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质量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发展质量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星价 ¥21.0 (8.4折)
2星价¥21.0 定价¥2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84265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3页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560842653 ; 978-7-5608-4265-3

本书特色

《发展质量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是城市公共服务与合作治理丛书。

目录

总序序第1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1.1.1 发展观的演变1.1.2 质量时代的来临1.1.3 我国城市和社区经济的高速增长1.2 问题提出1.3 理论基础1.3.1 发展质量理论1.3.2 治理理论1.3.3 集体行动理论1.3.4 集体行动、治理结构和发展质量的关系1.4 研究方法1.4.1 文献研究法1.4.2 实证研究法I.4.3 层次分析法1.4.4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1.5 研究内容和框架1.5.1 研究内容1.5.2 研究框架第2章 中外城市社区研究脉络和建设实践2.1 社区:概念再认识2.1.1 地域范围2.1.2 社会共同体角度2.1.3 个人生活家园2.1.4 本书研究定位2.2 中外城市社区研究脉络2.2.1 城市化与西方城市社区研究及其理论2.2.2 城市社区研究在中国的传承2.2.3 中外城市社区研究述评2.3 中外城市社区建设实践2.3.1 国外城市社区建设实践2.3.2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2.3.3 中外城市社区建设实践述评第3章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街一居”模式3.1 城市“街一居”模式的治理理念3.2 城市“街~居”模式的治理结构3.2.1 城市街道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2.2 城市居委会的产生和发展3.3 城市“街居”模式的运行方式3.4 城市“街一居”模式的特点3.4 一行政职能高度泛化3.4.2 部门科室设置与上级高度对称3.4.3 权力与资源配置呈现自上而下的单向性3.5 城市“街一居”模式评价3.5.1 城市“街一居”模式的作用3.5.2 城市“街一居”模式存在的问题第4章 社区建设模式的成就与问题4.1 治理理念的发展:从控制到增长4.1.1 街道经济的发展历程4.1.2 街道经济的功能和发展动因4.1.3 关于街道经济的争议4.2 治理结构的变革:从层级管理到复杂管理4.2.1 社区治理结构的变革4.2.2 社区自治制度的发展4.2.3 社区市场机制的引入4.3 运行方式的延续:“行政直线式”的保持4.3.1 权力运行方式的变革4.3.2 权力运行方式的弊端4.4 社区建设模式评价4.4.1 需求满足层面4.4.2 治理结构层面第5章 社区建设模式居民满意度测量5.1 被忽视的视角:绩效评估中居民的主体性地位5.1.1 社区建设主体分析5.1.2 现有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居民主体性缺失5.1.3 居民主体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5.2 社区建设居民满意度测量5.2.1 社区建设居民满意度指标体系的确定5.2.2 抽样方式、权重确定与评价方法5.2.3 绩效测量结果及总体评价5.3 社区建设绩效的相关性分析5.3.1 街道经济增长与建设绩效5.3.2 社区治理结构变革与建设绩效5.3.3 直线式权力运行方式与建设绩效5.4 绩效研究的发现5.4.1 社区角色与建设绩效5.4.2 治理结构与建设绩效5.4.3 权重比较结果5.4.4 居民需求度变化5.5 绩效衡量结论第6章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模式建构6.1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内涵和理念6.1.1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内涵6.1.2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必然性6.1.3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价值理念6.2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结构建构6.2.1 多方参与主体及各自的行为边界6.2.2 多方参与主体的关系6.2.3 合作网络的激励机制6.3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运行方式6.3.1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路径6.3.2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的形成6.3.3 社区参与的基本途径6.4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的绩效预测6.5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可能存在的困境及其超越6.5.1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可能存在的困境6.5.2 社区合作网络治理困境的超越方式……第7章 上海市平凉社区“独居老人精神慰藉服务”合作网络模式探索第8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发展质量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透过发展质量的视角,以我国现行社区建设模式为切入点,按发展理念、治理结构、运作方式三维分析框架,在剖析“街一居”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对现行社区建设模式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和绩效测量研究发现,治理模式的变革,推动社区建设模式替代“街一居”模式较之于“街一居”模式,社区建设模式带来了居民满意度的明显提高,但其直线式权力运行方式制约了居民满意度的进一步上升随着未来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变革,网络治理模式将取代社区建设模式,引领社区走上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发展质量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的结论是,单纯的物质增长不能带来居民更多的需求满足和更高品质的生活,惟有转变发展理念,完善治理结构,变革运作方式,方能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料

插图:其理由是:①当大量的公民参与这些社团,公民之间有持续性的交往,就形成“重复博弈”之局,倾向考虑长远利益而非短期的好处;②互惠交换的规范亦必须在稳定和重复不断的交往中慢慢形成,社团能提供这样的环境;③社团亦提供沟通的媒介,特别是个别成员过往诚信表现的信息,将有助人们选择合作伙伴,继而促进合作;④社团提供一种集体的记忆,将以往一些缔造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累积传递下来,有利改进集体行动的策略。①因此,他认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存量的共同体中,生活是比较顺心的。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准则,促进了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扩大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由此,他得出结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为促进共同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和网络,它对于个人、组织之间的生产和合作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都具有积极意义。由于集体行动本身的复杂性,有关集体行动理论又在研究时间、假设前提、主要观点甚至各自的局限性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有些理论的主要观点针锋相对,学者之间分歧也很大,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对城市社区研究同样具有启迪性。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区治理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集体选择的过程,如能在社区建设中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构筑凝聚社会资本的公民参与平台,必将提高社区发展质量。

作者简介

杨蓓蕾,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城乡社区治理,曾先后考察过上海市、长三角及东北多个街道社区和乡镇社区,撰写和参与《社团价值重构》(第1作者)、《小城镇发展导论》(副主编)、《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概论》等著作;在《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叉与现实》、《理论探讨》、《社会主义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敷十篇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新形势下强化上海社区建设研究》、《完善上海城乡社区基层群众自治架构研究》2项,参与科技部、上海市及各级政府城乡社区研究课题十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