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的画像-劳伦斯传
读者评分
5分

天才的画像-劳伦斯传

1星价 ¥35.3 (7.2折)
2星价¥35.3 定价¥49.0
商品评论(1条)
799***(三星用户)

传记类作品

劳伦斯传记,叙述其生平,值得一读。

2022-10-27 13:08:1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8436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4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06843638 ; 978-7-5068-4363-8

本书特色

他饱受争议却备受崇拜,他一生短暂却写出华彩流文,他穷困潦倒却周游世界,且行且战斗,他多情多疑却执着于爱,至死不渝。 《天才的画像:劳伦斯传》作者理查德·奥尔丁顿是劳伦斯的好友,他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生动地描述了他从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再成长为一个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书中记录了劳伦斯在短短45年中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50余部,历数作品的创作缘由、人物原型、写作地点、社会反响等。这部传记再现了劳伦斯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的兴起、一战的爆发、社会矛盾的升级等社会状况,还涉及该时期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本书是研究劳伦斯的重要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从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再到一个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D.H.劳伦斯愤怒过,失望过,战斗过,嫉妒过,他用辛辣的笔墨书写华彩流文,表达自己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即使躺在病榻上,他仍然眷恋着星空和晨曦。他短暂而漂泊的一生就是一曲追求血性生命、回归和谐自然的激情交响乐。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为英国文学的自由战斗了半个世纪,留给我们的是诗意的美与无尽的遐思。   理查德·奥尔丁顿是劳伦斯的好友,他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劳伦斯起伏跌宕的一生。《天才的画像:劳伦斯传》中描述了劳伦斯从一个无休无止哭哭啼啼的婴孩,到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年,到辗转欧洲的流放者,到妙笔生花的诗人、散文家的整个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这位才子游走于喧嚣繁华、闲适恬淡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纠结于去国怀乡、故里难栖的情怀,沉迷于他从一位乡土作家起步,足迹遍及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国,*终声名享誉全球的经历。劳伦斯愤怒过,嫉妒过,失望过,为英国文学的性自由战斗了半个世纪,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他丰盈满溢的种种感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作者才情悲壮的人生。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的话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伊斯特伍德是个采煤村,位于英国诺丁汉郡与德比郡交界处,位于工业重镇诺丁汉西北方大约十英里。诺丁汉的工厂所需的煤是由附近的各个小煤矿供应的,其中伊斯特伍德的布林斯里煤矿就是这样的一座。19世纪末期的布林斯里“由一条主干道和上百间房屋组成,街道毫无生气,房屋也显得很小气……”“这些房屋上满是灰尘,砖砌的墙和石板瓦屋顶”给人一种“劣质、渺小、卑贱、丑陋”的感觉,还夹杂着一种因常去教堂而产生的体面感。  受工业革命影响,有很多很多像伊斯特伍德这样的社区,被草率地带到了这个丑恶的现实中。几十年来,罗斯金一直滔滔不绝地抗议和谴责工业革命的肮脏和堕落,不过效果甚微。  然而,伊斯特伍德还没有像谢菲尔德那么差。在谢菲尔德,仿佛从维苏威火山喷出的蘑菇状黑烟始终遮挡着太阳,毒害着人们的肺。伊斯特伍德也没有像真正的煤区那么糟,煤区有上百平方英里,不,上千平方英里的煤矿,到处是工厂的烟囱和肮脏的街道,成千上万张脸,灰白清瘦,他们或是逆来顺受,或是憎恨怨怼。伊斯特伍德的煤区小且相对较新,煤区新到让矿工们的住房实际上要比真正的贫民窟强很多,煤区小到可以让居民到田野和农场里寻求解脱。一些村舍甚至有广阔开放的视野。不论是伊斯特伍德村还是当地的人,都不是特别顺从机械化的一致性。“在英国中部漆黑的夜晚,在周六下午喧闹的足球场上,有一种潜在的野性和完整感,同时弥漫着怪异的刺激性和冒险精神。”有时,矿工们在周围半荒芜的野地里偷猎,许多矿工每周都会花钱喝啤酒,而这些“难得的钱”本来应该用于家庭开销的。当矿工喝得半醉高兴地回家时,也难怪妻子会对他们发火,对花掉了他们家那额外的五先令或十先令的酒吧厌恶至极呢,因为这笔钱对于她们家来说无疑能派上不小的用场。然而,谁又能指责这些矿工呢?对他们来说,酒吧意味着温暖,意味着友谊,意味着欢乐,意味着从工作和担忧中得到片刻的休息。这些矿工和他们的家人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信仰宗教,都有着严格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根深蒂固的看法。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所在社区的丑陋,他们的生活一成不变,也不知道自己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总之,他们夸大了自身在英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在一般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9世纪70年代,矿工约翰·亚瑟·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利迪娅·博得萨尔来到了伊斯特伍德,利迪娅-博得萨尔于1875年12月27日在诺丁汉的斯纳顿教堂嫁给了约翰·亚瑟·劳伦斯,他们一辈子都住在伊斯特伍德,并养育了子女。  劳伦斯夫妇在许多方面都极为不和谐,正如他那位有名的儿子所说的那样,约翰·亚瑟·劳伦斯是英国*后一批免受义务“教育”的人。他从没有因上寄宿学校而变得顺从。他10岁就被送往煤矿干活,只能勉勉强强地签个名儿,在晚上费力地为他那不耐烦的妻子读报纸,或是一大清早地在做早餐时,也吭哧吭哧地读会儿报纸。一边蹲在烧得噼啪作响的壁炉前,在叉子上烤熏肉,还得用大块的面包去接从肉上滴落的油。他一辈子都在干体力活,在矿上,他辛苦地干活,在家里他也要笨手笨脚地干许多琐碎的家务事,喝酒、聊天。  他也和工友们一起进行长距离的散步。他年轻的时候舞跳得很好,胳膊上的肌肉也很发达,头发又黑又密,胡子浓密,看起来“男人味十足”。他是个“包工头”,那时,工头就是公司和其他矿工之间的联络人。在分配给他的采煤区上,他雇佣“三四个矿工为他采煤,他用采煤获得的收入给矿工发工资”。  因此,工头差不多是一位小小的雇主,无论如何,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效益好的时候,每周能赚多达五英镑——那可是真金啊。不过,这情形发生在他刚结婚的那阵子,在他没有因嗜酒而伤身之前,在他没有出言冒犯他顶头上司(一个职位比他高的老朋友)之前,因为他得罪上司之后,就分不到好的采煤区了。他远远不是工业时代的机器人,还没有被政治、新闻、广播、电影和垃圾刊物所腐蚀。他的生活总是以矿为中心,不过他喜欢在清晨穿过满是露水的田野步行到矿上,他喜欢动物,了解动物,还能生动地讲说有关小动物的故事。他认为自己只有部分英国血统,因为他爷爷是法国人。工友们干活时他也干活,工友们罢工时他也罢工,丝毫不关心时事。至于其他的,“他天性是个享乐派”,尽情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拒绝让自己的生活一片阴霾。  他娶的那个姑娘,利迪娅·博得萨尔,不论在性格上还是教养上都与他截然不同。她认为自己“出身于一个古老的、家境良好的市民家庭,家人都是著名的无党派议员,曾追随哈钦森上校征战,而且一直是坚定的公理会教徒”。大多数家庭都会讲述自己这样或那样的家史,以此来说明他们那辉煌的出身。这种信念对生活的影响大于事实本身。利迪娅的父亲是舍尼斯造船厂的机械师领班,曾送她去一所小型的私塾受教育,她后来就在那儿当起了助教。“她博览群书,也写诗。她很有思想,大家认为她非常聪颖。她*喜欢和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探讨宗教、哲学或政治。”即使在她没完没了地为丈夫和五个孩子操持家务时,她也会抽出时间到当地的图书馆看“成堆的书”,她固执自负D.H.劳伦斯年轻时的一位朋友杰西·钱伯斯,她以E。T。为缩写名进行写作,她说:“她(利迪娅)的自信以及她对人和事儿的断言都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她特别肯定自己以及自己的正确性。”她从来不像她丈夫和其他矿工及其妻子那样说德比郡方言,她也很少跟邻居交流。她女儿阿达·克拉克这样描述她:“她体形娇小消瘦,有一头棕色的头发,清澈的蓝眼睛里时常流露出无畏和坚定的神色来。”她的鼻子因为儿时的一次事故变得有些扭曲,她手小脚小,在她儿子眼里,她的双手很漂亮。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