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732630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440页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47326305 ; 978-7-5473-2630-5
本书特色
1.经学与文学的双重奏:本书深入探讨苏轼的经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揭示两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苏轼形象。
2.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作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苏轼的经学与文学成就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书将带你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3.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作者阮忠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对苏轼的经学与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阅读本书,仿佛与苏轼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他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与坚韧,以及在经学与文学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启迪现代人的心灵。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对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经学与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书中详细论述了苏轼的“经学三书”,分别是《书传》、《易传》和《论语说》。这些作品展示了苏轼在经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高超见解,对于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探讨了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作品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书中对苏轼对庄子的论述进行了剖析,揭示了苏轼在哲学思想上的独特见解和境界。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苏轼谢表的情感世界及其文体意义,通过对苏轼谢表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于文学的独特追求。同时,书中还研究了苏轼对于历史人物的论说及其批评格调,展示了苏轼在历史评价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客观态度。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苏轼关于“死不扶柩”和“葬我嵩山”的说法,通过对这些言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后,书中还对苏轼对于韩愈、欧阳修的评价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苏轼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学术传承关系。总体来说,这本书通过对苏轼的经学与文学的全面深入研究,不仅展示了苏轼在学术和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为我们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前言
前 言
苏轼的经学与文学充满了魅力,根本在于苏轼本人。鉴于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他四十多岁以后的事,本书还是统称其为“苏轼”。
能够把自己关于苏轼的一些论文结集,总是让人高兴的事。这些论文的跨度很长,从2008年到2023年,前后十五年。但我对苏轼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我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我*先研究的是苏轼诗词,然后推及散文,近年来才特别关注他的“经学三书”,写了几篇关于苏轼经学的文章,故将本书名为《论苏轼的经学与文学》。这些研究还有待深入,很想说尽的苏轼,实在让人说不尽。
我长期在高校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苏轼原本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支点,尽管他有璀璨的光芒。近五年来,因为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以及海南省政府大力推动苏轼文化研究的关系,我在自己的研究中,把它置于首要的地位,学术的关注点较多地向苏轼研究倾斜。
目录
前 言……………………………………………………………… 1
一、关于苏轼经学的相关问题…………………………………… 1
(一)苏轼“经学三书”的撰述 ……………………………… 1
(二)三苏经学流播中的苏轼经学 …………………………… 7
(三)苏轼“经学三书”之外的经学论说 …………………… 14
二、苏轼出川“道”的定位与海南“经学三书”………………… 21
(一)“经学三书”的儒学“道统”根基 ……………………… 21
(二)“经学三书”撰述的佛、道思想氛围 …………………… 30
(三)“经学三书”释经的思想走向 …………………………… 37
三、苏轼《书传》儒学仁德三辩 ………………………………… 48
(一)责申、韩、老、庄以积学成仁义 ………………………… 49
(二)批评韩愈以维护儒学道术 ……………………………… 54
(三)辩俗儒之诬以明孔子之德 ……………………………… 60
四、苏轼《易传》的四个问题 …………………………………… 66
(一)关于《易》的基本理解 ………………………………… 66
(二)阴阳刚柔与穷理尽性 …………………………………… 71
(三)庄敬日强与居安处正 …………………………………… 75
(四)施教保民与居德守中 …………………………………… 81
五、基于辑佚的苏轼《论语说》研究 …………………………… 86
(一)《论语说》的两个悬案 …………………………………… 86
(二)亲仁好仁而不违仁 ……………………………………… 90
(三)兴礼乐行中庸而说狂狷 ………………………………… 95
(四)思无邪与辞达的至境 ………………………………… 101
六、苏轼书信的自我诉说与人生情怀………………………… 106
(一)苏轼出川居京的仕途追寻 …………………………… 106
(二)躬耕东坡获得三个新身份 …………………………… 111
(三)凡百随缘何妨做一惠州人 …………………………… 119
(四)棺墓之念化为兹游奇绝 ……………………………… 126
(五)北归因暑毒走到了人生终点 ………………………… 133
七、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及其批评格调 …………………………138
(一)观万物之变而自断于中的人性批评 ………………… 139
(二)观政坛风云而作新论的翻案批评 …………………… 144
(三)知其所长亦知其所蔽的缺失批评 …………………… 149
八、苏轼“谢表”的情感世界及其文体意义 ………………… 155
(一)哀伤凄恻的凸现与感恩涕零 ………………………… 156
(二)学而笃志与论不适时的自贬自显 …………………… 160
(三)情感浸渍且委曲精尽的四六变体 …………………… 165
九、苏轼赋的庄子印痕及其人生境界………………………… 172
(一)前人的批评及苏赋庄痕的基本形态 ………………… 173
(二)苏赋庄痕的寓言笔法与自娱倾向 …………………… 177
(三)苏赋庄痕与天地同一的人生境界 …………………… 182
十、苏轼关于韩愈的评说……………………………………… 187
(一)匹夫而为百世师说 …………………………………… 189
(二)道丧文弊的“起济”说 ……………………………… 193
(三)忠勇关乎“盛衰”说 ………………………………… 199
(四)“能者天”“不能者人”说 …………………………… 203
十一、苏轼关于欧阳修文章的“四似”说 …………………… 209
(一)“论大道似韩愈”说 …………………………………… 212
(二)“论事似陆贽”说 ……………………………………… 217
(三)“记事似司马迁”说 …………………………………… 221
(四)“诗赋似李白”说 ……………………………………… 227
十二、流贬海南的苏轼与庄子哲学…………………………… 235
(一)庄得吾心的随缘委命 ………………………………… 235
(二)化庄意入己思的超然 ………………………………… 239
(三)融庄理于“和陶”的安处 …………………………… 245
十三、苏轼流贬海南儋州的“和陶诗”论 …………………… 254
(一)“归去来兮”式的淡泊与静穆 ………………………… 255
(二)“和陶诗”中随遇而安的阅世者 ……………………… 262
(三)“和陶诗”的陶味与苏轼味 …………………………… 273
十四、苏轼居儋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 287
(一)儋州“上元节”的忆想与自问 ……………………… 287
(二)儋州印象的原色与自我调适 ………………………… 292
(三)流寓儋州“得失”的自解与北归 …………………… 297
十五、苏轼“死不扶柩”与“葬我嵩山”辩说………………… 303
(一)“死不扶柩”的“东坡家风”说 ……………………… 304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理应不葬郏说 …………………… 309
(三)归葬眉山“势不克从”而葬郏说 …………………… 316
十六、苏轼海南文学研究的相关史料问题…………………… 324
(一)苏轼海南文学史料的地理问题 ……………………… 324
(二)苏轼文学史料的海南地方志问题 …………………… 332
(三)苏轼文学史料的《居儋录》《海外集》问题 ………… 336
(四)苏轼文学史料的“经学三书”问题 ………………… 341
附 录…………………………………………………………… 347
一、苏洵古文的历史审视及其尚古风格体认 …………… 347
二、苏洵古文风格的“多似性”解读 ……………………… 362
三、苏辙古文批评的审视及风格 ………………………… 378
四、苏过海南“志隐”论 …………………………………… 393
五、苏门六君子古文风貌论 ……………………………… 411
主要参考书籍目录……………………………………………… 437
后 记…………………………………………………………… 439
作者简介
阮忠,湖北黄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海南苏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文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散文概说》《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唐宋诗风流别史》《唐宋散文创作风貌与批评》等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随园食单
¥9.1¥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当你老了
¥9.1¥30.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在史铁生
¥12.5¥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8.4¥68.0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
¥21.4¥68.0 -
到山中去
¥1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