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0230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6
- 出版时间:2011-09-01
- 条形码:9787010102306 ; 978-7-01-010230-6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发展史为线索,来重新思考学术史的问题,希望能从对学科发展过程的探讨当中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本书通过抓住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发展史当中的一条主线来展示这些学科的发展历程,力图展示在中国几代学者的努力之下,如何将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并以此揭示出中国学者对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贡献。
内容简介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真实?古老的东方文明国家在近代与西方的相遇当中,被卷入了一个世界性的漩涡。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传播,引发了激烈的碰撞。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当中关于家、群、族、国、天下、人性等原有传统思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张力?文化的移植和对接背后隐藏着不同行动者怎样的目的和心态?
面对外来的冲击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一批中国人接触到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其中一些将其作为人生的事业和理想;在狂风暴雨般的时事格局中,他们如何焦虑、呐喊?在对学术的探索和追求当中,他们遭遇到怎样的挫折?一些人做出令世
目录
**章 导论:在场的熟悉与陌生 **节 学科史的一条主线 第二节 反思的建构 第三节 文化·社会·行动者 第四节 结构与各章提要 第二章 来源审视:学术域与知识传播 **节 重新审视历史 第二节 西方的“近代”兴起与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三节 社会学与芝加哥学派 第四节 民族学、人类学与功能主义 第五节 有机体·区位学·功能主义 第六节 历史的启示 第三章 背景与媒介:进人中国的条件 **节 时代和社会背景 第二节 学术背景 第三节 学科背景 第四节 引人者吴文藻的早年生活 第五节 主要学习和实践者的早年 第六节 文化传播与行动者 第四章 山雨欲来:机构与行动者的结合 **节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第二节 吴文藻到燕京 第三节 帕克来华 第四节 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早期印象 第五节 酝酿之中 第六节 矛盾中的转换 第五章 初步实践:走向田野和克服困难 **节 学科“中国化”的主张 第二节 社会研究社与林耀华义序宗族调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女性生存战争
¥29.9¥6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4¥39.8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6.7¥45.0 -
自卑与超越
¥18.1¥39.8 -
偏见
¥16.1¥56.0 -
书影三叠:人文学术访谈录
¥19.6¥58.0 -
咬文嚼字大赛场
¥12.2¥35.0 -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25.0¥75.0 -
说文解字-影印本
¥13.2¥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18.4¥58.0 -
中国人的名·字·号
¥10.0¥2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3.0¥38.0 -
乡土中国
¥13.2¥26.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5.7¥39.8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23.0¥49.0 -
生活的科学
¥10.0¥36.0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14.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