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室杂文
读者评分
4.3分

永嘉室杂文

1星价 ¥6.9 (7.0折)
2星价¥6.9 定价¥9.8
商品评论(7条)
www***(三星用户)

朴素的一册书籍

旧版全新的

2020-07-03 21:46:03
0 0
内国史***(三星用户)

民国著名学者的文集

2019-03-13 00:04:53
0 0
图文详情
  • ISBN:7538250603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1998-03-01
  • 条形码:9787538250602 ; 978-7-5382-5060-2

内容简介

《永嘉室杂文》为郑骞晚年自编的小品随笔合集,收录了作者赴台湾前手后杂文、序跋、演讲等60余篇。书中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也十分多样。既有纯粹学术性的研讨与论述,也有所谓“信笔所至”、记录一些“零星琐事”的随笔,既有对文史掌故、文学史料富于真知灼见的精辟分析,又有对往日旧事、个人经历坦太而又富于情趣的回忆。从中既可以看到作者广博而又精深的学识,不同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同的收获,文史专家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文学史、文化史有趣资料和精辟见解,初学者可以从中窥见前辈学者治学之甘苦与门径,一般读者亦可藉以增长知识引发兴趣。

目录

本书说明
杂文上(民国三十七年来台湾以前作)
从研究古典文学说到崇实四圣
这种书瘟一点
听戏不忘读诗
愧二陶室说
帝王的幽默
过河拆桥

论食忌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四十之年
陆放翁的《示儿》诗
郭子仪与黄天霸
杂文下(来台湾以后作)
读梁实秋撰《读中国吃》
搬家诗话
此生已愧须人扶
“四书”漫谈
漫谈藏书
从后山诗中的黑黄白说起
再论陈后山诗中的黑云黄槐白鸟
唐伯虎的一首七律
题画诗与画题诗
治学漫谈
燕京大学中文系
睿湖往事——怀亡友胡庆育
怀念沈刚伯先生
怀念钱思亮先生
伤逝八韵——戴静山屈翼鹏逝世十周年纪念
吾道渐消沉(附杨牧文)
题《唐荆川集》
题旧藏《十八家诗抄》
题沈秋明师自书诗卷
题《美国西部风景画册》赠林文月
序跋上(现代人著作)
屈著《诗经诠释》序
跋《屈翼鹏全集》
王著《南朝诗研究》序
……
展开全部

节选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为初学说法,**步先找几部好的大纲概论略读一过。知道些门径以后,第二步再取古来名家的作品,熟读深思,欣赏玩味,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相当的兴趣与能力。至于年谱评传之类,则是专门以后的事,初学青年*好先不必上这个瘾。为作者说法,*好多写批评介绍的文章,大纲概论的书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再深一步的研究考据,用来消遣岁月,任凭尊便,旁人不敢妄赞一词,若想以此求名求利,或者冠冕一点,想来嘉惠后学,则请引西单商场书摊伙计之言告之曰:“这种书瘟一点。”
以上所说,句句皆是实情,虽涉诙谐,却非愤慨,我对着我那一本某词人年谱,的确有扬子云悔其少作之感。但我自己如此想则可,今由书摊伙计说出,便有点耿耿于怀。如此量小,真非君子。杜甫有诗曰:“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离贤”,三复斯言,知惭愧矣!

各等样的人都可能有幽默的言行,当然不只帝王。不过因为身分地位的特殊,帝王的幽默好像更容易使人感觉兴趣。若能把史传所载历代帝王的幽默汇辑一起,未始不是一部风味盎然的小品。至少可以使这些帝王们更多表示一些他们的人味,打破他们的神秘性。帝王的尊严虽已早被打倒,帝王们的神秘却还没完全打破。以前关于帝王的记载,大半不实不尽,叙述生动的很少,那是因为不敢多谈。现在则多数人不愿多谈,恐怕旁人骂他还有封建思想。其实此即帝王的神秘性尚未完全打破之一证明,正如大程子所谓“胸中尚有妓”也。
帝王的幽默,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有政治作用的,以轻松幽默的言动,解决纠纷的问题,缓和严重的空气。其二是寻常所谓笑谈,机缘触合,随口而出,大家一笑解颐,全无所谓。其三则是恶性的幽默。凶顽无赖,浑不讲理,令人啼笑皆非。民无能名焉,只好谓之为“幽默”。**类多出于开创英主,第三类多出于恶少式的无道昏君,第二类性质既属通常,当然不限于任何类的人物。

本文要谈的“四书”,不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是买书,卖书,借书,藏书。这四书是读书人的大事,牵涉范围很广,可谈的事很多,足够写一本书。本文只能东鳞西爪谈其中的某些部分,故曰漫谈。全文四节,每节一书。前两节以我个人的经历及感想为主,后两节则只谈有关该题的一般情形,甚少涉及我个人。每节各引两句诗作小标题,并略为阐发。四年以前,我曾用“龙渊中隐”为笔名,在“联副”发表过一篇《搬家诗话》,写我那时的新居琐事。本文也采用这种方式,所以题目也可以叫作“四书”。诗话;此所谓“三句不离本行”。我写那篇文章时住在大安区龙渊里,现已搬伺古亭区大学里,而其为中隐如故,笔名也就改为“大学中隐”。

我想首先谈谈藏书跟读书有甚么分别。读书,只是拿书当工具来使用,不一定要讲甚么保护爱惜;藏书,主要是拿书当艺术品,当骨董采欣赏,读书目的在求知,藏书目的在赏心悦目。
“藏”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保藏”,一是“隐藏”。保藏是好的一方面,隐藏就不大好了。藏书,公私两方面都有。中央图书馆,省、市立图书馆及各大学图书馆,都属公家一类。私人藏书,则是由个人或家族收藏。公家藏书,当然是保藏,因为主要目的是始大家看。私人藏书则不然,他们把书当财产一样,隐密起来,有自私意味,所以我说“不大好”。
为甚么今昔的藏书家都带“隐藏”的性质?这有三个原因,**:人类都有独占的欲望,从前山东有位玩骨董的老先生,铜器、拓片,古书、字画等都喜欢。人家问他骨董的兴趣是甚
么,他说:“这东西就是玩个我有你没有。”这就是所谓占有欲。如果影印流传,就破坏了独占独有的心理。第二:从前得一部善本书很不容易,不但花费很多钱财,而旦花费很多心机。叫得书者轻易把它流传出来,当然不大愿意,这种心理也好了解。第三:把书公开,容易招致两种结果:一是残缺污损,一是巧取豪夺。一部善本书如果残缺了、破了、脏了,价值就要减少得多。公开出来,你看、我看,这个人借、那个人借,就难免残缺污损。又怕人借书不还,或是故意,或是无心。一本书被人借了不还,可能使全套书因而残缺。再者,把书公开,容易招致巧取豪夺。“巧取”,就是我刚才说的故意借书不还,从前很有这种情形,似乎还颇得社会公认。借去之后,就永远不来理你,再三找他去要,他还要说你“有伤雅道”!盗书贼反被称为“雅贼”。几十年几百年前确有这观念。所谓“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把书借给人家是傻,把书还给人家更傻,这种情形就叫“巧取”。“豪夺”,现在不会有了,可是以前就有:我看一个清人笔记,说是以前某省的巡抚到一个藏书人家去看书,看了某书好,即说“这书我借看了”,拿去就不还,这就是所谓“豪夺”,以借为名,以夺为实。因为这样,所以藏书家要把书隐藏起来。
现在藏书,可以说不需要隐藏了。因为从前的藏书,都是善本,甚至孤本,不容易得到第二部;近代有影印或传抄,一本书可化身千亿,跟真的完全一样。巧取豪夺,残缺污损的情形
也都少了,因为近代人晓得甚幺是“雅”,甚么是“不雅”,甚幺叫公德,甚幺叫私德,都分得清清楚楚。同时,现代保存书的环境好了。从前都是烧烟煤或炭,油烟很大,设备也不周,没有抽风机等等,房子大,厨房跟书房;隔得远,自然没有关系,书房还是可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但寒土就不同了,寒士住的地方窄,窄了必脏,脏了必乱,所以寒士的家里要保存书是不容易的。有钱人不愿意把书借给寒士,实在也是因为寒士无法好好保存书籍。近代人家的设备都很好,保存书之整洁很容易。故而现在的藏书家实在不必“隐密”其书了;除非是那种有藏书癖,喜欢“我有你没有”的人。以上说明为甚么前人隐密书面现在很少,就是一方面观念心理在变;同时环境设备也容许人人能以保存书。
下面说到藏书者的行为。藏书者的行为有两种:一是自私的,一是讲公德的。自私就是方才说的。书不借人看,不把它流传出来,锁在自己家里;另一种藏书家,则千方百计流传自己的藏书。我们都看过《知不足斋丛书》、《学津讨原》、《粤雅堂丛书》等。这些藏书家,注意刻书印书,把自己的书,甚至借了别人的书刊印流传。自私的藏书家的下场,往往是“身与书俱灭”,为甚么呢?因为他书不给人看,一旦逝去,子孙若是不读书,对书二点不加意爱惜保护,就难免要遭毁损的恶运。一是虫吃鼠咬,书本残破零落,书页受潮,揭都揭不开;又一是怕着火。中国旧式建筑没有防火装备,油灯、蜡烛都是容易引火的,遭了火灾,书就付之一炬,甚至还有水淹。台大研图的《乌石山房藏书》,是福州龚家的旧藏,出了一个败家子,拿着他家藏书在水池中央亭子里着,看得中意的,就留着;不中意的,就随手扔入池中。这真是不可思议,若是早流传出去,就不至于身死书灭。刻印流传的藏书家,即使原书毁了,还有个影本流传,对后人永远有实惠,自己的名字也可以藉之以传——虽说是虚名,毕竟比身死书灭要强得多。
藏书者隐密心理,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我自己一些*好的书,也不大愿意给人家拿去影印。这是为甚么呢?善本的条件之一是:原来的装订、原来的书函,原来的题签……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如借给人家影印,不拆开不能影印,如果拆开了,就永远没法恢复原状。我有本大陆远东书局出版的《唐人小说》,我们系一位先生借去给此地的远东书局影印。这本是好事,但拿回来一看,目录上给书局用红笔蓝笔勾得一塌糊涂,原借的先生说“这不行,人家的书怎么能这样?一定要给消了去”,书局又用药水儿去涂,弄得书上一大块一大块的痕迹,更难看。事先也不能婆婆妈妈一直样样儿的叮嘱,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那才真是“有伤雅道”。因此,藏书者就免不了有隐密的心理。
下面讲藏书者的类型,有二型:一是固定型饷,一是流动型的。甚么叫固定型?就是有进无出,只买不卖,愈存愈多,而且买了之后就收起来不给人看。流动型的,则也卖也买,也买
也卖;借出不还,也懒得追索。固定型的藏书者,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有钱有地位的;流动型的则都是寒士,因为寒士没有资本。另一方面,任何有价值的书在手上的时间久了,也会败兴,想要换新;读书人的心理总也不免“喜新厌旧”。看到一本书,不见得比另一本更好,更“严善”,但兴趣较新,所以宁可去此而取彼。黄丕烈就是塞士,也是流动型的藏书家,他的《士礼居题跋》,记载他实书、换书、卖书之经过甚详,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因为求某佳本而以另一佳本交换。固定型的藏书家,以海源阁为代表,海源阁是山东杨家,书只收不卖,传之子孙,是固定型藏书家的代表。此外又有一型藏书家,本身是学者读书人,又是书商,以买卖书为业;这也算是流动型的,但身在书行之中,则又可说是职业性的藏书家,这也可说是第三种藏书者。
甚么样的书才值得收藏?一般普通书,不能算藏书,要真正有保藏价值的才可以叫藏书。说到藏书的对象,有四个字标准:就是“印、抄、批、校”。精印、精抄、精批、精校的书才真正值得收藏。印,以前是用“刻”字,现在好的善本书不一定是刻的,所以我改用“印”字。以前讲究宋版、明版,都是刻的,近几十年国家多难,书籍大量散失,有好些民初石印本或排印本的书罕传了,其中也有些可算善本,有收藏的价值。讲到“抄”,又分几种:一,精抄本,抄得讲究,字好、纸好、校好,自是佳品。二,旧抄本:古昔人抄的,未必抄得好、抄得精,但是因为年代久了,也自有它的价值。三,影抄本:拿宋明版书用一张薄纸蒙上再抄,不会出错,抄得好时几可乱真。四,名人手抄本,某人亲手所抄的,价值就在这个抄书的人,例如钱牧斋手抄本,纪晓岚手抄本等等。一般抄本,不能随便叫手抄本。现在的编目者,常乱用“手抄本”这一名词,凡是抄写的本子,一律称为手抄本,用意是取别于刻印本。其实却很可笑,难道还有用脚抄的。讲到“批”,不一定是名家所批,一般无名之辈批的,也往往别有见地,未可轻视。讲到“校”,自然*好是名家校的,*精确可信。以上是讲收藏善本书籍的四个对象。
再讲善本书的四个标准:“古、稀、精、美”。“古”是说年代久。宋比元古,元比明古,所以宋本*有价值。稀,是说少见、不易得到。某书只印了一百本,另一书印了五百本,即使印五百本的这书校得精些、刻得好些,价值还是比不上那只印了一百部的。“精”即精整,整齐干净没有残缺污损。“美”包括两方面,一是刻工的美,一是印刷的美。刻工美,字刻得好,好的宋版书,简直可以做字帖用,艺文印书馆影印的宋本施注《苏诗》,同欧阳修《九成宫》一样,非常精美,简直可当做欧体字帖。影抄本亦往往抄得极美。印刷的美包括印工跟墨色,我自己有一本清中叶精印的书,纸自如玉,墨黑如漆,墨光闪耀,确实很美。印工好像打字,力量用得匀,个个字清清楚楚,浓淡均等。纸张及书品也都有关系,书品好的,书页长度、宽度、包角丝线,各方面都合规矩,大方而不小气。看了就很舒服。古者必稀,稀未必古。宋版书至今都在千年上下,北宋太祖元年是西历九六O年,南宋灭亡是西历一二七九年;年代既如此久远,传下的书必然是稀少了。但稀的便不一定古,如民初的石印本即是。精者必美,美未必精。有的书纸墨俱好,很美,但有缺页污损等毛病便不精了。四者之中具备一两项,即有收藏的价值。

相关资料

后记

因百师《永嘉室杂文》整理后记
约在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四年间,台北的报纸副刊上忽然隔一段时间可以读到笔调幽默精雅深刻的文章。从内容风格看来,必然是一位国学根底深厚而胸襟开明豁达的长辈学者所写。作者时则以“龙渊中隐’为笔名发表文章,又有时则以“大学中隐”。文艺界人士一时好奇,相互讯问:“究竟写《搬家诗话》、《此身已愧须人扶》及《四书漫谈》等文章的“中隐”先生是何许人耶?我们几个郑先生的老学生,却读后欣然有所领会:那种写身边琐事而出之以如此风雅隽永的文笔者,非因百师莫属。不过,说实在的,从读大学时期上郑先生许多古典诗词曲的课;到后来在他的指导之下完成两篇学位论文;甚至于忝为人师后遇有学问上的问题仍随时请益,我自己深知郑先生是诲人不倦的师长,治学严谨的学者,以及热心于旧体诗词的文士,却从来未曾拜读过他用白话文撰写的散文作品。
郑先生昔日授课,每好举出他所写的诗词以为讲解之际的补充佐证,有时也穿插一些他个人的经历,乃至家居琐务,以调剂上课的严肃气氛。他的语气悠缓,口吻幽默,但从未透露过自己稍早曾有散文创作的事实;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理析古典文学的篇章,倒是常刊登于各种刊物,而为学界所尊崇熟悉的。
我个人得悉郑先生早年于治学之文章外,又有各种白话散文的创作,是在三年前。当时我的另一位老师台静农先生将多年采所撰写的散文编辑成《龙坡杂文》,委由洪范书店出版。郑
先生得到他的老友赠书,一时兴起,也想把他收藏多年的旧稿编成一本文集。他并且要我打听洪范书店可有意也为他出版如同《龙坡杂文》那样的文集?于知悉洪范书店诚挚欢迎后,郑先生便开始进行整理编辑的工作;尔后,又交给我一张他于五’十岁前后所拍摄的照片,告诉我:“你有空时,拿这张照片做底本,也给我画一张铅笔肖像吧。”我曾经随兴而作,为台先生画过一张铅笔肖像,后采送给台先生做为某一年的教师节礼物。蒙台先生偏爱,特嘱豫伦设计文集封面时纳入其中。台先生长郑先生六岁。郑先生兄事台先生,许多事情都与之商量而行;
我猜想,郑先生要我为他绘制肖像,恐怕也是事出有因。
不过,这事带给我不少心理压力。一者我非画家,偶尔提笔作画,纯属消遣自娱性质,画成功者少,失败者居多;再者,为台先生画像时,当事人事先并未知晓,如今郑先生命令我画像不容不缴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心境乃遂迥异其趣。我做事一向不喜拖延,但郑先生的照片小心收藏在抽屉里,几近一年,越是焦急越不敢提笔面对,心中十分惶怖。为此,甚至于不太敢去拜访老师门下了。郑先生大概也不便催促,有时言谈间忽然出示近照,说是某某人前时所拍摄。我当然心中明白,只得嗫嚅而道:“那张画,始终不敢去动笔。心情很紧张。”郑先生说:“不必紧张。你尽管用平常心去画好了;"”我知道终须面对的事情是无法逃避的,故于今年:寒假*后一星期开始提笔。但三十年前在照像馆拍摄的相片,姿态神情都十分严肃僵硬,且经摄影师修正后的肖像,画面上过于光润,即使我画得维妙维肖,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认得出那就是郑先生。所以我不得不将面颊画得稍微削瘦,额际、嘴角添增一些皱纹,头发也使其疏落一些;果然就比较接近大家所认识的郑先生了。*后,我把照片中当年流行的领下蝴蝶结,改画成长形领带,终算是完成任务了。
……

作者简介

郑骞(1906-1991),字因百,祖籍辽宁。主要学术著作有《辛稼轩年谱》、《燕台述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