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包邮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星价 ¥39.9 (6.8折)
2星价¥39.9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530493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75304931 ; 978-7-5753-0493-1

本书特色

? “一天”长于百年
?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 苏联**部描写劳改营的小说,解冻文学代表作
? 历史并不是总是那么光辉,有时它会让我们羞愧难当
? 布面精装典藏版


内容简介

伊万·杰尼索维奇·舒霍夫原是集体农庄庄员,德苏战争中上前线作战,不幸被德军俘虏,但趁机逃回部队,却又遭逮捕审查,在苏联反间谍机关的严刑逼供下,为了活命的他被迫承认自己是德国间谍,以叛国罪被判刑十年,送入特别劳改营。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白描笔法,集中描写了舒霍夫这个小人物在劳改营中度过的漫长而艰辛的一天,通过大量的细节在平淡无奇的夹叙夹忆中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阴郁图景,展示了主人公走过的坎坷一生。这部小说是索尔仁尼琴的公开发表的首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是苏联文学史上**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小说,无疑成为当时苏联文坛一件轰动性的事件,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作者也因此一跃成名。

相关资料

像平时一样,早晨5点钟便响起了起床的号令—铁锤敲打着挂在劳改营指挥部旁边的一截钢轨。若断若续的响声好不容易地传进了结有两指厚冰层的窗玻璃,而且很快就沉寂了,因为天气很冷,看守不愿久久地挥臂敲击。
当当的响声停息了,可窗外的一切还跟夜里一样。舒霍夫爬起来上便所的时候,四周依然一片漆黑,只见窗外有三盏昏黄的灯:两盏在警戒地带,一盏在劳改营内。
似乎还没有人来打开营房门上的挂锁,也听不见值日员往门外抬便桶的声音。
舒霍夫从未睡过头,总是按起床的钟声起床。出工之前大约有一个半钟头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属于公家的时间。熟悉劳改营生活的人,总能利用这段时间捞点好处:用旧衣服里子给人缝个手套;把烘干的毡靴送到富裕队员的铺跟前,免得他赤着脚围着一堆毡靴来回转;要不就沿着一间间储藏室跑过去,看给什么人效点劳,打扫打扫或者提提东西;要不就到食堂去把桌子上的饭盆儿收拾起来,一摞一摞地送到洗碗机里去,这样也能得到点吃的东西,不过愿意到那里去猎食的人多的是,多极了,*主要的是,要是看到饭盆儿里还剩了点什么,就会控制不住而端起来舔。不过舒霍夫牢牢地记住了他的**个队长库焦明的话。那是劳改营里的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犯人,到1943年为止,他在劳改营里已经蹲了12年了。有一次,他在光秃秃的林间小径的篝火旁,对新近从前线补充到他队里来的犯人说:
“伙伴们,这里的法律像原始森林一样威严。不过,这里的人们也能够活下去。在劳改营里,只有这样的人小命不长:舔别人饭盆儿的,指望进医务所的,再就是到看守那里去告密的。”
关于告密者,毫无疑问,他说错了。那些人总会把自己保护起来,只不过他们是靠别人的血来保护自己的。
舒霍夫一向按时起床,可今天他却没有起来。从昨天晚上开始他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不知是发冷还是骨头散了架,躺了一夜也没暖和过来。他在梦中仿佛觉得自己时而完全病倒了,时而有点儿好转。他全然不希望清晨到来。
然而清晨还是照例到来了。
在这里哪能暖和过来呢:窗上绷着厚厚的冰层,整个营房的墙壁与顶棚的接缝处都结满了白色的蛛网—那是霜花。

像平时一样,早晨5点钟便响起了起床的号令—铁锤敲打着挂在劳改营指挥部旁边的一截钢轨。若断若续的响声好不容易地传进了结有两指厚冰层的窗玻璃,而且很快就沉寂了,因为天气很冷,看守不愿久久地挥臂敲击。
当当的响声停息了,可窗外的一切还跟夜里一样。舒霍夫爬起来上便所的时候,四周依然一片漆黑,只见窗外有三盏昏黄的灯:两盏在警戒地带,一盏在劳改营内。
似乎还没有人来打开营房门上的挂锁,也听不见值日员往门外抬便桶的声音。
舒霍夫从未睡过头,总是按起床的钟声起床。出工之前大约有一个半钟头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属于公家的时间。熟悉劳改营生活的人,总能利用这段时间捞点好处:用旧衣服里子给人缝个手套;把烘干的毡靴送到富裕队员的铺跟前,免得他赤着脚围着一堆毡靴来回转;要不就沿着一间间储藏室跑过去,看给什么人效点劳,打扫打扫或者提提东西;要不就到食堂去把桌子上的饭盆儿收拾起来,一摞一摞地送到洗碗机里去,这样也能得到点吃的东西,不过愿意到那里去猎食的人多的是,多极了,*主要的是,要是看到饭盆儿里还剩了点什么,就会控制不住而端起来舔。不过舒霍夫牢牢地记住了他的**个队长库焦明的话。那是劳改营里的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犯人,到1943年为止,他在劳改营里已经蹲了12年了。有一次,他在光秃秃的林间小径的篝火旁,对新近从前线补充到他队里来的犯人说:
“伙伴们,这里的法律像原始森林一样威严。不过,这里的人们也能够活下去。在劳改营里,只有这样的人小命不长:舔别人饭盆儿的,指望进医务所的,再就是到看守那里去告密的。”
关于告密者,毫无疑问,他说错了。那些人总会把自己保护起来,只不过他们是靠别人的血来保护自己的。
舒霍夫一向按时起床,可今天他却没有起来。从昨天晚上开始他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不知是发冷还是骨头散了架,躺了一夜也没暖和过来。他在梦中仿佛觉得自己时而完全病倒了,时而有点儿好转。他全然不希望清晨到来。
然而清晨还是照例到来了。
在这里哪能暖和过来呢:窗上绷着厚厚的冰层,整个营房的墙壁与顶棚的接缝处都结满了白色的蛛网—那是霜花。
舒霍夫没有起床。他躺在双层铺的顶层上,盖着一条被子和一件呢上衣,连头一起蒙上了,两只脚伸进了棉袄的一只卷起的袖筒里。他并没有看见,但是根据声音就知道营房里以及他们小队的这个角落里所发生的一切。通道上响起沉重的脚步声,这是值日员在抬一个8维德罗的便桶。一般认为这是轻活,由残废人去干,可你去抬抬看,还不许溅出来!有人把一捆毡靴咚的一声扔到了地板上,这是75小队从烘干室取来的。接着就响起了舒霍夫小队扔毡靴的声音(今天也轮到他们小队烘毡靴)。队长和副队长不声不响地在穿靴子,他们的铺板轧轧作响。队副此刻正准备去面包房,队长则要去营指挥部,去派工员那里。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杰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均有较大成就。
1936—1941年间就读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期间还因酷爱文学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部攻读。毕业后没多久于1941年10月应征入伍,曾任炮兵连长,从列兵晋升至上尉军衔,两次获得战斗勋章。因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被判八年劳改,刑满后又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当地任数学教师,其间两次从癌症的魔爪中逃脱。1956年返回俄罗斯,更加积极地投入文学创作。首次发表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圈》《癌症楼》等作品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