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

1星价 ¥51.4 (7.9折)
2星价¥51.4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52337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9页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115233769 ; 978-7-115-23376-9

本书特色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国际先进通信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描述了802.11n的协议原理、实现细节和关键新功能,对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增强功能(如MIMO、40MHz信道以及分组聚合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给出了与先前版本802.11协议族的兼容问题和互操作性的总结。本书适合于无线局域网的设计、组网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蜂窝通信系统、城域无线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背景介绍1.1 IEEE802.11沿革1.2 高吞吐率与802.11n沿革1.2.1 高吞吐率研究组1.2.2 高吞吐率任务组(17Gn)的成立1.2.3 提案征稿1.2.4 手持设备1.2.5 提案合并1.2.6 802.11n修订草案1.3 802.11n的环境与应用1.4 802.11n的主要特性1.5 各章综览参考文献**部分 物理层第2章 正交频分复用2.1 背景知识2.2 与单载波调制的比较参考文献第3章 MIM0/SDM基础3.1 单入单出(802.11a/g)背景知识3.2 多入多出基础知识3.3 空分复用基础知识3.4 MIMO环境3.5 802.11n传播模型3.5.1 脉冲响应3.5.2 天线相关性3.5.3 多普勒模型3.5.4 物理层损伤3.5.5 路径损失3.6 线性接收机的设计3.7 *大似然估计参考文献附录3.1 802.11n信道模型第4章 与传统11a/goFDM设备间的PHY互操作性4.1 802.11a分组结构回顾4.1.1 短训练字段4.1.2 长训练字段4.1.3 信令字段4.1.4 数据字段4.1.5 分组编码过程4.1.6 接收过程4.2 混合格式高吞吐率分组结构4.2.1 MF前导码的非HT部分4.2.2 MF前导码的HT部分4.2.3 数据字段4.2.4 HTMF的接收过程参考文献附录4.1 20MHz的基本MCS表第5章 高吞吐率5.1 40MHz信道5.1.1 40MHz子载波的设计和频谱掩模5.1.2 40MHz信道设计5.1.3 40MHz混合格式前导码5.1.4 40MHz数据编码5.1.5 MCS32:高吞吐率复制格式5.1.6 在物理层20/40MHz与传统的共存5.1.7 使用40MHz的性能改善5.2 20MHz的增强:额外数据子载波5.3 MCS的增强:空间流和码率5.4 Greenfield(GF)前导码5.4.1 GF前导码的格式5.4.2 PHY的效率5.4.3 GF的问题5.4.4 前导码自动检测5.5 短保护间隔参考文献附录5.1 信道分配附录5.2 40MHz的基本MCS表格附录5.3 物理层波形参数第6章 强健性6.1 接收分集6.1.1 *大比合并基础知识6.1.2 通过接收分集改善MIMO的性能6.1.3 选择分集6.2 空间扩展6.3 空时块编码6.3.1 Alamouti方案的背景知识6.3.2 额外的STBC天线配置6.3.3 STBC接收机和均衡6.3.4 使用STBC的发送和分组编码过程6.4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6.4.1 LDPC编码过程6.4.2 有效的码率6.4.3 LDPC编码增益参考文献附录6.1 奇偶校验矩阵第二部分 媒体接入控制层第7章 媒体接入控制7.1 协议分层7.2 管理功能7.2.1 信标7.2.2 扫描7.2.3 认证7.2.4 关联7.2.5 重关联7.2.6 去关联7.3 分布式信道接入7.4 数据/ACK帧交换7.4.1 分片7.4.2 重复检测7.4.3 数据/ACK序列的系统开销与公平性7.5 隐藏节点问题7.5.1 网络分配向量7.5.2 EIFS7.6 增强分布式信道接入7.6.1 传输机会7.6.2 带EDCA的信道接入时序7.6.3 EDCA的接入参数7.6.4 再论EIFS7.6.5 碰撞检测7.6.6 QoS数据帧7.7 块确认参考文献第8章 MAC吞吐率提升措施8.1 改进的原因8.1.1 无MAC改进的吞吐率8.1.2 MAC吞吐率提升措施8.1.3 MAC效率增强后的吞吐率8.2 聚合8.2.1 聚合MSDU8.2.2 聚合MPD[J8.2.3 聚合PSDU8.3 块确认8.3.1 立即与延迟块确认8.3.2 初始化块确认会话8.3 3块确认会话中的数据传输8.3.4 终止块确认会话-8.3.5 非聚合中的正常确认策略8.3.6 重排序缓冲区操作8.4 HT立即块确认8.4.1 聚合中的正常确认策略8.4.2 压缩块确认8.4.3 全状态与部分状态块确认8.4.4 HT立即块确认TXOP序列8.5 HT延迟块确认参考文献第9章 高级信道接入技术9.1 PCF9.1.1 建立CFP9.1.2 CFP期间的NAV9.1.3 CFP期间的数据传输9.1.4 PCF的局限9.2 HCCA9.2.1 数据流9.2.2 受控接入相9.2.3 轮询TXOP9.2.4 TXOP请求9.2.5 使用RTS/CTS9.2.6 HCCA的局限9.3 逆向协议9.3.1 逆向帧交换9.3.2 逆向规则9.3.3 错误恢复9.4 PSMP9.4.1 PSMP恢复9.4.2 PSMP突发9.4.3 资源分配9.4.4 在PSMP下使用块确认参考文献第10章 互操作与共存10.1 站点与BSS能力10.1.1 HT站点PHY能力10.1.2 HT站点MAC能力10.1.3 BSS能力10.1.4 高级能力10.2 站点行为控制10.3 20MHz与20/40MHz运行10.3.1 信标发送10.3.2 213MHzBSS运行10.3.3 20/40MHzBSS运行10.3.4 20MHz中的空闲信道评估10.3.5 40MHz中的空闲信道评估10.3.6 40MHz传输中的信道接入10.3.7 20/40MHzBSS中的NAV认定10.3.8 0BSS扫描要求10.3.9 “不容许40MHz信令”10.3.1 0AP上的信道管理10.4 控制40MHz运行的字段小结10.5 分相共存运行10.5.1 基本操作10.5.2 *小化实时服务中断10.6 保护10.6.1 存在802.1 1b站点时的保护措施10.6.2 存在802.1 1g或者802.1 1a站点时的保护措施10.6.3 对OBSS传统站点的保护10.6.4 RIFS突发保护10.6.5 绿野格式保护10.6.6 RTS/CTS保护10.6.7 CTS-to-Self保护措施10.6.8 使用非HT或带非HT响应的HT混合PPDU的保护10.6.9 使用HT昆合格式PPDU时的非HT站点后延10.6.10 L-SIGTXOP保护参考文献第11章 MAC帧格式11.1 帧的一般格式11.1.1 “帧控制”字段11.1.2 “时长/ID”字段11.1.3 “地址”字段11.1.4 “序列控制”字段11.1.5 “QoS控制”字段11.1.6 “HT控制”字段11.1.7 “帧体”字段11.1.8 FCS字段11.2 各种帧类型的格式11.2.1 控制帧11.2.2 数据帧11.2.3 管理帧11.3 管理帧中的字段11.3.1 非信息元素的字段11.3.2 信息元素参考文献第三部分 传输波束成型第12章 传输波束成型12.1 奇异值分解12.2 使用SVD进行传输波束成型12.3 特征值分析12.4 非均衡MCS12.5 接收机设计12.6 信道探测12.7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12.7.1 隐式反馈12.7.2 显式反馈12.8 使用传输波束成型带来的性能改善12.9 性能下降12.10 MAC考虑12.10.1 探测PPDU12.10.2 隐式反馈波束成型12.10.3 显式反馈波束成型12.11 隐式反馈与显式反馈的比较12.12 快速链路适应12.12.1 MCS反馈12.12.2 使用HT控制字段的MCS反馈参考文献附录12.1 非均衡MCS缩略语表
展开全部

节选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全面描述了802.11n的协议原理、实现细节和关键新功能,对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增强功能(如MIMO、40MHz信道以及分组聚合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给出了与先前版本802.11协议族的兼容问题和互操作性的总结。《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n的吞吐率、强健性和可靠性》适合于无线局域网的设计、组网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蜂窝通信系统、城域无线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相关资料

插图:第7章媒体接入控制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提供了众多功能,其中的寻址与信道接入控制使得同一网络上的多个站点之间相互通信成为可能。IEEE802.11常被称为无线以太网。从寻址和信道接入的角度来说,802.11与成为802.3标准的以太网确有相似之处。作为IEEE802局域网标准家族中的一员,由于IEEE802.11使用I:EEE802的48位全地址空间,它与以太网在链路层上兼容。802.11MAC也支持对无线媒体的共享接入,这是通过一种被称为带碰撞避免的载波侦听多址(CSMA/CA)的技术来实现的。该技术与*初的(共享媒体)以太网上的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CSMA/CD)相类似。两种技术的共同之处在于,如果检测信道的结果是“空闲”,则站点被允许传输;如果检测信道的结果是“繁忙”,则站点后延传输。尽管如此,以太网与802.11运行所基于的传输媒体很不一样,决定了两种技术也有一定的差别。以太网信道接入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等待信道变为“空闲”,然后开始传输,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检测到碰撞的话,则停止传输并且开始一个随机回退时段。而在无线媒体中传输时,发射机不可能检测到碰撞。因此802.11信道接入协议试图避免碰撞。一旦信道变成“空闲”,站点开始等待一个随机时段,在此期间其继续进行媒体侦听。如果直到等待时段结束时信道仍为“空闲”,则站点开始传输。由于一般来说另外一个等待接入媒体的站点会选择不同的时段长度,因此随机时段能降低碰撞几率。这就是CSMA/CA的原理。CSMA/CA技术所支持的简单分布式、基于竞争的接入协议构成了802.11MAC协议的基础,也是与以太网有不同开始之处。无线媒体与有线介质差异很大,其具备数项额外特性。(1)无线媒体上很容易产生传输错误。因此一个低延迟、链路层级别的错误恢复机制会对其大有帮助。(2)在无线媒体上,不是每个站点都能“听到”其他所有站点。一些站点可能能“听到”在数据交换一端的站点,而不能“听到”远端的站点(隐藏节点问题)。(3)距离和其他环境因素对信道所能支持的数据速率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站点的移动性或者环境改变,信道状况也可能随着时间改变。站点需要持续不断地调整它们之间交换信息的数据速率来优化吞吐率。(4)站点通常是移动的,因此需要能让它们在改变位置时与不同的WLAN关联与去关联的管理机制。本章介绍了802.11n引入增强内容之前的802.11MAC:的概要。介绍了协议层的背景信息之后,再介绍802.11管理功能的概要。后续介绍信道接入和数据传送方面的详细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佩拉亚(Eldad Perahia) (美国)斯泰西(Robert Stacey) 译者:罗训 赵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