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与神作战:古代世界的无神论(八品-九品)

包邮(精)与神作战:古代世界的无神论(八品-九品)

著书者说

这是一本探讨古代世界无神论者,尤其是古代希腊无神论者的书,探究他们的思想、创见、抗争以及所遭受的压迫。笔者旨在讲述历史,而非劝诫世人改宗易教,也无意从哲学角度替无神论证实或者证伪。然而,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笔者越来越确信一点,即人类

1星价 ¥30.6 (4.7折)
2星价¥30.6 定价¥6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5613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355
  • 出版时间:2020-02-01
  • 条形码:9787520156134 ; 978-7-5201-5613-4

内容简介

无神论是近代的发明,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吗?其实,早在启蒙之光把疑神的种子播洒到欧洲这片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土地之前,无神论在希腊世界就是公众辩论的严肃话题。

作者蒂姆·惠特马什在这部《与神作战》中,把笔触深入古代地中海世界,勾勒出历经千年历史巨变的希腊无神论,再现众多哲人的思想风采。他们中既有或许是*位坦承自己无神论立场的迪亚格拉斯,以及*位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又有伊壁鸠鲁及其追随者。在书中还可以看到早期基督徒如何撇清自己同无神论的关系,进而压制怀疑上帝的思想。

目录

前言
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对话
部分 古风时代的希腊:新的地平线
第1章 众神并存的希腊
第2章 经典
第3章 与神作战
第4章 物质的宇宙
第二部分 古典时代的希腊:无神论及其所受压制
第5章 因与果
第6章 “说到神,我不知道”
第7章 扮演众神
第8章 对无神论的审判
第9章 柏拉图和无神论者
第三部分 希腊化时代:神一般的王和目中无神的哲学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们被一遍遍告知,无神论是近代的发明,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在一些人看来,倘若不存在与宗教真理相对立的世俗国家观和科学思想,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这种看法其实是由“新无神论”论辩双方共同培植出的神话:无神论拥护者希望把对超自然的存在的质疑,看作科学进步逐渐抵消宗教影响的结果;而宗教信徒则希望把它看作颓势的西方世界在资本主义消耗下呈现的一种病态。双方所持的观点,都有虚荣的现代主义之嫌。对于超自然的质疑自古就存在。早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Plato)就曾描述过一位信徒斥责无神论者的情景:“你和你的朋友绝不是对众神持这种看法的人!这世上或多或少总会有人罹患这种病症。”我们未必赞成柏拉图用疾病来比喻,但他的基本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上下数千年,一切文化环境中都存在许多拒绝信奉神明的人。
无神论的历史非常重要。之所以如此,不仅出于理性缘由,即有必要尽可能充分理解过往,而且出于道德,尤其是政治上的考虑。权威性和正当性是由历史赋予的。正因为如此,威权独裁体制国家总想否定他们不喜欢的人,毁灭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并把它们视为历史上的非法活动。无神论存在的历史并不被具化为一些风格样式大致相同的建筑物或仪式礼仪,而是呈现为相同的思想原则。假如以为宗教信仰深远、古老而无神论浅近,那么,无神论极易成为人们眼中无足轻重的过眼云烟,甚至有可能就连无神论者所受的迫害在人们心目中也比不上宗教少数派所遭受的迫害。历史久远的无神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权问题,即是否应当承认无神论者在现实生活中理应和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和包容,并且可以不受打搅地度过他们的人生。
本书想要讲述的是历经千年历史巨变的希腊无神论,它伴随着希腊世界从“黑暗时代”进入有文字的城邦国家时代,伴随着公民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亚历山大征服以及帝国的解体、希腊语世界被纳入罗马帝国,乃至基督教终的来临。古典世界并非一夜之间突然被基督教同化,各地基督教化也非整齐划一的过程。基督教教派支脉繁多,每一派别此前各有其自身与希腊文化传统的冲突和关联。然而,即便如此,基督教帝国还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事情。长期以来,许多令人尊敬的思想家一直致力于从根本上探索神的本质,但基督教的产生终结了这个漫长的时代,甚至连这些思想家也全部被湮没在历史中。前基督时代的无神论当然引起过争议,有时还会受到严厉压制。但是,与对待一神教的态度相比,占主导地位的多神教对待无神论的态度已经算是相当友善了。与之相比,无神论者在基督教时代则很难自处。无神论对于基督徒赖以界定自身的前提,就是一种否定。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蒂姆·惠特马什(Tim Whitmarsh),剑桥大学莱文蒂斯(A. G. Leventis)教席希腊文化教授,曾作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受邀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电台和电视节目,并为《卫报》(Guardian)、《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以及《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撰稿。

译者简介

陈愉秉,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就职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任讲师。现已退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