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

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

¥5.0 (2.5折) ?
1星价 ¥7.2
2星价¥7.2 定价¥2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4535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27
  • 出版时间:2008-07-01
  • 条形码:9787807453505 ; 978-7-80745-350-5

内容简介

本书对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的研究是在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基点、批判借鉴西方交往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力图体现两条线索:从历时态来看,一方面从哲学史的角度回顾和总结了主体间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即主体间性理论萌芽于近代主体性哲学中,并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成为哲学研究中的显学。另一方面对主体问性的现实发展阶段和特征也做了划分和研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划分的社会历史三形态,既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的交往和主体间性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将此概括为:**阶段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直接的主体—主体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原始状态;第二阶段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主要以业缘为基础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间接的“主体—客体”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异化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以业缘和网缘为基础,以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发展的理想和应然状态。数字化时代的主体问性处于从第二形态向第三形态过渡的阶段。

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主体间性的发展脉络
五、数字化时代主体问性的特征
六、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意义
**章 现代西方哲学的视阈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一、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
二、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间的发现
第二章 实践、交往与主体间性
一、生产实践:交往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二、主体问性: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
三、主体问性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数字化平台上的实践和交往
一、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特征和哲学意蕴
二、虚拟的多维透视
三、数字化时代人的交往方式
四、数字化时代交往的心理机制:自我与社会认同
第四章 基于人—机界面微观维度的主体间性
一、网际主体间性的内涵与外延
二、网际主体间性的中介分析
三、网际主体间性的结构分析
四、网际互动的形成机制
五、网际主体问性的特征
第五章 数字化时代主体性的重塑
一、网际主体间的困境
二、网际主体间性的实质
三、人的主体性在数字化时代的重塑
第六章 全球化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全球化交往中的主体问性
二、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主体间性
三、以人文科技理念带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高鸿,女,1973生于陕西宝鸡。博士,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从事领导学研究。在领导学、哲学及党建理论研究方面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写作,主持过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