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786961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81页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37869614 ; 978-7-5378-6961-4
本书特色
《万物照心》是一部充满哲思和诗意的诗歌集,作者杨献平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个人命运、内心世界、爱与慈悲以及诗歌的艺术性。每一辑的诗歌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亲情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部诗歌集不仅是对作者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内容简介
诗歌应当是大地尘埃与长空云霓之间的那一部分,或者直接是人和神的沟通者。本诗集《万物照心》收录作者*新诗歌108首,书写人在现实之中的内心冲突、精神困境、生身的故乡、大地上诸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等,其主题词为:慈悲、自在、关怀、放下、深刻、神性、深切。作者以悲悯与爱人之心,呈现一个人在俗世之中的独立姿态,以及对万物和世界的态度。在本书中,作者一直在隐秘地追问,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去过一种有意义、价值和尊严的生活。本书内容共八辑,即“貌似的觉悟”“内心的想象力”“挽留与回到”“瞬间之诗”“爱与慈悲”“从个人到大众”“当下即未来”“书写的可能”。
目录
**辑 貌似的觉悟
003 去青海
004 当年在西北
005 乍暖还寒时候
006 机上暮晚所见
007 遍地药香
008 那时候
009 蜡梅
010 水仙花
011 大年初一说起故乡故人
012 写实的中年
013 钝刀子
014 生日书
015 府南河边
016 独坐文殊院
017 傍晚手记
018 废铁轨上的一个下午
019 写给黄槐花
021 银叶金合欢
022 短歌
023 惭愧
024 结香
025 在莫舍咖啡
026 河边
027 兰花
第二辑 内心的想象力
031 成都记
033 夜晚即兴
034 初春的树
035 一个人的傍晚
036 众人中独饮茶
037 黑夜的美人蕉
038 一个人的下午
039 写给大儿子杨锐
040 内心的寺庙
042 在九寨
043 拜谒草堂并致杜甫
045 丁酉元宵吃面偶记
047 酒后游览自贡灯会
048 燊海井
050 阳台即景
第三辑 挽留与回到
·····第四辑 瞬间之诗
·····第五辑 爱与慈悲
·····第六辑 从个人到大众
·····第七辑 当下即未来
·····第八辑 书写的可能
·····167 访 谈|诗歌:内心、灵魂与万物之间的“偶发事件”
175 代后记|诗歌应当是一种精密而宏阔的艺术建构
相关资料
杨献平的诗歌,有些轻快或者说轻捷的意味,细看却是忧伤的。这忧伤真正发乎内心,是他个人的,却又不只个人的。他想延绵到世界和众生。由此,他的这些诗歌亦有了悲悯与宏阔的性质。 —— 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得主 阿来 “诗言体”。“修辞立其诚”。每一个诗人表现的都是自己的诚 —— 一个自己的语言体。有些诗人没有完成语言的个体,只是人云亦云,孔子斥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杨献平这本诗集可谓发生于自我的诚实之言。——著名诗人 于坚 献平的诗比他的散文更让我喜欢,他的吟咏质朴而激越,常有闪亮的电弧划过,让人心弦战栗。内容简介
诗歌应当是大地尘埃与长空云霓之间的那一部分,或者直接是人和神的沟通者。本诗集《万物照心》收录作者*新诗歌108首,书写人在现实之中的内心冲突、精神困境、生身的故乡、大地上诸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等,其主题词为:慈悲、自在、关怀、放下、深刻、神性、深切。作者以悲悯与爱人之心,呈现一个人在俗世之中的独立姿态,以及对万物和世界的态度。在本书中,作者一直在隐秘地追问,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去过一种有意义、价值和尊严的生活。本书内容共八辑,即“貌似的觉悟”“内心的想象力”“挽留与回到”“瞬间之诗”“爱与慈悲”“从个人到大众”“当下即未来”“书写的可能”。
目录
**辑 貌似的觉悟
003 去青海
004 当年在西北
005 乍暖还寒时候
006 机上暮晚所见
007 遍地药香
008 那时候
009 蜡梅
010 水仙花
内容简介
诗歌应当是大地尘埃与长空云霓之间的那一部分,或者直接是人和神的沟通者。本诗集《万物照心》收录作者*新诗歌108首,书写人在现实之中的内心冲突、精神困境、生身的故乡、大地上诸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等,其主题词为:慈悲、自在、关怀、放下、深刻、神性、深切。作者以悲悯与爱人之心,呈现一个人在俗世之中的独立姿态,以及对万物和世界的态度。在本书中,作者一直在隐秘地追问,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去过一种有意义、价值和尊严的生活。本书内容共八辑,即“貌似的觉悟”“内心的想象力”“挽留与回到”“瞬间之诗”“爱与慈悲”“从个人到大众”“当下即未来”“书写的可能”。
目录
**辑 貌似的觉悟
003 去青海
004 当年在西北
005 乍暖还寒时候
006 机上暮晚所见
007 遍地药香
008 那时候
009 蜡梅
010 水仙花
011 大年初一说起故乡故人
012 写实的中年
013 钝刀子
014 生日书
015 府南河边
016 独坐文殊院
017 傍晚手记
018 废铁轨上的一个下午
019 写给黄槐花
021 银叶金合欢
022 短歌
023 惭愧
024 结香
025 在莫舍咖啡
026 河边
027 兰花
第二辑 内心的想象力
031 成都记
033 夜晚即兴
034 初春的树
035 一个人的傍晚
036 众人中独饮茶
037 黑夜的美人蕉
038 一个人的下午
039 写给大儿子杨锐
040 内心的寺庙
042 在九寨
043 拜谒草堂并致杜甫
045 丁酉元宵吃面偶记
047 酒后游览自贡灯会
048 燊海井
050 阳台即景
第三辑 挽留与回到
·····第四辑 瞬间之诗
·····第五辑 爱与慈悲
·····第六辑 从个人到大众
·····第七辑 当下即未来
·····第八辑 书写的可能
·····167 访 谈|诗歌:内心、灵魂与万物之间的“偶发事件”
175 代后记|诗歌应当是一种精密而宏阔的艺术建构
后记
诗歌应当是一种精密而宏阔的艺术建构
/ 杨献平
“一切文学都是从诗开始的。”对于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我们当然不用怀疑它的“真理性”。任何艺术都可以用“诗”来“形容”和称呼,包括诸多自然物。但诗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难以被“定性”,所谓的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诗歌“标准”更是不可能被任何语言和诗歌力量“确定”下来。我们当前的诗歌呈现出的诗歌审美差异和“判断”,一方面严重缺乏“共性”,“纷繁”“分歧”得“无以名状”“不明所以”,另一方面,当下的诗歌在总体上远远没有达到它自身应当具备的“气象”和“风度”。直白一点说,诗歌在当下年代的认知和判断的“界线”与“准则”极其模糊,对于诗歌的判断和认知,不论读者还是创作者,还真有一种“相互撕裂”的感觉,即便是当下*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批评家,在很多时候,也难以在诗歌及其创作理念、主张上有效说服对方。对于诗歌阅读和鉴赏,读者和读者之间也有着诸多的“不敢苟同”“大相径庭”,甚至“各不相让”“各说各话”。作为一个“诗歌从业者”,我个人更喜欢的是“兼容”“彼此尊重”,艺术始终是百花齐放的好,也始终是“各不相让”的好。文学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非理性的、极致的情感和思维的适度迸发及其蕴含的‘力量’的总和”,当然这句话只是我个人对于诗歌及其“本质”和“能效”的一种认知,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诗人和阅读诗歌作品的人们的感受。墨西哥诗人佩拉尔塔·帕斯曾说:“诗歌是危险的,因为它体现了人的非理性部分,人的激情,人的欲望,人的梦想。”这句话,可以算作是这样一位“异邦”的诗人对我的“呼应”和“验证”。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诗歌的本质就是表达。我本人也极为认同这个观点,但在技术层面上,这个“表达”又显得笨拙甚至有些“言不及义”,所有的文学艺术必然包含了“技巧”,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只可以“被定义”和分析,但根本上无法教授的“心领神会”和“犹如神助”的“非理性的心灵技能”。与之相对的,如果一个诗人和作家仅仅依靠“技术”,那么他的写作也是可疑的。文学艺术*大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是内心和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有效、恰如其分地施展和运用,会使得文学作品更具备感染力。所谓的感染力,其实就是吸引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是诗人和作家们发自内心的“真诚”。
“真诚”首先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也是诗人作家对于其笔下事物、个人诸般经受和经验,以及内心思想等方面的一个“自我出发点”,而不应当是一种“佯装”和“故作”。《易经·乾卦·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我本人权且也算是一个“诗人”和编辑,对于诗歌,我更多地看重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崭新性”,诗歌无疑是一种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在时间和时代当中,诗歌的“诗句”也是发展的。一个诗人对于语言的敏感和创新能力,是检验其诗歌创作“层次”或“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准。二是情感的深度与表达情感的能力。诗歌可以承载“思想”,但诗歌当中“思想”的大背景是“哲学”,是文化,是精神向度和灵魂的韧度与宽度,单纯的“教化”和“布道”
是对诗歌的另一种“损坏”“伤害”,也是对其情感力量的“削弱”。我记得里尔克有一首诗,名叫《村子只剩下一幢屋》,其中有一句这样说,“夜晚来临,有仇或者没仇的人们,不得不又睡在一起”。其中的情感力量,承袭了一种大的文化和哲学背景,即,无论是谁,我们之间有着怎么样的恩怨,白昼之后,整个人类都不得不“睡在黑夜当中”。三是诗歌整体上的创新性。既然文学艺术是发展的,那么,诗歌可能每一次都会走在诸多文体的*前面。创新即是一个诗人对整个诗歌创作和发展的贡献与影响的大与小、显与弱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受到追捧的多数诗歌作品当中,诸多的读者甚至作者喜欢听取“多数人的意见”,而且特别喜欢被“指定”,比如,某些诗歌得到了某一些专家学者的喜欢,其他人便会不加分辨地整齐跟上,这当然是好事,但相对于不加辩驳地跟从与效仿,在文学阅读与鉴赏方面,更需要的是更多人的一种“自我判断”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当下为基本参照,进行更全面更精细的“研判”和“识见”,而后做出的更符合文学之道的精当评论,更为重要。诗人和文学工作者、爱好者应当更高一筹,甚至更刁钻和“犀利”一些,在文学批评和阅读上,各抒己见甚至“别有洞天”的“不敢苟同”更具有现实意义,对诗歌的创新发展,也更有现实的积极的作用。
就像喜欢奇思妙想,尊重更多的神来之笔那样,我相信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为看重和尊重,甚至希望能够在诗歌中找到的,一定是能够“击中”自己的那些句子,或者一个分行的方式,一个组合奇妙的“创新性的词汇”,诗句中一个“昙花一现”的感觉、经验,以及启发新的想象与思想的诸多“蛛丝马迹”等等。一首诗整体上的“效能”,也往往体现在其中的一些令人惊艳的因素上。布罗茨基曾说,“作为墓志铭和警句的孩子,诗歌是充满想象的,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他还说,“它(诗歌)就是节约的同义词。因此,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我们的文明进程进行概括,尽管是小规模的”。
我可能更喜欢诗歌当中的“偏差”或者说“出错的”那部分,还有诗歌当中那些出其不意的“奇异表现”。比如,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一个和一些“超出常规”甚至“大逆不道”的诗句、词语、意象的颠覆、对庸常和惯常的背离、对既定事物及其规律的“冒犯”等。而特别“规矩”的诗歌,则给人一种乏味之感。长期以来,很多的诗歌写作是忽视“逻辑”的,甚至有部分诗人认为,诗歌当中不存在逻辑。我以为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误解”,恰恰相反,诗歌的逻辑甚至比小说还要精密与严格。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说:“(诗与散文的语言)永远可归结为一种说服性的连续体,它以对话为前提并建立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不是孤单的,字词永远不具备有事物的可怕重复,语言永远是和他人的交遇。”
诗歌应当是一种精密而又宏伟的建构。如果说小说写作犹如建造宫殿和新世界,散文像是站在群山之巅俯瞰万物苍茫与蜿蜒递进,那么,诗歌就像建塔运动。这个话,诗人于坚好像也有类似的阐述。说诗歌精密,它首先是源自个人,个人又融合诸多人类和事物经验的一种艺术建造,强调的是宏阔的文化和精神背景。诗人的作品是个体化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诸多的个体承载之中,所能展现的人类整体命运及其文明之综合,是个人对于他者、他物的深切观察和体恤,而后生成的一种“艺术性存在与呈现”,在此基础上,诗歌更应当是自身于天地之间、众生之中的“思维尖端、美妙天庭”,情感的“含蓄和极致,纯粹、复杂与绝妙”,以及语言和形式上的精确、新颖别异。其次,所有的诗歌应当是云霓一般的“海市蜃楼”或者登天之梯,既连接大地尘埃、万般生灵、人间烟火,又能超脱其外,在人们的情感深处和灵魂的顶端,建造一种绮丽或者恢宏的“精神景观”。
诗歌更应当具备“反刍”与自我更新的能力。诗歌的本质是进化的,而这种“进化”需要的前提,一个是不断有诗歌新人加入,另一个则是诗人自身所具备的不断的自我反省与更新能力。艾略特说:“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格外看重新人的作品,包括散文和小说。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成长和文化背景,尤其是时代上的“得天独厚”,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和前辈们形成了很大的区别,而且是进步的,符合文学之大道的。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不可以操持过久,一旦有了油滑的气息、技术凌驾情感、语言僵化甚至失去“进化”的能力的迹象之后,其诗歌写作必定会重复自己,甚至“回退”,这是一个残酷的现象和事实。诗歌乃至一切的文学创作,其本质上是不断地触碰“难度”“高度”,以及作家诗人的敏感与“觉悟”,解决“痼疾”,从而使得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始终能够在不断地反省与校正当中保持一种上升的态势。
迄今为止,我个人只出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即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年出版的《命中》,之前和几个朋友有过一本合集,是林染老师写的序言。这一次,《万物照心》有幸出版,当然要感谢一直厚待我的向丽女史。在此,祝福大家,祝福读到我的这些习作的每一位师友,真心请大家批评教正于我。因为我始终觉得,*好的书写状态就是不断地写,努力写得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那就很令人满足了。
书摘
**辑 貌似的觉悟
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从这个层面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诗歌也是。而且,人类和单独的个人,其本身的生产生活史、精神史和文化文明史,便是他们自身的历史。如此而言,诗歌写作本身,也是诗歌史。尽管*终进入文学史的人微乎其微。但书写本身,就是为诗歌乃至文学的历史增加厚度,也是在不断地累积经验。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建立在大的道统,即大量前人成就基础上的。谁也不可能独立于外。
记忆的未来出路只有两条:或被遗忘,或被利用。以下这些诗歌,大致是我努力或者被迫向内转的结果。当年我在西北巴丹吉林沙漠从军的时候,自然环境使然,写外物外景的多。至成都,现代城市对人的影响无孔不入,容身于更多的人和人群当中,人会更孤独,或者干脆难以找到自己。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人在俗世生活中的个人苦难,从来无可回避,且清晰隆重。这些诗歌,写自我的内在的冲突,如遭受重击后的痛楚、挣扎、诘问、焦虑和不甘。
其中的惶惑、不可抑制的疼痛、无法分解的心灵、精神和灵魂经受等等。当然也有某些时候冒充的豁然与快乐,还有觉悟和清醒。
谈论
爱和不爱,牵扯神经的俊美金钩
人生不过如此。要在去年,我不会如此消极
所有的无动于衷,源于痛觉
和善的被摧毁。在人世,我们所要做的
唯一的方向,就是爱和爱下去
如淤积大地的泥沙
向下,如风中的鸟鸣
直入山体。如我对面的你
眼眉如月,临近的池塘,蝌蚪胡乱摆动
这也是美的
即便“独有盈觞泪,与子结绸缪”
也要斜依门扉,看咫尺之外
芦花飞舞,霜雪封心之后,料想火焰转回
——你说旷达,其实是冰下之水
远方的雁阵拖儿带孙
一代人必有一代人的伤悲
这是使命,你我都在遵循
努力爱更多的人
相信大多数人无视
因为太多了,这是残酷的
众多的蚂蚁在泥土上奔行
被洪水卷进历史的内轮
我们都不过如此:相互取暖
又相互敌意。我不能说自己饱经沧桑
但世事还是明了一些的
因此,我想对你说:切勿用春光的照耀
猜度人心。也不需要采取封闭的姿势
警戒爱你的人
只是太少了。我时常在一些时候
忧虑。对一个人,血缘里的疼痛与慈悲
这世界太过芸芸
可*爱我们的,我们自己之外
尽管屈指可数,但我们还要自发地
尽力去爱,爱得多一点
不叫自己羞愧、懊悔,还可以更宽仁
小果海棠
终于确认。*好的人一定多面
尤其在另一个人看来
小果一定青涩,还有些固执
她们以为世界也如它们
单纯、脆弱、有刺。所谓的饱满多汁
妖娆妩媚,一定是年老以后的事
对此我觉得心疼,世上*惹人爱怜的都善于隐身
热衷于沉默
我喊出:喂,小果海棠
正午日光如此稠密,黄鹂也在歇息
而你如此高挑、充满意义
红、黄,清脆得让人心疼
大年初一说起故乡故人
越亲近的,越容易伤心。大年初一
冷。成都雨小
南北方交界之地
芳草和落叶
总在更替:一家人坐下来
我说,“我奶奶一生相信,
女儿*好。罹患癌症,唯有我父亲日夜侍候
直到死。”“那是一个孝顺的男人,
他的品性让人安心,也惭愧。我总是为他流泪。”
“弟弟少言寡语
但很顾家,对我们母亲很好。
我行千里之外。
哪及弟弟年复一年,一切尽心!”
说到这里,我已哽咽
人生之生,在于生养之人
后世的生存和生活,其实都如云霓电光
尤其人到中年,故乡故人
众生芸芸,一人一颗心,一生此一身
作者简介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先后从军于巴丹吉林沙漠和成都等地。现居成都。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天涯》《江南》等刊。主要出版作品有“巴丹吉林沙漠文学地理”系列《沙漠里的细水微光》《黄沙与绿洲之间》《沙漠的巴丹吉林》《弱水河畔》,“南太行文学地理”系列《生死故乡》《南太行纪事》《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故乡慢慢明亮》,“成都笔记”系列《中年纪》《成都烟火日常》,以及多部长、中短篇小说、诗集等。曾获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三毛散文奖、朱自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等奖项。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到山中去
¥9.1¥30.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6.1¥29.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20.6¥32.0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