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

1星价 ¥26.6 (3.6折)
2星价¥26.6 定价¥7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07223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45页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100072236 ; 978-7-100-07223-6

本书特色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

目录

新版序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前言必由之路**篇 深圳经济特区史**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前期**节 自然与人文概况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第三节 开放前夜的深圳第二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发展规划第三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奠基时期(1980—1985)**节 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形成第三节 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第四节 遭遇挫折第四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一(1986—1995)**节 前期开拓(1986—1990)第二节 经历曲折(1991—1992)第三节 提高发展(1993—1995)第五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二(1996—2000)**节 “二次创业”的提出第二节 走向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三节 国退民进第六章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时期(2001—2009)**节 深圳经济发展第二节 2001—2003年的低迷与调适第三节 2004—2009年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实施第四节 寻找新定位第五节 回归政务本源——关注民生问题第七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与未来发展**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第二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第二篇 珠海经济特区史第八章 创办珠海经济特区的独特时空背景**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及自然、人文简况第二节 孕育特区的独特历史:从偏远的社会末端到开放的前沿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的条件第九章 珠海试办特区的初期:谨慎探索和艰难突破**节 试办出口基地与升级为珠海市第二节 试办特区后的初步探索第十章 珠海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节 初期对发展综合性经济特区的摸索阶段(1980—1983)第二节 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1984—1990)第三节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超前发展(1991—2000)第四节 重新补足工业化,经济成就与挑战(2001—2009)第十一章 珠海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探索…**节 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节 珠海经济特区的未来:危机与机遇并存下的发展第三篇 汕头经济特区史第十二章 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的汕头**节 汕头人文地理概况第二节 近代汕头经济的发展第十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建(1979——1984)**节 经济特区的诞生第二节 龙湖出口加工区第三节 突破出口加工区的局限第十四章 汕头经济特区快速发展(1985—1995)**节 特区范围的两次调整第二节 综合性经济体系的建立第三节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第十五章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遭遇挫折(1996—2000)**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节 遭遇信用危机第十六章 艰难中奋起、再创优势阶段(2001—2009)**节 重建信用、重塑形象第二节 经济复苏第三节 新的发展机遇第十七章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总结与未来展望**节 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第二节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第三节 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第四篇 厦门经济特区史第十八章 厦门经济特区概览**节 厦门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厦门的人口和行政区划第十九章 经济特区成立前的厦门:1980年以前**节 厦门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起点第二十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建设:1981—1990**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建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发展历程第三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初步崛起第二十一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1991—2000**节 厦门经济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发展历程第二节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崛起第二十二章 进入新世纪的厦门经济特区:2001年以后**节 厦门经济特区进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第五篇 海南经济特区史第六篇 上海浦东新区史第七篇 天津滨海新区史第八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史附录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经济特区史要》内容简介:新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要》是由《中国经济特区史论》改写而成的,而编写《中国经济特区史论》(以下简称《史论》)的想法则在七年前就有了。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普遍确立,作为特殊政策产物的经济特区在很好地完成了她的*初使命——充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的同时,其自身功能和在转型社会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制度变迁的体制上的突破口,她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发轫与演进的轨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尝试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已经不再单纯地发挥着当初的“试验田”和“示范区”的功能了,她除了作为一个厚重的历史符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还作为一个深远的精神力量,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觉醒,还将承载着更深刻的制度变革使命,并将在中国社会真正完成市场经济体系的营建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关资料

插图: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宝安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多次变动,1949年属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属粤中行政公署,此后曾分属惠阳专区和佛山专区管辖,1963-1979年属惠阳地区管辖。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自给和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整整30年的改造、调整、巩固和瓦解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在完成农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宝安县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195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008万元,粮食播种面积为775666亩,总产量达到1540763担(平均亩产量413斤),比1952年增加24.6%。其中稻谷总产量达1429208担,平均亩产量219斤。全县种植荔枝8550亩,当年产量为6.5万担。从1967年起,宝安县每年上交国家商品粮都是1亿多斤,人均上交400余斤,高于珠三角各县,是广东粤东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花生、大豆、蔬菜、蚝、荔枝等。197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稻谷127559吨,薯类4285吨,花生6877吨,蔬菜8639吨,水果2401吨,牛25633头,生猪存栏11.69万头。主要海产品产量为:海水产品6068吨,淡水产品971吨。特区建立前夕,宝安县的工业基础相当脆弱,根据《宝安县志》记载,1978年全县的工业企业,省属5个,市属1个,县属266个,镇属60个,村属185个,其中轻工业为242个,重工业为30个,全民所有制27个,集体所有制245个,基本属于封闭型的县镇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大部分为农机厂、石灰厂、砖厂等与农业配套的粗加工型小厂,仅能生产化肥、小农具等初级产品。1979年,主要工业产品为:发电量609万千瓦/时,水泥2.15万吨。

作者简介

陶一桃,1958年4月生于哈尔滨,1987年考取上海财经大学[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从师于著名学者寄窗生,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调入深圳大学曾任深圳大学经济系主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委书记、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职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深圳市妇联第三届执委;深圳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社会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主任;2000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鲁志国,男,浙江舟山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现为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委员,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经济学会理事。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投资环境分析(研究生),获得深圳大学首届和第二届本科优秀课堂教学一等奖。长期致力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专著及合作完成学术著作(教材)10部,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CSSCI、新华网全文转载或索引。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深圳市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纵向科研课题6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