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汝昌讲古诗词(二)/周汝昌

包邮周汝昌讲古诗词(二)/周汝昌

1星价 ¥25.6 (6.6折)
2星价¥25.6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2987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0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21229875 ; 978-7-5212-2987-5

本书特色

*经典解读:周汝昌先生是红学研究的大家,也是诗词大家,他的观点深刻而独到。
*通俗易懂:语言平实,适合所有热爱诗词的读者。
*适合人群: 红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想要深入了解诗词的普通读者 。

内容简介

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目录



目录

自序   001


《范成大诗选》后记   001

《范石湖集》前言   042

《杨万里选集》引言   049

《词学新探》序   095

愿抛心力作词人   098

《苏辛词说》小引   110

谈唐宋词的鉴赏   119

谈对联   128

谈诗词典故   132

谈诗词曲赋的鉴赏   138

宋代词人李清照   166

谈唐诗史上的“三李”   171

诗词韵语在小说中的意义   178

谈诗论词   182

炼字、选辞、音节美与艺术联想   188

《诗词赏会》(《周汝昌讲古诗词》)初版自序   194

《诗词赏会》(《周汝昌讲古诗词》)初版卷尾余谈   19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谈对联
——《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李景峰同志将这部对联集持示于我,要我为它撰序。辞而不获,姑且记下我的一些感想,聊为芹曝之献。
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所谓“独门”,是说全世界就只我们特有,我们专擅。比如西方,就不曾听说有对联这种名目的产生和存在。道理安在?这就是一个高深的文史哲综合性的大课题,而绝不是一桩细琐的“闲文”,或偶然的“异象”。我的理解是,对称和谐之美,大约是我们这个宇宙中的诸般至美中的一大关目,而华夏民族*能感受它,表现它,赞颂它,运用它。这就使得我们的语文天然具有内在对称质素,并且从远古以来就朝着对称美这个特色的方向不断发展。单从文学艺术来说,发展到南北朝已然达到了一个极关重要的关键时期,汉语文本身的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这时经过无数文学大师们发挥运用,造诣已到高峰,为隋唐的格律诗的新形式奠定了*好的基础。于是对联这个文学和美学的概念,也就充分得到“认定”。
由此可见,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不认识这一层意义,就会把它当作是一种文人墨客的装饰性“玩意儿”,或者加上“形式主义”的洋帽子。
对联该当是贴在门框、悬之抱柱的。这自然不错,但不要忘记,我们日常口语中也离不开“对对子”。你若不信,就想一想:“神清气爽”“兴高采烈”“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有理的五八,无理的四十”“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些罗列不尽的常言俗语,都是什么?那本身就是十分工整的对联。旧时学童,除了读书作文之外,*要紧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对子”,他们要念会了“天对地,雨对风,大野对长空”这样的无数种优美悦耳的“对子歌”。从这里,你可以体会,我们的语文,“天生”的就是那么安排好了的“对联”,不但词义为对,音调也为对——平仄是要严格对仗的:“天”是平声,“地”恰为仄;“雨”是仄声,“风”恰为平……依此类推。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奇迹?
我常想,不管是谁,当他读宋贤张耒的词,读到“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或是读唐贤王勃的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在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欣赏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

谈对联

——《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李景峰同志将这部对联集持示于我,要我为它撰序。辞而不获,姑且记下我的一些感想,聊为芹曝之献。

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所谓“独门”,是说全世界就只我们特有,我们专擅。比如西方,就不曾听说有对联这种名目的产生和存在。道理安在?这就是一个高深的文史哲综合性的大课题,而绝不是一桩细琐的“闲文”,或偶然的“异象”。我的理解是,对称和谐之美,大约是我们这个宇宙中的诸般至美中的一大关目,而华夏民族*能感受它,表现它,赞颂它,运用它。这就使得我们的语文天然具有内在对称质素,并且从远古以来就朝着对称美这个特色的方向不断发展。单从文学艺术来说,发展到南北朝已然达到了一个极关重要的关键时期,汉语文本身的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这时经过无数文学大师们发挥运用,造诣已到高峰,为隋唐的格律诗的新形式奠定了*好的基础。于是对联这个文学和美学的概念,也就充分得到“认定”。

由此可见,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不认识这一层意义,就会把它当作是一种文人墨客的装饰性“玩意儿”,或者加上“形式主义”的洋帽子。

对联该当是贴在门框、悬之抱柱的。这自然不错,但不要忘记,我们日常口语中也离不开“对对子”。你若不信,就想一想:“神清气爽”“兴高采烈”“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有理的五八,无理的四十”“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些罗列不尽的常言俗语,都是什么?那本身就是十分工整的对联。旧时学童,除了读书作文之外,*要紧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对子”,他们要念会了“天对地,雨对风,大野对长空”这样的无数种优美悦耳的“对子歌”。从这里,你可以体会,我们的语文,“天生”的就是那么安排好了的“对联”,不但词义为对,音调也为对——平仄是要严格对仗的:“天”是平声,“地”恰为仄;“雨”是仄声,“风”恰为平……依此类推。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奇迹?

我常想,不管是谁,当他读宋贤张耒的词,读到“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或是读唐贤王勃的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在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欣赏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

对联是由我们语文本身的极大特点特色而产生的,并非“人为”地硬造而成。这在西方语文中是没有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名剧中,偶然只有运用“排句”(couplets)的例子,那还远远不是“对仗”。我记得英国著名汉学家谢迪克教授(Porf.Shadic,早年在我国燕京大学,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告诉我说:“在英文来说,用排句是为了取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用多了读来使人有‘滑稽’之感。”这说明中西语文之异,文学美学观念之异,是多么巨大(因为我们有全部排句对仗的骈文体,如《文心雕龙》,乃是价值极高的文学理论名著)!常言说“敝帚自珍”,我们的对联文学,是值得自珍的,何况它还并不同于一把“敝帚”呢!

六朝以后,格律诗达到高度完美的音律定型阶段,这时对仗更加精工美妙,实为文学上的一种特异的奇观。于是,警策之句,精彩之笔,总是集中凝注在对句上。在律诗来说,即落在颔颈(或称颈腹)二联上。于是发生了摘句欣赏评品的风气。这就更加促进了对联的“独立”形成与繁荣兴盛。

由此又可想见,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浓郁的美感,给人以*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它又有雅俗共赏的优点,农村父老之喜爱对联,绝不下于高人雅士。

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更是举世罕有伦比的*伟大、*瑰丽的“全民性文艺活动”。

我从幼年读联,祖父、父亲都喜欢把佳联摹勒在板上,镌刻成“板联”,悬在厅室,朴厚清雅之至。至今我仍能背诵那些给我智慧和审美培育的联文佳句。《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宝玉试才题对,**副联是登上沁芳桥亭,“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于是说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两句十四字。这一联,表面全切水景,实际又分隐“红”“绿”二义,与“怡红快绿”暗暗相关(这又是为了遥遥映射黛玉和湘云二人的结局而设的)。对联的作用,由此亦可窥一斑。等到北京在南菜园修建“大观园”时,支持者前来,非要我将书中未曾写到的多处景物的对联补齐不可,我也为他们完成了这件新奇的“撰联任务”——我是想借此说明,我对楹联,是有很深的渊源和感情的,这自然也就是我乐为此集提笔写序的真缘由。

这部对联集标明为“实用对联”,目的清楚明确。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拿来欣赏,但更可以选择“对景”“合题”的书写张贴,各得其所。我想,此中固然有编著者的苦心匠意,但也说明了我们民族传统对联在当前生活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就内容而论,既有传旧之美,也有创新之意,值得表彰赞许。

对联和万事一样,有真有假,有高有次,有精有粗。这部对联采辑甚富,大体上可称琳琅满目。我希望其中不要杂入一些平仄不谐、对仗不切,又无精义的“假联”“次联”。倘能如此,则本集的内容之丰美,分类之详细,与实用性之突出,就价值倍增了。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年-2012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市,是中国优秀的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书法家。他被誉为“红学泰斗”,在《红楼梦》的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周汝昌的研究不仅限于《红楼梦》,还涵盖了诗词、戏曲等古典文学的诸多领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