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卜者

包邮占卜者

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

1星价 ¥18.8 (7.9折)
2星价¥18.8 定价¥23.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657577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486
  • 出版时间:2004-03-01
  • 条形码:9787806575772 ; 978-7-80657-577-2

本书特色

玛格丽特素以文笔洗练优美、主题鲜明而享誉加拿大文坛。《占卜者》是她创作的一部篇幅*长的散文体小说,也是她推出的关于马纳瓦卡小镇的*后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玛格丽特于创作技巧和人物刻画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此书一问世便摘走了该年度的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和莫尔森奖,被《纽约人》誉为“一部构思精巧、文笔优美的小说”,是1975年“加拿大优秀小说”和1979年“全美优秀小说”。

内容简介

《占卜者》主要讲述的是女作家莫拉格·甘四十七年的坎坷经历。这部作品延续了前几部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基本主题,即个性独立、性格刚毅、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如何在男性占优势的世界里发现自我、发挥自己的才能、探索人生的意义。小说中,莫拉格从逃离马纳瓦卡和克里斯蒂到接受并认同马纳瓦卡和克里斯蒂,直至*后定居在一处与马纳瓦卡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麦康纳尔农场,恰恰反映出莫拉格从寻找自我到接受并认同自我直至有所超越的过程。 小说采用的是复线式并行线索:一条线索是以现在时态低调平静地叙述自己、女儿以及邻居们的生活;一条线索是以回忆的方式动感而激烈地揭示自己的过去。这样的结构设置显然有其深意——强调女主人公内心视境的差异,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和参照,揭示莫拉格·甘现今这种云淡风清、类似旁观者的心态,是一个成熟女子经历过坎坷人生的凄风苦雨之后与生活达成妥协的结果。或者以更积极的心态来看,是莫拉格·甘在现实社会中寻寻觅觅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佳生活模式的反应,尽管这种生活模式充满遗憾和无奈,隐隐透着一个要强女子得中有失的孤寂和悲哀情绪。 《占卜者》全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共十一章。**部分与第五部分篇幅都只有短短十页左右,中间三个部分篇幅长度相当,都有一百多页,因而小说的结构显得相当对称而且优雅。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作者巧妙地采用相似的意象隐喻作品的主题: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他当下的生活事件,过去的生活(包括祖先)也是现在他之为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说的开篇,莫拉格眺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致: 河水双向流淌。水的流向是自北向南,而风却通常打南面吹来,风过处,青铜色的水面朝北漾起层层的涟漪。这种矛盾现象看似绝无可能,此时却清晰地展现眼前。这条河莫拉格已经守望了多年,然而,此种景致依然叫她着迷。 小说的结尾,这个诗一般的意境再度出现,呼应着开篇的氛围,再次暗示人的过去在现时以及未来的人生之河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莫拉格走出房子,穿过草地,到河边看风景。夕阳,已经坠得很低,照射着水波,青铜色的水面再度点燃一排排小小的灯火。河水从北向南流淌,水流清清楚楚,就在这时,刮来一阵南风,将水一层层地向北吹去,霎时间水面呈现常见的景象,河水似乎双向流淌着。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直到天地悠悠。

目录

**部分 清流依旧
第二部分 垃圾场
第三部分 锡安的圣殿
第四部分 岐路彷徨
第五部分 占卜者
歌集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劳伦斯(1926—1987)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学复兴时期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一生著作甚丰,作品包括小说、杂文和儿童故事。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她在非洲的生活经历为创作素材的时期,另一是以她虚构的加拿大西部草原小镇马纳瓦卡为创作背景的时期。在加拿大,玛格丽特精心建造的马纳瓦卡小镇就像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在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行人不由得驻足凝望。 玛格丽特·劳伦斯婚前名叫琼·玛格丽特·威米斯,1926年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的草原小镇尼帕瓦,是苏格兰—爱尔兰后裔,幼年双亲俱逝,后被姨妈收养。玛格丽特年纪很小便崭露写作的天赋,中学时就有作品散见校报报端。她十八岁离开家乡到现在的温尼伯格联合学院读书,毕业后受聘为《温尼伯格城市报》的记者。1947年与水力工程师约翰·劳伦斯喜结连理,育有一子一女。 1950年因约翰的工作需要,玛格丽特举家迁往英国,后至索马里,1952年又搬迁到加纳,在那儿前后共生活了五年,1957年后回到加拿大温哥华。非洲的经历为玛格丽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贫穷树》(1954)是她收集并翻译的索马里诗歌和民间故事集,游记《先知的驮铃》(1963)取材于她在东非的所见所闻,**部长篇小说《约旦河此岸》(1960)和短篇小说集《驯服明天者》(1963)写的是加纳的成长及其为争取生存、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情形。自此,争取生存、自由和独立的主旋律便经久不衰地回响在她的每一部小说中。 1962年玛格丽特与丈夫分手后,携两个孩子再度移居英国白金汉郡。在那儿,她完成了四部以虚构的加拿大西部草原小镇马纳瓦卡为背景的小说,即《石头天使》(1964)、《上帝的玩笑》(1966)、《火中人》(1969)和短篇小说集《屋中的小鸟》(1970)。其实,1957年玛格丽特从非洲回到温哥华之后,便开始了《石头天使》的写作。1964年小说一经出版就赢得评论界如潮的好评,从而奠定玛格丽特在加拿大文坛的重要地位。在这部小说中,玛格丽特用充满同情的笔触记下了九十高龄的老妇哈格·希普利来日无多的回忆,揭示了一个妇女认识自我的漫长历程。哈格总在问:“人怎样可以了解别人?”而玛格丽特正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回答“人怎样才能了解自己?”。哈格活了大半辈子,终于看清自己与儿子们的关系,这时她才开始真正了解自我,并接受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种种角色(而这些角色正是她以前所逃避的)。1966年问世的《上帝的玩笑》讲述的是三十四岁的单身小学教师雷切尔·卡梅隆困在自我的牢笼中的故事,荣膺1967年的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雷切尔,雷切尔》。雷切尔一直认认真真地扮演着循规蹈矩的乖巧女儿形象,陪伴着母亲,直到她与一个有妇之夫有过性关系,并疑心怀上他的孩子时,才发现她无法接受家乡小镇马纳瓦卡压抑、窒息的氛围。故事的*后她琢磨着离开马纳瓦卡到温哥华去,说不定繁华的大城市不会那样的压抑。1969年出版的《火中人》似乎是《上帝的玩笑》的续篇,作者试图通过生活在温哥华的主人公斯坦希——雷切尔的姐姐,回答雷切尔的疑问。这个有着四个孩子的家庭妇女整天围着丈夫孩子转,根本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写作,她显然在为此苦恼不堪,甚至尝试着背离家庭。看来,雷切尔想通过逃往大城市来摆脱那些令她窒息的烦恼显然此路不通,那么这些女子可以逃往何处呢?1970年出版的《屋中的小鸟》,收集了玛格丽特的八个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温内莎·麦克劳德成长的烦恼和快乐。 1973年玛格丽特返回家乡,居住在安大略的雷克菲尔德。1974年她完成了马纳瓦卡系列的大结局《占卜者》。此书发表后,玛格丽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希望读者能将这五部小说当成一部来读。她的用意不难揣摩:在这部小说中,虽然马纳瓦卡的模样依旧,前面几位女主人公因性别差异带来的压抑和困惑依旧,生活的不完满也依旧,但是她们对在恶劣的现实中如何不迷失自我、人生意义何在的追问在这儿却似乎有了一个答案。此后,玛格丽特虽然出版了四部儿童故事和一些评论文章,但是她却再也没有涉足长篇小说的领地。她把主要的注意力投向了社会活动之中,投向了促进和平、妇女平等和保护环境等她所热衷的事业之中。1987年1月5日玛格丽特悄然与世长辞,时年六十一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