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求识录
读者评分
5分

读史求识录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作者秉持史学大师陈寅恪遗教,研讨关于知、识、文的联系。

1星价 ¥9.0 (3.0折)
2星价¥9.0 定价¥3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7条)
ztw***(三星用户)

本书总得来看太过于浅显。

2020-08-20 01:37:56
0 0
shq***(三星用户)

好册子!都愿谈史,无所顾及!随风而去就扯?史中求识则当你的冤大头也!

2020-05-28 20:31:0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06777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1页
  • 出版时间:2010-07-01
  • 条形码:9787218067773 ; 978-7-218-06777-3

目录

小引上辑历史研究要以人为本史与思宗教传播史方法论浅议专门史与通识“粟特人在中国”的再研讨关于知、识、文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学术三名著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华裔学者避免架空立说我们不提倡“速成”精神产品和精神家园下辑仰望陈寅恪铜像从手迹看心迹——读梁方仲教授听陈寅恪先生讲课的笔记历史人物的后世造影——陈寅恪的武则天与郭沫若的武则天中外交通史上的胡商与蕃客宋代舶来品“海井”和“冷瓶”引发的思考尼姑与中国文化文化交流的“二西”眼界文化交流的“回流”现象文献解读与文化研究治学片谈附录访谈纪要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读史求识录》内容简介: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我虽然不敢淡忘,但践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难当然是难的。自从唐朝人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字诀,治史的规格就被推上新台阶。到了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出更具体的阐释: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需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锐敏,即所谓“读书得间”。

相关资料

李嘉荣:在您的著作中很强调历史要知人论世,实践起来觉得很难,具体应该怎么落实?答:以前很多种说法,一种就是很大很空的,学历史就是要了解、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答案也好像不是很能让人信服。另外一个就是说学历史可以汲取经验教训,这个是常常讲,也许现在还这么说。谁都知道历史不可重复,历史是一次性的,所以历史是不可能复制的、不可能克隆的。既然这样,五百年前的那条经验教训,你五百年后都没有机会再撞到它,那还有什么用呢?这个回答也很难令人信服。如果说历史学的功能,高度浓缩的话,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那么,按主观认识能力来说,无论“知人”还是“论世”,这两件都很难。老百姓都懂,知人知面不知心。遇到笑里藏刀,看得到他笑看不到刀,容易上当受骗。时代风云变幻莫测,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对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更加复杂。历史专业可以说有利于知人论世,过去人类生活就是历史。所以讲历史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时间的问题。一般时间分三段,过去、现在、未来,中外都这么说,罗马的奥古斯都、佛教和摩尼教都是三段,叫三际。冷静想一想,时间这三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像平分一个东西吗?**段是过去,第二段是现在,第三段是未来,时间这个概念实际状况不是这样。过去是很长的,现在一过就变成过去了,昨天21日,今天22日,21日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们现在是22日,明天是未来,照着明天来说22日就是过去了。然后这个未来也是很长,你知道这个未来终点在哪里?过去的起点你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过去的起点从哪里开始的。现在实际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一条线,是变动的、短促的。现在立刻就变成过去。未来就是还没有来。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