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够(八品)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够(八品)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20世纪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被英格玛·伯格曼盛赞为“奇迹”。

1星价 ¥31.7 (3.2折)
2星价¥30.7 定价¥9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92790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13927901 ; 978-7-5139-2790-1

内容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20世纪电影史上zui伟大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被英格玛·伯格曼盛赞为“奇迹”。他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他以诗意的思考和充满圣jing末世般的想象,创造了令人震惊的电影形象,影响了一大批捕捉灵魂的导演,如维姆·文德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沟口健二、努里·比格·锡兰等。
本书由塔可夫斯基的儿子精心编选而成,全面呈现了塔可夫斯基的一生的创作与生活哲学,收录塔可夫斯基有关电影的论述、日记、罕见的自传性随笔、家庭相册、俄罗斯时期和意大利时期的拍立得照片,以及七部经典电影的精美剧照,定格每个耐人寻味的瞬间。
另有让-保罗·萨特、英格玛·伯格曼等大师对他电影创作的深刻评论,电影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汉斯-约阿希姆•施莱格尔的深度长文导读及每部电影的完整介绍,带你读懂塔可夫斯基。

目录

引言
故乡和他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影音世界
大师眼中的塔可夫斯基
让- 保罗·萨特
斯文·尼科维斯特
厄兰·约瑟夫森
英格玛·伯格曼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雕刻时光》节选
电影艺术的精神意义
电影画面的精神诗意
声音的精神诗意
现实和回忆中的时光
电影演员
现代文明的危机
电影诗歌——一个短片计划
电影
《伊万的童年》
《安德烈·卢布廖夫》
《飞向太空》
《镜子》
《潜行者》
《乡愁》
《牺牲》
自传性随笔
自述
关于母亲
日记节选
给父亲的信
关于《启示录》
速问速答
家庭相册
拍立得作品(俄罗斯)
拍立得作品(意大利)
生平年表
其他作品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关于《启示录》
(圣詹姆士教堂演讲,1984年7月18日,皮卡迪利)
其实,我并不习惯在教堂演讲。我对自己的世界观都还没有百分之百地确定。因此,今天在这里,我要谈的并不是对《启示录》的专业研究,而只是以一名艺术家的身份,说说这本书对我个人的影响。这多少还算和我的工作有关系,也让我多少能在这里和你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分享。
事实上,能参与这次活动,对我来说就和天启有关。换句话说,如果几个月前有人说,我会参加今天这样的活动,听上去还是有些难以想象的。但*近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很有“启示”意味的转变。于是,站在这里成了一件非常合理和自然的事。
《启示录》或许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作品。在书中,上帝赋予人类的规则被展露无遗。多年以来,对于先知约翰写的《启示录》,人们有过相当多不同的解读,并由此产生过很多争议。显然,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解释。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不正确的方向,因为这本书不是用来被解释的。《启示录》不是由一连串象征组成的。它描绘的是一幅幅画面。你可以去解释象征,但不能去解释画面。象征可以被解码,可以被赋予某个特定的含义,但画面不行。画面是被用来感知和接受的,因为它可以有无数种可能的解释。一个画面可以表达多种同世界、真理和无限的关系。《启示录》是《新约》的*后一部分,也是同世界连接的*后一环。正是因为这一环,人类的历程从精神层面来说就完整了。
我们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似乎越来越难。但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我们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说过“天启就要到了”这样的话。《圣经》里写道:“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尽管如此,这个日期仍是含糊的,谁都不知道约翰描述的场景何时会发生。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千年之后。这就是人类精神的意义。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责任。有时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天启只会在我们的时代终结时才会出现。总之,我们无法从《启示录》中得出天启的准确时间。
相信大家早已注意到,《启示录》中出现了很多具体的数字和日期,比如牺牲者的数量,再比如受印之人的数量。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人们从情感层面感知这种场景而已。精确的数字和时间对人们的感知很重要,似乎能让人真正把握到命运,或者说更了解未来。这里举一个例子。小时候我爱读《鲁滨孙漂流记》,对其中各种清单尤其印象深刻,比如哪些东西被冲上岸、哪些东西被保留等等。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相信空间和时间的现实存在。换言之,我们生活在这种现象的框架之内,对其中具体的东西相当敏感——它们定义了我们的物理极限。但我们也知道,人类是按上帝的模样创造的,拥有自由意志和再创造的能力。近年来,或者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总在问自己:创造力是不是一种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我们自己也是被创造的,拥有同一个上帝,为什么要用亵渎神灵来描述创造力?因为,过去几百年的文化危机,让艺术家们变得可以不需要精神,仅靠创造的本能而存在。毕竟,动物也有审美,也能够创造一些有仪式感的、自然的东西,比如蜜蜂建造蜂房。现在,艺术家都将他们所拥有的天赋视为个人财富,不认为自己应该为此而承担任何义务,于是造成了现代艺术的精神缺失。艺术沦为肤浅的形式探索,或是待售的商品。相信你们都已经发现了,这种现象在电影行业尤为明显。毕竟,电影就诞生于19世纪末期,诞生于一个纯粹以利润为目标的市场中。
*近,我去了趟梵蒂冈博物馆,参观了很多现代宗教油画展。太可怕了,人们有机会真应该去看看。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博物馆要陈列这些所谓的作品,它们又如何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尤其考虑到天主教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总之,这一点让我特别困惑。
回到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危机。显然,我们生活的世界走错了方向。人生而自由,无所畏惧,但在面对自然时,隐藏和自我保护的欲望才构成了现在的历史。正因为如此,我们生硬地聚集在一起。我们与他人交往,并非因为喜欢他们的陪伴,或是想从中收获乐趣,而是为了减少恐惧。一旦这种原则成了人际关系的根基,我们的文明就出现了问题。那些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新技术,说到底只是制造了一些供我们使用的产品,帮助我们触得更远、看得更清、跑得更快。*后一点很重要:和19世纪相比,现在我们的交通整整快了好几倍,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快乐。我们的个性和特点与社会发生了冲突。我们没有和谐发展。因为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落后,我们成了技术进步的受害者,即便心有不甘,也很难摆脱这股洪流。面对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的新能源,我们却没有做好合理使用它的道德准备。我们像一群在电子显微镜面前手足无措的原始人:它是用来钉钉子的,还是用来推墙的?总之,我们成了科技的奴隶。机器一旦开始运作,就无法停止。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变得越来越不信任彼此。……

作者简介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
1932年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州札弗洛塞镇,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部作品《伊万的童年》于1962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83年,执导剧情片《乡愁》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1986年夏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同年12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54岁。
著有《雕刻时光》《时光中的时光》《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等多部图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