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8056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370
  • 出版时间:2007-08-01
  • 条形码:9787801805638 ; 978-7-80180-563-8

本书特色

兴衰溯源

知遇之恩

声教远播

高山仰止

英雄末路


经天纬地

一代天骄

旷世文豪

著史治国

贞观英主

经济奇才

雄才大略

千古一帝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写古代名人及帝王生平事迹的文集。包括收录开国名相、贞观英主、丹心汗青、谋略大师、兴衰溯源等内容。

目录

序 周公吐哺 以法治国立国富家 魂断汩罗 千古一帝 开国名相 独尊儒术 雄才大略 经济奇才 智慧化身 “草圣”张芝 笔走龙蛇 田园诗宗 贞观英主 春花秋月 忧乐天下 著史治国千秋功罪 旷世文豪 一代天骄 经天纬地 丹心汉青 谋略大师 英雄悲歌 谢桥遗梦 边塞风流 中流砥柱 英雄末路 清代名使 高山仰止 以“孝”为本 声教远播 归隐田园 知遇之恩 追求完美 兴衰溯源 仓颉造字 文房四宝
展开全部

节选

br />
对镜方知自真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

    《古镜临习》是本写人物的文集,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是长期积累

而成的。其形成顾名思义,其意自见,我就不赘述了。既是读书所得,也

是思考所得。这里所写的都是我所喜欢的人物。这些人物的经历、言行曾

使我明白许多道理,也给了我许多信心、力量和安慰,使我懂得在纷繁万

象、忠奸混杂、真伪难辨、美丑交陈的世界中到底应该怎样做人处世。这

些文章从搜集、写作到定稿大都经过了数十年之久。他们经常放在我的案

头,我不时翻阅、品读,总有新的收获。每次从阅读中发现新的材料或思

有所得,都及时补充进去。因此,这些文章既是我的作品,也是我学习的

教材,每每以其中人物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遗憾的是,限于时间

和精力,也限于书的篇幅,还有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事件没有能写进

去。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先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积累的做人做事的

经验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精神宝藏,其中的每一粒“砂

子”都价值连城,我们只能是采一漏万。因此,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

的心情就像一个发现了一座大的“金矿”,而自己只能够捡一块“砂金”

就不得不离去的旅人那样,总有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为了使这座金矿不

被埋没,而能给别人带来福祉,我愿把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世,以便为有志

于“淘金”的后来者指出一个方向,使他们少走弯路。下面就是我要奉献

给大家的。晏殊为北宋词人。7岁时即获神童之名,后经人举荐,破格与其他进

士一道参加宋真宗主持的殿试。题出后,晏殊一看就报告说:“这道题我

十天前做过,请另拟。”真宗见其诚实而多才,乃赐同进士出身。后宫中

需请一位太子的教师,真宗想用晏殊,但吏部官员认为他资历浅。真宗

说:“听说馆阁臣僚们游山玩水,吃喝饮宴,唯晏殊闭门读书,处事谨慎,

不是很适合教育太子吗?”晏殊知道后便如实回答:“不是我不想干那些

事,是没铷,有了钱我也会干的。”真宗听后,更加赏识他的诚实。晏殊

为北宋词人,不少人都知道,“无坷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乃是

他写的名句。但是,不一定许多人会知道,他又是一位非常诚实的人。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贫,上不起学,他就一个人跑到

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第二天粥凝冻

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来吃;没有莱,就用盐腌点野菜

茎作为副食。一天,一位同学来看他,见到他的情景,回家告诉当南京留

守的父亲,他父母即命人给范仲淹送去酒肉。过了几天,那同学再去看

他,见到那些酒肉原封不动地放着,已经发霉变味了。同学问其故,范仲

淹说:“我并不是不感谢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惯,不觉

得苦;现在如果贪图吃喝,一生中如何能再吃苦呢?”同学听罢,更由衷

敬佩。自有科举以来,古人就得靠读书赶考,求得金榜题名,谋取一官半

职。对于穷书生来说,十载寒窗也就难免的了。北宋的范仲淹也是走这条

道路,不同的是,他显得更有骨气,更有志向,人生的目标也更为明确。

他不因贫困而丧志,恰恰相反,他以贫困励志,以苦为乐,自觉而又严格

地约束自己。同学父母送来的酒肉,对于长久以冷稀饭为食的范仲淹来

说,实在是太难得的佳肴了,然而,他知道,自己正在艰苦奋斗之中,吃

了一两顿美味佳肴,就会滋长一分贪图吃喝之心意,所以,他宁可让酒肉

发霉变味,也不尝试一点。能够这样约束和激励自己,也无怪他能够学有

所成,并成为北宋朝一代名臣了。明朝人徐溥在求学时,为了捡点自己的

言行,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方法。他在桌上准备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

了一件好事,说了一句好话,想了一个好念头,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颗黄

豆;反之,就在另一瓶子里放一颗黑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就深刻反思;过了一段时间,黄豆黑豆各半,他再接再厉、律己更严;

到*后,黄豆很多,黑豆寥寥。徐溥就是这样,严于律己,有错必纠,*

终成为明朝的一代名臣。这个徐溥的做法,也实在令人赞叹。古人讲究修

养自身,我们今人也同样需要,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徐溥的方法,

我们很难做到,学他的做法恐怕会很累,但是,他的做法*本质的,我认

为就是“自觉”二字。有了自觉修身的愿望,并不一定以瓶装豆;如果没

有改造和提高自身的愿望,那么就肯定会放纵自己,“黑豆”越多也不以

为耻,来自外界的各种道德说教,那更是隔靴搔痒了。

    宋朝人杨时很有学问,但仍很谦虚好学,四十多岁时,仍到洛阳投理

学大师程颐。到了程家门口,恰遇程颐午睡,杨时就谦恭地在门外等候。

这时,天降大雪,杨时仍肃立不去。到程颐醒来,雪已下了一尺多深。这

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向来是用于谦虚好学或尊敬老师方面。今天的

人,已很难会去学“杨时立雪”了,或者还会认为他有点“傻”。春秋时,

吴人季扎出使北方,途经朋友徐君家时,徐君对其佩剑十分喜爱,因礼仪

之需,季扎还要用,答应回来时送给他。等到季扎返回时,徐君已死,于

是,季扎就把剑系在徐君坟头的树上。别人问:“徐君已死,还给他干什

么?”季扎回答:“我心已许,怎能因他死了而背信?”后汉人郭仅,当并

州牧时到美稷视察,受到一群儿童的欢迎。郭仅和他们约好,某日回来时

再和他们相聚。但是返回时,比原来说的早了一天,他为了守信,就住在

城郊,到次日才如约进城。上述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古人讲诚信、重承诺

的美德。的确,讲诚信,重承诺,靠的主要还不是一纸合同,而是内心的

责任——说过的,就要做到。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

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

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

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

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

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

“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

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

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周公吐哺

    周公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以勤政为国、殚精竭虑而传为美

谈。周本来是商朝的一个属国。这个“旧邦”,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

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它的祖先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邰这

个地方,处在渭北平原中心,土地肥沃。

    周人在这片肥田沃土上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境内一片太平盛世。姬

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立,称为周文王。周文王在周人中实行“怀保小

民,惠鲜鳏寡”,以此缓和阶级矛盾。这些和当时商王朝内部的混乱情况,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王治岐的主要措施有: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

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这是巩固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安定了人

心,自然得到周人的拥护。

    文王去世后,次子姬发登上了王位,即周武王。周武王的兄弟众多,

诸兄弟中,论聪明才智,不同凡响的就要数排行老四的周公旦了。当初文

王在世时,周公旦作为儿子就非常孝顺有礼貌,并且智谋过人,在所有的

儿子中出类拔萃,深受文王喜爱。兄弟们在一起相处时,周公旦也能以身

作则,尊长爱幼,从不自恃聪明而欺负、蔑视兄弟们。武王对他更是欣

赏,凡事都要和他商量,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武王即位后,把周公作为

自己*得力的助手,兄弟二人携手共进,为完成文王的灭商大业而共同

奋斗。

    经过几年的准备,时机基本上成熟了。于是在武王九年,武王在周公

等人的协助下,在盟津(今孟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前演习。大军从

盟津(今孟津)渡河,沿河向东进攻。于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到

达殷郊牧野(约在河南汲县境内)。武王在此举行战争前的誓师动员大会,

誓词就是《尚书》中有名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代武王而作。全文分为两段,**段痛斥商纣王只听

妇人(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欺凌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

亡;第二段周公以武王的口气写了武王是躬行天罚、顺应历史潮流而讨伐

商纣的。同时宣布了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宣誓后的将士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势如破

竹,直逼朝歌。纣王仓皇出城应战,那些被迫从军的奴隶一到阵前便掉转

矛头,倒戈起义,往回冲杀,引导周军攻入朝歌,商军溃败。纣王在鹿台

自焚身亡。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朝拜武王,武王也向诸侯们

还礼。礼毕,诸侯们跟随武王进入商都,百姓皆跪地相迎,武王让群臣告

诉商百姓:“上天降休。”百姓们感激不尽,连连跪拜武王。周公拿着大

铍,毕公拿着小钺站立在武王两侧,向上天和商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

告商朝灭亡,周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

    武王以周公在伐纣灭商中功劳卓越而封周公于少昊之曲阜,称鲁公。

可是,鉴于刚刚消灭了商纣,周武王还面临着许多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

大事,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于是周公就对武王说:“如今正是您需要

人的时候,我怎么能留在鲁地享清福呢?”武王被周公的一片赤诚之心所

感动,答应了周公的请求,让他留在自己身边辅佐,共同治理周朝这新生

的国家。

    周公在武王伐纣灭商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武王出谋划

策,起草政令,立下了汗马功劳,取得武王的信任和赏识,也受到文武百

官的爱戴,使他的威望日益提高,为日后的摄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过度劳累,武王身染重病,无法料理国事。

    武王死了,太子诵还是个年幼的孩子。周公虽然拥立他继承了王位,

称为成王,但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

成王怎么应付得了?《尚书》中记载:“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

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支柱,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

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于是,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

上。周公虽无心王位,但却担心天下闻武王病死而发生分裂和叛乱,因此

他决定代成王摄政当国,暂渡难关。

    商侯武庚在殷地趁管叔、蔡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之际,煽动他们发动叛

乱。又串通了东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国,共同起兵叛国。据

说东方十七国俱反,声势浩大,一时烽火四起,导致周人所居的西土也骚动不安,人心惶惶。关键时刻,周公当机立断,坚决主张武力东征平叛。

他向成王和召公等人解释了东征的理由,认为如不及时平叛,恐怕会使这

种动乱局面迅速蔓延,遍及全国,那时将后患无穷。成王、召公等同意了

周公的意见,决定召集大军东征平叛。当时周朝的很多贵族畏惧打仗,周

公便以天子身份作《大诰》一文,激励畏缩之人。为了分化关东之敌,周

公曾亲赴楚国,说服楚人不要参加叛乱。全部工作准备就绪,周公开始调

兵遣将组成浩浩荡荡的东征大军。周公亲自统率军队,并让在齐国的姜太

公也自行指挥所属兵马一起讨伐叛军。经过三年,叛乱终于在公元前1022

年被平定了。周公东征时期,曾作《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

诰》等纪事篇章,现存于《尚书》之中,成为周公东征的实证资料。东征

中那残酷而激烈的斗争场面在我国文学史上**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

有反映。《诗经·豳风·破斧》写道:“既破我斧,又缺我折。周公东征,

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周公东征像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改变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

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使周朝的国势大为扩展,国威四扬,四方的国

家都来顺服于周。周公的卓越功绩使他得到了成王和臣民的信任和敬仰。

周公东征之后,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周公便积极采取措施,巩固周

王朝的统治。

    怎样统治先后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

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

*可信赖的成员,这已和武王时的分封不一样了。周公的这次分封,被称

作封藩建卫,以藩屏国。封藩就是在以前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继续实行

再分封,就是将周天子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王至贤后裔分封到各

地区去做首领,他们一定会忠心耿耿地为周天子管理政务,将天下分而治

之,集中管理。

    周公共分封了七十一国诸侯,其中分给姬姓的就有五十三国。因此分

封主要是封同姓,浓烈地体现着天下一家的血缘关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