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38812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24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220138812 ; 978-7-220-13881-2

本书特色

本书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展现五四新文化图景,选编收录了陈万雄、舒衡哲、王晓明、罗志田、王汎森、陈平原、王奇生、欧阳哲生等诸位著名学者功力深厚的大作,极具学术价值。其中,陈平原、欧阳哲生等挖掘报刊、档案、信件等**手史料,还原历史细节,力图回到五四现场;陈万雄梳理人事关系网,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渊源;瞿骏、徐佳贵从地方视角入手,考察五四新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展现其在非中心区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元视角出发,以历史细节入手,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五四。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文章是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和社群中的反响。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的源流、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思潮与社会条件的关系、新文化的传播和运动逻辑等多个方面。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蔡元培与南北学界的互动、地方精英与新文化的再生产等方面。本书旨在揭示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远意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目录

目 录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陈万雄 001

“五四”的“老调子”
——知识分子自己的看法 舒衡哲/著 程 巍/译 025

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
——重识“五四”文学传统 王晓明 045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罗志田 072

思潮与社会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王汎森 094

五月四日那一天
——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陈平原 136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以《新青年》为视点 王奇生 189

《新青年》编辑演变的历史考辨
——以1920至1921年《新青年》同人来往书信为中心的探讨
欧阳哲生 239

“五四”前后的蔡元培与南北学界 陈以爱 324

谁的“五四”?
——论“五四文化圈” 李 怡 376

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
——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季剑青 396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袁一丹 440

老新党与新文化
——“五四”大风笼罩下的地方读书人 瞿 骏 482

“五四”与“新文化”如何地方化
——以民初温州地方知识人及刊物为视角 徐佳贵 526

“五四”期间杜威与中国的一段“交互经验” 彭姗姗 565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诸人的文化努力与“五四”思想界
周月峰 588


002 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

五四新文化的“运动”逻辑 张武军 637


来源说明 687

主编简介 691


目 录 00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风,福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具体涉及的学术分支和课题,包括近代文章,现代散文,周氏兄弟、废名等现代作家,章太炎、王国维等现代学者,古琴史,古琴器等,均有多篇重要论文。出版有《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琴学存稿》《琴史与琴器》。编有《废名集》(全六卷),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主编《曹禺全集》(全十一卷),助理郑珉中先生编写《故宫古琴》。

袁一丹,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著有《另起的新文化运动》(2021)、《此时怀抱向谁开》(2020);编著《国学浮沉》《王瑶画传》等。其中,《另起的新文化运动》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台湾大学访学,先后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曾获教育 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