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评测师教程-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软件评测师教程-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1星价 ¥39.7 (5.0折)
2星价¥39.7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3021053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它
  • 页数:698
  • 出版时间:2005-03-01
  • 条形码:9787302105367 ; 978-7-302-10536-7

本书特色

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织编写的考试指定用书。 本书依据软件评测师考试大纲编写,是计算机软件考试中“软件评测师”中级资格的考试用书。 全面地涵盖了软件评测专业的知识,追溯了软件测试的发展史,反映了当前国际上采用的*的测试理论、标准、技术和工具,展望了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表述的准确性、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书中的软件测试术语、测试方法、测试标准统一到当前*的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评价和产品质量等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上。 本书提供了系统功能测试、白盒测试和性能故障定位与分析等示范案例。

内容简介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软件评测师教程》作为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本书全面系统地涵盖了软件评测专业的知识。全书共20章,对软件评测的基本理论、软件评测技术、软件评测管理以及软件评测具体案例进行了系统的讲解,附录部分对常用的测试工具做了简要的介绍。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软件评测师教程》涉及的一些实例全部取材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数十年来的精华,既对软件评测理论作出了较好的诠释,也是软件评测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具体体现。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大幅度提高软件评测的实践能力。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软件评测师教程》既是软件评测师考试培训**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软件质量保证、开发、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篇理论篇 第1章软件测试概论 1.1概述 1.2国内外现状 1.3软件测试与软件项目的关系 1.4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 1.5第三方测试 第2章软件测试基础 2.1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 2.1.1什么是软件测试 2.1.2什么是软件质量 2.1.3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的区别 2.2软件测试目的 2.3软件测试原则 2.4软件测试对象 2.5软件测试分类 2.5.1按照开发阶段划分 2.5.2按照测试实施组织划分 2.5.3按照测试技术划分 2.6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2.6.1V模型 2.6.2W模型 2.6.3H模型 2.6.4其他模型 2.6.5测试模型的使用 2.7软件生命周期测试策略 2.7.1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 2.7.2软件测试策略 2.8软件失效分类与管理 2.8.1软件失效分类 2.8.2缺陷与错误分布 2.8.3缺陷与错误严重性和优先级 2.8.4软件错误跟踪管理 2.9白盒测试 2.10黑盒测试 2.11自动化测试 2.11.1自动化测试的基本概念 2.11.2自动化测试的优势与局限 2.11.3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测试工具 2.11.4功能自动化测试 2.11.5负载压力自动化测试 第3章软件质量与评价(软件测试标准) 3.1质量的定义 3.2测度与度量 3.3软件质量模型 3.4标准的发展 3.5GB/T18905产品评价 3.5.1GB/T18905基本组成 3.5.2评价者用的过程(GB/T18905.5) 3.5.3关于评价支持 3.5.4通用评价过程 3.5.5评价需求 3.5.6确定要评价产品的类型 3.5.7度量之间的关系 3.5.8规定质量模型 3.5.9规定评价 3.6GB/T16260.1产品质量 3.6.1基本组成 3.6.2标准概述 3.6.3标准的范围 3.6.4质量模型框架 3.6.5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的质量模型 3.6.6使用质量的质量模型 3.7软件测试国家标准 第4章软件测试过程与管理 4.1软件测试过程 4.2评价过程的特性 4.3评价过程 4.3.1评价活动 4.3.2评价过程的输入 4.3.3评价过程的输出 4.3.4评价过程文档 4.4评价与生存周期的关系 4.5评价过程的要求 4.5.1一般要求 4.5.2评价需求确立 4.5.3评价规格说明 4.5.4评价设计 4.5.5评价执行 4.5.6评价结论 4.6配置管理 4.6.1配置项标识 4.6.2配置项控制 4.6.3配置状态报告 4.6.4配置审计 4.7测试的组织与人员 4.7.1组织结构设计因素 4.7.2独立测试组织 4.7.3测试组织管理者 4.7.4集中管理的测试组织 4.7.5选择合理的组织方案 4.7.6测试人员 4.8软件测试风险分析 4.8.1软件测试与商业风险 4.8.2什么是软件风险 4.8.3软件风险分析 4.8.4软件测试风险 4.9软件测试的成本管理 4.9.1测试费用有效性 4.9.2测试成本控制 4.9.3质量成本 4.9.4缺陷探测率(DDP Defect Detection Percentage) 4.9.5测试投资回报举例 第二篇测试技术 第5章黑盒测试案例设计技术 5.1概述 5.2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5.2.1什么是测试用例 5.2.2等价类划分法 5.2.3边界值分析法 5.2.4错误推测法 5.2.5因果图法 5.2.6判定表驱动法 5.2.7正交试验法 5_2.8功能图法 5.2.9场景法 5.2.10测试方法选择的综合策略 5.3测试用例的编写 5.3.1测试用例计划的目的 5.3.2测试设计说明 5.3.3测试用例说明 5.3.4测试程序说明 5_3.5测试用例细节探讨 第6章白盒测试技术 6.1白盒测试基本技术 6.1.1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 6.1.2静态错误分析 6.1.3程序插桩技术 6.2白盒测试方法 6.2.1代码检查法 6.2.2静态结构分析法 6.2.3静态质量度量法 6.2.4逻辑覆盖法 6.2.5基本路径测试法 6.2.6其他白盒测试方法 6.3白盒测试综合策略 6.3.1*少测试用例数计算 6.3.2测试覆盖准则 6.4结论 第7章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技术 7.1面向对象测试概述 7.2面向对象技术 7.2.1对象和类 7.2.2封装、继承和多态性 7.3面向对象测试模型 7.4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策略 7.4.1面向对象分析(OOA)的测试 7.4.2面向对象设计(OOD)的测试 7.4.3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测试 7.4.4面向对象软件的单元测试 7.4.5面向对象软件的集成测试 7.4.6面向对象软件的确认和系统测试 7.5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用例设计 7.5.1传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可用性 7.5.2基于故障的测试 7.5.3基于场景的测试 7.5.4OO类的随机测试 7.5.5类层次的分割测试 7.5.6由行为模型(状态、活动、顺序和合作图)导出的测试 第8章应用负载压力测试 8.1负载压力测试概述 8.1.1负载压力基础概念 8.1.2负载压力测试基础概念 8.1.3负载压力测试目的 8.1.4负载压力测试策略 8.1.5产品生命周期中负载压力测试计划 8.1.6负载压力测试中的盲点 8.2负载压力测试解决方案 8.2.1并发性能测试 8.2.2疲劳强度测试 8.2.3大数据量测试 8.3负载压力测试指标 8.3.1交易处理性能指标 8.3.2服务器操作系统资源监控 8.3.3数据库资源监控 8.3.4Web服务器监控 8.3.5中间件服务器监控 8.4负载压力测试实施 8.4.1负载压力测试实施步骤 8.4.2测试计划 8.4.3测试需求分析 8.4.4测试案例制定 8.4.5测试环境、工具、数据准备 8.4.6测试脚本录制、编写与调试 8.4.7场景制定 8.4.8测试执行 8.4.9获取测试结果 8.4.10结果评估与测试报告 8.5负载压力测试技巧 8.5.1参数池技术 8.5.2将事务插入到Vuser脚本 8.5.3将集合点插入到Vuser脚本 8.5.4手工关联” 8.5.5IP数据池 8.5.6Web站点经验点滴 8.5.7脚本调试技术 8.5.8测试工具配置技巧 第9章Web应用测试 9.1Web系统测试概述 9.1.1Web系统的构成 9.1.2Web系统设计技术 9.1.3Web系统的测试策略 9.2Web应用设计测试 9.2.1Web应用设计测试概述 9.2.2总体架构设计的测试 9.2.3客户端设计的测试 9.2.4服务器端设计的测试 9.3Web应用开发测试 9.3.1Web应用开发测试概述 9.3.2代码测试 9.3.3组件测试 9.3.4使用Junit进行单元测试 9.4Web应用运行测试 9.4.1Web应用运行测试概述 9.4.2功能测试 9.4.3易用性测试 9.4.4负载压力测试 9.4.5客户端配置与兼容性测试 9.4.6安全性测试 第10章网络测试 10.1网络测试概述 10.1.1网络测试发展 10.1.2网络测试意义 10.1.3网络全生命周期测试策略 10.2网络仿真技术 10.2.1网络仿真技术概述 10.2.2网络仿真的技术原理 10.2.3网络仿真技术应用 10.2.4网络仿真软件 10.3网络质量测试 10.3.1OSI模型简介 10.3.2网络测试指标 10.3.3网络测试类型 10.3.4网络测试对象 10.3.5网络测试的基本方法 10.3.6网络测试标准及工具 10.4网络应用测试 10.4.1网络应用监控 10.4.2网络故障分析 10.5结论 第11章安全测试与评估 11.1概述 11.2测试与评估内容 11.2.1用户认证机制 11.2.2加密机制 11.2.3安全防护策略 11.2.4数据备份与恢复手段 11.12.5防病毒系统 11.3安全系统测试策略 11.3.1基本安全防护系统测试 11.3.2安全系统防护体系 11.4安全性测试方法 11.4.1功能验证 11.4.2漏洞扫描 11.4.3模拟攻击试验 11.4.4侦听技术 11.5软件产品安全测试 11.5.1用户管理和访问控制 11.5.2通信加密 11.5.3安全日志测试 第12章兼容性测试 12.1兼容性测试概述 12.2兼容性测试环境的准备 12.3硬件兼容性的测试 12.3.1硬件兼容性测试的目的 12.3.2与整机的兼容性 12.3.3与板卡及配件的兼容性 12.3.4与打印机的兼容性 12.3.5其他 12.4软件兼容性测试 12.4.1与操作系统的兼容性 12.4.2与数据库的兼容性 12.4.3与中间件的兼容性 12.4.4与浏览器的兼容性 12.4.5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 12.5数据兼容性测试 12.5.1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性 12.5.2XML符合性 12.6平台化软件兼容性测试 12.6.1平台化软件概述 12.6.2平台化软件的兼容性测试策略 12.7新旧系统数据迁移测试 12.7.1新旧系统数据迁移技术 12.7.2新旧系统数据迁移的实现与测试 12.8小结 第13章标准符合性测试 13.1概述 13.2标准符合性测试主要分类 13.3测试策略 13.3.1数据内容类标准 13.3.2通信协议类标准 13.3.3开发接口类标准 13.3.4信息编码类标准 13.4测试实施 第14章易用性测试 14.1概述 14.2安装测试 14.3功能易用性测试 14.4用户界面测试 14.4.1界面整体测试 14.4.2界面元素测试 14.4.3界面测试典型用例 14.5辅助系统测试 14.5.1帮助测试 14.5.2向导测试 14.5.3信息提示 第15章可靠性测试 15.1软件可靠性与可靠性测试 15.1.1软件可靠性概述 15.1.2软件可靠性的定义 15.1.3软件可靠性的定量描述 15.1.4可靠性目标 15.1.5可靠性测试的意义 15.1.6广义的可靠性测试与狭义的可靠性测试 15.2软件可靠性建模 15.2.1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 15.2.2软件可靠性建模方法 15.2.3软件的可靠性模型分类 15.2.4软件可靠性模型举例 15.3软件可靠性测试 15.3.1软件的可靠性测试概述 15.3.2定义软件运行剖面 15.3.3可靠性测试用例设计 15.3.4可靠性测试的实施 15.4软件可靠性评价 15.4.1软件可靠性评价概述 15.4.2怎样选择可靠性模型 15.4.3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15.4.4软件可靠性的评估和预测 15.5软件的可靠性设计与管理 15.5.1软件可靠性设计 15.5.2软件可靠性管理 第16章文档测试 16.1文档测试的范围 16.2用户文档的内容 16.3用户文档的作用 16.4用户文档测试需要注意的问题 16.5用户文档测试的要点 16.6针对用户手册的测试 16.7针对在线帮助的测试 …… 第三篇测试案例 附录:测试工具介绍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