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腊人-爱琴海岸的奇葩
读者评分
4.3分

希腊人-爱琴海岸的奇葩

一部以历史中的个体为核心的古希腊世界漫游指南,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主线,覆盖范围从荷马时代到希腊化时期,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1星价 ¥17.1 (4.3折)
2星价¥17.1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9条)
tor***(三星用户)

小人物的历史记录。 郑重推荐!

2024-04-23 16:08:43
0 0
ztw***(二星用户)

品相可以,比较感兴趣

2024-03-27 19:49:0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5630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9
  • 出版时间:2013-03-01
  • 条形码:9787510056307 ; 978-7-5100-5630-7

本书特色

  著者一反传统,“历史中的个体”——人,“有着同样的血缘,同样的语言,共同的神庙、仪式与相近的习俗”的希腊人(希罗多德语)为其独到、始终关注的对象。          
——张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所所长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以历史中的个体为核心的古希腊世界漫游指南,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本书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主线,覆盖范围从荷马时代到希腊化时期,但全书不以历史事件为核心,而是将之作为呈现希腊人的真实面貌的必需背景。每章内容的主体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个人,而且往往是不太出名的人,他们足以展现其所生活时代的人的活动或行为的某一方面。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希腊人的诗歌、史料、法庭辩护词,营造出了让人物尽情诉说自己的故事的效果。

   书中还设置了大量的专栏,既有对好莱坞在诠释古代希腊和希腊人的影片中无知行为的辛辣讽刺,又有关于希腊人的幽默和老年观的专题讨论,还有许多对有趣个人和故事的简单介绍。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方式,构筑了一个清晰立体、细节丰富、血肉丰沛的希腊人整体形象。                                      

目录

序言
大事年表与地图
第 1 章 荷马之后:
新时代的新声音--帕罗斯的诗人、战士、私生子阿尔基罗科斯
荷马笔下的“人物”
成长中的痛苦与问题
阿尔基罗科斯挑战“常规”
阿尔基罗科斯对内奥布勒的爱
阿尔基罗科斯之死
专栏
从现实和影片中看希腊人I:特洛伊的海伦还是好莱坞的海伦?
从现实和影片中看希腊人II:《伊阿宋与阿尔戈号英雄》--史诗中的“金羊毛”
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一些有趣的人--对希腊人幽默的深入了解:“荷马式的”青蛙和老鼠、斯巴
达国王阿格西劳斯、王后戈尔戈及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

第 2 章 铁器时代与僭主的世界:
游吟诗人赫西俄德、萨摩斯的波吕克拉泰斯及匠师埃乌帕里诺斯
社会与经济的变化
神明与正义:赫西俄德的疾呼
衰退的世界
殖民运动与僭主的出现
萨摩斯的波吕克拉泰斯
匠师埃乌帕里诺斯
专栏
一次思想革命--**位希腊哲学家米利都的泰勒斯
阿里昂--为生命而歌的乐师

第 3 章 泛希腊赛会:
克罗同的法乌罗斯--早期体育英雄
城邦的兴起
奥林匹克赛会
其他泛希腊赛会及地方性赛会
女子赛会
观众
后期岁月
克罗同的法乌罗斯
专栏
吕底亚的克洛埃索斯:谜与灭亡--在德尔菲阿波罗神谕所求神谕的异国之王
女健将--特里福萨、海代娅和狄奥尼西娅三姐妹
罗德斯的卡利帕忒拉--一位勇敢的母亲
克罗同的米洛
萨索斯的塞阿戈奈斯
腓底皮德斯--子虚乌有的马拉松送信人

第 4 章 不受束缚的厄洛斯:
希腊人中的双性恋--莱斯沃斯的萨福、雅典的哈尔莫底乌斯与阿里斯多基同
以及塞奥多托斯和他的情人们
双性恋的文化背景
萨福,“Lesbian”
萨福和她的女伴们
哈尔莫底乌斯和阿里斯多基同--情人成刺客
因为对年轻的塞奥多托斯的爱--情敌间的激烈争斗
双性恋的衰落
专栏
半人半兽:土、水、野兽以及昆虫--塞莫尼德斯对女性的看法

第 5 章 希腊与波斯的较量:
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波吕戈诺托斯、政治与壁画
与波斯之战
地米斯托克利和萨拉米海战
提洛同盟与客蒙的崛起
东方对抗西方--特洛伊战火重燃
融政治于壁画中的艺术家--波吕戈诺托斯
专栏
从现实和影片中看希腊人Ⅲ:《斯巴达三百勇士》--希腊版的“铭记阿拉莫”
水军统帅阿尔特米西娅--狡黠多智的女王
女画家--妙手丹青提玛里忒

第 6 章 黄金时代的奇葩:
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高级妓女阿斯帕西娅
雅典的黄金时代
高级妓女阿斯帕西娅
专栏
雅典的残疾人--为补助金辩护的跛子
斯巴达妇女--性与城邦
不孝子--令伯里克利蒙羞的科桑西普斯
新婚夫妇--伊斯克玛科斯与新娘的对话
瘟疫中幸存的修昔底德
希腊的老年观--从梭伦到欧里庇得斯

第 7 章 无赖、流氓和盗贼:
公元前5 世纪与前4 世纪雅典法律的另一面--通奸者埃拉托斯塞奈斯、
暴徒科农、投毒者“克吕泰涅斯特拉”、盗用兄弟钱财者狄奥戈伊同以及
骗子弗尔米奥
埃拉托斯塞奈斯--福过灾生的通奸者(约公元前400 年)
一次偶发的暴行--暴徒科农和他的儿子们(约公元前340 年)
姻亲问题--一位恶毒的继母?(约公元前420 年)
狄奥戈伊同--盗用兄弟钱财的外祖父(约公元前400 年)
弗尔米奥--一个骗子(约公元前360 年)
专栏
塞奥弗拉斯托斯《性格概论》中论述的一些消极性格
无礼之人
帕西翁--昔日的奴隶成为雅典富有的公民钱庄主
喜好与恶棍为伍者

第 8 章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技术和幻想:
亚历山大和他的海下冒险
科幻小说的开端
亚历山大的潜水装置
传说变为历史
古代的潜水装置?
专栏
腓力之死--刺杀者保桑尼阿斯
医生以及心理学家埃拉西斯特拉图斯
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尔库斯
从现实和影片中看希腊人 IV:《亚历山大大帝》--不够“伟大”的表演
非常庞大、先进的武器:德摩特里乌斯围困罗德斯--一项巨大的事业
希罗的“蒸汽机”
由平庸而非凡:托勒密五世、罗塞塔石碑与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

结语
附录:
亚特兰蒂斯的居民:柏拉图的想象,或者是对米诺斯人的模糊记忆?
重要词汇与发音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有一个不名誉的出身——这些均出现于阿尔基罗科斯的人生历程中。下面这首军事题材的诗可能是对他人生哲学的*好总结:
  啊!心,我的心!
  当厄运将你猛击,
  不要怕,站起来,
  挺起胸膛,直面仇敌,
  枪林中,
  勇往直前,向敌进击,
  直至仇敌仓皇逃离,
  切记,切记!
  胜不骄,败不泣,
  欢乐时欢乐,
  遇到困难莫垂头丧气,
  须知,
  这才是人生真谛!
  因此,难怪大家会普遍接受阿尔基罗科斯是死于战斗的说法——死在一个来自纳克索斯岛的名叫卡伦达斯(Calondas)的人手中,此人有一个“乌鸦”的绰号。另据一个民间传说,阿波罗对于卡伦达斯杀死其宠儿阿尔基罗科斯(如前所述,阿尔基罗科斯的家人已与德尔菲的阿波罗有关联)的行为生气不已,所以,尽管卡伦达斯一再解释阿尔基罗科斯是在一场公平决斗中被杀死的,但阿波罗还是将他从神庙中驱赶出去。
  我们知道,由于阿尔基罗科斯曾经多次参加与纳克索斯人的战斗,所以他在战斗中被某个纳克索斯人杀死也并非不可能。但他死于“乌鸦”之手的说法就让人难以接受了。考虑到他偶尔也会在别处把自己称作一只叫蝉的昆虫,因此某个写动物寓言故事的人亲眼目睹了他死于乌鸦之手的说法,很可能是后世传记作家所运用的一种比喻手法——把他比喻为动物世界中的一种食物——所以并非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卡伦达斯杀死阿尔基罗科斯的说法也未必可信。
  帕罗斯人确立了对阿尔基罗科斯的英雄崇拜。他的一些格言已成为经典语录,在整个地中海世界都颇受欢迎。人们经常会把他与阿波罗、狄奥尼索斯和德墨忒尔(Demeter)联系在一起。在希腊和罗马,每一位学习希腊语的学童都知道吕坎拜斯不守信用。阿尔基罗科斯是继荷马和赫西俄德之后希腊诗学传统的发起者之一,他的著作影响深远,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或备受赞美,或备受贬斥。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的喜剧作家将其追记为“讽刺文学之父”。而且甚至一直到公元6世纪,教父们依旧认为他的作品具有引用价值(尽管通常以一种消极的方式)。
  诗人死后七百年,昆体良(Quintilian)是这样评论他的:“他的言辞苍劲有力,他的思想令人折服,简洁真实,且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但也有人认为“他不如其他任何一位作家”。他不断将成功归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非天赋(《雄辩要义》[Institutio oratoria],10.1.60)。不论赞成或反对,有一件事情很清楚:无论何时人们听到阿尔基罗科斯的名字,脑海中基本上都会浮现出下面这段伪造的碑文:
  立于海边的这座陵墓埋葬的是阿尔基罗科斯……好心的旅者,请你在穿过它的时候放轻脚步,以免惊扰居于这儿的马蜂。
  (《帕拉丁文选》[Palatine Anthology],71)
  暴躁易怒,敏感傲慢的阿尔基罗科斯不仅是希腊*早的文人之一,重要的是,他还是目前我们所知的运用写作方式痛击先前贵族稳固世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本人也是该世界的一员——的**位个人。虽然他所抨击的贵族观念依旧盛行,但是他的声音也表明希腊社会已经出现了寡头贵族与新兴力量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的趋势。
  第1章专栏
  从现实和影片中看希腊人I:特洛伊的海伦还是好莱坞的海伦?
  在接下来几个简短的回顾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下好莱坞影片是如何演绎希腊人的。当今社会,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有影响力的媒介,以至于很多人将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视为历史之准则。仅仅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很有必要对几部好莱坞史诗影片相关方面进行认真审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1956年)、《斯巴达300勇士》(The 300 Spartans)(1962年)、《伊阿宋与阿尔戈号英雄》(Jason and the Argonauts)(1963年)及《新木马屠城记》(Helen of Troy)(2003年)。由于这些简短的影片以提供娱乐为宗旨,故尽管其一度引起人们对希腊的广泛关注,但通常严重误导了人们对准确史实的鉴别。
  大约半个世纪之后,有人想对1955年版的史诗影片《木马屠城记》进行翻拍,并期望在各个方面均超过旧版。但当观众们听到阿伽门农的兄弟墨涅拉俄斯在片头告诫我们,其实我们听说的关于海伦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并非是那样发生的”,“让我来告诉你们事情的真相……我知道,因为我就在那里”的时候,就应该预先感知到能从这部被过分吹捧的影视剧中期待什么了。虽然他也确实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这“并非是那样发生的”,但荷马及其史诗中的古老传说还是被现代编剧改编得面目全非。
  由于有专款赞助,故《新木马屠城记》于复活节前夕在美国有线娱乐频道(Cable Entertainment channel)进行了首映以对抗当时的网络电视《十诫》(Ten Commandments)。尽管《新木马屠城记》与犹太—基督传统没有任何关系,但很明显在这个票房至上的年代,这已无关紧要,况且在影片商看来,“若是古代的,必定与复活节有关”。在对电影预演宣传时,虽然他们宣称自己是如何苦心孤诣地追求影片的准确性,但这部由约翰·肯特·哈里森(John Kent Harrison)导演,罗尼·科恩(Ronni Kern)编剧的电影或许更加适合于《赫拉克勒斯之传奇旅行记》(Hercules: The Legendary Journeys)或音乐电视(MTV)这样的剧本而非历史剧。影片中,似乎特洛伊人是好人,而希腊人是坏人。科恩决定主要围绕兄弟姐妹团体阵容——希腊方面以海伦、克吕泰涅斯忒拉、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为代表;特洛伊方面以帕里斯(Paris)与赫克托尔(Hector)为代表——来重述海伦与特洛伊的故事。尽管结果也是以几乎所有人的死亡而告终,但其具体死法和死亡时间都与荷马史诗之传说相悖:赫克托尔在一场蓄谋已久的决斗中分神,被阴险的阿喀琉斯用矛刺穿胸膛;阿伽门农被妻子克吕泰涅斯忒拉杀死在浴室中,但并不是在希腊的迈锡尼;克吕泰涅斯忒拉莫名其妙地出现在特洛伊并谋杀亲夫,但杀夫的原因不仅是因为阿伽门农把女儿做了人祭,还因为亲眼看到他强奸了海伦并在游泳池边纵情声色。帕里斯在从阿伽门农及其他希腊乌合之众手里挽救海伦时,被莫名其妙地刺死(他死时,将手伸向神明,似乎祈求他们的救助,结果却是徒劳的),而对于其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这对夫妇*终以极为短暂的超现实的重聚而满足——这种亡命鸳鸯在现代影视中已是司空见惯。由于已无人可依,海伦*终不得不尾随其疏远已久的丈夫墨涅拉俄斯步履维艰地穿过被毁灭的特洛伊。“我将跟随你”,她勉强地说。“好吧!”他回答道。随即,这部影视剧也在一个女人忧伤的歌声中结束,她的歌声似乎在诉说“悲哀啊……悲哀”。她是对的,这部影片确实令人感到“悲哀”。
  与荷马史诗相比,《新木马屠城记》在主要角色的挑选及装扮上令人十分失望。首先要说的是剧中中心人物海伦。影片中海伦的饰演者西耶那·盖尔利(Sienna Guillory)虽也算清纯美丽,但她绝非马洛(Marlowe)著名诗篇中描写的那个拥有一张能够“促使千帆齐发”面孔的海伦。事实上,电影中有很多其裸露后背的场景,所以有人就会推测希腊人之所以千帆齐发,更多是基于其身体的缘故。其次,影片中*令人震惊的当属阿喀琉斯的造型。在《伊利亚特》中,他被冠以“捷足的”、“金发的”等称号,而影片《新木马屠城记》中的阿喀琉斯除了会大声怒吼之外,根本没有展现其捷足和金发之特征(其实根本就没有头发),故他的这种形象更加适宜于出现在有格斗场面的影视中;至于服饰,影片中他自始至终都没穿盔甲,而是披着一件用皮条编制的马甲。如若盔甲在战争中无用,即使他是忒提斯(Thetis)之子,他的母亲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请求赫淮斯托斯为他打造一套新的(正如她在《伊利亚特》中做的那样),难怪在影视剧中帕里斯轻而易举地就将他杀死了。另外,仅就阿喀琉斯战车设计之粗糙而论,也可以断定无论如何他终将死得十分窘迫。
  影片中也没有出现《伊利亚特》中描述的“闪闪发光的头盔”,而是一个跨越千年之久的头盔大杂烩,既有仿迈锡尼(pseudo-Mycenaen)的野猪獠牙头盔(影片中采用的是金属制品),也有来自大英博物馆的公元1世纪凯尔特人(Celtic)的盾牌与头盔的仿制品。很明显,这部影片在极力模仿当时业已成名的影片《角斗士》(Gladiator):影片中特洛伊城墙前临时搭建起的“竞技场”上上演了一场矫揉造作的“短剑决斗”,使用的武器与保存下来的样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另外,我们还需提及其他武器装备:特别荒唐的是,影片中所使用的矛都很短小;士兵们的胫甲也极不合身,一看就是用细绳系上去的。
  如果考较史实,我们还会发现更多令人大跌眼镜的情节。比如,影片中特洛伊战争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希腊人要抢回海伦而是要获得“拜占庭(Byzantium)的丝绸与香料”——而这些东西在特洛伊连一星半点都找不到。实际上,当时特洛伊是一个商品贸易中心,其特产似乎是纱线(或纺织品),并且也饲养并出口马匹。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还不明晰,但很可能与特洛伊人控制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有关,因为这条航道一直通向富藏黄金、谷物充裕的黑海地区。特洛伊和拜占庭(即后来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所在地)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直到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才知道拜占庭——这距特洛伊战争已经过去了600年!我们似乎是身临其境地穿过一个特洛伊的集市,头脑中会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名为《野蛮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1982年),或较近一点的《蝎子王》(The Scorpion King)(2002年)中的场景;当我们正莫名其妙地凝视着刻有长凹槽的米诺斯圆柱时,竟有一些或穿着系扣子的长袍式束腰外衣,或戴着穆斯林头巾,或着东方服饰的人(可能他们向特洛伊出售丝绸)从我们身边飘然而过。而一个肚皮舞女的出现更使整个场面显得极不协调。
  同时,将镜头向西穿过爱琴海,可以看到之前久居内陆的斯巴达人已将一支大规模的船队巍然停立于大海之上。其用意很明显,就是为帕里斯在*后关头为救海伦向阿伽门农求情做铺垫。由于被迫将与自己不爱的墨涅拉俄斯结婚,海伦打算纵身跃入一个深渊,此情此景,势必会让我们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nic)(1997年)中男女主人公杰克(Jack)与罗丝(Rose)在船尾甲板上的情景。另外,影片中的特洛伊距海也太近了,其距希腊人的船队不过一箭之遥,但据《伊利亚特》记载,在特洛伊是根本无法看清希腊人“坚固横甲板”船的样子的。由于连供军队扎营训练的场地几乎都未留出,故乔装打扮的希腊人能出现在特洛伊市场而未被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影片中的特洛伊木马(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或许还无法制造出如此精致之物),如此庞然大物突兀地出现在城门前竟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后还是被一个孩童偶然发现。影片中的“叛徒”辛昂(Sinon)被留下来欺骗特洛伊人,说服他们将木马拉入城内。他看起来更像印度人而非希腊人,至于他为什么会被埋至脖颈(蝎子王?),特洛伊人何时发现了他,谁也说不准。实际上,这个历史传说还存在颇多争议,其中*为合理的解释是“特洛伊木马”实际上是一次地震的象征,这次地震恰好接近特洛伊战争发生的时间,特洛伊的部分城墙在地震中被摧毁。波塞冬(Poseidon)既是海神也是地震神,他有时会被描绘成马的形象。因此,纵然整个故事非常精彩,但可能只是将波塞冬用地震摧毁特洛伊城墙的故事人格化而已。
  总之,由于先于其面世的影片《角斗士》于2000年上映时获得了成功,所以,很明显《新木马屠城记》出人意料地开始拍摄的主要原因,也是想重现古老史诗影片的活力,以期从中获利。
  还有一部耗资较大的名为《特洛伊》(称《阿喀琉斯》可能更合适,且这一称谓可能会令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影迷很满意)的影片在本书此版刊印的时候也公布即将上映。尽管该影片涉及要对一个很难重构的历史时期进行处理,但是观众实在是搞不懂片中所堆砌的错误细节。影片对史诗传说进行了歪曲,却宣称是在遵循史诗基础上的一种延伸,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该故事是受了荷马的启发。与史诗传说中美丽的海伦相比,影片中的海伦显得多少有点相貌平平,而且出镜率很少;另外,特洛伊木马看起来更是粗制滥造(尽管有人要问为什么通过缝隙看不到里边的人呢)。的确如此,令人悲叹惋惜的场景,再一次出现在大家熟知的“古代世界”中。
  从现实和影片中看希腊人II:《伊阿宋与阿尔戈号英雄》
  ——史诗中的“金羊毛”
  其实,在荷马于其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提及伊阿宋之前,《阿尔戈号英雄远征记》(Argonautica)(或《阿尔戈号航海记》[The Voyage of Argo])的传奇故事就已经诞生。但直到公元前3世纪,随着罗德斯诗人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写作的权威版的阿尔戈号英雄寻求金羊毛故事的问世,这个丰富但又复杂多样的古老故事才形成*终定本。阿波罗尼奥斯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是希腊化时代,当时,荷马史诗中英雄靠蛮力、英勇及神的意愿实现目标的故事已经不再为人们所信服,神也不像荷马时代那样受到人们的敬畏与尊敬,栩栩如生的神话也已成为过去式。人们有更多的怀疑,他们不再愿意相信伊阿宋的命运只是受到神的支配,亦不再愿意相信众神与万事万物之间有相互影响。阿波罗尼奥斯本人是一位学者,曾担任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图书馆馆长,认为众神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故他便采用更为现实的观点书写这一传奇故事。由于所有事情的发生均与神的干涉或不干涉有关,所以故事中还需要神的存在,只不过他们成为更加象征性或装饰性而非实效性的东西。虽然观众们依旧欣喜于这次成功的冒险,着迷于该神话传说,但大多数人将英雄们的精湛技艺与足智多谋视为其*终实现愿望的*可信方式。对于故事中荷马可以借助于神力的地方,阿波罗尼奥斯就必须使用他那个时代的理性表达方式,将故事更加完满地讲述清楚——尽管当时神力的运作在整个希腊世界仍颇受欢迎,亦以另一种可接受的手段在《阿尔戈号英雄远征记》中常有展现。
  阿波罗尼奥斯与荷马的区别在于:他的《阿尔戈号英雄远征记》只适于阅读,不适于吟诵。尽管距荷马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5个世纪,人们还是期望他在用史诗形式处理素材的同时,又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这种方式好比是现代人写的一部莎士比亚风格(Shakespearean)的戏剧,仍然会受到很多现代读者的青睐。浪漫的爱情是必不可少的,但荷马所描述的美狄亚(Medea)对伊阿宋强烈的渴望之情却不及《阿尔戈号英雄远征记》中的描述。因此,阿波罗尼奥斯的这部著作是一部文学作品,包含了所有被期望出现在史诗故事中的东西——金羊毛、保护金羊毛的毒龙(the Serpent)、撞岩(the Clashing Rocks)、鸟身女妖(Harpies)、喷火公牛(fire-breathing bulls)、地中长出的人(the earthborn men)及青铜巨人塔洛斯(Talos)。虽然故事中伊阿宋也是一位英雄,但并非特别英勇。他清楚必须做什么,但离开身边人的帮助,他又无法成功。他那艘非凡的阿尔戈号船是在雅典娜的亲自监管下建造的;他有足智多谋的女巫兼爱人美狄亚的保护;另外,他还有一些拥有特异功能的卓越船员——但只有在特定情形下,才能各显神通。他们类似于我们今天比较喜欢看的经典电影中的专家团队,如《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职业大贼》(The Professionals)及《十二金刚》(The Dirty Dozen)。虽然他们的才能通常会超越想象——但并没有完全超越当时的认知力。
  阿波罗尼奥斯备受古今众多评论家的关注。虽然他确实无法与荷马相匹敌,但他的诗中还是有很多闪光之处。例如他笔下的美狄亚,作为情人对伊阿宋可谓是无法自拔、渴望至极,但作为一位杰出的女巫,又足智多谋、信心十足,这种强烈的对比方式,他运用得可谓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阿波罗尼奥斯给自己找了份苦差事。他在将《阿尔戈号英雄远征记》中的所有纷繁复杂的因素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虽然做得并非完美无缺,但事实上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他的这部史诗成为*终定本并且流传千古。例如,维吉尔(Vergil)就曾赞扬他的这部史诗非常杰出,其著作《埃涅阿斯记》(Aeneid)的部分章节就是受到该史诗的启发——特别是狄多(Dido)对埃涅阿斯(Aeneas)的痴情。好莱坞也很快利用了阿波罗尼奥斯史诗中英雄冒险故事的吸引力,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必定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该经典故事进行重新改编。
  当下备受观众青睐的冒险片《伊阿宋与阿尔戈号英雄》是好莱坞于1962年拍摄的。影片采用了阿波罗尼奥斯*初的浪漫与冒险的主题——特别是寻求“金羊毛”的故事。然而该影片并非要真心实意再现这一传奇故事,而是将其作为展现酷爱幻想的奇才——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又一特技效果的媒介。电影《伊阿宋与阿尔戈号英雄》不仅在雷·哈利豪森的《辛巴达七航妖岛》(The 7th Voyage of Sinbad)及其他辛巴达(Sinbad)冒险故事等诸多冒险题材的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亦对另一部大家喜闻乐道的神话题材电影《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有很大启发作用,影片中的青铜巨人塔洛斯,保护“金羊毛”的毒龙(影片中是多头的许德拉[Hydra]),从地中长出的那些向伊阿宋及英雄们进行挑战的骷髅武士,都成为前数字时代荧屏上的“魔幻传统”,亦是哈利豪森在传奇故事中使用特技效果的典范之作。特技效果的使用几乎使所有人都对该影片记忆深刻。尽管该影片还创下较高的票房,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略了整个情节,或改动或改变了故事的框架,使影片对原版伊阿宋冒险故事的保留可谓是微乎其微。例如,阿波罗尼奥斯著作的第四卷中大多描述英雄们返乡的故事就没有被搬上荧幕。相反,电影导演却将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获得美狄亚的爱后,他们“所有人从此以后一直快乐地生活着”作为电影的结尾。
  然而,羊毛本身在这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讨论话题。尽管我们通常认为“金羊毛”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象征性的灵丹妙药,但从现实意义来讲,它确实存在过。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已有无数人使用过不计其数的“金”羊毛。尽管几乎没有人能像伊阿宋那样出名,但金羊毛所显示的“魔力”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这个故事的*初起源与黑海地区的一种人工采矿的方法有关(正如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论证的那样[11.2.19])。科尔基斯(Colchis)就是传说中金羊毛的所在地。由于有数条河流从高加索山脉(Caucasus Mountains)(位于现格鲁吉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Georgia]境内)奔流而下,且河水中富含天然的金块和金片。因此采矿者们先将羊毛或羊皮钉在一块木板上,然后将木板放在水中的某个适当位置,当富含金矿的水流通过木板时,就可以收集到很多金片。由于黄金会粘在羊毛上,所以当把它从水中捞起时,羊毛就变成了“金色的”。这种普遍采用的采矿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因为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采矿方式而弃用)。由于古代该地区富藏黄金,而且古人相信稀有金属是对付所有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就开始赋予故事中金羊毛以神奇的力量,使其成为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一大亮点。
  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虽然历史上人们经常会将战斗中英勇牺牲视为惨烈战争中值得拥有的荣誉,然而伴随而来的生命的丧失却并不是一件容易让人接受的事情——现代人这样,古人亦如此。当一把短剑或一支长矛刺入胸膛,就意味着有父母已经失去了将要为其养老送终的儿子,有妻子已经成为独守空房的寡妇,有孩子已经成为无父疼爱的孤儿。下面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生动描述,似乎是很多人的亲身经历:
  送出去的是一个个征人,
  迎回来的是一罐罐骨灰。
  (《阿伽门农》[Agamemnon],433-436)
  另外,古希腊著名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的喜剧《吕西斯特拉特》(Lysistrata)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期间上演。作者在剧中借希腊妇女之口威正严词且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每位担忧母亲之真切心声:“我们把儿子交付于你们,你们却派他们去战斗”以及“我们辛苦生下的男孩儿,你们却让他们去送死”。
  尽管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种情感,但是由于古希腊世界战事频繁(既有内部的,也有对外的),这就使得基本上一个人在其有生之年可能至少会参加一次战斗——若生活在一个大的城邦,参战的次数可能会更多。城邦的安全防御毕竟要比阿里斯多芬笔下所描写的母亲们的恳求更为重要。一般来讲,公民兵已足够应付各种紧急状况,多数城邦已将军事训练纳入到年轻人(年龄在18至20岁)的教育当中,而斯巴达更是将军事训练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强调战斗中的英勇行为,所以没人敢怠慢,对每位士兵来说,他们对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诗人图尔塔埃乌斯(Tyrtaeus)的诗作都已耳熟能详:“弃城而逃,受敌追赶,伏于尘埃*丢脸。”比死亡更糟糕的是:如果一个受人爱戴的人被知晓死的很不光彩,那么他的家人在生活中也会十分难堪。
  正如所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上前线。在雅典,那些不服兵役者(懦夫或逃兵)可能会被排除于广场(Agora)之外,或者起码会被禁止进入圣地和神庙。阿里斯多芬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及(有时甚至指名道姓地)“逃兵役者”及那些以各种理由逃避国家义务的人。例如在其喜剧《马蜂》(The Wasps)中,歌队长有这样的台词:“但是令我们*生气的是……在保家卫国中,一个不服役的逃兵,他的手不曾拿过船桨,不曾握过长矛,因此,也就不会磨出水泡。”(1117-1119)
  另外,在雅典也流传有占星家迈同(Meton)试图逃脱兵役的故事。据说当他通过观测天象发现此次远征西西里将会以雅典人的惨痛失败而告终时,心里极为不安,所以他就装疯卖傻并烧毁房屋,企图以此来逃脱服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主要是想博得雅典人对他的同情,从而免去其子远征的义务(普鲁塔克,《名人传·尼西阿斯》,13.5-6)。在罗马,我们也发现很多类似不愿应征入伍的例子。公元前150年末,罗马为了在西班牙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而进行大肆招募的举动引发了一系列暴动。另外,据说罗马的**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曾经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极端措施“凑齐”兵员以补充日耳曼前线一支被击溃的军队。
  不仅如此,甚至在一些至少我们认为不该出现此种情况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些不愿服兵役的例子。以希腊英雄传说为例,一般认为,在特洛伊战斗的众英雄中,阿喀琉斯是目前为止*伟大、*受认可的大英雄。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战场上发出战吼,使特洛伊人落荒而逃的人。他从战争中退出可以使希腊人所取得的战果付之东流。或许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能与完美体现粗壮有力与英勇好战的阿喀琉斯相媲美。然而,就在这个让其在特洛伊战争中成为*强大的军事领袖的传说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极为震惊的故事:该故事是关于*初当阿伽门农召集各地领袖进行这场伟大远征时,阿喀琉斯是如何失踪,又去了何处的。
  《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记载(21.110-113),当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时,他向吕卡昂(Lycaon)所说的一段话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自己将会有短暂却很光辉一生的命运:
  但死神与命运之神也会光顾于我,
  在将来的某个拂晓、午后或正午,
  有人会在战斗中取我性命,
  或是投出的长矛,或是射出的箭矢。
  阿喀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也知晓她的儿子命中注定会死在特洛伊,所以作为人母,她也极力阻止儿子被选派远征,关于她想尽各种办法进行阻止的故事已经由罗伯特·格拉夫(Robert Graves)在其《希腊神话》(The Greek Myths, Vol. 2, 280)中进行了概括总结:
  此时,忒提斯也知道一旦她的儿子参加了此次远征,也就意味着他再也无法从特洛伊活着返回,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要么,取得荣誉、战死杀场;要么,留守家中、碌庸一生。所以她把他打扮成女孩儿模样,委托给斯库洛斯(Scyros)国王吕克美德斯(Lycomedes),在他的王宫中,阿喀琉斯使用科尔库瑟拉(Cercysera)、艾萨(Aissa)及皮拉(Pyrrha)等名字,而且与吕克美德斯的女儿德伊达美亚(Deidameia)有染,因此,他也就成为皮鲁士(Pyrrhus,后来被称为涅俄普托勒姆斯[Neoptolemus])的父亲……
  当英雄们被召集打算远征时,没有人能找到阿喀琉斯,因此,奥德修斯等人就被派去寻找他的下落。其实,刚开始奥德修斯也不愿加入远征队伍,也曾装疯卖傻,企图躲避此次远征:
  现在,奥德修斯已经被一个预言警示:“如果你去了特洛伊,你会在外漂泊20年,你会孤独寂寞、穷困潦倒。”
  因此,他假装自己疯了。当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和帕拉美德斯(Palamedes)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头戴一顶半蛋形农夫帽,并把驴和牛驾在一块犁地,还不时地一边走一边往自己肩上撒盐。他假装不认识他的这些贵宾,但当帕拉美德斯从其妻佩涅罗珀(Penelope)手中夺过其幼子特勒马科斯(Telemachus),放在他的犁将要经过的地方的时候,为了避免杀死独子,奥德修斯快速勒紧缰绳,但也暴露出自己是神志清醒的,因此,*终被迫加入了远征的队伍。
  (格拉夫,《希腊神话》,2, 279)
  因为有预言说如果没有阿喀琉斯援助,希腊人就不能攻破特洛伊,所以奥德修斯带领一支搜寻队去寻找失踪的阿喀琉斯:
  当传闻阿喀琉斯就藏在斯库洛斯国王的王宫中时,奥德修斯、涅斯托耳(Nestor)和埃阿斯便被派去接他,吕克美德斯允许他们对王宫进行搜查。要不是奥德修斯巧用诡计,他们也不会找到阿喀琉斯。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奥德修斯在大厅中放了一堆礼物(大部分是珠宝、饰带、绣花衣等等),并让宫廷侍女们选其所爱,然后,他突然下令吹响号角并发出武器冲撞的声音以试探宫殿中的动静,果然,女孩当中有一个脱掉其紧身围腰,并迅速拿起混于礼物当中的盾与矛。此人便是阿喀琉斯,而后,他答应率领他的穆尔米冬人(Myrmidons)远征特洛伊。
  (格拉夫,《希腊神话》,2, 280-28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腊人选择了伟大的阿喀琉斯充当逃兵役者的角色。如其所命,他*终死在了特洛伊,帕里斯射出的一支箭在阿波罗的引导下直穿其命门——脚踵。对于希腊家庭来说,当他们得知甚至像忒提斯这样的神明有时也会像凡人一样无法阻止战场上自己孩子的死亡时,或许会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吧!
  一些有趣的人——对希腊人幽默的深入了解:“荷马式的”青蛙和老鼠、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王后戈尔戈及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
  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看到希腊人是何等崇敬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但我们也总能发现一些像阿尔基罗科斯这样的人,他们搜罗这些受人赞美的著作,并伺机对其中的典范进行抨击:荷马构建英雄人物,而阿尔基罗科斯却将其颠覆。阿尔基罗科斯喜欢“动物”寓言故事(而且之后还隐喻性地把自己写入故事中——见第38页),所以他可能更乐意欣赏下面这首模仿《伊利亚特》的讽刺诗,该诗被认为是由一个叫皮戈瑞斯(Pigres)的卡里亚人(Caria)所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早期。诗中用蛙军和鼠军两支大军取代了《伊利亚特》中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在大下巴蛙王帕弗卓(Puff-jaw)将贵族老鼠克鲁姆斯纳彻(Crumbsnatcher)意外地溺死在湖中后,两军开始交战。这使我们想起了“诗人”向缪斯女神的祈祷:“这场冲突令人畏惧,战场上吵闹喧天”,而当“老鼠向蛙展示出勇猛无比……因此战斗就开始了”。
  ……

作者简介

  罗伯特?B?柯布里克(Robert B.
Kebric)教授执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主要从事希腊史、罗马史、奥运会史及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者著述颇丰,代表性著作包括《希腊人》及其姊妹篇《罗马人》。

  李继荣,东北师范大学拜占庭学在读博士  
  陈克,东北师范大学古典学在读硕士
  史湘洁,东北师范大学古典学在读博士
  何冠彬,东北师范大学古典学硕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