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八品)

包邮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八品)

¥20.7 (3.5折) ?
1星价 ¥20.7
2星价¥20.7 定价¥5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300236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73002365 ; 978-7-5730-0236-5

本书特色

★1946年是重塑世界、重划阵营和重启生活的一年,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至关重要。
★纪录片式再现和平年的世界局势,全景展示“二战”后的环球生活画卷。政坛精英在“决策之年”纵横捭阖,黎民百姓于“世纪寒冬”艰难前行。
★作者的叙事视野广阔但又节奏轻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合作、抵抗与报复都在他的笔下显得通俗易懂。
★揭示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形成和根源,洞悉未来我国发展之路的方向和前景。

内容简介

194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在这一年里:美国完成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资本积累,走上了超级大国之路;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欧洲大陆在意识形态上一分为二,美苏冷战开启;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停战协定,新的全国内战在中国大地上爆发;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麦克阿瑟开始改造日本;大英帝国难掩衰颓之势,印度宣布独立……194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在这一年里:
美国完成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资本积累,走上了超级大国之路;
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欧洲大陆在意识形态上一分为二,美苏冷战开启;
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停战协定,新的全国内战在中国大地上爆发;
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麦克阿瑟开始改造日本;
大英帝国难掩衰颓之势,印度宣布独立……

从柏林到华盛顿,从伦敦到莫斯科,从德里到上海,作者采信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和亲历人的口述记录,通过扣人心弦的细节描述和颇有深意的小插曲,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和平的年对塑造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至关重要。书中几乎涉及了战后每一个重要主题和关键事件,呈现出一段信息量大、引人入胜又容易理解的历史。希望这本书能引领读者于当年的变局之中,更加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诞生,领悟未来我们将往何处前进。

前言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报道过很多重大事件,从柏林墙倒塌到苏联解体,以及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反复出现的战争摩擦,等等。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一直都处于主导地位。印度则是我所见过*贫穷的国家,尽管在很多方面裹足不前,但是印度人民也正试图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度,并对未来充满热切的期待。而中国在共产党人的治理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已然形成了一种很有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当我以一名历史学家的眼光,试图挖掘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根源时,我的注意力一次次地被吸引到同一个时间点——1946 年。“二战”结束后的这一年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冷战开始后,世界在意识形态的变革中变得不再平静,欧洲在“铁幕”的两边分裂开来。尽管以色列在两年后才建国,但其建国的构想正是在 1946 年提出来的,这一年对以色列人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在这一年,印度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而大英帝国则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可以说,尽管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制度维持下去,但仍然不能改变逐渐没落的趋势。可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本书揭示了在 1946 这个特殊年份里,世界政坛上的那些精英如何做出各种重大决策,*终形成了这个现代世界。
1946 年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一年,世界各处几乎都是如此。年初的时候,一位刚结束欧洲访问的美国高级官员来到白宫,如临大敌一般向时任总统哈里·杜鲁门报告:“那个存在于我们祖祖辈辈认知中的世界结构如今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的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因为温斯顿·丘吉尔也曾用自己惯用的雄辩口才讲述过数以百万计欧洲人的真实感受。1946 年 9 月,他这样形容“二战”结束后的连锁反应:“欧洲为何沦为如今这般田地?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到处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惶惶不安、不知所措的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破坏,还要时刻警惕新出现的各种恐怖威胁悄悄向自己逼近。那些所谓的‘胜利者’欢呼雀跃,而被征服的人却只能在惊恐绝望中忍气吞声。”
丘吉尔口中的欧洲的确如此,但是幅员辽阔的亚洲或许也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像那些头脑理智的人一样,他对即将到来的这个残酷、肮脏的黑暗时代感到担忧不已。6 年之内死亡 6000 万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场战争付出过如此惨重的代价。悲惨的现实远不止如此,在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死亡人数还在上升。回想 1945 年,人们还为“解放”热烈庆祝,但很快现实就打破了人们的美梦。接下来的 4 年中,中国和希腊均陷入内战的旋涡。在乌克兰境内,发生了反对苏联的叛乱,民族主义者与波兰人发生了武装冲突,*终导致 5 万多人丧生。这一时期,独立战争在亚洲各国相继爆发。说起来有些让人不可思议,据说有 1500 名犹太人成功躲过了纳粹大屠杀,却死在了东欧的反犹太主义运动中。
那时候,欧洲大部分地区学校停课,交通几乎中断,没有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商店也因为物资生产停滞、没有买卖而关门大吉。钱在当时已经没有任何价值,银行全都停止营业也对人们的生活毫无影响。法律和秩序沦为虚无,不管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还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产,总之男人们和孩子们走上街头时都会拿着武器防身 ;而妇女们,不管年龄多大、出身如何,为了寻求庇护或者一顿餐食只能出卖肉体。传统的思想和道德彻底颠覆了,活着才是硬道理。这就是 1946 年时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的生存状况。
柏林和广岛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展示了战争的惨烈:在同盟国的连番轰炸下,这两座城市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摧毁。欧洲的心脏部位 — 从塞纳河到多瑙河三角洲同样饱受摧残。
饥荒和经济危机让世界疮痍满目。在“二战”后的 18 个月里,德国东边的乌克兰、摩尔多瓦就有约 300 万人死于饥荒。民间相传,在乌克兰的利沃夫,
一位被饥饿逼疯的母亲杀死并吃掉了两个亲生骨肉。这一时期,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 1400 000 000 000 000%(整整 14 个 0),堪称史无前例。香烟替代了一文不值的货币,成了硬通货,有的人甚至直接向外国军队乞讨。在北半球,几乎到处都是落难的流民,这种情况在欧洲中部尤为严重。那些从纳粹迫害下逃脱的战俘,因为饱经摧残、瘦弱不堪,也被获胜的盟军视为“流民”。
“一战”结束的时候,虽然国境线发生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但是人们生活的范围并没有变化。然而 1946 年,事情彻底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获胜后,约有 1200 万德国人被驱逐到西部。与此同时,在西欧的 250 万人被迫回到了东部。当然,大部分人不是自愿的,而是在西边盟军的武力威胁下才不得不乖乖走人。
本书从纵观全球的角度,深刻揭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相较于“一战”,它更具研究讨论的价值。这场战争让奥斯曼帝国、罗曼诺夫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这三个存续了几个世纪的政权*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1945年以后,像英国这样的老牌欧洲帝国纵然努力支撑,却也不再有往日的荣光。帝国主义不再以王朝的形式存在,转而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相较过去听命于君主帝王,这时候的人们更愿意追求理想信念,比如马列主义。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在本书中我会将重点放到欧洲。原因在于欧洲是冷战和文明冲突的主战场,至少*初的时候是这样的。而经历过 1946 年各类重大事件的人们也认为,当时在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东欧诸国所发生的事情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在那时如果再发生战争 —— 1946 年的局势的确不好,战争几乎是一触即发——那么几乎可以断定战场就在欧洲中心。所以理智告诉我,这本书的中心应该是欧洲,与此同时我也会提到 1946 年发生的那些*终影响了亚洲和中东地区未来发展的重大事件。

目录

第 一 章 我受够了苏联的任意妄为 / 001第 二 章 美国的世纪 / 011第 三 章 俄国人:西方人眼中的独裁者 / 021第 四 章 零点时刻 / 031第 五 章 忘记过去的奥地利 / 051第 六 章 冷战中的间谍 / 055第 七 章 英国财政紧缩 / 061第 八 章 莫斯科大剧院的演讲 / 075第 九 章 冷战宣言 / 081第 十 章 退位风波 / 087第十一章 奸淫掳掠 / 103第十二章 德国人要倒霉了 / 115第十三章 回家 / 125第十四章 “中国泥潭” / 133第 一 章 我受够了苏联的任意妄为 / 001
第 二 章 美国的世纪 / 011
第 三 章 俄国人:西方人眼中的独裁者 / 021
第 四 章 零点时刻 / 031
第 五 章 忘记过去的奥地利 / 051
第 六 章 冷战中的间谍 / 055
第 七 章 英国财政紧缩 / 061
第 八 章 莫斯科大剧院的演讲 / 075
第 九 章 冷战宣言 / 081
第 十 章 退位风波 / 087
第十一章 奸淫掳掠 / 103
第十二章 德国人要倒霉了 / 115
第十三章 回家 / 125
第十四章 “中国泥潭” / 133
第十五章 铁幕 / 139
第 十 六 章 战争迷雾 / 157
第 十 七 章 日落印度 / 165
第 十 八 章 难民 / 179
第 十 九 章 审判与错误 / 189
第 二 十 章 希腊的悲剧 / 207
第二十一章 幸免于难的人 / 215
第二十二章 “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 — 血祭诽谤 / 235
第二十三章 反恐之战 / 245
第二十四章 听!这个世界,到十字路口了 / 253
第二十五章 法国荣耀 — “心底的抗争” / 263
第二十六章 斯大林的土耳其迷阵 / 273
第二十七章 加尔各答的血腥骚乱 / 279
第二十八章 日丹诺夫主义 / 287
第二十九章 国王回銮 / 291
第 三 十 章 鼠洞倾沙 / 295
第三十一章 全面民主的命令 / 301
第三十二章 严寒时刻 / 313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塞巴斯蒂安先生的研究照亮了现代历史上的一处暗谷。——《经济学人》 塞巴斯蒂安先生是一位机智的作者,他的叙事视野广阔但又节奏轻快,加之文笔诙谐,那些毫无历史知识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进去。这本书中穿插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情景重现和奇闻轶事,用人性化的视角解读那些足以影响全世界的事件。——《科克斯书评》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称1946年是“决策之年”。通过迷人的细节和意趣十足的小插曲,作者几乎涉及了战后每一个重要主题和关键事件,向读者讲述了一段信息量大、引人入胜又容易理解的历史。——《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维克托·塞巴斯蒂安
出生于布达佩斯,当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全家沦为难民,不得不离开了祖国。他后来成为一名记者,供职于《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等多家媒体。还在《伦敦晚报》中任媒体编辑和首席撰稿人。主要作品有《十二天:1956年革命》《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