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94732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56页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13947329 ; 978-7-5139-4732-9
本书特色
1、再现辛弃疾的传奇一生,感受词人的孤傲、遗憾与深情。
辛弃疾以整顿乾坤己任,他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豪情,也有稻花香里的闲逸恬淡。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是一位深沉的哲人,一位“南北两朝,实无两匹”的爱国词人。本书钩稽史料,完整再现南宋词人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人生,探寻南宋大困局下一位词人的矛盾与沉浮。
2、经典词篇融入词人曲折人生,深度领略辛词的意蕴。
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誉,词作甚多,至今留存600余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词风痛快淋漓,鱼龙百变,与苏轼并称“苏辛”。田园词清新活泼,别有风情。多样的词作,尽展辛弃疾不凡的人生经历,高远的人生气象,难解的人生困境。
3、以小见大,通过辛弃疾跌宕人生,了解南宋政治格局。
辛弃疾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四处宦游,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提刑或安抚使等职,并两度退隐。他的仕途进退是南宋朝局变动的反映。对辛弃疾生平的再现,也是对南宋历史的精彩诠释。
4、全新出版,精心审校。大开本,大字疏朗排版,阅读更舒适。
5、附赠词人行程卡,跟着词人去旅行。
内容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国所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南侵,辛弃疾加入抗金队伍,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奏议,力主抗金。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然而一生四处宦游,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提刑或安抚使等职,并两度退隐,壮志难酬,*后在江西铅山去世。本书钩稽史料,以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经,其词作为纬,探寻南宋大困局下一位词人的矛盾与沉浮。
目录
**章壮发旌旗拥万夫
1. 生于乱世
2. 横槊少年
3. 两赴燕京
4.投奔耿京
5. 生擒叛徒
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1. 初涉仕途
2. 天赐佳缘
3.隆兴北伐
4.美芹悲黍
5.浮华建康
第三章郁孤台下清江水
1.再上九议
2. 滁州兴民
3. 忧思重重
4. 智退茶寇
5. 铁腕平乱
第四章醉里挑灯看剑
1. 为民发声
2. 建飞虎军
3.治理粮荒
4.削官为民
5. 隐居带湖
第五章稻花香里说丰年
1. 稼轩居士
2.心意难平
3.英雄相惜
4. 鹅湖之约
5.南宋双子
……
第六章剩水残山无态度
第七章男儿到死心如铁
附录
节选
1.生于乱世
江西省铅山县南十五里的阳原山中,有一座被荒草包围的古墓。除了风声和鸟鸣,这里大多时候是安静的。然而,在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的某一天,时任史馆校勘之职的诗人谢枋得突然来到这里,他满怀崇敬地瞻仰过古墓后,在墓地旁的寺庙里住了下来。怪事就发生在这天晚上。由于此墓地处偏僻,谢枋得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这里。早已疲惫不堪的他想早点休息,刚躺下来,忽听祠堂里传来悲愤的疾声大呼,就像有人在诉说自己的冤屈。那呼声从日落到三更,持续不绝。越是靠近他的寝室,呼声就愈加激昂。寺庙中的数十人听到这声音都以为是神明显灵。谢枋得听到这声音,思忖片刻,披衣而起,点亮蜡烛,提笔写了一篇祭文: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来,世无特立异行之士,为天下明公论。公之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亦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
写到这里,门外呼声戛然而止,长夜复得安静。谢枋得吹灭蜡烛,总算能睡一个好觉了。
这位冤魂不散的墓主不是别人,他就是泣动山河、文武兼备的南宋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
在后人眼里,辛弃疾不但是与苏东坡齐名的豪放词人,还是一位精通武略、胆识过人的统帅与将军,一生享荣耀无数。既然如此,他还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
一个人的荣辱与悲欢,总是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让我们追根溯源,看看辛弃疾所处的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年,对宋朝的富庶觊觎已久的金朝灭了辽国后,再也按捺不住膨胀的野心,集合兵马一路狂飙南下,朝北宋发起攻击。一时间,中原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次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军攻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为阶下囚,北宋灭亡。因这一年为靖康二年,所以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构因当时不在东京,躲过一劫,在大臣的拥戴下,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后定都杭州,是为南宋。为表示不忘国耻,杭州只能作为临时都城,因此改名为临安。
宋高宗即位十三年后,即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在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一个叫四风闸的小村庄里,有户姓辛的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男婴的祖父名叫辛赞,是位学识渊博的爱国士大夫,经过斟酌后,他给孙子取名辛弃疾。
1.生于乱世
江西省铅山县南十五里的阳原山中,有一座被荒草包围的古墓。除了风声和鸟鸣,这里大多时候是安静的。然而,在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的某一天,时任史馆校勘之职的诗人谢枋得突然来到这里,他满怀崇敬地瞻仰过古墓后,在墓地旁的寺庙里住了下来。怪事就发生在这天晚上。由于此墓地处偏僻,谢枋得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这里。早已疲惫不堪的他想早点休息,刚躺下来,忽听祠堂里传来悲愤的疾声大呼,就像有人在诉说自己的冤屈。那呼声从日落到三更,持续不绝。越是靠近他的寝室,呼声就愈加激昂。寺庙中的数十人听到这声音都以为是神明显灵。谢枋得听到这声音,思忖片刻,披衣而起,点亮蜡烛,提笔写了一篇祭文: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来,世无特立异行之士,为天下明公论。公之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亦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
写到这里,门外呼声戛然而止,长夜复得安静。谢枋得吹灭蜡烛,总算能睡一个好觉了。
这位冤魂不散的墓主不是别人,他就是泣动山河、文武兼备的南宋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
在后人眼里,辛弃疾不但是与苏东坡齐名的豪放词人,还是一位精通武略、胆识过人的统帅与将军,一生享荣耀无数。既然如此,他还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
一个人的荣辱与悲欢,总是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让我们追根溯源,看看辛弃疾所处的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年,对宋朝的富庶觊觎已久的金朝灭了辽国后,再也按捺不住膨胀的野心,集合兵马一路狂飙南下,朝北宋发起攻击。一时间,中原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次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军攻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为阶下囚,北宋灭亡。因这一年为靖康二年,所以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构因当时不在东京,躲过一劫,在大臣的拥戴下,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后定都杭州,是为南宋。为表示不忘国耻,杭州只能作为临时都城,因此改名为临安。
宋高宗即位十三年后,即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在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一个叫四风闸的小村庄里,有户姓辛的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男婴的祖父名叫辛赞,是位学识渊博的爱国士大夫,经过斟酌后,他给孙子取名辛弃疾。
据清人辛启泰《稼轩先生年谱》记载,辛家世代为官,辛弃疾五世祖辛维叶曾任北宋大理评事,后来因为朝廷委派,由甘肃的狄道迁居到济南。他的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则效力于金朝,任朝散大夫。
公元1126年宋金交战,济南被金人占领。在金人的杀戮与压迫下,北宋的汉人们忍气吞声,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辛赞的内心也无比焦灼与悲凉。他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揭竿反金,收复国土。可他虽有一腔报国之志,毕竟年岁太大,家族虽人口众多,却老的老,小的小,儿子也孱弱多病,没有一个人能担此重任。每每想到这些,辛赞只能暗自伤悲,深深叹息。
辛弃疾的降生,让老人看到了希望,他给孙子取“弃疾”之名是有深意的。“弃疾”即“去病”。汉代著名大将军霍去病是辛赞的偶像。霍将军骁勇善战,十八岁就率领汉军进击匈奴,杀得敌军四散逃窜。他收复河西,攻占祁连山,又深入漠北,进军两千多里,兵锋逼近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致使匈奴远遁,从此再不敢觊觎中原。辛赞给孙子取此名,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不要像儿子那样孱弱,另一方面,寄希望他能像霍去病那样,驰骋疆场,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辛弃疾出生时,南宋和金国已经对抗了十多年,南宋败阵于金国铁骑之下,偏安南方。虽与金国一年前达成了所谓的“天眷和议”,但也无法阻挡金人的兵锋。就在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宋金之间的战火又一次被点燃。
金朝皇子完颜兀朮(汉名宗弼)悍然撕毁两国签订的和约,对犹豫不决、心存侥幸的南宋再次发起攻击。消息传来,南宋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得知后,慨然领命,出兵迎战。他率领军队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攻破郾城、颍昌,大军所至,攻无不克。然而,正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时,朝廷却打算见好就收。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赵构一连下了十二道“金字牌”,逼迫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不得已只好下令退兵。
在宋金议和谈判时,为了表达诚意,讨金兵欢喜,宋高宗赵构不但与金人签订了耻辱的“绍兴和议”,答应称臣赔款,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自此,宋金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结束了,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高宗讨来了一时安宁,临安的西湖又开始歌舞升平。
按理说,宋高宗的父亲和哥哥被敌人掳去,正在遭受折磨,他应该不断北伐,迎回二圣,一雪国耻。但他没有这样做,宋高宗内心的小算盘众人都看得很清楚,他担心迎回二圣后,其皇帝位置不保。所以,在后来与金人的对峙中,他就在战与和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平衡。
在南宋偏安一隅时,处在沦陷区的北宋百姓并没有甘当顺民。面对压迫,各地的抗金起义时有发生。为防止百姓暴动,金太宗完颜晟下令从东北迁徙大量女真人移居中原,担任百夫长、千夫长。他们杂居在汉人中间,监视并
统治他们。这些金人来了就是老爷,他们视汉人如草芥、牛马,大肆掠夺汉人的财物和土地,逼迫汉人做他们的佃农,给他们打长工。在他们残暴的统治下,汉人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为了“以汉治汉”,收复民心,金国迫切需要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因此,金国开始对北宋原来的官员采取安抚政策,“辽、宋旧有官者皆换授”,鼓励北宋的旧官故吏重新出山,担任官职,为他们效力。
早在靖康之变朝廷南迁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辛赞就想携家南移,追随新君,共御外侮。但因家族人口庞大,老弱妇孺众多,举家南迁实非易事,抛家舍业又于心不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迫于生计,辛赞决定留下来,暂屈于金人帐下,在金廷为官。每当想起自己的汉人身份,辛赞心里总会有种愧怍与不安。此时,虽然北宋已灭亡十多年,但南宋朝廷尚在,以汉人身份在金廷为官者,常常遭到汉族人士的鄙视,被称为“虏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汉奸”。辛赞在金廷为官的十多年里,虽屡屡遭到误解,却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国仇家恨。他忍辱负重,对故国充满着深深的眷恋,一直盼着中原光复的那一天。
他的这一情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孙子辛弃疾。父亲病逝后,辛弃疾一直跟随着爷爷生活,随其宦游各地。为了让孙子牢记国耻,辛赞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灌输抗金复宋的思想。他带着年幼的辛弃疾凭吊山河,回想故国往日的太平景象,还常在闲暇时与他一起登高望远,指画河山,告诉他哪些地方曾经是战场,哪些地方可为起事的凭借。辛弃疾每次都听得很认真,在金国长大的他,跟爷爷一样,内心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作者简介
殷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短篇小说》《上海文学》《啄木鸟》《星火》《厦门文学》《小说月报·大字版》等刊物发表多篇小说,曾获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一等奖。主要作品有《开满阳光的午后》《一个不纯粹的人》《波伏瓦传》《王阳明和他的世界》等。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9¥29.8 -
在彭德怀身边
¥7.6¥22.0 -
梁晓声自述
¥16.4¥48.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5.4¥45.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0.9¥28.0 -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约瑟夫.富歇传
¥10.6¥32.0 -
曹操传
¥19.9¥59.0 -
李鸿章传
¥9.0¥26.8 -
张爱玲传: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11.9¥36.0 -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抗战时代-肆
¥15.9¥49.8 -
林肯传
¥10.0¥36.0 -
白居易:乐天诗雄(八品-九品)
¥11.5¥28.0 -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11.9¥36.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0.2¥29.0 -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16.3¥45.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2.0¥30.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加缪自述
¥10.9¥28.0 -
名流沧桑-《名人传记》佳作
¥9.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