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
读者评分
4.8分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

对近代文学论争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目录框架清晰,论争材料详实。

1星价 ¥16.3 (4.3折)
2星价¥16.0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8条)
好哥爱***(三星用户)

很详细的书,阅读可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的理解

2023-07-21 20:28:59
0 0
qqq***(三星用户)

里面的故事,有后劲。

2023-07-20 09:03:42
0 0
图文详情
  • ISBN:754301728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1049
  • 出版时间:1997-12-01
  • 条形码:9787543017283 ; 978-7-5430-1728-3

本书特色

本书以开放的品格、多维的视角和鲜明的思辨色彩。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的历程作了系统的梳理、描述和全方位的总结、评判。
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向以流派层出、思潮繁芜、历时绵绵和关系错综复杂而引致世人瞩目。作者为正本清源,再现历史真实风貌,依据思潮论争自身发展的规律,探赜索隐,不囿陈说,于体制上自辟蹊径,广增新目,又各依岁月演进轨迹,溯延上下时限,以观端倪流变,力图揭示时代本质和思潮论争的发展规律。
本书规模宏大,内容丰瞻,资料翔实,条理明晰,论说从容裕如,反思入情适理,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气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以开放的品格、多维的视角和鲜明的思辨色彩。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的历程作了系统的梳理、描述和全方位的总结、评判。
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向以流派层出、思潮繁芜、历时绵绵和关系错综复杂而引致世人瞩目。作者为正本清源,再现历史真实风貌,依据思潮论争自身发展的规律,探赜索隐,不囿陈说,于体制上自辟蹊径,广增新目,又各依岁月演进轨迹,溯延上下时限,以观端倪流变,力图揭示时代本质和思潮论争的发展规律。
本书规模宏大,内容丰瞻,资料翔实,条理明晰,论说从容裕如,反思入情适理,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气息。

目录


上编 中外人文思潮认同的差异
 **章 文艺复兴思潮新人文主久思潮的论争
  **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学衡派”
  第二节 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整理国故”的是是非非
 第二章 普罗文学思潮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论争
  **节 普罗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二节 “新月派”演变始末及其同人的思想创作概况
  第三节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
  第四节 产生论争的缘由
 第三章 人文思潮信奉者与儒士王权依附者的论争
  **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甲寅派”
  第二节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第四章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儒士王权依附者的斗争
  **节 普罗文学思潮与“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
  第二节 抗战文化界与“战国策派”的论争
 第五章 左翼文学主潮内部的论争
  **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再次提出
  第二节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与解散
  第三节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中编 审美追求的差异
 第六章 一元与多元的论争
  **节 文学研究会等与鸳鸯蝴蝶派
  第二节 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主潮与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
 第七章 关于文学独立性问题的论争
  **节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
  第二节 抗战文艺界与“与抗战无关论”
  第三节 论争漩流中的沈从文
  第四节 关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
 第八章 歌颂与暴露的论争
  **节 由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引起的争鸣
  第二节 对王实味及其《野百合花》的批判
下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合流
 第九章 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的论争
  **节 文白之争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林纾的论争
 第十章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节 “左联”时期的三次讨论
  第二节 抗战前期的讨论
  第三节 冯雪峰对大众文艺理论建设的贡献
 第十一章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节 引起论争的背景材料
  第二节 解放区文艺界的讨论
  第三节 国统区的论争
附录
 一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大事记
 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文艺复兴思潮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论争
 **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学衡派’’
  一、“学衡派”产生的背景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刊登于《新青年》,他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发起文学革命。2月,陈独秀即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矛头直指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主张,“不顾迂儒之毁誉”大胆批判以归有光、方苞、刘大槐、姚鼐为代表的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的桐城派古文,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孔广森、吴锡麒、曾燠、孙星衍、洪亮吉八大家的铺陈空泛、涂脂抹粉的骈体文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内容枯燥、用典冷僻、文字艰涩的江西诗派。倡导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新文学,即内容新鲜、立诚,形式明了,具有通俗、平易、抒情特点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强调文学“革新政治”、“开发文明”,改造“国民性”的社会功利目的。无论胡适还是陈独秀,都主张彻底打倒孔孟之道,高擎科学、民主两面大旗,“以白话为文学正宗”。
“五四”文学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立即热烈响应。钱玄同指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力主“言文一致”;刘半农提出破旧韵造新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打破旧文体;周作人更是从理论上深化了文学革命,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三篇文章,批判封建文学是“非人的文学”,张扬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倡导“灵肉一致”和“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之后,鲁迅以白话创作的《狂人日记》实践了文学革命的理论主张,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主张的正确。文学革命由此进入了深入发展期。
  ……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走向它的负面。1923年后,“整理国故”和“研究国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暴露出了自身的许多问题。……(胡适)向广大青年大开 “国学书目”,要求中学的国文课以四分之三的时间去读古文,而更为偏激的是要求一年级学生就去读封建复古派章士钊、林纾等人的古文。结果害得一些无知青年埋入故纸堆里,脱离现实;一些顽固的封建文人则趁此诋毁新文学。1925 年后,胡适退出新文化统一战线,号召青年踱进研究室,其消极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虽则如此,我们还不能因此否定胡适在 “整理国故” 初期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整理国故”这一日号在实践上的进步意义。

鲁迅目睹封建旧文人大搞复古活动,使不少无知青年陷进“故纸堆”里,对他触动很大,他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于是先后写了《所谓“国学”》、《以震其艰深》、《不懂的音译》、《望勿“纠正”》、《未有天才之前》、《青年必读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碎话》、《忽然想到(六)》等一系列文章,尖锐地揭示“整理国故” 的内容和方向的转化带来的弊端。……在《青年必读书》中,他认为:“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要紧的是 “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显然,鲁迅对青年的告诚是针对胡适而言的,胡适以整理国故为由,给青年大开读书书目,致使青年钻进故纸堆中,“与现实人生离开”。鲁迅告诚的良苦用心还在于使青少年——或者竟不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希望他们从外国书里借鉴活人的崭新的生活。另外,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他与胡适的观点相左,他强调现在的青年*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即在民族危亡之际,*要紧的是投身到实践斗争中去,把个人利益与民众的生存结合起来。
...
沈从文对损害文学的自身独立性是极为反对的。他认为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丧失后,必然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文学与政治结缘;一是文学与商业结缘。其结果是文学的“清客化”和文学的“商业化”,前者使文学成为政治的“副产物”或“点缀品”,显示出纯粹的政治功利;后者使文学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而显示出“太近于‘白相的’文学态度了”。他的这一观点,在左翼文学与“新月派”论争时已有表述。

沈从文并不否认文学与社会人生的联系,也不否认政治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他认为文学反映社会人生时应不只是限定在政治之中,它应该有广阔的视角和题材。他承认文学应该
去描写高尚的人生理想,甚至去宣扬“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但是必须要求作家“贴近血肉人生”,真切地透彻地感受和认识社会人生,而不是随意地标签式地去描写现实,否则,文学的审美艺术、个性特征便丧失殆尽了。

他的这种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的文学观在 30年代特定的历史和文学的背景下是孤立无援的。
——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