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7262156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72621567 ; 978-7-5726-2156-7
本书特色
▲《人间词话精读》《纳兰容若词传》50万册畅销作者、诗词品鉴圣手苏缨力作
以美的维度遴选近百首宋词,以锦心妙手,拆解宋词佳作的七宝楼台;融汇中西方诗学,从词的土壤、发端、语言、声律、境界、变异等角度描摹宋词的玲珑六面;并从社会学和美学视角勾连古今,解读开放、宽容、风雅的宋代社会
▲欣赏宋词,也许是我们这个蓬勃的商业时代极其稀缺的能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新视角解读六大代表词人秦观、晏殊、晏幾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生动阐释了宋词萌生、发展的演进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秦观:*有词人相的词人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宋词的真正发端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幾道:离经叛道的边缘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天才的豪放派始作俑者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风流放旷的一代文宗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辛弃疾:伟大的跨界英雄
▲附33幅宋代书画名作,展现=宋人风雅
描绘了当时士大夫们的雅集、博古、宴乐场景,以及赏雪、夜游、射猎等的生活剪影。
内容简介
北宋承平日久,在宽松、开放的社会氛围中,被主流社会视为艳科小技的宋词渐渐萌生壮大。晏殊更以其非凡的才情引领了宋词雅化的方向,而苏轼和辛弃疾则以天才的跨界创新开辟了豪放词一路。
“自在飞花轻似梦”,宋词穿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仿佛犹染花香。宋代词人灿若繁星,苏缨以美的维度遴选比较,选取了秦观、晏殊、晏幾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六位代表词人,品读他们的代表作,从词的土壤、发端、语言、声律、境界、变异等角度描摹宋词的玲珑六面,阐释了宋词萌生、发展的演进史;并融汇中西方诗学理论,结合当下审美潮流,发前人所未见,带读者走进宋词的唯美境界。
书中展开一卷宋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仿佛看到落魄市井的柳永还在浅斟低唱,而矜贵宰相晏殊犹自在小园香径徘徊;苏轼中秋月下把酒问天,辛弃疾深夜醉里挑灯看剑;而秦观与小晏,怀想着远方,在宋词的夜空中画出一场场流星雨……
前言
前 言:
十九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埃德加·基内写有一段关于花朵的、犹染花香的文字:“今天,就像是在普林尼或克吕迈尔时期一样,风信子喜欢高卢,长春花生长在伊利里亚,雏菊青睐努曼西亚的废墟。它们周围的城市改变了名字和主人,众多城市*终化为乌有,有些文明发生冲突或绝迹,而一代又一代平静的花朵却穿越流年来到我们的时代。它们新鲜而充满活力,就像在往昔战争的日子里。”
用花朵定位历史,给历史平添了一种玄学诗式的魅惑感。任何如花朵一般美丽的事物都兼有时空地标的意义与超越时空地标的意义。所以我笃信,宋词作为本书的主角,分明也是基内的历史花园的一隅。一代又一代缤纷的词家与词作,如同一代又一代平静的花朵,穿越流年,从世代相传的记忆里获得永生的力量。
于是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繁花似锦,我们还会从一束风信子里看到它所喜欢的高卢,从一朵长春花里嗅到伊利里亚的泥土味道,从一丛雏菊里窥见它所青睐的努曼西亚的废墟以及废墟未废时的斑斓盛世。
于是我们每个人的旅程,都获得了和永恒的交集。
目录
前言
○序章 宋词的土壤:一个健康、宽容、风雅的社会
[1]帮派社会、部落社会与精英社会
[2]国母及其前夫
[3]妻子与情人
[4]精英社会的风雅一例
○**章 秦观:如果为宋词找一个人代言……
[1]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2]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3]诗的主流是书面语,词的主流是白话文
[4]词是*性感的文体
[5]面容古板的理学家*看不惯轻浮的词客
[6]《满园花》(一向沉吟久):以方言俚语填词的
一次文学实验
[7]美,就是强者的样子
[8]中古汉语是完美的诗歌语言
[9]《满江红》(越艳风流):才子佳人的俗艳言欢
[10]写物之工
[11]《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美宋词之一景
[12]词是音乐的附属品
[13]《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剽窃是一门艺术
[14]*有词人相的词人
[15]《踏莎行》(雾失楼台):心志薄弱者的美丽哀鸣
[16]《鹊桥仙》(纤云弄巧):被误读的七夕
[17]《八六子》(倚危亭):审美需要一个人从生活的
亲历者变为生活的旁观者
[18]词的读法
○第二章 晏殊:宋词真正的发端
[1]从神童到新贵
[2]在西昆体的时代里
[3]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4]炫富是一门艺术
[5]富贵气象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8]《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9]爱情与调情的语码
[10]文学价值只是词的副产品
[11]《珠玉词》中的激愤变调
[12]歌舞升平中的靡靡之音
○第三章 晏幾道:儒家世界里的陌生人
[1]文学作品的传播往往并不依附于文学价值的高低
[2]在莲、鸿、蘋、云的世界里
[3]单纯到底,别有寄托
[4]小晏的“现代性”
[5]一场自取其辱的词集投献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诗与词异趣之一例
[7]歌女佼佼者的文采
[8]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9]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10]黄庭坚的《小山词序》:一篇用心良苦的辩护词
○第四章 苏轼:新境界
[1]一个不幸的奠基者:从柳永说起
[2]豪放派的缘起:从《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起
[3]一次有意为之的文学实验
[4]填词畏闻文字狱
[5]苏轼通晓音律吗:从《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起
[6]深深掩藏的悲伤:《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7]一首铺排古典成语的词:《行香子》(三入承明)
[8]官场典故种种
[9]为灵魂伴侣画一幅肖像:《殢人娇》(白发苍颜)
[10]咏物词的极致:《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1]词的“空灵蕴藉”与歌声的速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无理之理与万物有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13]还原与抽离
○第五章 欧阳修的风流与低俗文体三种
[1]盗甥案:一代文宗的龌龊阴私
[2]词的情色暗示
[3]作为低俗文体的小说
[4]《十香词》冤案
[5]作为风流才子的欧阳修
[6]此恨不关风与月
○第六章 辛弃疾:豪杰而非文士的创新力
[1]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2]填词是避谤的技巧
[3]《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古文笔法之一例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
[6]填词该不该推敲
[7]典故的本意与误读
[8]以词说理:《玉楼春》(有无一理谁差别)
[9]赋体填词与跨界创新的三例比较
○后记 宋词中的宋人生活剪影
[1]宠昵
[2]谐谑
[3]邪浪
[4]尾声:末摘花的黑貂皮袄
相关资料
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晁补之 连这位方正的道学家都受到小晏词的诱惑,可见真正的文艺作品是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的。所谓“鬼语”,是因句中幽缈的意境而言,说只有鬼才能写得出来。 ——陈永正 永叔“人间[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共]东[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章
秦观:如果为宋词找一个人代言……
少游词境*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王国维《人间词话》
[1]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前人所有关于词的议论里,我以为*要紧的当属宋人晁补之随意讲出的一句:“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
这句话推举秦观(字少游)为当世**词手,这当然可以见仁见智,然而*要紧的是,这短短一句话,不经意间便抓住了词作为一种文体*核心的两项特质。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是秦观一首《满庭芳》上阕的结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秦观的原创,而是改写自隋炀帝的两句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博学如晁补之,不可能不晓得这个出处,但他偏偏如后来的许多词论家一样,赞美的是秦观的点化之功,而不是隋炀帝的诗歌原文。个中道理,其实恰恰蕴含着诗与词的一番差异。
**章
秦观:如果为宋词找一个人代言……
少游词境*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王国维《人间词话》
[1]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前人所有关于词的议论里,我以为*要紧的当属宋人晁补之随意讲出的一句:“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
这句话推举秦观(字少游)为当世**词手,这当然可以见仁见智,然而*要紧的是,这短短一句话,不经意间便抓住了词作为一种文体*核心的两项特质。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是秦观一首《满庭芳》上阕的结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秦观的原创,而是改写自隋炀帝的两句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博学如晁补之,不可能不晓得这个出处,但他偏偏如后来的许多词论家一样,赞美的是秦观的点化之功,而不是隋炀帝的诗歌原文。个中道理,其实恰恰蕴含着诗与词的一番差异。
隋炀帝写下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算不得**流的好诗,秦观稍稍改动字句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却成为绝妙好词,奥妙究竟何在?古人做过许多种解释,却往往说不清其中的所以然。在我所见过的材料里,只有清人贺贻孙切中肯綮。大略而言,秦观添上“斜阳外”三字,给“寒鸦”“流水”“孤村”设置了一个苍凉空幻的背景,此其一;隋炀帝以五言为一句,对称地描摹出两番景色,秦观却以长短句的错落句式将三景合为一景,呈现出一幅绝佳的画面,所以字句改动虽小,却有点石成金之功,此其二。(《诗筏》)
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看出,诗总是对称的、稳定的,因而诗往往给人带来对称和稳定的美感;词却是不对称的、流动的,所以词会给人带来别样的美感。不妨以建筑为喻:诗如同北京故宫,总要横平竖直才好;词如同苏州园林,总要曲径通幽才好。
隋炀帝的原文与秦观的点化其实都宜于各自的文体,然而后者一来设了一个“斜阳外”的背景,二来以错落的句式破掉了原有的齐整对称,将所有的意象即刻圆融成一个画面,给读者以即视感,这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谓“不隔”。以即视感强烈的画面一瞬间撼摇人心,绝不使读者调用理性的思考力,这就是词的“不隔之美”。于是,“世界在心灵的气候中旋转,意象的花儿开满枝头”(华莱士·史蒂文斯《尤利西斯的航行》)。
王国维对秦观有过许多次专门的评价,我以为其中*要紧的当属“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人间词乙稿〉序》),所谓“以境胜”,以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画面感、即视感*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仿佛是一流摄影师的镜头语言,先泼洒出苍茫、寥廓、无情的全景,随即便聚焦于一点有情的、小小的孤寂。
[2]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晁补之所谓“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这话正道出了词作为一种文体的第二项核心特质。
今天我们很容易把这句话做比喻义的理解,认为所谓“不识字人”是说那些文化素养较低的人,于是把晁补之的话理解为“一首好词必须做到雅俗共赏”。
这样的理解倒也不算全错,但至少不很全面。
我们今天欣赏宋词,总要以各种书本为媒介,“识字”当然是*先决的条件。我们领会“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妙境,也总要识得这十二个字才好。而在宋代,词是由歌伎演唱的歌词,往往流传于歌楼酒肆之间,属于下里巴人的艺术。歌伎既是词的演唱者,同时也是词*忠实的听众群体,而歌伎有许多是不识字的。譬如苏轼那位著名的侍妾王朝云,原是钱塘名伎,虽是名伎却不识字,在跟随苏轼之后才学习了识字和书法。(叶申芗《本事词》)
相形之下,诗可谓真正意义上的阳春白雪,于文人而言既是言志的载体,亦是立言的工具,甚至还是彼此交流心志的媒介。诗是写在纸上用来读的,难免有几分高头讲章的气派;词却是填进曲谱拿来唱的,不识字的人读不了诗,却听得来词,即便听者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士,也不是由文字,而是由声音进入词的意境的。
所以词必须通俗,必须一听即懂,必须使听者在声音而非文字中不假思索地感受到它的美丽。
…………
作者简介
苏缨,知名作家,擅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笔温婉流畅。主要作品有:《人间词话精读》《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全编笺注》《纳兰词典评》《纳兰词全译》《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诗的时光书》《唐诗的唯美主义》《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诗传》《大唐诗人往事》《大宋词人往事》《少有人看见的美》《世间的名字都是秘密》。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随园食单
¥9.1¥30.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到山中去
¥10.5¥30.0 -
流星雨(八品)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