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华艺术导论-上.下

中华艺术导论-上.下

1星价 ¥108.9 (5.5折)
2星价¥108.9 定价¥19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311145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全2册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303111459 ; 978-7-303-11145-9

本书特色

《中华艺术导论(套装上下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顺序,综合地、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以来随着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华艺术生成演变的全过程,它是一部囊括中国传统主要艺术门类的综合的艺术史的导论。

目录

**章 史前邓福星
**节 艺术的发生
一、发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要素
二、自意识的形成
第二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分布和流变
一、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
二、中华原始艺术的分布和流变
第三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混沌未分的形态
二、农耕生活的反映
三、审美与功利性兼有
四、基本表现手法
第四节 中华原始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一、中华原始艺术奠立了中华艺术中“天人相谐”观的基础
二、中华原始艺术的“写意”特征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华艺术导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中华艺术像世界各国艺术一样,有其“混生”与分门类发展的漫长的过程。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界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研究,逐渐有了新的参照体系和新的视角,特别是由于近百年地下文物璀璨菁华的不断发掘和发现,更推动了我国艺术文化史论研究的深入开展,硕果累累。

相关资料

插图:从此,人类开始了按照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物形态(现实)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实现了预想的目的,从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自从“自意识”破天荒地出现以后,人(正在形成中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此前,活动主体只处在适应自然的被动地位,对自然界只能依存、顺应,并与之保持着比较对立和比较疏远的关系;而在此以后,前者则上升到对后者不仅适应而且亦有改造的能动地位,人和自然之间开始了比较密切、比较复杂的多重关系。在此以前,自然界和活动主体都只是一种存在而已,但从此以后,它们开始被意识到了,尽管这种意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而,“自意识”作为*初的起点,使相对于客观存在的“意识”逐步地产生了相对独立性。一件物质性的工具可以毁坏和泯灭,但一种意识形成以后,则成为历史存在,作为传统的萌芽已经扎根,而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由此而开始了意识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新的历史。艺术,从此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特殊方式才有可能并必然地出现了。“自意识”在艺术发生中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艺术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就是说,他由自己而且为自己造成他自己是什么,和一切是什么”①。人类的这种能动作用是促使他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和活动过程中的主宰。“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②这是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讲的一段话。他认为这种满足心灵自由的需要“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