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北岛散文选(精装)

包邮很多年:北岛散文选(精装)

1星价 ¥50.7 (7.3折)
2星价¥50.7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9043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020190430 ; 978-7-02-019043-0

内容简介

《很多年:北岛散文选》是北岛*新的散文精选集,收录诸多经典名篇。北岛在散文中梳理了发生在20世纪末珍贵的人和事,他的个人书写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北岛以凝练的文字回顾了与外国著名诗人学者如艾伦•金斯堡、艾略特、苏珊•桑塔格等人的往来,其生动性不亚于珍贵的历史影片。他还以当事人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成立“先锋派”等文学事件,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风貌和深刻思考,是当代文学史、思想史的绝佳补充材料。此外,北岛回忆了自己的老师、工厂师傅、长辈与晚辈,提到自己搬家、饮酒的生活趣事,北岛在这些人与事中寄寓了对故土亲友的眷恋,使得诗人独有的浪漫气质与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目录

辑一 故乡

3 光与影

9 味儿

16 声音

23 小学


辑二 故人

33 听风楼记

—— 怀念冯亦代伯伯

44 如果天空不死

—— 怀念熊秉明先生

47 钟文 :光与岸

54 刘伯伯

63 父亲


辑三 他乡

纽约变奏

114 他乡的天空

153 午夜之门

170 卡夫卡的布拉格

182 智利笔记

199 革命与雏菊

206 波兰来客

210 搬家记

217 赌博记

223 后院


辑四 诗和诗人

231 艾伦·金斯堡

238 帕斯

245 蓝房子

253 青灯

260 远行 —— 献给蔡其矫

274 布莱顿·布莱顿巴赫

285 策兰 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

321 洛尔迦 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他(北岛)追求的是一种诗歌艺术,时时保持自省和自新,为一朵含苞待放,而不是已经凋零枯萎——即使是曾被文学巨匠赞美过的玫瑰写下新的诗篇。辨析此时此地自己所处的位置,澄清“我”与世界*真实的关联,这是诗人的任务,同时也是真正伟大的诗的“远方”。——张枣(诗人) 对现实、历史的不同理解、判断是一个方面,而象征性意象和英雄姿态,在北岛这里是基于觉醒个体的体验、感受。还有诗中呈现的悖谬、悲剧情境,这是当代诗罕见的。——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岛的技艺依旧是他三十几年前在《上海文学》上谈论的“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却已经尤为大刀阔斧,简直近乎肆无忌惮,形成长诗的一种结构,这正是为了他要去剪辑组接自我也穿插其间的生猛生鲜的历史图景和世界图景。光与影



2001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什么,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在儿时,北京的夜晚很暗很暗,比如今至少暗一百倍。举个例子:我家邻居郑方龙住两居室单元,共有三盏日光灯:客厅八瓦,卧室三瓦,厕所和厨房共用三瓦(挂在毗邻的小窗上)。也就是说,当全家过年或豁出去不过日子的话,总耗电量才不过十四瓦,还没如今那时髦穿衣镜环形灯泡中的一个亮。
这在三不老胡同 1 号或许是个极端的例子,可就全北京而言,恐怕远低于这个水平。我的同学往往全家一间屋一盏灯,由家长实行“灯火管制”。一拉灯,那功课怎么办?少废话,明儿再说。
灯泡一般都不带灯罩,昏黄柔润,罩有一圈神秘的光晕,抹掉黑暗的众多细节,突出某个高光点。那时的女孩儿不化妆不打扮,反而特别美,肯定与这灯光有关。日光灯的出现是一种灾难,夺目刺眼,铺天盖地,无遮无拦。正如养鸡场夜间照明为了让母鸡多下蛋一样,日光灯创造的是白天的假象,人不下蛋,就更不得安宁,心烦意乱。可惜了的是美人不再,那脸光板铁青,怎么涂脂抹粉也没用。其实受害*深的还是孩子,在日光灯下,他们无处躲藏,失去想象的空间,过早迈向野蛮的广场。
据我们物理老师说,当人进入黑暗,短短几分钟内视力可增至二十万倍。看来黑暗让人洞若观火。灯火本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但这进化一旦过了头,反而成了睁眼瞎。想当年,我们就像狼一样目光敏锐, 迅速调节聚焦: 刷 —— 看到火光, 刷 —— 看到羊群,刷——看到无比美好的母狼。
要说当年“四眼儿”多,除了灯光条件,更主要是与学习态度有关。那时同学争论中胜方*有力的论证是,农村黑灯瞎火,怎么倒没几个“四眼儿”?尽管学校提供晚自习室(包括空间与充足的灯光),可挡不住靠时间差出人头地的,更挡不住在正统知识外看闲书的,如一凡,钻被窝用手电筒读《红楼梦》,早早加入“四眼儿”的行列。

光与影



2001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什么,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在儿时,北京的夜晚很暗很暗,比如今至少暗一百倍。举个例子:我家邻居郑方龙住两居室单元,共有三盏日光灯:客厅八瓦,卧室三瓦,厕所和厨房共用三瓦(挂在毗邻的小窗上)。也就是说,当全家过年或豁出去不过日子的话,总耗电量才不过十四瓦,还没如今那时髦穿衣镜环形灯泡中的一个亮。

这在三不老胡同 1 号或许是个极端的例子,可就全北京而言,恐怕远低于这个水平。我的同学往往全家一间屋一盏灯,由家长实行“灯火管制”。一拉灯,那功课怎么办?少废话,明儿再说。

灯泡一般都不带灯罩,昏黄柔润,罩有一圈神秘的光晕,抹掉黑暗的众多细节,突出某个高光点。那时的女孩儿不化妆不打扮,反而特别美,肯定与这灯光有关。日光灯的出现是一种灾难,夺目刺眼,铺天盖地,无遮无拦。正如养鸡场夜间照明为了让母鸡多下蛋一样,日光灯创造的是白天的假象,人不下蛋,就更不得安宁,心烦意乱。可惜了的是美人不再,那脸光板铁青,怎么涂脂抹粉也没用。其实受害*深的还是孩子,在日光灯下,他们无处躲藏,失去想象的空间,过早迈向野蛮的广场。

据我们物理老师说,当人进入黑暗,短短几分钟内视力可增至二十万倍。看来黑暗让人洞若观火。灯火本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但这进化一旦过了头,反而成了睁眼瞎。想当年,我们就像狼一样目光敏锐, 迅速调节聚焦: 刷 —— 看到火光, 刷 —— 看到羊群,刷——看到无比美好的母狼。

要说当年“四眼儿”多,除了灯光条件,更主要是与学习态度有关。那时同学争论中胜方*有力的论证是,农村黑灯瞎火,怎么倒没几个“四眼儿”?尽管学校提供晚自习室(包括空间与充足的灯光),可挡不住靠时间差出人头地的,更挡不住在正统知识外看闲书的,如一凡,钻被窝用手电筒读《红楼梦》,早早加入“四眼儿”的行列。

当年北京路灯少,很多胡同根本没路灯,即使有,也相隔三五十米,只能照亮路灯跟前那点儿地盘。大人常用“拍花子”来吓唬我们。所谓“拍花子”,指的是用迷魂药绑架拐卖孩子。这故事本身就是迷魂药,让多少孩子困惑,谁也说不清细节,比如用什么玩意儿在脑袋上一拍,孩子就自动跟坏人走了?要有这先进武器,台湾不是早就解放了?没准儿是解放前某个犯罪案例,在口头传说中添油加醋,顺着历史的胡同一直延伸到我的童年。

对夜行人来说,路灯与其是为了照亮,倒不如说为了壮胆。他一边骑车一边哼下流小调,叮当按铃。一旦某个路灯憋了,或被孩子用弹弓打碎,他就慌了,开骂,捎上祖宗八代。

路灯少,出门得自备车灯。20世纪50年代末骑车还有用纸灯笼的,有侯宝林的相声《夜行记》为证。那时大多数用的是方形手电式车灯,插在车把当中。再高级的是磨电灯,即用贴在瓦圈上的小磙子发电。由于车速不均,车灯忽明忽暗。那可是北京夜里的一景。

50年代末,长安街竖起了现代化集束路灯。华灯初上,走在长安街上特别自豪,心明眼亮,似乎一眼就能望见共产主义。相形之下,胡同灯光更加暗淡。一离开那康庄大道,就又迷失在北京胡同无边的迷宫中。

我自幼和弟弟妹妹玩影子游戏,两手交叉,借灯光在墙上变幻成各种动物,或弱小或凶猛,追逐厮杀。后来谁也不愿意扮兔子。弱肉强食,连影子游戏背后都有权力意志,操纵者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

对孩子来说,黑暗的*大好处就是捉迷藏。一旦退到灯光区域外,到处可藏身,尤其犄角旮旯。刚搬进三不老胡同 1 号,院里还有假山,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夜里瘆人,说什么像什么。那是捉迷藏的好去处。捉、藏双方都肝儿颤——谁能保证不撞上郑和或那帮丫环的幽灵呢?听那带颤音的呼唤就透着心虚:“早看见你丫啦,别装蒜,快出来吧——”待冷不丁背后一声尖叫,全都一身鸡皮疙瘩。

讲故事也得趁黑,特别是鬼故事。老人给孩子讲,孩子们相互讲。在一个不信神的国度,用鬼来吓孩子吓自己实在有利于道统。上初中时,毛主席号召讲不怕鬼的故事,让人一时蒙了。首先这世上胆儿大的不多,再说不怕鬼多了个阐释的麻烦:先得证明鬼的存在,才能证明鬼并不可怕。

“文革”期间,我们白天闹革命,夜里大讲鬼故事,似乎鬼和革命并不矛盾。我住四中学生宿舍。先关灯,用口技配乐烘托气氛。到关键处,有人顺手推倒护床板或扔出破脸盆。在特技效果的攻势下,那些自称胆儿大的没一个经得住考验。日光灯自70年代初广泛应用,让北京一下亮堂了,连鬼都不再显灵了。幸好经常停电。一停电,家家户户点上蜡烛,那是对消失的童年生活的一种追忆与悼念。

......

作者简介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做过建筑工人、编辑、自由撰稿人。1978年在北京与朋友创办文学杂志《今天》,担任主编至今。其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项及荣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2009年创办亚洲*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8年创建香港诗歌节基金会。近年亦致力于主编“给孩子”丛书,备受关注和好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