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22248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1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802224872 ; 978-7-80222-487-2

本书特色

 所谓敏感,一为内容的争议性;二为写法的生动性。本书所选文 章都是近时期历史随笔的代表之作,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其中既 有名家名篇,也有新人新作,切入历史的角度出人意料,内容选材发 人未发,文风犀利新奇,令人耳目一新。     敏感人物敏感话题,以细节逐一剖析。洞察人性之秘,还原历史 血肉,发人深省,为读者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北京市杂文学会 黑夫     原名方伟,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 自由撰稿人。曾出版图书三十余种,主要 作品有《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人生重 要时刻的提醒》、《禅的故事》、《感 动》、《一杯浓茶八昧人生》等,长篇小 说《省长的家门》、《夜的体温》、《坦 白》等。 <编辑推荐>=序让历史更敏感     近一段时期,历史创作从题材到写法 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内容的挖掘和重 新释解已遍及历朝历代,切入点的选择也 愈加富有争议性和探索性,创作的主流形 式也从学术考证转为民间写作——所谓   “草根写史”正受到读者热烈的追捧。读 者从这些新作品中可以看到令人耳目一新 的内容,为此,许多作者都进行着各种形 式的探索与追寻。     历史原本就是由活生生的人物构织而 成,无论历史多么源远流长、多么匪夷所 思,*终无非是盘剥人性的一幕幕悲喜 剧。一直以来,僵硬呆板的历史书写成为 主流,一样的腔调,一样的面目,苍白乏 味。技术性考证加上论文式的写作,或是 其他因素的过分介入,都会抽离了历史活 生生的血肉,而使原本生动而丰富的历史 阅读变得味同嚼蜡,甚至影响到我们对历 史本来面目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目前旧的写作模式已经得到很大的改 善,文章内容也有了很大改观,经过读者 在一段时间内的验证,建立在严谨考证基 础上的感性写作已经成为主流而且必将大 行其道,这也可以看成是以《史记》为起 点的历史写作的回归,感性化、细节化的 写作使历史更逼近真实,更彰显张力和人 文精神,从而使人从中体会到令人震颤的真 实感和耐人寻味的韵味。当然,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写史要力求避免写作中的泛娱乐化 和庸俗化。   这本书讲的是“敏感的历史”。所谓“敏 感”,一是讲内容的特殊性和争议性,所选 文章的切入点必须独特而犀利,立论新颖而 尽显个性;二是指写法的感性,也就是细节 性和文学性,使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延展性 和感染力。     《历史很敏感》系列图书提倡的是:敏感 话题敏感写法,还给广大读者一个真实感性 的历史。本卷为人物卷,所辑录的作品都是 近时期历史创作中的精品佳作,并经过北京 市杂文学会所属的专家学者共同筛选审核, 无论从内容到文字,可称之为体现近时期创 作实绩的一流历史读本。     总之,编纂本书的*终目的就是让读者从 读史的过程中体验出一些与众不同、焕然一 新的东西来。     编者     2007年10月

节选

bsp;提笔来批判方孝孺,确实让我左右为难,对这样一个四百多年前被奉为士人
楷模的人物说三道四,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但不说则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背比在喉强,还是说了吧!
    方孝孺,字希直、希古,浙江宁海人,  “幼警敏,双眸炯炯”,可见是个神
童。神童又遇名师——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明初开国文臣宋濂。宋濂门下名士
如云,其中就有太子朱标,但“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洪武四年任山东济宁知府,是个难得的清官。他一件
布袍子穿了十几年,一天不吃两次肉,对下属的进贡一律拒绝不受。他对朋友十
分厚道,有被朝廷贬谪的官员从本辖区过,送钱、送物、派车。济宁在方克勤的
领导下物阜民康,当地人用歌声来表达对市长的热爱:  “谁减免了我的徭役,是
方大人的力量;谁救治了我的庄稼,是方使君的雨露;朝廷千万不要让方知府走
啊!他是人民的父母。”清官也难逃暴君的罗网,方克勤后来因为明初的三大案
之一的“空印案”被冤杀。
    方孝孺从导师宋濂处毕业后,因有人推荐,见到了杀他爹的朱元璋。朱元璋
见他举止端庄,对皇太子说:  “此庄士,当老其才。”经朱皇帝接见一番,他又
回家赋闲去了。等了十年,又见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说:  “今非用孝孺时。”让
他到汉中的府学任教授(从九品的小官)。方孝孺爱岗敬业,在汉中教授的位子
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蜀王朱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听说了,聘请他做自己接
班人的老师。蜀王十分尊重他,把他读书的地方命名为“正学”,方孝孺后来也
就被称为“正学先生”。
    朱元璋死了,孙子朱允炆即皇帝位,就是惠帝,到了用方孝孺的时候了。朱
允炆把他从汉中召来南京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为侍讲学士,职务不高,从五 
品(现保存有完整明清县衙的河南内乡县县令是正五品),但皇帝非常倚重,国
家大事多咨询方孝孺,是政务的高参。皇帝读书中遇到疑难问题,方孝孺是学问
上的老师。皇帝上朝处理政务,对臣子的提议,有时就命方孝孺当场批答。方孝

 孺还是修撰《太祖实录》的总裁。朱棣起兵后,朝廷讨伐他的诏书、檄文都出自
  方孝孺之手。
    在年轻幼稚的建文皇帝当政四年中,比皇帝大二十岁的方孝孺充当着师傅和
  父亲的角色。年轻的皇帝对这个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相貌端庄的大臣寄予了无
  限的信任,正当盛年的臣子对这个年少聪明、好学仁厚、孤立无助的皇帝充满着
  慈父一般的怜爱和赤诚的忠心。这短短的四年,是沉寂半生的方孝孺人生*为辉
  煌的四年,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四年。
    年轻皇帝野心勃勃的四叔燕王朱棣反了,率领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向南杀过
  来。朱棣的起兵是一场胜算不大的冒险,直到他兵临南京城下,也没有十分的把
  握夺取政权。可是侄子建文皇帝和亲信大臣们在平乱决策上一误再误,促成了朱
  棣的成功。在中国历史上,以藩王的身份靠武力入主大统的,朱棣不是**个,
  却是*后一个,也是极为幸运、独特的一个。因为这种非正常的情况只出现在乱
  世,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王室衰微(像两晋、南北朝);藩王还需拥有强大
  的军力,比朝廷占有优势;早蓄异志,广招豪杰,储备人才(所谓靖难功臣都是
  些中下级军官,也不是干挑万选的,是就地取材,如荣国公姚广孝是和尚,淇国
  公丘福是干户,成国公朱能是副千户,河间王张玉是左护卫,金乡侯王真是百
  户);在朝廷任职或近在肘腋,一旦起兵,朝发夕至。这些条件朱棣都不具备,
  可他成功了,一手烂牌打赢了,由此可见建文君臣的颟顸无能。但令朱棣没有想
  到的是,他的行为也为后世子孙做出了表率。正德五年(1510)春,封地在今天
  宁夏的安化王朱寞播反了。正德十四年(1519),封地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也反
  了。这两块料有乃祖的野心,却无乃祖的运气,结果都失败了,被砍了头。
    在建文元年燕王反叛开始时,皇帝及其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
  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以燕王一隅之兵,要推翻一个庞大的新兴帝国,
  确实是不那么容易。善良、迂腐的朱允坟(有啥老师,就有啥徒弟)给手下的将
  军们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父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
  父的罪名。他说:  “过去萧绎举兵入京,曾发令部下:  ‘一门之内自逞兵威,不
  祥之极。’如今你们与燕王对垒,务必要体会朕这意思,不可使朕背上杀叔父之
  名。”巧得很,萧绎就是梁元帝,也是在位四年被残杀。正是靠着这道口谕,燕
  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多次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
  在如此重大的错误决策中,亲信们并没有及时有效地纠正。
    方孝孺等推荐的领兵统帅是自己的好友、朱允炆的姑父、朱元璋养子及功臣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他打了败仗,又在兵临城下时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
  前,就有人向皇帝告发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
  变,盖不免于误国云”  (明姜清《姜氏秘史》)。
    在四年的战争中,朱棣大部分时间处在危机中,朝廷的大军随时可以把他撕

成碎片,可是朝廷无良将可竟此功。此时,不要说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一流名
将,就是有一员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革命也可将朱棣一鼓擒之。六十五岁的长
兴侯耿炳文上阵了,旋即被换下,继任的便是李景隆。朱棣折腾了三年,也未出
河北半步,急得头大如斗,有谋士出了一个主意——直捣南京。这个主意很难说
是高还是馊(胜利是偶然的,履险是真实的),但朱棣和朝廷耗不起,心一横,
孤军直趋南京。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
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朱棣虽然到了城下,
但他是孤军深入。看看当时的军事地图,你就会发现朱棣胆大包天,他率部从
明军的夹缝中冲到了南京城下,实际控制地区很小,大半个中国还在朝廷的号令
之下,如直到南京城破,忠于朝廷的驸马都尉、建文的姑父梅殷(娶宁国公主)
还率军驻在淮安。如果朱允炆弃城而去,作战略转移,也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
会。可迂腐的方博士竟然劝他“死社稷”。政治家是不轻言“死”的,更何况一
国之君。
    在这战火纷飞、败绩连连的四年中,方孝孺和自己的得意门生朱允坟在九重
之内整日里研究如何复古改制。改承天门为韦皋门,前门为辂门,端门为应门,
午门为端门,谨身殿为正心殿,自己的侍讲学士改为文学博士。他还计划恢复先
秦的井田制。
    在朱棣的步步紧逼下,朱允坟和他熟读经书、文章华美而毫无治国韬略的大
臣们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金汤被破,皇宫火起。朱允炆亲手杀掉私通燕王的徐
达之子徐增寿(朱棣的内兄)后不知所终,留下干载悬案。
    这位力劝国君“死社稷”的方孝孺没有自行了断,他被带到了新皇帝朱棣的
面前,朱棣交给他的任务是起草登基的诏书。方孝孺在朝堂上嚎啕大哭,  “声彻
殿陛”。朱棣亲自走下殿来和和气气地安慰方博士,就引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对
话,话不多,句旬带机锋,许多读书人都会背诵:
    (朱棣)日: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日:“彼自焚死。”
  孝孺日:  “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日:“国赖长君。”
  孝孺日:  “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日:“此朕家事。”
  说到这,朱棣已经很不耐烦了,命人取出笔纸,说:  “诏天下,非先生草不
可!”方孝孺写下笔墨淋漓的四个大字“燕贼篡位”后,把笔狠狠摔在地上,边
哭边骂: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