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白话全彩图本)

黄帝内经-(白话全彩图本)

1星价 ¥53.7 (7.9折)
2星价¥53.7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3668104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529
  • 出版时间:2006-09-01
  • 条形码:9787536681040 ; 978-7-5366-8104-0

内容简介

从根本而言,中国文化有两大支柱,即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阴阳理论为《周易》所奠基,而《黄帝内经》则是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的应用典范。
同时。《黄帝内经》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黄帝内经》**次完整地提出了“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寿夭的态度上,《黄帝内经》科学地规范了两个非凡的要点,即“保养和补养”的方法和要领。因此。《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其理论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身五脏六腑及各部位间互为依存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和运气学说等,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贯穿始终的整体观念,迄今仍比西方医学高明。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黄帝内经》,也许就不会有中国医学,甚至中国文化'的完美体系。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原版前言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论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佚)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佚)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天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一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名词索引
表格索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展开全部

节选

春三月(农历正、二、三月),天地间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人们应晚睡早
起,起床后披散头发,舒张形体,到庭院里散步,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
发。而对待万事万物,也要符合春天生机蓬勃的特点,应当发生的事物不要
扼杀,应当给予的不要剥夺,应当增加的不要失去。这才是对春天生长之气
的正确呼应,也是人体养生的必由之路。违背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肝脏之气,
如果春天阳气不生,到了夏天会阳气不长,会出现虚寒之症,供给夏季的物
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是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其间,天地
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太热
,应让心中无存郁怒,和颜悦色,心平气和;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发,
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这就是适应夏天调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
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生病,使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弱
,冬天也还可能生重病。
秋三月(农历七、八、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万物的形态都已处于平定。
风气劲急,暑热尽消。应该早卧早起,与鸡鸣的时间相一致。精神情绪要保
持安定,藉以舒缓三秋的肃杀之气。同时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不
使意志外驰,而令肺气通宣理达。这就是适应秋天“收气”的道理。如果违
背了这个道理,会伤及肺气,使阳气在冬季不能潜藏,会生完谷不化的腹泻
病,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冬三月(农历十、十一、十二月)是“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河
水结冰,大地冻裂。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为避免寒
气侵袭,应早卧晚起,等到太阳初升时再起床。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平静伏
藏,好像有所收获却又不露声色。同时还必须避寒就温,不要轻易让皮肤开
泄出汗耗损阳气,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违反了这个道理则伤肾气,
到了春天,会得痿厥病,使春季应发动的阳气不能生长。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它那促进万物与人类生化的力量含而不露,正因为
含而不露,所以才能长生不灭,万古不衰。若它的力量显露于外,则日月不
分,阴霾晦暗,邪气将乘虚而入,酿成灾害;从而出现阳气不通、阴气遮蔽
光明、云雾不升、雨露不正常下降等情景。阴阳不相交,则万物的生长发育
就不能按时进行,即使是生存能力很强的巨大的树木也避免不了干枯而死。
像这样恶气不散发、风雨不调和、甘露不下降,再加上伤害生物的狂风暴雨
无规律的侵袭,导致了自然界的秩序紊乱,使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平衡,与
常规相违背,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便都夭折。在此情况下,精通养生之道的
圣人却能够适应环境,不发生疾病。万物适应此类变化,它们的生命力就不
会枯竭。
如果与春天的养生原则相违,少阳之气则不能生,从而使肝气内郁而生
病变;与夏天的养生原则相违,太阳之气则不能生长,就会心气虚弱;与秋
天的养生原则相违,太阴之气则不能收,就会使肺气躁闷;与冬天的养生原
则相违,少阴之气则不能潜藏,就会使肾气消沉而功能衰减。可见四时阴阳
,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保养心肝之阳,秋冬保养肺肾之阴,从
根本上维护身体健康。如果违反了这个根本,便会摧残本元,损坏真气的存
在。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终始、死生的本源。违反它,就要发生灾害
;顺从它,就不会生病。明了这个道理,才可以说是得到了养生的真谛。但
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圣人才能奉行,愚笨的人却往往背道而驰。要知道,顺阴
阳生,逆阴阳死;顺从得治平,违反产生混乱。经常违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
律,就是从内部攻破自己的堡垒。
所以圣人不强调已病之后的治疗,而重视未病之先的预防,不强调国家
动乱形成之后的治理,而是重视未乱之先的防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假如
病已生成再去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去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掘井、临阵格斗
时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说:自古人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养生的根本,此所谓平衡阴阳。大
凡天地之间,南北东西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之九窍、五脏、十二
节,都与自然阴阳之气相通。自然阴阳之气衍化为金、木、水、土、火五行
,由之又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气及风、暑、火三种阳气,如果人们经常
违犯五行及三阴三阳之气,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是寿命减损的根本原因。
所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的意志自然平和。顺应了天气的变化,就能使
阳气固护,即使有虚邪贼风,也不会构成危害。所以善于养生的人专注精神
,顺应天气而通其阴阳变化之理。如果不如此,就会内使九窍闭塞,外则肌
肉壅滞,保卫身体的阳气就消散了,这样就伤害了自己,阳气因之受到削弱

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阳气失其正常运行规律,人就会折寿而
没有生命力。天的健运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因此,人的阳气也随太阳之
出而上浮表体以保卫肌肤不受风寒。
由于感受寒邪,杂乱的欲念就像转动的轴轮一样翻来覆去,日常的起居
如同受到了惊吓一样坐卧不安,神气因而浮越不固。若为暑邪所伤,就会多
汗、烦躁,甚至喘促有声,不喘时则多言多语,叨叨不休。身体像烧炭一样
发热,须出汗才能消退。如果伤于湿邪,就会头部沉重,好像有东西裹着一
样。如果湿邪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的筋脉收缩变短,小筋松弛变长,
缩短的变拘挛,松弛的变萎软。如果由风邪所伤,可导致浮肿。如果四种邪
气交替侵扰人体,便会导致阳气渐趋衰竭。
人在烦劳的情况下,阳气会显得亢奋外越,这必然使阴精耗竭。如久积
到夏天,就会因阳气亢盛,煎熬阴精,导致阳盛阴虚的昏厥病。昏厥病的主
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耳朵闭塞听不见。病势之危急,犹如堤坝溃决,
水流汹涌,不可遏止。此外,人体中的阳气,在大怒时急亢,血随气逆,致
使气血淤积于头部,发生猝然昏厥的病症;若伤及筋脉,使筋脉松弛无力而
不能随意运动,半身出汗,日久会半身不遂。汗出后,若受到湿邪侵袭,就
会生汗疹。经常偏吃膏粮厚味的人,容易生疔疮。哪条经脉虚,就从哪条经
脉发生。如果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逼于皮肤,会生酒糟鼻,淤积久了
,面部还会生粉刺。
阳气在人体里,内化为精微养于神,外为柔软以固筋。如果阳气的功能
失调,就会造成皮肤汗孔的开合不当,寒气可以乘虚而入;如果滞留在筋脉
中就会造成佝偻不能直立;如果深陷到血脉中,可以形成瘘管;若滞留在肌
肉的纹理问,就会通过经络影响内脏,会出现容易恐惧和惊骇的症状;如果
寒邪影响气血,使营气不能正常运行,壅堵在肌肉之中,就会发生臃肿。人
体在出汗的时候,皮肤汗孑L张开,体内阳气外散,抵抗力减弱,此时若有
风邪侵入,汗孑L随之闭合,就会致使邪气留在体内,因而容易发生寒热交
替的风疟病。
风是诸多致病因素中*可怕的,是导致多种疾病的直接原因。懂得养生
的人,要做到意志安闲,腠理闭密,纵然有大风苛毒,也难对他造成危害。
这就是遵循四时变化的顺序规律、有效地进行保护调养阳气的缘故。
病久了,就会转化为上下之气不通的积阳、积阴之症,那时虽有良医,
也是治不好的。可知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必须用泻法消散积蓄的阳气
。如果不及时正确治疗,必然会引起死亡,这种悲剧往往是水平不高的医生
酿成的。人身中的阳气,白昼运行在身体的体表,保护人身不被邪气所伤。
天晓时,人的阳气开始发生;午时阳气*旺盛;日落时,阳气逐渐消弱,气
门也随之关闭,此时就应当休息。使阳气收敛,才能抗拒邪气。不要扰动筋
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早、中、晚三时的动静规律,就会生病而使
人憔悴。
岐伯说:阴蓄藏精气,是阳气生发的源泉。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帮助阴
精固摄的。假如阴不胜阳,则脉流迅疾,神志狂乱;如果阳不胜阴,五脏之
气就会相互乱串,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主张明阴阳,不使偏胜,因而筋
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就能够内外调和,不受邪气伤害,耳聪
目明,气的运行也就能始终如常了。
一旦阴阳失调,风邪侵入,精气就会受损,肝脏受到伤害。这种情况下
,吃得过饱,胃肠的筋脉横逆弛缓,就会形成下泻脓血的痔疮;饮酒过度,
肺气就会上逆,强力入房,就会损伤肾气,使腰间脊骨受到损坏。
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阴气宁静、阳气固密。如果阴或阳单方面偏胜,
则失去平衡和协调,就如同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
夏天一样。因此可说,阴阳调和,是圣人*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强,
不能密藏,那么阴气就要亏耗。阴气平和,阳气密藏,精神就会旺盛。如果
阴阳离析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竭尽了。
风邪侵体,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伤于风邪,邪气滞留不去,到了
夏天就会发生泄泻的病。夏天伤于暑邪,潜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
疾。秋天伤于湿邪,到了冬天,就会随气逆而咳嗽,甚至形成痿厥这样的重
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会生温热病。因此说,风寒暑湿四
时邪气,都会伤害五脏。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可
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过食酸味的东西,会使肝气偏盛,脾气因而受到克制
,而呈现衰弱。过食成味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会淤滞
。过食甜味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
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也就壅满。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纵弛,
精神也就颓废。所以五味应当调和适当,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
,腠理固密,这样骨气便精强。总之,只要严格地按着养生的方法去做,就
可以健康长寿。P5-11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