆坛碑》前数行,以及《停云馆帖》卷一“华阳隐居真迹帖”,虽传为陶弘景书,其实真赝莫辨。通过文献,尚能了解陶弘景的书学渊源。
王羲之的书法在其生前已经流行,东晋庾翼曾兴“家鸡野鹜”之叹;卒后盛誉不衰,刘宋羊欣乃有“古今莫二”之赞。在此背景下,陶弘景书学二王,应无疑问,因此卢仁龙在《陶弘景与书法史料钩沉》文章中说:“陶弘景早年书学渊源所自,归美二王,自非大过。”结论完全可信。
有意思的是,陶弘景虽然书学二王,但在其道教著作《真诰》中,关于王羲之的议论,却丝毫不见有尊崇之意。
《真诰》是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以来,上清派创始人杨羲、许谧、许翙与“神仙世界”中的南岳夫人魏华存等上真“沟通”,所获降辞的陶弘景整理注释本。杨、许与王羲之同时,且许谧的兄长许迈是王羲之的好友,许迈去世后,王羲之曾作《许先生传》。
《真诰》降辞仅有一处涉及王羲之,卷十六云:“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因为杨羲能够通灵,可以获得来自“灵魂世界”的信息,故颇有信仰者前来询问亡者的情况;杨羲模拟上真的口吻给出答案,书写出来,便是“降辞”。这一条当是王家的后人在王羲之去世以后,从杨羲处获得的降辞。
陶弘景对这段降辞有长篇注释:“即王右军也。受时不欲呼杨君名,所以道其字耳。逸少即王廙兄旷之子,有风气,善书。后为会稽太守,永和十一年去郡,告灵不复仕。先与许先生周旋,颇亦慕道,至升平五年辛酉岁亡,年五十九。今乙丑年,说云五年,则亡后被系。被系之事,检迹未见其咎,恐以怼憾告灵为谪耳。”
古代讲究“称名不敬”,针对降辞称“王逸少”,而不若其他降辞直呼亡者姓名,陶弘景专门注释说:“即王右军也。受时不欲呼杨君名,所以道其字耳。”意思是说,上真在此处不称“王羲之”,并不是出于敬重王羲之,而是不愿意冒犯杨羲的“羲”字讳。由此证明,从宗教感情出发,杨羲在陶弘景心目中的地位也远远高于王羲之。

陶弘景眼中的王羲之
陶弘景(456—536)兼具宗教家和书法家双重身份,他是道教上清派的大宗师a,同时又以书法驰名。王羲之(303—361)虽然也是道教徒,但所信奉的天师道与上清派有所不同b,正因为此,陶弘景对王羲之的评价,往往因语境而异,需要具体分析,方能了解弦外之音。
陶弘景亦以书法著称,早在齐永明十年(492),好友谢瀹作《陶先生小传》便称赞他“善书,得古今法”。梁代袁昂《古今书评》说:“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庾肩吾《书品》也说:“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
陶弘景的书法流传不多,《宣和书谱》著录数件均已亡佚,今存《瘗鹤铭》《许长史旧馆坛碑》前数行,以及《停云馆帖》卷一“华阳隐居真迹帖”,虽传为陶弘景书,其实真赝莫辨。通过文献,尚能了解陶弘景的书学渊源。
王羲之的书法在其生前已经流行,东晋庾翼曾兴“家鸡野鹜”之叹;卒后盛誉不衰,刘宋羊欣乃有“古今莫二”之赞。在此背景下,陶弘景书学二王,应无疑问,因此卢仁龙在《陶弘景与书法史料钩沉》文章中说:“陶弘景早年书学渊源所自,归美二王,自非大过。”结论完全可信。
有意思的是,陶弘景虽然书学二王,但在其道教著作《真诰》中,关于王羲之的议论,却丝毫不见有尊崇之意。
《真诰》是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以来,上清派创始人杨羲、许谧、许翙与“神仙世界”中的南岳夫人魏华存等上真“沟通”,所获降辞的陶弘景整理注释本。杨、许与王羲之同时,且许谧的兄长许迈是王羲之的好友,许迈去世后,王羲之曾作《许先生传》。
《真诰》降辞仅有一处涉及王羲之,卷十六云:“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因为杨羲能够通灵,可以获得来自“灵魂世界”的信息,故颇有信仰者前来询问亡者的情况;杨羲模拟上真的口吻给出答案,书写出来,便是“降辞”。这一条当是王家的后人在王羲之去世以后,从杨羲处获得的降辞。
陶弘景对这段降辞有长篇注释:“即王右军也。受时不欲呼杨君名,所以道其字耳。逸少即王廙兄旷之子,有风气,善书。后为会稽太守,永和十一年去郡,告灵不复仕。先与许先生周旋,颇亦慕道,至升平五年辛酉岁亡,年五十九。今乙丑年,说云五年,则亡后被系。被系之事,检迹未见其咎,恐以怼憾告灵为谪耳。”
古代讲究“称名不敬”,针对降辞称“王逸少”,而不若其他降辞直呼亡者姓名,陶弘景专门注释说:“即王右军也。受时不欲呼杨君名,所以道其字耳。”意思是说,上真在此处不称“王羲之”,并不是出于敬重王羲之,而是不愿意冒犯杨羲的“羲”字讳。由此证明,从宗教感情出发,杨羲在陶弘景心目中的地位也远远高于王羲之。
正因为此,陶弘景在《真诰》中颇为杨羲的书法叫屈。《真诰》卷二十说杨羲“工书画,少好学读书,该涉经史”。卷十九又专论书法:“又按三君手迹,杨君书*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细。大较虽祖效郗法,笔力规矩,并于二王,而名不显者,当以地微,兼为二王所抑故也。”意思是说,杨羲的书法出于郗愔(313—384),水平可以与二王并驾,只是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名声不著,一者门第卑微,二者被二王的声威所压抑。

作者简介

王家葵,四川成都人,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第20届、21届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与本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在书法理论、金石碑刻、本草学术、道教文献等领域均有著作问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