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名碑集
读者评分
4分

广东名碑集

1星价 ¥364.0 (5.0折)
2星价¥364.0 定价¥728.0
商品评论(1条)
三千卷***(三星用户)

书不错,就是有点小贵。因为喜欢,挡不住的诱惑

2022-08-26 19:38:1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80941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35
  • 出版时间:2013-10-01
  • 条形码:9787550809413 ; 978-7-5508-0941-3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2013年1版1印
广东碑刻,经翁方纲《粤东金石略》、阮元《广东志·金石志》隆重汇集刊行,康有为兴碑疾呼,及至当代诸君相继著述,已为世所知,为人所重
本书编者皆为广东地区书法家或书法领域有建树之人
书中所收作品来源为博物馆藏上佳者、名家收藏,亦或《粤东金石略补注》编撰者手拓,尽以*佳效果呈现

广东碑刻,经翁方纲《粤东金石略》、阮元《广东志·金石志》隆重汇集刊行,康有为兴碑疾呼,及至当代诸君相继著述,已为世所知,为人所重。然以往著作,重在文字,稍逊图标,难观其书法作品概貌。随着社会对书法之重视,关注碑刻者愈甚,欲睹广东碑刻之风貌者也就众多。

欧广勇、伍庆禄、陈鸿钧、骆建华编撰《广东名碑集》所收名碑涉及隋、唐、南汉、宋、明、清、民国7个时期,涵盖纪念碑、庙碑、宫诏、祠记、铭文、墓志、书院学规、名家书法等。每件碑刻作品前以繁体竖排呈现原文,并附释文及其作者和书体,利于读者和学者对书法艺术参鉴欣赏。

内容简介

  广东碑刻,经翁方纲《粤东金石略》、阮元《广东志·金石志》隆重汇集刊行,康有为兴碑疾呼,及至当代诸君相继著述,已为世所知,为人所重。然以往著作,重在文字,稍逊图标,难观其书法作品概貌。随着社会对书法之重视,关注碑刻者愈甚,欲睹广东碑刻之风貌者也就众多。欧广勇、伍庆禄、陈鸿钧、骆建华编撰《广东名碑集》正是顺应时势需求出版,余为之欣慰。

前言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现象,一种以汉字为依附的中国*浓缩的美学表像。汉字在完成一字一音一意的功能后,还构建了其形象美,并且世界上只有汉字才具有这样丰富的形象美,这便是书法。
  我国有着极其悠久而丰富的书法遗产,追寻数千年来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它与社会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自汉、魏以来,书法已逐步在民间普及。唐、宋而后,爱好书法更是蔚然成风。大到名山胜景中的摩崖石刻,殿堂祠庙里的匾额碑铭,小到斋馆堂室间的楹联挂幅,随处皆可看到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书迹,欣赏者徜徉其间,含英咀华,漫评细赏,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眞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古”。
  除了传世墨迹外,石刻碑版是中国丰富书法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石刻碑版经过匠人模仿刻凿,再经过千年风霜雨雪摩挲,从而呈现出与原作不同的另一种艺术效果,这就是“金石味”。
  广东已知碑刻之*古者,当为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原置于韶关乐昌县周君庙中的《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内容记述桂阳太守周憬疏浚河道,便利交通的事迹。自宋以来金石书籍多有载记。碑久佚,仅存几十字之残拓一片,隶书,体格近《开通褒斜道摩崖》,较之同时代之《熹平石经》书体之方正规矩,而是碑仍保留古隶风貌,形态恣意,圆劲古秀,虽片纸只楮,亦足珍视。
  广东自清代起曾出土过几方隋碑,其碑文不独有补史乘,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値。其中隋大业五年(609)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碑文楷书,面貌清晰,篇幅绵长,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値,其书法价値也为人称许。汪鎏称其“书势端厚”,杨守敬亦以为“紧峭可爱,似欧阳率更《化度寺碑》”。康有为亦特举此碑目以为学子购碑的参考。罗振玉《雪堂碑跋》对此碑亦加赞许。该碑字体修长,浑厚端庄,实开唐碑之先河。隋代承前启后,虽书风未成熟就被唐代取代,但总是开流拓源,功不可没。广东地处边隅,而能有此杰作,也可见书法艺术已普及各地。
  位于肇庆七星岩石室洞口,款署李邕的《端州石室记》,刻于唐开元十五年(727),是为岭南*早的唐碑。字正揩,结体方正,笔势圆浑,笔意醇厚而又风神洒脱。论者谓李邕遗迹以行楷居多,唯是碑属端楷,殊足珍贵。唐元和十二年(817),韩愈撰文、陈谏书丹之《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为广州现存*早的唐碑,属粤中名刻。陈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顺宗时参与王叔文变革,被眨台州司马,为唐史上“八司马”之一。此碑为陈谏眨至岭南,官循州刺史时书。其书上承锺太傅、王右军笔意,又有智永、虞世南之楷法,工健秀雅,中正平和。篆额亦工稳。清金石家翁方纲云“此碑字尚有晋人意”。
  近年于广州东郊南汉高祖刘袭康陵出土之《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为广州唐五代考古之重大发现,该碑形制完整,镌刻精良,书体法度严谨,方劲有力,大有唐楷遗韵。
  草书入碑志,古来少见。广州五倦观内即有宋刻《古权诗碑》一方,书者古成之,广东河源人,端拱二年(989)进士,除秘书省著作郎,后任四川绵竹县令,相传后得道僵去。广东草书不为世人所重,此碑狂草,开张跌宕,笔走龙蛇,意态横出,实不下中原狂草名家。
  明代以还,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岭南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书坛也逐渐兴盛起来,即就石刻而言,则可嘉可赏者殊伙。
  陈献章为明代中期名动一时的理学大家,因家居广东新会白沙里,人称白沙先生。其于哲学上重视“心性”之学,主张澄心见性,并且利用书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将哲学与艺术相结合。书法上崇尚自然,追求天趣。改造书写工具,束茅代笔,成为“茅龙”今存恩平的《恩平县儒学记》,新会的《敢勇祠记》、《慈元庙碑》,肇庆的《城隍庙记》四方碑刻,均是其优秀的书法作品。四碑均用茅龙笔书之,全篇有如一交响乐章,千变万化,而终归于“熙熙穆穆”之境,无一笔不合乎法度,亦无一笔为法度所拘束,笔力横肆,却不显得狂野,气势雄奇,而又不乏温厚,几乎字字皆有飞白之笔,空处不空,实处不实,如云中神龙,偶露鳞爪,而全体可想象而得之。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三《艺语》评介道:“白沙晚年用茅笔,奇气千万丈,峭削槎桠,自成一家。其缚秃管作擘窠大书尤奇,诸石刻皆亲视工为之,故《慈元庙》、《浴日亭》、《庄节妇》诸碑,粤人以为宝。”陈献章的茅龙书法对岭南书坛影响甚巨,流风所至,为不少书家所喜用,其弟子湛若水便是杰出的一位。
  清代岭南文化进入成熟和繁荣期,广东在很多方面开领风气之先,书法领域亦颇不寂寞,尤其是清中叶以来,名家迭出,名刻遍布。
  清代碑学中兴,书法艺术蓬勃发展,成绩空前。广东实是其中重鎭,足可以与江浙抗衡,半分天下。书法理论有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书法名家更是人才辈出,陈恭尹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人多知其诗名遐迩,但其书法亦嘎嘎独造,名标一时。陈恭尹善书,尤擅隶书,宗汉《夏承碑》,时人对他评价也很高。清陈奕禧《隐绿轩题跋》云:“顺德陈恭尹元孝,法蔡中郎,腕力甚劲,可与谷口(指郑簠)颉颃也。”清王士贞《香祖笔记》云:“始相见,揖甫毕,即出一端石相示曰:‘吾得此水坑石,甚宝惜,将以寄公于京师,旣闻奉使,当至粤,辄留以俟。’视其侧有铭八字云:‘独漉所赠,渔洋宝之。’恭尹工汉隶,此其手书也。”陈氏隶书被认为是清初广东**高手,虽说是学《夏承碑》,实已不为所囿。在偏旁及笔势、波磔方面,略取《夏承》之神,是借隶之形,而用篆、行、草之笔法,天骨开张,完全摆脱时流摹形画角之弊。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评其云:“(陈恭尹)书法《曹全》,得其神韵……参以《夏承》之飞舞,挥洒自如,绝无摹拟之迹。论其造诣,实有大家之才,以较同时江苏郑谷口(指郑簠)之写《曹全》,更觉高明,盖独漉能不沾不脱,能入又能出,旣不背古,又不泥古,胎息于古人,而能显出个性,其笔意固厚,而又参以《夏承》,以矫劲之势出之。”麦先生此论甚精,点出了陈氏隶书的主要特色和成就。甚至认为陈氏隶书创立了广东隶书的“写意派”。此存于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后山二代祖碑亭内《在糁禅师塔铭并序》为陈恭尹晚年力作,结体严谨规整,用笔秀美多姿,出入汉之《曹全》、《夏承》碑。较之同时代郑簠书风之近帖婀娜,陈恭尹之书则显刻碑之端庄秀雅。两人都在清代的汉隶中兴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而肇庆七星岩石室洞内璇玑台壁内另有一处粤中大书画家、诗人黎简所题书诗刻。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故有“三绝”之称。《广东通志·黎简传》云:“简才思敏称,为诗援笔立就,兼工书画。书得汉、晋人意,画直造元四家堂奥。”足不逾岭南,而名动中原。黎氏书作,名迹甚多,各体均工,尤精行草。亦兼擅篆、隶,唯不多见。此题刻可谓黎氏隶书之代表作,字体用笔在《史晨碑》、《曹全碑》之间,稳健而舒展,沉着而秀媚,耐人寻味。
  这里还有特意介绍一下清代中期入粤的几位学者名家——翁方纲、伊秉绶、阮元和赵慎畛,他们旣是官员,又是学者,于岭南书风咸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河北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精鉴赏,尤长考据。题跋碑帖,动盈卷帙。书学欧阳询、颜眞卿、苏轼,与同时代之刘墉、王文治齐名,同属清代士大夫典型的帖学一派。翁氏凡三任广东学政,寓粤八年,政事之暇,深访勤捜,广罗金石,着有《粤东金石略》、《九曜石考》和《石洲诗话》,历受粤人称道。翁氏足迹遍粤,题记殊多,在广州主要集中于药洲九曜园,计有楷书《广东学政题名记》、《九曜石歌》,行书《爱莲说》,草书《尚有西斋记》,篆书《拜石》,隶书《药洲》,诸体咸备,镌刻精工,亦是粤中书坛一雅事。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洲人。官惠州、扬州知府。伊氏隶书在清代隶书界别具一格,自成蹊径,古质劲直,能集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康有为称其能集分书之大成。伊秉绶人粤后,大大推动了广东书坛的发展,此后一大批书家纷纷效法伊氏习隶之法,其中不乏翘楚者。现广州白云山郑僵岩有伊秉绶题书《叶廷勋墓表》,隶法精绝。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进士。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阁老,授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曾先后出任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地位显赫,同时又是一位著名学者,主持风会数十年,被海内学界尊为泰斗,至今称道不衰。他任两广总督达九年之久,在此期间,六度兼任广东巡抚,还曾兼署广东学政、粤海关总督。诸多德政,尤其是为发展广东文化教育贡献卓越。阮元工诗文、书画,精鉴赏。现广州药洲九曜园留有阮元题书《和翁方纲诗》一石,行书,潇洒疏朗,满纸清气,虽寥寥数字,片石只楮,亦足珍视。
  赵慎畛,字笛楼,湖南武陵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嘉庆二十年(1815)为广东布正使,官至浙闽总督、云贵总督,晋太子少保。善隶书,书法作品也被清代宫廷收藏。在广州药洲九曜园留有隶书《覃溪赞》刻石,笔法精绝。
  鸦片战争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到艺术上,岭南书风也出现了新的面貌。
  清代书坛出现了|股崇尚北碑的风习,该风习于广东的早期倡导者便是李文田。李文田,字畲光,一字仲约,号若农。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会试探花。官至礼部尚书。一生曾多次充乡试考官、阅卷大臣,故有“迭掌文衡,学问渊通”之誉。李文田诸书体中,揩法*精,根植于欧阳询,旁及其它唐碑,又学隋碑《苏孝慈墓碑》,中年以后,博采汉、魏碑刻,参以邓石如、赵之谦的笔法,融篆隶楷于一炉,笔力酣畅饱满,意态厚重雍容,卓然成一代大家。李文田为广雅书院立的、篆书《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碑,卓然大家风范。
  民国时期的广东书家,或是由清代入民国的遗老,或是有着新思想的文人学士,或是跻身社会运动的革命者,大都热心主持风雅,提倡传统文化,在书法上也取得可观的成就,使岭南书坛上呈现熙熙穆穆的景象。
  吴道镕,字玉臣,号澹庵,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师从广东名宦李文田,致仕后返粤,历主三水肆江书院、惠州丰湖书院讲习,广州学海堂山长。肆力于整理乡邦文献,卓有成就。吴氏晚年,作为一代硕儒,书名极大,广东各地不少楼堂院馆的匾额楹联,皆出其手笔。吴氏的书法,初宗柳公权,骨格甚坚。晚年改习隋碑,挺劲肃穆。小楷,取法晋、唐,温雅浑厚。今位于番禺新造鎭思贤村屈大均墓上的《屈翁山先生墓碑》,为吴氏楷法之代表作,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评曰:“用笔结字,几与隋《萧饬性夫人墓志》无异,岂其得力处欤?”当为灼见的评。
  民国时期特别要指出的两位广东书法家是胡汉民和林直勉。
  胡汉民,字展堂,番禺人。清末曾中举人,后赴日本留学。一九〇五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广东都督。历任总统府秘书长,代理军政府大元帅、外交部长、立法院院长等要职。胡氏能诗善书,行书合褚、米为一家,清劲峭拔。然*为人称道的,便是其“曹全体”隶书,这也是胡氏在广东书坛上*大的贡献。胡氏大力提倡《曹全碑》,使这“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的“神品”,能为粤人所熟知和接受。而胡氏本人也以书写《曹全碑》自矜,用以题写碑铭者甚多。当时人即评价甚高,谓其“凡应酬笔墨无不集碑字为之,上下纵横,皆见匠心?,而行书尤远过于隶书,用笔如飞而精紧遒劲”。胡氏隶书固好,而其行书则更有味道。
  林直勉,原名培光,字绍轩,号鲁直,东莞人。与胡汉民一样,隶书成就*高。林氏遍习汉隶,尤以《石门颂》、《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校官碑》等为标的,而能取其精粹,融汇贯通,自出机抒。故其隶书,笔力沉雄,高古厚朴。以致时人推为粤人历代习汉隶成就之著者。甚至有人说他“开数百年隶法之新面貌。常用大小二笔,取其变化。其流风余韵,至今沾益百粤”。如本书所辑林氏的两方碑刻,隶书及小楷,各擅风神。
  以上寥寥所述,仅就广东历代石刻碑版之部分,主要是本书所及碑版而言,聊窥一斑而已,断不可视为广东书史之概述或总论。岭南古来僻处海隅,开发较中原及江南地区为晚’文化发展及成熟亦无疑较为迟缓,以致前人有“金石贫天南”之叹。其实细检起来,岭南金石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般贫乏,仅从上述,便可知其荦荦大者。历代岭南文人,少与中原人士相接,加以他们深自敛抑,不善表曝,故其人其作,往往没世而无闻。实际上岭南文人所取得的成就,比起同时期中原、江左名家,不一定逊色,有时甚至凌而上之。这种认识,只有在深入细致地发掘和感受其地域文化,方能感知得到。岭南书法亦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岭南书法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近代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书法辞典、书学论著中,对岭南书法多未予重视,甚或不屑一顾。似乎除了陈献章、康有为等两三位名家外,岭南书坛便是一片空白。这种偏见,至今还没有消除。近十年来,岭南学子慨然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从事岭南书法艺术硏究,先后整理出版了《岭南书法》、《广东历代书法图录》、《广东历代书法精品集》、《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岭南书学硏究》、《南越陶文录》、《粤东金石略补注》等,今再在《广东金石砖瓦铭刻图志》基础之上,加以细化,选择品相较好者,且能反映广东由隋至民国历代书法风格的拓片,剪贴编撰成此《广东名碑集》一书,期翼从石刻碑版的角度,整理审视广东书法之风貌。
  癸已仲夏汉中陈鸿钧记于越王台畔

目录

概述/

越郡江正大夫之碑/名氏撰

端州石室 李邕撰
南海神利王碑+愈撰 
南汉
高祖天皇大帝哀文+撰

古/古成之撰
神霄玉清+徽宗估撰

恩平儒/章撰
敢勇祠+章撰
肇城隍/章撰
慈元碑/章撰
【清】
鼎湖山在塔序/梁佩撰  恭尹
璇/黎撰
廷墓表/伊秉撰
罩溪/慎畛撰
朱子白鹿洞院,/宋朱熹撰  清李文田
君六/玄撰  清大激
【民】
梁一先生墓/胡民撰
南先生墓表/胡民撰
五烈士墓碑/林直勉撰
抗逆士名碑+林直勉撰
屈翁山先生墓碑/道撰
重修漉先生墓碑 汪兆镛撰  麟
後/伍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欧广勇,又名广涌,汉族,广东德庆人,1940年生。60年代初求学于广州文史夜学院中国画专业,又入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喜绘画、篆刻及诗文,主攻书法,先后问业于吴子复、商承祚、郑诵先、启功等大师。
欧广勇致力于汉隶,书风庄重朴实而活泼灵动,以姿取胜。曾在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肇订师范专科学校任书法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临池津梁》报主编等职。

伍庆禄,汉族,海南琼山人,1952年出生于广州,爱好书法,擅长散文写作是二级作家,金石学者。原《珠江环境报》总编、《炎黄世界》杂志副主编,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骆建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榄菊集团董事长。骆建华与兄长骆培华自小从父习书,在事业有所成就后,决心要推动本地的书法事业发展,为弘扬中华传统书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04年由骆建华、骆培华带头组织获得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的承办权。2005年,小榄印社成立,骆培华任社长。2019年,骆培华当选中山市书协主席,骆建华任中山市书协名誉顾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