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与社会:强国与新民的重奏

包邮国家与社会:强国与新民的重奏

¥20.1 (4.8折) ?
1星价 ¥20.1
2星价¥20.1 定价¥4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512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14-11-01
  • 条形码:9787516151266 ; 978-7-5161-5126-6

本书特色

本书主张将国家与社会的议题置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视野当中,研究国家力量增强和社会活力激发这两个进程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内在张力,而不是仅仅将国家与社会视为业已形成的两个实体。建设现代国家与激发民众活力的过程,包括了在实践中密不可分、彼此支撑的三个方面:塑造民众的身份认同,以这种身份认同来联结国家与民众;调整社会的组织体系,以此促进国家动员能力,建立社会激励体系;确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主导策略和手段,以此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本书从以上三个方面认真梳理了中国在建设现代国家与激发民众活力的曲折进程中展现出来的逻辑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主张将国家与社会的议题置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视野当中,研究国家力量增强和社会活力激发这两个进程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内在张力,而不是仅仅将国家与社会视为业已形成的两个实体。建设现代国家与激发民众活力的过程,包括了在实践中密不可分、彼此支撑的三个方面:塑造民众的身份认同,以这种身份认同来联结国家与民众;调整社会的组织体系,以此促进国家动员能力,建立社会激励体系;确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主导策略和手段,以此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本书从以上三个方面认真梳理了中国在建设现代国家与激发民众活力的曲折进程中展现出来的逻辑脉络。

目录

**章 中国历史情境下的“国家一社会”问题
 **节 既有框架:作为实体的“民族国家”与“市民社会”
 第二节 历史情境与本土观念:作为过程的“强国”与“新民”
  一 维新派的思想探索:“新民”
  二 民国时期的实践探索:“社会革命”
  三 共产党的独特创造:“群众路线”
 第三节 分析视角:认同、组织与运作
  一 社会认同
  二 组织空间
  三 运作手段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1949—1978:社会统合与群众动员
 **节 阶级:成分划分和思想改造
  一 “阶级成分”与身份界定
  二 “阶级觉悟”与人的改造
  三 阶级划分的消解
 第二节 组织:建立单位与集中资源
  一 单位体制的建立
  二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三 资源的集中与利益的统一
 第三节 运动:推动工作和化解矛盾
  一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二 “依靠群众的自觉和自愿”
  三 “接受群众批判”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1979-1992:放权让利与利益萌发
 **节 利益:提升与分化
  一 利益的积极性
  二 关系的利益化
  三 私域的逐步开放
 第二节 企业与组织:搞活与自主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二 城市:单位制的恢复和嬗变
  三 社团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职能转变:规范和界定
  一 加强法制
  二 规范与公开
  三 变通与架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1993-2002:调整转型与多元分化
 **节 流动的社会要素
  一 下岗:从单位到社会
  二 进城:从农村到城市
  三 下海: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第二节 组织结构调整
  一 社区建设
  二 社团管理
  三 村民自治
 第三节 治理方式探索
  一 适应性策略
  二 引导自治
  三 全球化规则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2003年至今:民生战略与参与诉求
 **节 流动与分化
  一 城乡流动加速
  二 阶层分化加剧
  三 权利意识增强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参与
  一 社会组织
  二 虚拟社区
  三 社会协同
 第三节 民生战略与项目运作
  一 科学发展
  二 项目制运作
  三 技术性治理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能力增强与社会活力激发
 **节 历程与成就
  一 社会认同
  二 组织空间
  三 运作手段
 第二节 困难与挑战
  一 公民性建构的困境
  二 社会管理行政化约束+
  三 社会组织的多元挑战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
  一 激活传统资源
  二 吸纳社会组织
  三 治理过程走向开放与包容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高勇,197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200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代表性论文有《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等。吴莹,198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200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基层治理、社区发展、城市化问题与住房政策。代表性论文有《基层社会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国家》、《保障性住房的住户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分析》、“The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of homeowners'rightful protest in China”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