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

包邮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

¥39.3 (4.4折) ?
1星价 ¥39.3
2星价¥39.3 定价¥8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0910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430
  • 出版时间:2014-04-01
  • 条形码:9787564091026 ; 978-7-5640-9102-6

本书特色

     《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全面分析了现代柴油机的技术指标及对供油过程参数的需求,详尽展现了供油系统的新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详尽讲述了俄罗斯国内外柴油机供油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出柴油机经济性、排放指标与供油系统结构设计及特性的相关性,《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还提出了供油与电控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本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补充更新与电控供油系统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文献。本书是依据作者格列霍夫、伊万申克、马尔科夫多年在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讲授供油装置、控制系统等多门课程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用书,适于内燃机、汽车与汽车经济、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运输与农业机械柴油机等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可能会对国内外柴油机及供油装置新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有益,也会对柴油机的操作人员有益。

内容简介

    《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是依据作者格列霍夫、伊万申克、马尔科夫多年在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讲授供油装置、控制系统等多门课程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该书全面分析了现代柴油机的技术指标及对供油过程参数的需求,详尽展现了供油系统的新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详尽讲述了柴油机供油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出柴油机经济性、排放指标与供油系统结构设计及特性的相关性,该书还提出了供油与电控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这些方面的内容也是国内柴油机及供油系统相关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录

**章 柴油机供油装置及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问题
  1.1 发动机制造业的当前任务
    1.1.1 燃油经济性
    1.1.2 排气污染物
    1.1.3 发动机动态性能
    1.1.4 柴油机燃料
  1.2 对供油系统的要求及其分类
  1.3 供油装置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1.3.1 工作过程和供油过程的优化
    1.3.2 提高喷射压力
    1.3.3 供油装置的电子控制
    1.3.4 喷油规律的控制
    1.3.5 喷油提前角的控制
    1.3.6 共轨系统的研发
    1.3.7 代用燃料供油系统
    1.3.8 实际使用条件下供油装置功能的保证
    1.3.9 喷射稳定性和*小循环供油量的保证
    1.3.10 燃油喷射的快速完成
    1.3.11 柴油机供油装置的发展前景
  1.4 柴油机工作过程与供油系统的优化设计
    1.4.1 工作过程建模与优化的计算软件
    1.4.2 工作过程的优化实例
第二章 直接作用式供油装置
  2.1 柴油机燃油系统综述
    2.1.1 滤清器
    2.1.2 输油泵
  2.2 单体和整体式喷油泵
    2.2.1 柱塞泵
    2.2.2 单体泵
  2.3 分配式高压油泵
    2.3.1 bosch公司ve型喷油泵
    2.3.2 bosch公司vp-44型转子泵
    2.3.3 epic系统
    2.3.4 stanadyne公司的pcf和ds型转子泵
    2.3.5 分配式喷油泵总的特点
  2.4 柴油机喷油器
    2.4.1 喷油器分类
    2.4.2 喷油嘴
    2.4.3 喷油器制造材料和工艺说明
  2.5 泵喷嘴
    2.5.1 不同厂家的泵喷嘴
    2.5.2 电控泵喷嘴
    2.5.3 快速响应控制阀
    2.5.4 关于泵喷嘴的一些想法
  2.6 供油装置的设计准备与试验
    2.6.1 喷油泵基本参数的确定
    2.6.2 喷油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2.6.3 高压油管尺寸的确定
    2.6.4 几何喷油提前角的设置
    2.6.5 喷油泵的测试
    2.6.6 喷油器的测试
第三章 蓄压式供油系统
  3.1 共轨式供油系统的组成和装置
  3.2 共轨式供油系统的高压油泵
    3.2.1 共轨式供油系统的高压油泵的设计
    3.2.2 高压油泵的设计要求
  3.3 共轨式供油系统的电控喷油器
    3.3.1 电液式喷油器的结构
    3.3.2 电液式喷油器的工作分析,改进的途径和设计
  3.4 共轨式供油系统中供油的控制
    3.4.1 喷油规律
    3.4.2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3.5 可选择的其他电控供油系统
    3.5.1 带有压力放大器的蓄压式供油装置
    3.5.2 带有压电驱动的系统
    3.5.3 带有电动马达的供油装置
    3.5.4 液力冲击式供油装置
    3.5.5 无发动机燃油试验台
第四章 供油过程的计算——作为供油装置设计的工具
  4.1 供油过程的物理现象
    4.1.1 燃油的压缩性
    4.1.2 燃油压缩性对供油的影响
    4.1.3 供油装置零件的易变形性
    4.1.4 高压油泵传动的弹性
    4.1.5 燃油的密度
    4.1.6 高压油管中的声速和压力波动现象
    4.1.7 高压油路中的不连续性
    4.1.8 黏性效应
    4.1.9 供油过程的非等温性
  4.2 单相燃油的可压缩性
  4.3 供油过程中燃油的两相状态
    4.3.1 两相混合物的简单模型
  4.4 达朗贝尔(d'alembert)方法计算油管内的燃油流动
    4.4.1 概述
    4.4.2 计算方法的实质
    4.4.3 流动摩擦的考虑
    4.4.4 油管的分段性
    4.4.5 气相形成的计算
    4.4.6 关于“压力波动轨迹”的概念
  4.5 有限差分解决油管内流动的任务
    4.5.1 特征线法
    4.5.2 粒子轨迹法
    4.5.3 任意非连续离散的方法
  4.6 非定常条件下的油管阻力
    4.6.1 非定常边界层的结构
    4.6.2 关于流动特性和层流向紊流转变条件的问题
    4.6.3 流动摩擦的特点
    4.6.4 高压油管中的阻力准则关系式
    4.6.5 摩擦理论模型
  4.7 边界条件下的流量方程和平衡方程
    4.7.1 平衡方程的传统描述
    4.7.2 质量平衡方程
    4.7.3 液体流动的流量方程
  4.8 零件运动、面积与泄漏的边界条件方程
    4.8.1 在边界平衡方程中有效横截面积的计算
    4.8.2 边界条件平衡方程内的泄漏计算
    4.8.3 边界条件内的运动方程
  4.9 油泵单元凸轮传动的计算
    4.9.1 摆动式挺柱的运动学
    4.9.2 圆弧凸轮
    4.9.3 可变曲率的凸轮
    4.9.4 偏置的凸轮机构
  4.10 高压油泵传动的动力学
    4.10.1 作为弹性系统的传动数学模型
    4.10.2 传动动力学的分析
  4.11 供油过程中的非等温性
    4.11.1 非等温性的描述方程
    4.11.2 燃油和管壁的非定常换热的计算
    4.11.3 油腔中的热效应
    4.11.4 非等温性对供油的影响
  4.12 计算稳定性和收敛性的组织求解
    4.12.1 边界条件方程的积分稳定性问题
    4.12.2 组织计算和计算的收敛性
  4.13 供油装置的优化
    4.13.1 影响因素的数值实验
    4.13.2 *优化
    4.13.3 寻找*优解的技巧
第五章 柴油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总任务
  5.1 柴油机的工况、燃油经济性和排放
  5.2 研制经济型和生态型柴油机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5.3 柴油机供油过程控制的任务
    5.3.1 循环供油量
    5.3.2 喷油提前角
    5.3.3 供油规律
    5.3.4 *高喷射压力
  5.4 非传统燃油供给过程控制的必要性
  5.5 控制系统结构原理和分类
第六章 柴油机供油控制系统
  6.1 柴油机供油控制系统的分类
  6.2 分开式供油系装置的控制系统
    6.2.1 多柱塞直列式高压油泵
    6.2.2 分配泵
    6.2.3 单体泵
  6.3 非分开式供油装置的控制系统
  6.4 共轨供油系统的控制系统
  6.5 非传统燃料供油装置的控制系统
  6.6 从组织控制供油过程角度评价不同类型的供油系统
第七章 柴油机自动调节与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7.1 面向柴油机的调节和控制
  7.2 面向调节和控制的柴油机数学模型
    7.2.1 曲轴转速自动调节系统
    7.2.2 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自动控制系统
  7.3 柴油机调速器的数学模型
  7.4 调节和控制系统元件连接的基本类型
  7.5 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7.6 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及其元件的动态特性
  7.7 典型动态环节及其特性
    7.7.1 比例环节
    7.7.2 积分环节
    7.7.3 微分环节
  7.8 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7.9 调节过程的性能指标
  7.10 非线性自动调节系统
    7.10.1 系统线性部分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组成
    7.10.2 非线性元件和系统的谐波线性化方程的组成
    7.10.3 自动振荡参数的确定
    7.10.4 自动振荡稳定性的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孙柏刚,男,1969年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主任。1994年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同年留校工作,1998-1999年在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跟随伊万申克院士从事内燃机性能与结构联合仿真分析工作。现主要从事火花点火发动机研究开发及高压燃油喷射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开发,目前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及多项其他科研项目,近年来发表论著50余篇。    赵建辉,男,1981年12月出生,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博士,副教授,200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同年进入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攻读副博士学位。跟随格列霍夫教授攻读学位期间,主要从事高压燃油系统设计技术及仿真分析软件研究开发。2013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现主要从事船用柴油机供油及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近年来发表论著20余篇。    柴国英,男,1967年8月出生,内蒙古凉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发动机专业.1999年在俄罗斯图拉国立技术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动力机械制造系发动机专业,现在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工作,从事车用发动机总体技术研究及俄文翻译工作,近年来发表论著11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