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没有小人物

包邮唐朝没有小人物

1星价 ¥30.7 (5.7折)
2星价¥30.7 定价¥5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06443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25-04-01
  • 条形码:9787547064436 ; 978-7-5470-6443-6

本书特色

1.本书聚焦我国唐朝时期一些对历史发展有明显影响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有的并不被大众熟知,却同样有精彩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应该被发现。
2.书中人物不局限于政治权臣,也有皇室成员、大文学家等,正反派错综复杂,涉及范围较广,结合历史文献,带来颠覆认知的人物还原。
3.从初唐盛世到晚唐悲歌,唐代的发展充满传奇色彩,本书不仅有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更结合人物揭示了政局走向,也是唐朝历史的缩影。
4.帝国的兴衰荣辱,群雄的风云际会。教科书之外的传奇“小人物”,在充满血与火的大唐史诗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内容简介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没有人想到,那一年,一场城市保卫战竟然成了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他手下军队不过七千人,死守孤城,对抗数十万叛军,拖住叛军长达十个月,为唐主力军赢得了宝贵的调整反攻的时间。而他却死在了黎明前。这个人就是张巡。他是狄仁杰的贵人。世人只知画家阎立本,或许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知他还是位极人臣的当朝宰相。他慧眼识珠,为遭人诬陷的狄仁杰挺身而出,洗清冤屈。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狄仁杰。他在没有一兵一卒支援的情况下,收复西域十一州。在已经被吐蕃吞并百余年的土地上,突然出来一支起义军,震惊吐蕃和唐廷。这就是被忽略的晚唐战神张议潮,撑起晚唐无上荣光。唐朝时代,群雄并起,是我国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大人物,小人物,熟悉的,陌生的,都刷了存在感,将军,公主,文学家,朝臣甚至宦官,都有点自己的个性。有草根出身的成了军队老大,有边境守护多年的忠勇军人,还有搅弄皇家风云的谋士,文武兼修的政治家……从初唐到晚唐,二百多年历史的唐朝,本以为都是小人物,原来,哪有小人物!

目录

目录
卷一 风起隋末
窦建德 如果不是李世民, 应该是我赢 / 002
李 密 大唐创业公司,必须有我的股份 / 014
平阳昭公主 唯一用军礼下葬的女将军,不接受反驳 / 025
王君廓 小人的发家史 / 032
卷二 盛唐气象
阎立本 被画画耽误的大唐宰相 / 042
魏 徵 我被李世民推倒墓碑,我委屈 / 049
尉迟敬德 作为大唐的*强猛将,我差点就飘起来了 / 060
程咬金 我才不是“憨憨”,我聪明着呢 / 072
义成公主 回不去的大隋 / 081
薛仁贵 我就是“薛丁山”的名将爸爸 / 090
王玄策 什么叫“一人灭一国” / 101
太平公主 我妈是武则天 / 109
卷三 渔阳鼓声
杨思勖 大唐*强太监就是我 / 120
崔 颢 李白自己承认不如我的 / 128
李 亨 被嫌弃的唐肃宗的一生 / 137
哥舒翰 我是被唐玄宗坑死的 / 149
张光晟 一个很传奇的小人物 / 161
张 巡 孤臣守孤城,功过后人评 / 171
颜真卿 我在七十五岁那年壮烈殉国 / 182
卷四 帝国暮年
李 泌 他们都说我是大唐的陆地神仙 / 194
薛 涛 中唐*顶流的国民女神 / 206
郭 昕 白首老兵,铁血陌刀 / 214
李德裕 什么叫*完美的君臣组合 / 221
李 忱 从“傻子”到“小太宗” / 232
武元衡 一个在长安街头被刺客斩首的宰相 / 243
张议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254
卷五 大唐挽歌
黄 巢 我基本要了大唐的命 / 264
韦 庄 一个跳槽*成功的大唐基层公务员 / 275
朱 温 就是我要了大唐的命 / 284
李存勖 五代十国差点被我统一了 /297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张光晟——一个很传奇的小人物
当时,在溃不成军、四散奔逃的唐军人潮中,仅次于哥舒翰的唐军二把手王思礼已经绝望地闭上了双眼,因为他的战马刚刚被流矢击中。作为总管骑兵的将军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战马,骑兵变步兵的王思礼看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安史叛军,已经做好了壮烈殉国的准备。
但就在这时,四处溃逃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轻骑兵如天神下凡般停在了王思礼的身边,他让出了自己的战马,然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就转身离开了。
兵荒马乱之际,王思礼来不及追问恩人的姓名,但那沾满血污的面庞却深深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即便是他后来拜将封侯,一路高升,也从未忘记那位年轻骑兵的救命之恩。
天宝末,哥舒翰兵败潼关,大将王思礼所乘战马中流矢而毙,光晟时在骑卒之中中,因下,以马授思礼。思礼问其姓名,不告而退,思礼阴记其形貌,常使人密求之。
——《旧唐书·张光晟传》
直到多年以后,当一个名为张光晟的年轻人替自己上司来求情时,王思礼一眼认出了救命恩人,这位手握重兵、早已飞黄腾达的大帅泪如雨下,在感慨之余也将寂寂无名的张光晟推上了中唐的历史舞台。
光晟遂陈潼关之事,思礼大喜,因执其手感泣曰:“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颇久,竟此相遇,何慰如之?”命同榻而坐,结为兄弟。
——《旧唐书·张光晟传》
唐乾元二年(759 年)是张光晟人生的节点。
乾元二年(759 年)以前的张光晟只有一个身份—一个普通的骑兵,没有人知道那时的他经历过什么,甚至连详细的从军履历都无法说清楚。
我们只知道在唐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的那场潼关大战里,张光晟所在的军队正是负责镇守潼关的精锐骑兵队。
很遗憾的是,因为听信了奸相杨国忠的谗言,李隆基几次三番地催促已经抱病在身的哥舒翰主动出击,而万般无奈下的哥舒翰也只能恸哭出关,*后陷入安史叛军的重重包围,大唐二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但很幸运的是,得以生还的残兵败将共有八千余人,主动将马让给王思礼的张光晟居然也毫发无伤地回来了。
在全军覆没的生死存亡之际,张光晟让马的行为无异于自杀, 但他却义无反顾地让出了自己逃命的唯一机会,并在侥幸不死后不索功劳,不要补偿,这样的气度无论放在何时都让人钦佩。
这是作为普通士兵的张光晟的人性光辉,也是他准备带入黄土中的秘密。

张光晟——一个很传奇的小人物

唐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被称为“畿内首险、四镇咽喉” 的潼关被安史叛军攻陷,二十万唐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连主将哥舒翰都被叛徒生擒,至此关中腹地洞开,长安城危如累卵。
当时,在溃不成军、四散奔逃的唐军人潮中,仅次于哥舒翰的唐军二把手王思礼已经绝望地闭上了双眼,因为他的战马刚刚被流矢击中。作为总管骑兵的将军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战马,骑兵变步兵的王思礼看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安史叛军,已经做好了壮烈殉国的准备。
但就在这时,四处溃逃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轻骑兵如天神下凡般停在了王思礼的身边,他让出了自己的战马,然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就转身离开了。
兵荒马乱之际,王思礼来不及追问恩人的姓名,但那沾满血污的面庞却深深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即便是他后来拜将封侯,一路高升,也从未忘记那位年轻骑兵的救命之恩。
天宝末,哥舒翰兵败潼关,大将王思礼所乘战马中流矢而毙,光晟时在骑卒之中中,因下,以马授思礼。思礼问其姓名,不告而退,思礼阴记其形貌,常使人密求之。
——《旧唐书·张光晟传》
直到多年以后,当一个名为张光晟的年轻人替自己上司来求情时,王思礼一眼认出了救命恩人,这位手握重兵、早已飞黄腾达的大帅泪如雨下,在感慨之余也将寂寂无名的张光晟推上了中唐的历史舞台。
光晟遂陈潼关之事,思礼大喜,因执其手感泣曰:“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颇久,竟此相遇,何慰如之?”命同榻而坐,结为兄弟。
——《旧唐书·张光晟传》

如果没有张光晟让马相救,王思礼只怕已经跟哥舒翰一起深陷敌手,*后死于非命,绝不可能有以后拜将封侯、位列三公的仕途高升。同样,如果没有解救王思礼的这份恩情,行伍出身的张光晟只怕根本不可能青史留名,也许他会在某一场战斗中如路人甲一样死去,寂寂无名。
唐乾元二年(759 年)是张光晟人生的节点。
乾元二年(759 年)以前的张光晟只有一个身份—一个普通的骑兵,没有人知道那时的他经历过什么,甚至连详细的从军履历都无法说清楚。
我们只知道在唐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的那场潼关大战里,张光晟所在的军队正是负责镇守潼关的精锐骑兵队。
很遗憾的是,因为听信了奸相杨国忠的谗言,李隆基几次三番地催促已经抱病在身的哥舒翰主动出击,而万般无奈下的哥舒翰也只能恸哭出关,*后陷入安史叛军的重重包围,大唐二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但很幸运的是,得以生还的残兵败将共有八千余人,主动将马让给王思礼的张光晟居然也毫发无伤地回来了。
在全军覆没的生死存亡之际,张光晟让马的行为无异于自杀, 但他却义无反顾地让出了自己逃命的唯一机会,并在侥幸不死后不索功劳,不要补偿,这样的气度无论放在何时都让人钦佩。
这是作为普通士兵的张光晟的人性光辉,也是他准备带入黄土中的秘密。
而那位在潼关惨败中捡回一条命的将军王思礼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救命恩人,那之后的他不仅走出水逆,还率领大军四处平乱,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从曾经的败军之将晋升为威震一方的河东节度使,更在唐上元元年(760 年)被封司空,成为大唐有史以来**个位列三公却不居相位的人物。
张光晟和王思礼的人生际遇有着天壤之别,在潼关相救时曾短暂交会,但很快又各奔东西。如果不是代州刺史辛云京的缘故,王思礼只怕一辈子都找不到他的救命恩人了。

唐乾元二年(759 年),代州刺史辛云京正在因为被人诋毁而终日饮食难安,他的顶头上司王思礼即将问罪的消息就像是整日悬在头顶的利刃般,让他无时无刻不在饱受着死亡煎熬。
而就在辛云京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个并不那么熟悉的麾下骑兵站了出来,并用一番话惊得辛云京热泪盈眶:“大人莫慌我曾有恩于王大人,之前因不想靠着旧恩得到赏赐才不与人提起,如今大人有难,末将愿意前去求情。”
云京惶惧,不知所出。光晟时隶云京麾下,因间进曰:“光晟素有德于王司空,比不言诸,耻以旧恩受赏。今使君忧迫,光晟请奉命一见司空,则使君之难可解。”
——《旧唐书·张光晟传》
此时的辛云京和当初潼关大战中的王思礼一样,张光晟就像是老天爷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救命稻草。而后续也像张光晟说的那样,当救命恩人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早已是正二品大员的王思礼泪如雨下,不仅原谅了辛云京,还与张光晟结为兄弟,并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将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兵,送上了晋升的快车道。
思礼大喜,因执其手感泣曰:“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颇久,竟此相遇,何慰如之?” 命同榻而坐,结为兄弟。光晟遂述云京之屈,思礼曰:“云京比涉谤言,过亦不细, 今为故人,特舍之矣。”
——《旧唐书·张光晟传》
张光晟的政治起步很高,在和王思礼相认以后便被火线提拔为太常少卿,而随着辛云京当上河东节度使,他又将救命恩人张光晟推荐坐上了代州刺史的位置,而靠着两人的提携庇护,张光晟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将军的完美逆袭。
张光晟正式亮相历史舞台的时间段刚好是安史之乱的混乱年代,但他并没有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大概是突然从小兵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此巨大的人生转变需要张光晟花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所以,当史料中再出现张光晟这个名字的时候,已经是大历末年的事情了。
这一年的张光晟被任命为统辖一方的单于都护,更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亲自接见。李豫对于张光晟的期望很高,他甚至暗中叮嘱张光晟要好生考虑对付回纥的良策。这是近臣才有的待遇,也是张光晟职业第二春的开始。
大历末,迁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代宗密谓之曰:“北蕃纵横日久,当思所御之计。”光晟既受命,至镇,威令甚行。
——《旧唐书·张光晟传》

没有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崭露头角的张光晟,在和回纥的日夜死磕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位因义薄云天才得以发迹的将军在到达辖区以后,便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厉兵秣马,他的赫赫威名也逐渐被人所熟知。
回纥问题是李亨执政时期留下的心腹大患,这是他为了快速平定安史之乱而不得不采取的“饮鸩止渴”之下策。
就像是三国时期大将军何进为了剿灭十常侍势力,引董卓入关,*终酿成了董卓霸占两京之地的悲剧;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李亨为了尽快平定叛乱,转而向回纥借兵,此举虽然让大唐得到了回纥骑兵的帮助,但当“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的回纥人来到天朝皇城以后,他们又怎么舍得眼前的繁华,再回到那个什么都没有的草原去呢?
主客颠倒是回纥问题*尴尬的地方,把自己当成大唐救世主的回纥人一边打叛军一边烧杀抢掠,更有回纥人群居于长安繁华地带,
却改不了打砸抢烧的旧习,而动不动就发生的暴乱让回纥和大唐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旧唐书》中对于回纥有一句盖棺定论式的评价:
人性凶忍,善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
这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回纥军队的机动性之高和战斗力之强, 作为前线指挥官的张光晟则是在面对如此强大的回纥骑兵时,替大唐找回了天可汗的赫赫威名。
不过历史永远充满了诸多意外和不可捉摸,就像是没人知道名将哥舒翰居然会在被俘后向安禄山摇尾乞怜一样,王思礼会在坠马后得到无名小卒的让马救命之恩,名声与战功齐飞的张光晟在回纥与大唐即将修复双边关系的重要时刻,突然以鸿门宴的方式将前来赴宴的千余名回纥人杀得干干净净,他更是嚣张地留下了两个活口回去报信,一时之间举国震动。
张光晟做了让唐德宗李适暗爽的事情,这也就是即便回纥给出巨大的外交压力,非要让李适杀了张光晟做交代,但张光晟仍得不死的原因。少年时的李适曾被回纥可汗当众羞辱,张光晟的做法对他而言,也算出了一口恶气。
所以在张光晟看来,自己应该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忠臣才对,但出于对回纥的交代,这位曾纵马游弋西北的将军还是政治前途尽毁,只能被大唐官方以闲职拘束在长安城中,整日无所事事。
如果故事只讲到这里的话,张光晟纵然没有太大的作为,也算是一位义薄云天、充满血性的大唐将领。但沉寂三年以后再度回归历史舞台时,张光晟便是以反贼的身份出现了。

唐建中四年(783 年),由于朝廷封赏不公,导致泾原兵变爆发。哗变的兵士一方面攻陷长安掠夺皇家库藏,另一方面又请出赋闲在家的太尉朱泚来做皇帝,至于落荒而逃的李适则被来势汹汹的叛军围在奉天一月有余,李唐皇室的威严也随之一落千丈。
朱泚是被李唐皇室夺权赋闲在家的失意之人,所以当他正式决定跟着泾原兵士们一起造反的时候,也立马找了一群被迫赋闲、政治失意的官员来辅佐自己,而在这之中就有时任太仆卿的张光晟。
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久失兵柄,太仆卿张光晟自负其才,皆郁郁不得志,泚悉起而用之。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
泾原兵变来得很突然,一群没拿到合理报酬的底层军人反过来推举一位新话事人,并在这位新主子的带领下,向着老东家发起了猛烈攻击。换句话说,朱泚所带领的造反军队从本质上讲,都只不过是为利驱策的乌合之众罢了,当分散各处的官军回过神来的时候,朱泚注定会覆灭。
作为朱泚起兵造反的核心班底,张光晟注定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反贼无疑。但随着唐军一步步迫近长安,张光晟却又再度反正,成了里应外合解放长安城的关键人物。总结来说,张光晟先因郁郁不得志而跟随朱泚造反,而后又在关键时刻反了朱泚,这样的左右横跳让他的人物性格变得越发复杂。
《旧唐书·张光晟传》中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记载:
晟进兵入苑,光晟劝贼泚宜速西奔,光晟以数千人送泚出城, 因率众回降于晟。
简单地说,就是张光晟在唐军将领李晟入城后,先是带着数千人护送朱泚出城,而后又率众回程投降唐军,这样的做法到今天都让人捉摸不透。
如此矛盾的做法似乎更像是张光晟要在反正回归李唐的同时,回馈了和朱泚造反这段时间的革命情谊。
但张光晟能得到所有人的谅解吗?不能!这位从小人物开始逆袭为一代名将,而后又成为叛贼,*终重新回归李唐的人,终究还是因为造反而被斩首示众。
史书上仅仅以“斩之”这两个字就结束了张光晟的一生,这位生平复杂、性格复杂的人物在临死之际仅留下了十二个字的*后遗言。
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莫作,第二莫休。
——《奉天录·卷四》
这十二个字是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的出处,这十二个字也是张光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但他到底是在悔恨自己未能一生尽忠于李唐,做个忠臣,还是在感慨自己未能辅佐朱泚一路造反,重新打出一个乾坤。
后世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唯有那浩浩汤汤的历史裹挟着时间滚滚向前,从不肯为任何人、任何事停留……

作者简介

梁知夏君,江苏省南通市作协成员,“今日头条”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全网阅读量累计超过5000万,一个专注通俗演义的重度历史发烧友,已出版《少年子弟江湖老:那些诗里未说尽的人生》《闲时无声听落花:那些词里未说尽的人生》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