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太炎笔下的汉语之美:章太炎讲国粹美

包邮章太炎笔下的汉语之美:章太炎讲国粹美

1星价 ¥38.1 (6.4折)
2星价¥38.1 定价¥5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62467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9cm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14624670 ; 978-7-5146-2467-0

本书特色

章太炎笔下的汉语之美

【一】
当章太炎的笔锋划过千年文明,汉字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凝固的诗行、流动的丹青。从《说文解字》到古音考证,他以学术为舟,摆渡我们重返汉语*初的星河 —— 每个偏旁都藏着先民的智慧,每声平仄都回荡着历史的韵律。这是一场与文字的灵魂对话,更是一次触摸文化基因的寻根之旅。


【二】
梁启超称他 “清代学术殿军”,鲁迅赞其 “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用考据之光照亮汉语的经脉:甲骨文的龟甲上刻着怎样的天地密码?平仄声律如何编织出唐诗宋词的绝代风华?本书带你穿越形音义的迷宫,看汉字如何从刀刻竹简到笔尖生花,在时光长河中淬炼出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


【三】

你可曾想过“人”字的撇捺间藏着先民的躬身姿态?“江”字的水旁里回荡着长江的涛声?章太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锐,破译汉字的密码本。在他笔下,汉语不是枯燥的语法规则,而是血脉里流淌的文化DNA——每个字都是文明的活化石,每篇经籍都是穿越时空的交响诗。


【四】
胡适说“太炎是清代*后的大师”,而这本书是大师留给我们的语言盛宴。从《广雅疏证》到《国故论衡》,章太炎用训诂之锤敲开文字的坚壳,让沉睡的字词重新焕发光彩。在这里,汉语之美是篆书的刚柔并济,是方言里的古音余韵,更是文化血脉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五】
当拼音输入法取代了毛笔书写,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汉字的温度?章太炎用一生守护汉语的纯粹:他考证 “之乎者也”的呼吸节奏,还原“琴瑟琵琶”的金石之音。本书是一曲写给母语的深情挽歌 —— 在键盘敲击声中,带你重拾笔尖流淌的千年风华,让汉语之美永驻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这位被梁启超誉为 “清代学术殿军”的国学大师,以训诂考据为钥,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从 “人”字的躬身意象到 “江”字的涛声回响,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书中不仅解析《说文解字》《广雅疏证》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更将汉语置于历史长河中,展现其作为文化基因的独特魅力。章太炎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揭示汉语之美不仅在于字形的优雅、音韵的和谐,更在于其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记忆。这既是一部探寻语言本源的佳作,更是一曲献给母语的深情赞歌,让读者在现代文明中重拾汉字的温度,触摸文化基因的永恒脉动。

前言

小学定义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者,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朱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可谓之小学。”案《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指文字而言,“小节”指洒扫、应对、进退而言;“大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学固宜该小艺、小节而称之。

目录

小学略说

小学定义

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经学略说

六经大概

易经

尚书

诗经

三礼

春秋


史学略说

史学部类

正史

编年史

政书

治史明辨


诸子略说

诸子流别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文学略说

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

骈文散文各有体要

周秦以来文章之盛

文章分类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文字学
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或谓讲《说文》即讲篆文,此实谬误。王壬秋主讲四川尊经书院,学生持《说文》指字叩音,王谓尔曹喻义已足,何必(bi)读音?王氏不明反语,故为是言。依是言之,《说文》一书,止可以教聋哑学生耳。
今人喜据钟鼎驳《说文》。此风起于同、光间,至今约六七十年。夫《说文》所录,古文三百余。古文原不止此,今洛阳出土之《三体石经》,古文多出《说文》之外。于是诡谲者流,以为求古文于《说文》,不知求之钟鼎。然钟鼎刻文,究为何体,始终不能确知。《积古斋钟鼎款识》释文,探究来历,不知所出,于是诿之曰昔人。自清递推而上,至宋之欧阳修《集古录》。欧得铜器,不识其文,询之杨南仲、章友直 (杨工篆书,《嘉祐石经》为杨之手笔;章则当时书学博士也)。杨、章只识《说文》之古文,其他固不识也,欧强之使识,乃不得不妄称以应之。《集古录》成,宋人踵起者多,要皆以意测度,难追妄断之讥。须知文学之学,口耳相受,不可间断。设数百年来,字无人识,后人断无能识之理。譬如“天地玄黄”,非经先生中授,如此数千年,口耳相受,故能认识。或有难识之字,字书俱在。但明反切,即知其音。若未注反切,如何能识之哉?今之学外国文者,必先认识字母,再求拼音,断无不教而识之理。宋人妄指某形为某字者,不几如不识字母而诵外国文乎?
宋人、清人,讲释钟鼎,病根相同,病态不同。宋人之病,在望气而知,如观油画,但求形似,不问笔画。清人知其不然,乃皮附六书,曲为分剖,此则倒果为因,可谓巨谬。夫古人先识字形,继求字义,后乃据六书以分析之,非先以六书分析,再识字形也。未识字形,先以六书分析,则一字为甲为乙,何所施而不可?不但形声、会意之字,可以随意妄然,即象形之字,亦不妨指鹿为马。盖象形之字,并不纤悉工似,不过粗具轮廓,或举其一端而已。如 字略象人形之侧,其他固不及也。若本不认识,强指为象别形,何不可哉?倒果为因,则甲以为乙,乙以为丙,聚讼纷纷,所得皆妄。如只摹其笔意,赏其姿态,而阙其所不知,一如欧人观华剧然,但赏音调,不问字句,此中亦自有乐地,何必为扣槃扪烛之举哉!

文字学

乾嘉以后,人人知习小学,识字胜于明人。或谓讲《说文》即讲篆文,此实谬误。王壬秋主讲四川尊经书院,学生持《说文》指字叩音,王谓尔曹喻义已足,何必(bi)读音?王氏不明反语,故为是言。依是言之,《说文》一书,止可以教聋哑学生耳。

今人喜据钟鼎驳《说文》。此风起于同、光间,至今约六七十年。夫《说文》所录,古文三百余。古文原不止此,今洛阳出土之《三体石经》,古文多出《说文》之外。于是诡谲者流,以为求古文于《说文》,不知求之钟鼎。然钟鼎刻文,究为何体,始终不能确知。《积古斋钟鼎款识》释文,探究来历,不知所出,于是诿之曰昔人。自清递推而上,至宋之欧阳修《集古录》。欧得铜器,不识其文,询之杨南仲、章友直 (杨工篆书,《嘉祐石经》为杨之手笔;章则当时书学博士也)。杨、章只识《说文》之古文,其他固不识也,欧强之使识,乃不得不妄称以应之。《集古录》成,宋人踵起者多,要皆以意测度,难追妄断之讥。须知文学之学,口耳相受,不可间断。设数百年来,字无人识,后人断无能识之理。譬如“天地玄黄”,非经先生中授,如此数千年,口耳相受,故能认识。或有难识之字,字书俱在。但明反切,即知其音。若未注反切,如何能识之哉?今之学外国文者,必先认识字母,再求拼音,断无不教而识之理。宋人妄指某形为某字者,不几如不识字母而诵外国文乎?

宋人、清人,讲释钟鼎,病根相同,病态不同。宋人之病,在望气而知,如观油画,但求形似,不问笔画。清人知其不然,乃皮附六书,曲为分剖,此则倒果为因,可谓巨谬。夫古人先识字形,继求字义,后乃据六书以分析之,非先以六书分析,再识字形也。未识字形,先以六书分析,则一字为甲为乙,何所施而不可?不但形声、会意之字,可以随意妄然,即象形之字,亦不妨指鹿为马。盖象形之字,并不纤悉工似,不过粗具轮廓,或举其一端而已。如 字略象人形之侧,其他固不及也。若本不认识,强指为象别形,何不可哉?倒果为因,则甲以为乙,乙以为丙,聚讼纷纷,所得皆妄。如只摹其笔意,赏其姿态,而阙其所不知,一如欧人观华剧然,但赏音调,不问字句,此中亦自有乐地,何必为扣槃扪烛之举哉!

宋人持望气而知之态度以讲钟鼎,清人则强以六书分析之。然则以钟鼎而驳《说文》,其失不止编闰夺正而已。尝谓钟鼎款识,不得阑入小学;若与法帖图象,并列艺苑,斯为得耳。“四库书”列入艺术一类,其见精卓。其可勉强归入小学类者,惟有研究汉碑之书,如洪氏《隶释》《隶续》之类而已。文字之学,宜该形声义三者。专讲《说文》,尚嫌取形遗声;又何况邈不可知之钟鼎款识哉!盖文字之赖以传者,全在于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缘吾人先有意想,后有语言,*后乃有笔画也 (文字为语言代表,语言为意想之代表)。故不求声、义而专讲字形,以资篆刻则可,谓通小学则不可。三者兼明,庶得谓之通小学耳。《说文》以形为主,《尔雅》《方言》以义为主,《广韵》之类以声为主。今人与唐宋人读音不同,又不得不分别古今。治小学者,既知今音,又宜明了古音。大徐《说文》,常言某字非声,此不明五代音与古音不同故也。欲治小学,不可不知声音通转之理。段注《说文》,每字下有古音在第几部字样,此即示人以古今音读之不同。音理通,而义之转变乃明。大徐《说文》,每字下注明孙愐反切,此唐宋音,而非汉人声读。但由此以窥古音,亦初学之阶梯也。要之,形为字之官体,声义为字之精神,必三者具而文字之学始具。

作者简介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后易名为炳麟,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国学泰斗。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晚年以讲学为业,愤恨日本侵略中国,积极赞助抗日救亡运动。知名弟子有黄侃、钱玄同、吴承仕、鲁迅、许寿裳、朱希祖、刘文典、周作人等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