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

包邮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

1星价 ¥25.6 (6.6折)
2星价¥25.6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795965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17
  • 条形码:9787561795965 ; 978-7-5617-9596-5

本书特色

本书囊括了迄今为止学习科学揭示的7个公认的原理,是多年来学习科学能够给教师的高度浓缩的启示。书中综合了研究证据和实践建议,从而为你改善教学提供了以证据为基础的方法。如果你对“学习科学能对教学产生什么促进作用”这一议题感兴趣,这本书就等于是写给你的。本书中所呈现的这7条原理,都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做支撑,让读者,特别是具有教学经验的读者,马上可以对照自己的经验反思、审视自身的问题,找到改善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的切入点。 ? 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够促进或阻碍其学习。 ? 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和知识运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围绕七个学习原理组织起来的,其中的每个原理都以学习科学和教学科学为基础,都值得我们珍视。这些原理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动机、发展水平的作用,学生练习、接受反馈的*佳时机,以及如何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

前言

  189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出版了一本名为《对教师的谈话》(Talks to Teachers)的小册子。在该书中,他试图阐述如何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亦即,运用他所宣称的“关于心智活动的科学”,为课堂中的教师提供实践建议。当时,这本书没有取得多少成功,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缺少关于学习如何运作(亦即学习科学)的研究证据;其次,缺少基于研究的关于如何帮助人们学习(亦即教学科学)的原理。
  在过去的100年中,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学习科学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我们不仅构建起了基于研究、面向教育的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亦即学习科学),也构建起了一系列根植于认知理论、以证据为基础的关于如何帮助人们学习的原理(亦即教学科学)。事实上,在当今时代,如果你对实现威廉·詹姆士“把学习科学应用到教育中”这一使命感兴趣,你会为此兴奋不已。
  你手头的这本书——《聪明教学7原理》,反映了把学习科学应用到教育中——特别是大学教学中——这一任务的*新进展。本书的作者都是一些专家,他们精于帮助高校教师理解如下问题:如何利用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自己的教学。如果你是高校教师,并且对“学习和教学科学对高校教师的启示”这一话题感兴趣,那么本书就等于为你而写。

目录

译者说明
前言:把学习科学应用到大学教学中
致谢
作者简介
引言架起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1.学生的已有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
2.学生的知识组织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
3.哪些因素激励学生学习?
4.学习如何达到精熟水平?
5.何种练习和反馈能促进学习?
6.为什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课堂气氛影响他们的学习?
7.学生怎样成长为自主学习者?
8.结语:将7条原理运用到我们自身
附录A 学生的自我评估及其应用
附录B 概念图及其应用
附录C 评分细则及其应用
附录D 学习目标及其应用
附录E 基本行为规则及其应用
附录F 考试反思表及其应用
附录G 核查表及其应用
附录H 读者反应/同伴评阅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
  分析任务,找出*合适的知识组织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知识组织。例如,如果某篇论文需要学生分析不同作者的理论观点,那么就可能要求学生围绕理论、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来组织知识;然而,如果论文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他们围绕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组织知识。所以,在决定何种知识组织方式*能促进学习之前,进行任务分析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个框架性大纲或模板,帮助他们组织知识。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涉及理论建构的论文中,你可以给学生一个空表格,**行要求他们填写自己所知道的各种理论学派,下面一行填写每个学派的关键特征,再下一行填写学者的作品(或者增加一行,列出那些观点与理论规范不一致的作品)。
  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组织结构不要假定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没有接触过本学科内容的学生,都能够理解你所呈现的学习材料的逻辑结构。他们可能看不到其中的基本联系和类别结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关于课程内容的整体介绍,包括其中的关键概念和主题,并着重强调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组织结构在教学大纲中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有些教师采用直观的呈现方式(例如通过流程图或表格),有些则偏好言语描述。除了在课程初期呈现并解释知识结构外,你还需要定期提醒学生构建更大的知识组织框架,并为其分配一定的课堂时间(例如,大家还记得,本课程**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的谈判技巧;今天我们将要开始第二单元,学习如何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应用这些技巧)。
  在讲解、实验、讨论中清晰呈现知识组织结构 由于学生的知识组织引导其提取和应用信息,所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有用的知识组织,这一点尤其重要。为此,教师的每堂课,每次实验或是讨论,都应准备提纲、议程或相关的视觉材料,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能组织其所学知识的构架。这里需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提纲或议程都同样有效。教师要把握住一点: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组织结构,应抓住关键概念或原理(例如,以“引言”、“讲授”、“讨论”和“概括重点”为标题的议程,就不如“人种学研究的三规则,为什么提出这些规则,对其局限性的讨论”为题目的议程效果好)。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
  分析任务,找出*合适的知识组织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知识组织。例如,如果某篇论文需要学生分析不同作者的理论观点,那么就可能要求学生围绕理论、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来组织知识;然而,如果论文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他们围绕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组织知识。所以,在决定何种知识组织方式*能促进学习之前,进行任务分析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个框架性大纲或模板,帮助他们组织知识。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涉及理论建构的论文中,你可以给学生一个空表格,**行要求他们填写自己所知道的各种理论学派,下面一行填写每个学派的关键特征,再下一行填写学者的作品(或者增加一行,列出那些观点与理论规范不一致的作品)。
  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组织结构不要假定所有学生,尤其是那些没有接触过本学科内容的学生,都能够理解你所呈现的学习材料的逻辑结构。他们可能看不到其中的基本联系和类别结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关于课程内容的整体介绍,包括其中的关键概念和主题,并着重强调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组织结构在教学大纲中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有些教师采用直观的呈现方式(例如通过流程图或表格),有些则偏好言语描述。除了在课程初期呈现并解释知识结构外,你还需要定期提醒学生构建更大的知识组织框架,并为其分配一定的课堂时间(例如,大家还记得,本课程**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的谈判技巧;今天我们将要开始第二单元,学习如何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应用这些技巧)。
  在讲解、实验、讨论中清晰呈现知识组织结构 由于学生的知识组织引导其提取和应用信息,所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有用的知识组织,这一点尤其重要。为此,教师的每堂课,每次实验或是讨论,都应准备提纲、议程或相关的视觉材料,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能组织其所学知识的构架。这里需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提纲或议程都同样有效。教师要把握住一点: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组织结构,应抓住关键概念或原理(例如,以“引言”、“讲授”、“讨论”和“概括重点”为标题的议程,就不如“人种学研究的三规则,为什么提出这些规则,对其局限性的讨论”为题目的议程效果好)。
  运用对比性、边缘性案例,凸显知识组织特征为了帮助学生以一种更为复杂、精妙的方式来组织知识,我们可以为其提供对比性的案例——两个案例之间有许多共同特征,但其本质特征不同。尽管在教学中老师经常用到各种案例,但要想使这些案例充分发挥其作用,就不能孤立地呈现它们,而是应将它们作以比较、进行对比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鲨鱼和海豚的比较。二者有诸多相同的地方,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类。将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会使他们之间的区分性特征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更为深刻、精细的知识结构(例如,如果避免了根据习性等表面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他们就会根据如下特征进行分类:脊椎动物还是非脊椎动物,热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因循同样的思路,如果重点呈现一些边缘性案例或异常案例(或通常易被错误分类的案例),也能帮助学生辨别特定类属的显著特征,从而建立起更为精密的知识组织。例如鸭嘴兽属于卵生哺乳动物,尽管某些特征与哺乳动物不符,但同时也拥有部分哺乳动物的特征。呈现这样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类属的关键特征上。异常案例的使用,则可以提醒学生留意分类学的局限,鼓励他们建构多样化的知识组织。
  明确强调深层特征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更有意义的、深层的知识组织,教师应该重点强调问题、设计、理论和例子的深层特征。一种做法是,向学生提供一些本质相同但表面特征各异的案例,或表面特征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案例。通过应用这些对比性案例,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熟练地辨别深层特征和基本原理,从而以更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知识。
  把概念之间的联系明晰化在你介绍新概念(或设计、理论、例子、问题)时,要明确地将其和学生的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例如,“你们可能会记得,上星期我们在案例研究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种联系的建立可以依据相似性,也可以依据对比性或不一致性(例如,“是什么导致这个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如此与众不同”)。除了亲自指明知识间的联系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来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例如,“我们以前在哪里见到过这种理论取向?”“该案例和我们昨天讨论过的劳动管理案例有何异同?”“该画家作品中的哪些特征很像包豪斯风格?”)。
  鼓励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组织结构为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生需要建构多元的知识组织,以便于从中择优运用。要求学生基于多种组织图式对一组项目进行分类,则可以帮助他们建构多元的知识表征。例如,你可以让学生先按照进化史,再依据原产地,依次对植物进行分类;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阐释各种知识组织方式的优劣。比如,基于植物演化史的分类,在古生物学分析中可能有效,却无助于设计栽培植物的绿色屋顶。要求学生在多种图式和层级结构下练习知识组织方式,能够使他们认识到各种组织方式的功能差异,从而帮助他们建构多种坚实、灵活的知识组织。
  要求学生画概念图,展示自己的知识组织让学生画出概念图,教师既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在某领域的知识基础,又能确认其知识组织方式。概念图是对某一知识领域的视觉表征(关于概念图的定义及其具体制作方法,请见附录B)。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安排画概念图的活动,以此来探察学生已有的知识组织,然后持续进行监测,看看这些知识组织如何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发展而改变。概念图,无论是合格还是不合格的,都有利于教师诊断学生知识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是否把知识错误分类,是否在不相关的概念间建立错误的联系或未能在相关概念间建立联系,是否把属于下位概念的项目错误地归为上位概念等等。
  应用分类任务,揭示学生的知识组织揭示学生知识组织的另一种方法是:要求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概念或问题情景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学生在无需明确阐述分类标准时,以何种方式组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表面特征或深层特征上有相同之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似性对问题进行分类。如果学生基于表面特征分类,就表示他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深层特征,也就不能建构出更有意义、更具灵活性的知识组织。
  监控学生的学习,以了解其知识组织中的问题检测学生知识组织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关注学生在课程作业中所犯错误的类型。例如,学生是否容易混淆两类概念(比如将理论和方法论混淆,或是将力和加速度混淆)?他们是否总是一贯地错误应用某一公式、解题策略或解题方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说明学生的知识组织中极有可能存在不适当的联系和分类,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学业成绩。
  ……

作者简介

苏珊·A·安布罗斯(Susan A. Ambrose)是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务长,埃伯利卓越教学中心(Eberly 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主任,历史系教学教授。 译者庞维国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