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2019045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020190454 ; 978-7-02-019045-4
本书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医学史大家罗杰·库特领衔编撰,汇聚55位全球顶级文化历史学家,
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
六卷本,240幅插图,打破传统编年体,八大主题贯通2500年医学文化演变,
海量、系统、专业、前沿,包罗万象、生动有趣的医学文化百科全书,
北京大学医学史教授张大庆审校推荐。
内容简介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库特领衔编撰的“医学文化史”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文艺复兴卷》立足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对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文化的诸多讨论,通过书籍、插图、病人自述、日记等印刷文本,以及显微镜、医学院、解剖演示厅、出土文物等物质文化资料,跨学科综述欧洲近代早期医学。
前言
总主编前言
罗杰·库特(Roger Cooter)
医学文化史包罗万象。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被排除在外,包括不同时期文学及其他形式对身体的呈现、关于文明与人类的观念,以及健康与福祉方面的社会学、人类学和认识论,更不用说疼痛、疾病、痛苦和死亡这些存在体验,以及专业人士努力应对它们的方式。为囊括这些浩瀚的内容,本系列丛书聚焦八个与当代息息相关的类别: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和权威。从古代到后现代世界,专家们以批判性的广度、深度和新颖性探究了这些主题,跨国视角被广泛接受。*重要的是,本系列关注并阐明了究竟什么是医学文化史——一个研究范畴和一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识论概念。
目录
目录
001总主编前言
罗杰·库特(Roger Cooter)
001导言
克劳迪娅·斯坦(Claudia Stein)
037 |**章 环境
纳塔莉·卡乌吉(Natalie Kaoukji)
071 |第二章 食物
丽贝卡·厄尔(Rebecca Earle)
101 |第三章 疾病
奥利维娅·魏瑟尔(Olivia Weisser)
133 |第四章 动物
卡琳·埃克霍尔姆(Karin Ekholm)
172 |第五章 物品
桑德拉·卡瓦洛(Sandra Cavallo)
213 |第六章 经验
艾丽莎·兰金(Alisha Rankin)
248 |第七章 心灵/大脑
安格斯·高兰(Angus Gowland)
287 |第八章 权威
楠川幸子(Sachiko Kusukawa)
329参考文献
409索引
435译后记
438译丛跋
相关资料
|病人眼中的疾病
近代早期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对身体的流行态度决定的。当时,人们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组成,体液之间独特的平衡、组合方式和流动决定着健康。这是一个灵活、有适应能力的系统,人们用它来解释一系列身体现象,包括衰老、性别差异、月经和疾病。每个人独特的体质和生活方式决定其体液的性质和黏稠度,而正是体液的性质和黏稠度影响着健康。例如,无节制或不恰当的饮食、锻炼或睡眠可能会造成体液淤堵或腐败,进而导致各种身体不适。*重要的是,病人对这些症状的描述揭示了将疾病定义为一组独特症状的倾向。该观点有助于解释这一时期个人作品中相对稀少的疾病类别。人们通常会提及发烧、肿胀、痉挛、嗜睡等症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把这些微恙视作其他更大疾病的标志,而是将它们理解为疾病本身。例如,1680年安妮·诺斯(Anne North,1614–1681)的儿子生病时,她没有使用特定的疾病名称,而是提到孩子“病得很重,伴有疼痛,还吐出了非常怪异的有色秽物”。[7]17世纪中叶,玛格丽特·贝克(Margaret Baker)编写的一本药方书也是根据症状而非疾病编列的。药方书条目的标题有“针对持续咳嗽”“止泻”和“骨痛”等等。[8]
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异常坦率的日记提供了另一个例证(见图3.2)。佩皮斯是一名海军行政官员,他在1660—1669年间一直在写日记,内容包含了对王政复辟时期生活的丰富观察,还详细记录了他自身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与肾结石的终身斗争。他时常抱怨背痛、排尿时的刺痛、睾丸肿痛和令身体无力的肠胃胀气。但他并不总是像我们一样,将这些病痛视为慢性疾病的症状。例如,当1663年佩皮斯感到“下身有些疼痛”时,他将其归因于着凉。可推测的是,着凉可能使佩皮斯的肠道不太通畅,因为他吃了一些外科医生开的通肠药丸,几天后又进行了灌肠。疼痛持续不断,以致他无法下床,排尿也很困难。佩皮斯并没有把这些症状和结石复发联系起来,而是将其归因于“没排气,也没排便”,并且外科医生向他保证疼痛与结石无关。8天后,佩皮斯在妻子的帮助下使用了一种用啤酒、糖和黄油制成的灌肠剂,他的症状才终于得到缓解。[9]
佩皮斯是一位细心的自我观察者。他持续关注着自己的身体,追踪自身疼痛的部位、原因和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疼痛是否预示着他的“老毛病”、结石或其他疾病的发作。他甚至声称自己能识别出其他人体内的结石,他曾为自己的仆人诊断出患有结石或“其他类似疾病”。[10]因此,1663年发生的这一事件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识别症状或无法进行适当的自我诊断,而是揭示了一种与我们当下截然不同的疾病认知。佩皮斯并不将肾结石视为一种长期以相同方式折磨自己的慢性疾病。相反,他不断重新评估自己的症状,有时将其与结石联系起来,有时将其与看似不相关的环境或知觉联系起来,例如寒冷、感到“被束缚”、弯腰或竭力抬起重物。
|病人眼中的疾病
近代早期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对身体的流行态度决定的。当时,人们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组成,体液之间独特的平衡、组合方式和流动决定着健康。这是一个灵活、有适应能力的系统,人们用它来解释一系列身体现象,包括衰老、性别差异、月经和疾病。每个人独特的体质和生活方式决定其体液的性质和黏稠度,而正是体液的性质和黏稠度影响着健康。例如,无节制或不恰当的饮食、锻炼或睡眠可能会造成体液淤堵或腐败,进而导致各种身体不适。*重要的是,病人对这些症状的描述揭示了将疾病定义为一组独特症状的倾向。该观点有助于解释这一时期个人作品中相对稀少的疾病类别。人们通常会提及发烧、肿胀、痉挛、嗜睡等症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把这些微恙视作其他更大疾病的标志,而是将它们理解为疾病本身。例如,1680年安妮·诺斯(Anne North,1614–1681)的儿子生病时,她没有使用特定的疾病名称,而是提到孩子“病得很重,伴有疼痛,还吐出了非常怪异的有色秽物”。[7]17世纪中叶,玛格丽特·贝克(Margaret Baker)编写的一本药方书也是根据症状而非疾病编列的。药方书条目的标题有“针对持续咳嗽”“止泻”和“骨痛”等等。[8]
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异常坦率的日记提供了另一个例证(见图3.2)。佩皮斯是一名海军行政官员,他在1660—1669年间一直在写日记,内容包含了对王政复辟时期生活的丰富观察,还详细记录了他自身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与肾结石的终身斗争。他时常抱怨背痛、排尿时的刺痛、睾丸肿痛和令身体无力的肠胃胀气。但他并不总是像我们一样,将这些病痛视为慢性疾病的症状。例如,当1663年佩皮斯感到“下身有些疼痛”时,他将其归因于着凉。可推测的是,着凉可能使佩皮斯的肠道不太通畅,因为他吃了一些外科医生开的通肠药丸,几天后又进行了灌肠。疼痛持续不断,以致他无法下床,排尿也很困难。佩皮斯并没有把这些症状和结石复发联系起来,而是将其归因于“没排气,也没排便”,并且外科医生向他保证疼痛与结石无关。8天后,佩皮斯在妻子的帮助下使用了一种用啤酒、糖和黄油制成的灌肠剂,他的症状才终于得到缓解。[9]
佩皮斯是一位细心的自我观察者。他持续关注着自己的身体,追踪自身疼痛的部位、原因和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疼痛是否预示着他的“老毛病”、结石或其他疾病的发作。他甚至声称自己能识别出其他人体内的结石,他曾为自己的仆人诊断出患有结石或“其他类似疾病”。[10]因此,1663年发生的这一事件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识别症状或无法进行适当的自我诊断,而是揭示了一种与我们当下截然不同的疾病认知。佩皮斯并不将肾结石视为一种长期以相同方式折磨自己的慢性疾病。相反,他不断重新评估自己的症状,有时将其与结石联系起来,有时将其与看似不相关的环境或知觉联系起来,例如寒冷、感到“被束缚”、弯腰或竭力抬起重物。
对发烧的描述揭示了近代早期疾病的第二个关键特征(见图3.3)。病人并不把身体疾病定位在局部,而是倾向于认为它们在身体内部不断移动。尤其是发烧,人们认为它会在体内各个不相关的部位游荡和停驻。一名女子忍受着腿部的发烧,而另一名女子则因“陷入左眼”的发烧而连续三周丧失行为能力。[11]诺福克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弗里克(Elizabeth Freke,1641–1714)的女子忍受了一连串身体上的折磨,直到1697年,她的左半边身体开始高烧,高烧*后转移到了脚踝。这件事发生在她去伦敦看望姐姐的时候,使她卧床休养了两个月。她解释道:“这次发烧从我的左半边身体开始,又转移到脚上,我的脚踝变成像甘蓝一样的紫褐色。我将近三个月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当终于退烧时,她哀叹:“没有外科医生会诊病。”这个小故事同样说明疾病可能同时被视为个人经历和对更多人造成折磨的传染病。看起来,弗里克所遭受的这场发烧的发病轨迹独属于她的个人境况和体质,然而,她还认为自己的侄女在一个月后是死于同一种发烧。她将自己和侄女的病视为一场更大的流行病的一部分,她对此这样解释道:发烧“在伦敦大量出现”,“许多人因此死去”。弗里克之所以将侄女的病情和自己的进行比较,或许是由于发烧的部位。实际上,她的女仆据称也患有同样的疾病,但女仆的发烧却“停驻在背部”,这表明是其他因素导致弗里克将两起病例联系在一起。
......
作者简介
总主编:罗杰·库特(Roger Cooter),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中心荣誉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生物学、社会理论、历史学、医学史等。
分卷主编:伊莱恩·梁(Elaine Leong),中文名梁韵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曾获2019年科学史学会玛格丽特·W·罗西特奖。发表多篇有关近代早期医学与科学、性别史和图书史的文章。克劳迪娅·斯坦(Claudia Stein),英国华威大学副教授,目前从事人性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译丛主编:张大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监事长兼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医学史学会(ISHM)科学委员会顾问。苏静静,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北京大学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瑞士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全球健康史、医学社会文化史。
总主编:罗杰·库特(Roger Cooter),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中心荣誉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生物学、社会理论、历史学、医学史等。
分卷主编:伊莱恩·梁(Elaine Leong),中文名梁韵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曾获2019年科学史学会玛格丽特·W·罗西特奖。发表多篇有关近代早期医学与科学、性别史和图书史的文章。克劳迪娅·斯坦(Claudia Stein),英国华威大学副教授,目前从事人性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译丛主编:张大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监事长兼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医学史学会(ISHM)科学委员会顾问。苏静静,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北京大学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瑞士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全球健康史、医学社会文化史。
译者:张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博士,研究方向为英国近代史、医疗社会史。张君言,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英国近代史、医疗社会史。
-
知识分子的幽灵
¥12.9¥39.8 -
寻味中国
¥14.7¥38.0 -
茶经(黑白版)
¥15.4¥4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1.9¥29.8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2.0¥26.0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中国古代官制
¥12.5¥25.0 -
门外文谈
¥16.1¥38.0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1.7¥39.8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经典常谈
¥6.2¥14.8 -
瓢箪鲶闲话
¥12.6¥36.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7.5¥18.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5.6¥39.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8¥25.0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3.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